老子和孔子分別是道家和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們是中國文化的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大師,對中國文化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但是,老子和孔子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上,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區(qū)別。
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在人生的價值觀上主張積極進(jìn)取,提倡知其不可而為之,在仁者愛人的思想的大樹上,生發(fā)了許多分支。第一是仁,要求人人都能從自己的父母兄弟愛起,然后愛天下人,第二是義,就是要做對社會正義公義有利的事情,第三是禮,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第四是智,人要努力求索知識,不管是在道德上,還是在認(rèn)識世界上,都要掌握改造社會的能力,都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在國家的治理上,主張仁政與德治。
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這些方面,與儒家的孔子所主張的完全相反。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自然的根據(jù),是起源,是推動一切發(fā)展的內(nèi)生源頭。所以,不管是人,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天地萬物,都要按照道的運行法則,那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需要認(rèn)為的干涉,就讓一切按照應(yīng)該的原有的樣子運行。所以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清心寡欲,過一種減法的生活。在社會和國家的治理上,也是主張無為而治,你不要 去干涉它,它自己會去運行去發(fā)展。所以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的治理模式。
也就是說,孔子主張積極有為,主張加法的生活,主張奉獻(xiàn)的生活,主張道德的生活。而老子主張無為的生活,主張減法的生活。老子認(rèn)為,社會變壞了,受到人為的干涉了,才會有所謂的仁義道德。這就是人為干涉社會的結(jié)果。
就他們的思想來看,孔子向老子問道,向老子學(xué)習(xí),肯定是火星撞地球。
在史記的記載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老子向孔子說的話不一樣,但是大體上,是反映了老子的思想的。
在《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老子這樣告訴孔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p>
這段話,集中體現(xiàn)了老子的思想。
我們可以想象,孔子見到老子,向他學(xué)禮,因為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fù)周禮,而禮的主要內(nèi)容無非是仁義道德之類的話。而老子毫不客氣地指出,“你所說的禮,倡導(dǎo)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jīng)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意思是說,這些東西早已經(jīng)過時了,你又何必孜孜以求以前存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適合的東西。
接著,老子說一個人如何處世,那就是順應(yīng)時代潮流,順應(yīng)時代的變化:“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fēng)飄轉(zhuǎn)?!?/p>
接下來,老子闡述了自己的人生觀。老子是主張無為的,主張人要柔弱一點,要善于隱藏自己,善于藏鋒隱銳,不要那么剛強,因為剛強的東西往往死得快。
“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tài)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p>
而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老子對孔子說了另外一番話,不過,與上面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子告訴孔子:“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已,為人臣者毋以有已。’”
“有錢的人送錢,有德的人送言,我是個窮人,就冒充仁人送你幾句話吧。做人呢不能太聰明,聰明人呢往往死得快;與人交往呢不能太苛刻,不要議論別人,也別老是揭別人的短,因為這樣就會很危險。做人呢千萬不能太任性,不管是做個普通人還是公務(wù)員,都得低調(diào)行事”。這里面,明顯體現(xiàn)了老子無為貴柔的思想。
孔子對老子的話大為贊賞,極為崇拜。回去以后,他告訴弟子們,說老子是龍,是深不可測的大思想家。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告訴弟子們,世界萬物中,鳥飛的很高,但用網(wǎng)可以捕捉;魚在水底游,但用網(wǎng)可以捉到,因為它們都是有形的東西。只有龍,乘風(fēng)云而上天,千變?nèi)f化不可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