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建立縣治,作為獨立的行政主體存在,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麻城,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地處鄂東。大別山屏蔽東北,為江淮鎖鑰;舉水沖積平原連接江漢,為西南門戶。
麻城,從地圖上看,狀如一片美麗的楓葉,3747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養(yǎng)育著120萬勤勞善良的人民。
麻城,主產(chǎn)水稻、小麥、棉花、油料,福田河的菊花、順河集的油茶、乘馬崗的花生、鹽田河的板栗、三河口的天麻、木子店的老米酒、白果的肉糕、夫子河的魚面都堪稱名貴特產(chǎn),人間美味。
麻城,京九鐵路、滬漢蓉快速鐵路、大廣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呈“井”字形交匯;從麻城出發(fā),北至北京、南至廣州、西至重慶、東至海濱,都可以朝發(fā)夕至。
麻城,有著名的“三臺八景”,有豐富的民間傳說,有眾多的歷史遺跡。近年,龜峰山杜鵑花紅遍全中國,“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成為人人向往的幸福旅程。
這就是麻城。這就是讓每個麻城人耳熟能詳且為之自豪的麻城。
但這還不是全部的麻城,甚至只能算是表象的麻城。要認識全部的、深層次的麻城,還必須更深情地貼近她,閱讀她,了解她的歷史,她的文化,她的輝煌,甚至,她的苦難!
一
麻城很大,周邊縣都稱她“麻老大”。但在過往的歷史中,她曾經(jīng)更大。唐五代的時候,后周與南唐兩個政權(quán)以長江為界,麻城是后周的南部邊界。南宋紹興年間,南宋與金以淮河為界,麻城則是南宋的北部邊界。直到明朝初年,麻城的東西距離與南北距離都還有230里。
明清時候的基層政權(quán)設(shè)置,縣下面設(shè)鄉(xiāng),鄉(xiāng)下面設(shè)區(qū)(讀作“奎”),區(qū)下面設(shè)里。明朝初期,麻城有四個鄉(xiāng):東南面是亭川鄉(xiāng),西南面是孝感鄉(xiāng),西北面是仙居鄉(xiāng),東北面是太平鄉(xiāng)。下轄130個里。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因為人口減少,將孝感鄉(xiāng)撤銷合并到仙居鄉(xiāng),同時將130個里合并為94個里。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成立黃安縣(今紅安縣),從麻城的西部劃分20個里給黃安,麻城便只剩下74個里。這時,麻城東西向距離為160里,南北向距離為150里。
到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國民政府新設(shè)經(jīng)扶縣(今河南省新縣),又將麻城乘馬地區(qū)原仁美區(qū)、擇里區(qū)各劃出三分之二,豐義區(qū)劃出三分之一。1955年,設(shè)立于1952年的勝利縣撤銷,原屬麻城的梅莊區(qū)劃入羅田縣。
據(jù)說,麻城在隋朝初建縣治的時候面積達4500平方公里,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整合,“瘦身”為現(xiàn)在的3747平方公里。
當(dāng)然,她還是“麻老大”。
廣袤的土地承載著壯麗的河山。
麻城的地形由東北向西南逐級下降,呈階梯狀。東北部是高山,西北部是丘陵,中南部是平原,最高的康王寨海拔1337.1米,最低的陶家寨海拔25米。
山是大別山。大別山由西北向東南斜臥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成為江、淮分水嶺。麻城處于它的中段南麓,境內(nèi)名山眾多,最有名的當(dāng)數(shù)神奇的龜峰山、陡峭的木陵山、高峻的康王寨。
河是舉水河。舉水河干流發(fā)源于鄂、豫交界的蜂包裂山,一路向西南,分段被人稱作福田河、大河、四道河、白塔河、縣東門大河、高岸河、雨陰河、迎集河、夾洲河、新廟河、宋埠河、歧亭河,出歧亭后,經(jīng)過新洲、黃岡,注入長江。她在麻城境內(nèi)有五條支流,分別是許家河(又名跳石河)、閻家河、白杲河、浮橋河、鄢家河。在麻城,除了位于龜峰山-天井山-什子山東面的木子店、張家畈兩鎮(zhèn)屬于巴水水系,其他鄉(xiāng)鎮(zhèn)都屬于舉水水系。悠悠舉水,億萬年來養(yǎng)育了千萬代麻城人,她是麻城人民真正的母親河!
勝水名山構(gòu)成了諸多名勝。麻城從明朝以來便有“三臺八景”的說法。三臺指白云臺、雁臺、釣魚臺,八景指龜峰旭日、白臬飛泉、麻姑仙洞、萬松古亭、桃林春色、柏子秋陰、鳳嶺朝云、龍池夜月。清康熙九年版《麻城縣志》有定惠海棠,而沒有鳳嶺朝云。
這些名勝到今天還能被稱作名勝的大約只有龜峰旭日、麻姑仙洞、柏子秋陰三處。柏子秋陰即柏子塔,以“秋陰”命名,是說每到立秋這一天正午的時候,柏子塔四面都見不到一點塔身的陰影。對于這一景觀,估計極少有人驗證。
白云臺在五腦山北面的仙居山上,山頂有一塊巨石,石面平整,形如高臺,山中不時有云霧繚繞,還有鳳凰巖、飛仙洞、石室、云泉等景觀,是傳說中麻姑游玩的地方。與白云臺、麻姑仙洞并列的還有鳳(凰)嶺,傳說每當(dāng)晨霧欲開未開之際,總有鳳凰聚集山頭,這便是鳳嶺朝云。
雁臺與白臬飛泉都在白臬山上。白臬山是麻城的一座真正的文化名山。山如人形,遠遠望去,山頂好像有一股泉水從石縫中流出,流至半山又被突出的崖壁阻礙,于是凌空落下,呈一片空明潔白。明代著名僧人周道一在山中建三教堂。山的南面有一方巨石,平坦如席,道一早晚率弟子在這里誦讀佛經(jīng)。每當(dāng)小沙彌們開始誦讀,便有群雁飛來,仿佛是被沙彌們的誦經(jīng)聲所吸引。這便是雁臺的來歷。周道一死后,梅之煥為他在山中建塔,并題寫塔名。如今山中諸景俱滅,唯道一塔尚存,但已處于十分危殆的境地。
釣魚臺在閻家河鎮(zhèn)的鳳陂河中流,臺上有寒碧樓,河岸旁有芝佛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修行講學(xué)的地方。萬松古亭在市區(qū)西面的七里岡,桃林春色在桃林河,龍池夜月在城區(qū)剪子街的龍池橋,定惠海棠在木子店原市第四中學(xué)院內(nèi)。這些名勝景觀雖然不可再得,但美好的名字仍留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
二
麻城壯美的山水孕育了她古老的歷史,古老的歷史孕育了大量美好的神話。
神話一:麻姑。麻姑是神仙,她修煉的地方叫麻姑仙洞。但她首先是人,正如所有神仙都是由人修煉而成的一樣。在傳說中,麻姑的父親叫麻秋,是東晉時期后趙政權(quán)的一位將軍。他帶兵在麻城(那時還沒有城)筑城,虐待勞工,每天要干到公雞打鳴才允許勞工作短暫的休息。麻姑同情勞工,便提前裝雞叫,引得所有的公雞都提前打鳴,勞工由此得以提前收工。她的行為被父親知道了,要對她施以懲罰,她便逃到五腦山北面的一個石洞里躲起來。后來,她得道成仙。
麻姑的故事本是神話,其意義在于勸人行善。既然是神話,當(dāng)然就不用辯論真假。但它與另一件大事相聯(lián)系,就不得不讓我們認真對待。這件大事就是麻城的得名。現(xiàn)在通行的說法,就是因為城是麻秋筑的,所以麻城在隋開皇十八年(598)建立縣治的時候就取名麻城。這一說法見于各種版本的《麻城縣志》,還有明朝弘治十四年的《黃州府志》。在這些記述中,有的還注明出自《晉書》。
但翻遍《晉書》,卻找不到與此相關(guān)的任何信息。
事實是這樣的。東晉的時候,以黃州為中心的鄂東一帶稱西陽國,治所在邾城(今新州縣)。當(dāng)時的西陽國,名義上是由東晉管理,但真正的主宰者是蠻人部落,俗稱“五水蠻”。五水指當(dāng)時位于西陽國境內(nèi)的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五水蠻統(tǒng)治的鄂東地區(qū)是事實上的“國中之國”,東晉政權(quán)無力行使管轄權(quán),所以也沒有駐兵。直到晉成帝咸康五年(339),征西將軍庾亮計劃北伐中原,派征虜將軍毛寶會合西陽太守樊峻帶一萬精兵鎮(zhèn)守邾城。庾亮的舉動激怒了風(fēng)頭正盛的后趙皇帝石虎。當(dāng)年八月,他任命夔安為大都督,率領(lǐng)石鑒、石閔、李農(nóng)、張貉、李菟五位將軍并五萬軍隊,進攻東晉的荊州、揚州北部邊境,其中,派二萬人攻邾城。九月,張貉攻陷邾城,殺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去以后,又溺死在長江里。夔安乘勝進軍,攻陷江夏(今安陸市),進而圍攻石城(地在今鐘祥市)。東晉竟陵太守李陽拒戰(zhàn),大破后趙軍,斬首五千余級。夔安被迫撤軍,沿路擄掠七千多戶人家,將他們遷徙到幽州、冀州一帶安置。東晉隨即委派輔國將軍庾懌為豫州刺史,加強宣城、廬江、歷陽(今和縣)、安豐(今江蘇省東臺安豐鎮(zhèn))四郡的防務(wù)。這樣,東有庾懌,西有李陽,東晉荊、揚北部邊境復(fù)歸原狀。
這次夔安率部破邾城是后趙石虎時期唯一一次派軍隊來到麻城附近。而恰在上一年底,麻秋因為在北方打了敗仗被石虎削去官爵,所以不能參加這次南下的軍事行動。但他會不會以下級軍官的身份參加呢?這當(dāng)然有可能。但后趙軍隊打完這一仗就撤走了,連邾城都不守,有什么理由來麻城筑城防守呢?
同時,從麻姑這個神話故事在傳播中的一些現(xiàn)象分析,也可以看出麻秋筑麻城只是麻城人的杜撰。其一,麻姑的故事有多種版本,先有漢代的麻姑,后來才出現(xiàn)晉代的麻姑,晉麻姑是在受漢麻姑影響下誕生的,誕生的原因可能與麻秋的姓有關(guān)。其二,晉麻姑的說法曾在多地出現(xiàn),并非麻城的專利,只是在麻城的傳說中多了一個筑城并“因此命名”的尾巴。比方說,在編于清朝康熙時期的《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傳》里,就引用《登州府志》里的記載,說麻姑“為后趙麻秋女,或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東南姑余山,飛升。政和中封真人?!薄罢汀笔撬位兆诘哪晏?,可見這個在登州(府治在今山東省蓬萊市)流傳的麻姑女神早在北宋的時候就已經(jīng)受到官府的重視。其三,晚明時期著名的文壇領(lǐng)袖王世貞編了一本《列仙全傳》,里面寫到了晉麻姑。王世貞對麻城十分熟悉,為麻城好幾個大家族的家譜和李文祥的《簡齋遺稿》寫了序言,還為麻城的劉天和寫了傳,為周魯山、黃卷、曾烶寫了墓志銘??梢钥隙?,關(guān)于晉麻姑的故事,他是從在麻城聽說的。但奇怪的是,他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并沒有寫麻城,更沒有寫麻城得名的由來。我想,他大約也是對這個說法不能認同。其四,以麻姑命名的山、石、洞在全國十分普遍,幾乎各地都有。如麻城周邊的紅安、新縣、光山、金寨、羅田等縣都有麻姑洞,且都說是麻姑修煉的地方。這一現(xiàn)象表明麻姑的傳說帶著濃厚的民間傳說色彩。最后,說句到底的話,凡是看到過五腦山麻姑仙洞的人,應(yīng)該都不會相信那是個可以供人居住的地方,更不會有哪個年輕女子敢于獨自在那兒居??!
所以,我的看法是,麻城以麻秋命名的說法僅僅是傳說,沒有事實依據(jù)。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同樣的事例,孝感因為董永命名、木蘭山因為花木蘭命名,都缺乏基本的事實依據(jù),完全出自民間傳說。傳說很美,就讓我們這么傳下去也很好,但傳說往往不是事實。
讀者諸君可能要問,那麻城的名字從何而來呢?對此,我只能表示歉意。但有兩條資料可供參考。一是麻姓的來源,有一種流傳甚廣且見諸相關(guān)著作的說法,是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楚國有一個姓熊的大夫封食邑于麻這個地方,他的后代就以地為姓,改麻姓,而這個“麻”地就是現(xiàn)在麻城所在的地方。照此說法,麻這個地名由來已久,是個非常古老的地名。二是北宋著名地理學(xué)家樂史在他的地理專著《太平寰宇記》里面記述,麻城縣建立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比我們現(xiàn)在采用的隋開皇十八年(598)提前了二十年,同時,他將麻城縣的麻字寫成了“蔴”。“麻”與“蔴”,在指麻這種植物的時候意思是相通的。這便啟發(fā)我們,麻這個地名是不是因為麻這種植物而得名的呢?畢竟,以植物命名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如楚國,就是因為荊山而得名,荊山又是因為荊這種植物而得名。荊這種植物又名楚,所以楚國也稱荊國,或稱荊楚。
神話二:帝主,或稱土主、福主,是麻城縣的邑神。帝主的前身也是人。他于北宋時出生在四川的璧山縣,姓張,兄弟中排行第七,人稱張七相公。他出生三個月就能說話,七歲就能作詩文,特別喜歡道家學(xué)說。十七歲的時候,他游歷到麻城,見麻城亂建了很多祠廟,很氣憤。一氣之下,他就動手將見到的淫祠都砸了。祠廟的主人們將他告到麻城縣衙,官府將他捉入牢房,關(guān)了三年。這時,縣城發(fā)生火災(zāi),張七相公讓獄吏給縣令捎話:自己能祭神消災(zāi)??h令將他釋放。張七相公跨上一匹烏騅馬,手執(zhí)一根紅木棍;木棍所指,火當(dāng)即熄滅。他一路向西,至縣城西門的相公橋,但見烏騅馬騰空而起,向空中飛去,一直飛到五腦山南坡,才不見了蹤影。麻城人便奉他為帝主,在五腦山建廟供奉。
帝主神十分靈驗。麻城人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求告帝主神,都能逢兇化吉。明嘉靖七年(1528)秋天,麻城人劉天和巡撫甘肅。這一天,是他母親七十歲壽誕的日子,他以沒能在母親身邊盡孝而心里難過。這時,他的一只手突然錐心地痛,痛得他大聲呼號,呼號聲穿透了好幾重房子,可他自己卻一點也不知道。恰在這時,蒙古兵大軍壓境,他作為主帥卻陷入糊涂狀態(tài),神智不清。在這萬分危急之際,帝主神進入了他的夢境,對他說:“敵人已經(jīng)打到門上來了,你怎么還在這里睡覺!”說著就用手去碰他。劉天和一下子清醒過來,手也不痛了。他立即帶兵出擊,打了一場大勝仗。他因此十分感謝帝主,特地為帝主廟做了一塊碑。由誰來為這塊碑撰寫碑文呢?劉天和的心里有三個預(yù)備人選,最后交給帝主選擇,帝主為他選擇了毛鳳韶。毛鳳韶字瑞成,明正德十五年(1520)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云南僉事。晚年家居,五腦山至牛棚山一帶都是毛氏產(chǎn)業(yè)。劉天和是明正德三年(1508)的進士,想來他與毛鳳韶的私交一定不錯,所以千里迢迢地帶信來讓毛鳳韶為他撰寫碑文。這通由毛氏撰文的“紫微侯靈應(yīng)碑”現(xiàn)在還保存在五腦山帝主廟的大殿里。
由于帝主神特別靈驗,麻城人民對他特別信奉,官府對他也格外尊崇,宋朝皇帝封他為紫微侯,明朝皇帝封他為助國順天王,清同治皇帝特敕封“靈感”二字。解放前,麻城家家都供奉帝主菩薩。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八這天,麻城各地還要組織浩浩蕩蕩的隊伍到五腦山“朝山”,集體祭祀帝主神。隨著麻城移民的腳步,帝主神也走出了麻城;凡有麻城后裔的地方,都有帝主廟,都實行帝主崇拜。
現(xiàn)在想來,帝主神也許就是個道行較高的道士,在人們對道教信仰加深的過程中,寄托著麻城人的俗世情感,被一步步推上了神壇。
神話三:化主。龜峰山上以前有化主廟,什子山以前有化主殿?;魃竦恼嫔硎且粋€實實在在的人,他叫張毅,字仁甫,北宋神宗熙寧初年任麻城縣令。這是一個親民的縣令,每當(dāng)遇上干旱,他就登上龜峰山求雨,求到了雨,他就賦詩一首,刻在石頭上,留作紀(jì)念。他還組織老百姓在縣城西面的官道兩旁栽了上萬棵松樹。松樹長成后,他又在松林中建了一座亭子,起名萬松亭。他經(jīng)常將讀書人召集到亭子里,與他們切磋學(xué)問,還親自為他們講學(xué)。萬松亭,既是過往行人歇腳的地方,也是讀書人交流學(xué)問的地方。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貶謫黃州的蘇軾路過萬松亭,見張縣令栽的萬棵松樹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已大半被毀,傷感之余,寫下《萬松亭》一詩,發(fā)出了“十年栽種百年規(guī),好德無人助我儀”的感慨。蘇軾的詩強化了麻城人對于好縣令張毅的感激和懷念,于是為他塑像建廟,尊為化主。
化者,感化天地萬物?;鲝堃悖锹槌侨诵撵`深處一尊真正的神!
三
山水靈秀,造就英才輩出。只可惜,麻城關(guān)于明朝以前的縣志資料幾乎是空白,以致先賢事跡湮沒于歷史的荒煙蔓草之中。清光緒八年版《麻城縣志》“選舉志”中列有唐朝人物1人、宋朝2人、元朝12人。
在這些人物中,最具名望的當(dāng)數(shù)唐朝戶部侍郎閻伯玙。按照中華民國十年版的《湖北通志》記載,這位曾擔(dān)任戶部侍郎的閻伯玙名瑜,伯玙是他的字。閻伯玙這個名字本來是我們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他曾在唐高宗時期擔(dān)任洪州都督,因為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讓他的美名傳天下?,F(xiàn)在又冒出一個閻瑜字伯玙的戶部侍郎來,不免使我們的判斷出現(xiàn)困難:這兩個閻伯玙是同一個人嗎?
這里我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閻伯玙剛擔(dān)任袁州刺史的時候,老百姓的供役繁多,賦稅負擔(dān)沉重,州城殘破不堪。閻伯玙上任后,千方百計減輕百姓負擔(dān),實行寬松的稅賦政策,救助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袁州漸漸恢復(fù)生機,原來外逃的人都回來了,還吸引了不少鄰近州縣的人來袁州落戶。后來,閻伯玙調(diào)任撫州刺史,老百姓聽說后,都要跟著他一起走。閻伯玙還沒有出發(fā),很多人就已經(jīng)先出發(fā)了。閻伯玙來到州境渡口,見很多人聚集在那里,就上去詢問,他們說:“我們從袁州來,要跟隨閻刺史到撫州去?!惫俑扇酥浦估习傩胀馓?,但根本制止不了。閻伯玙任撫州刺史一年以后,又將撫州治理得跟袁州一樣好。唐代宗聽到這些事跡以后,就提拔閻伯玙擔(dān)任戶部侍郎??上€沒來得及赴任,就去世了。
這個故事出自北宋時期一個名叫王讜的人寫的一本書,書名叫《唐語林》。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這個名瑜字伯玙的人是唐代宗時期的官員。唐代宗名李豫,是唐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公元762年至公元779年在位,登基時間距離唐高宗末年也有八十年。所以可以肯定,唐高宗時期的洪州都督閻伯玙與唐代宗時期的戶部侍郎閻伯玙并非同一個人。至于這兩人中哪一位才是麻城閻家河的閻伯玙,目前還不能妄下結(jié)論?!堵槌强h志》用了戶部侍郎這個官職,又用了滕王閣的事跡,將兩個閻伯玙混為一談,是沒有弄清事情真相造成的錯誤。
到了明朝,麻城人文進入了鼎盛時期。麻城的科舉考試全國聞名,有“山陽《禮記》、麻城《春秋》”的說法。《春秋》是儒家“五經(jīng)”之一,又稱《麟經(jīng)》或《明經(jīng)》,是科舉考試的一個科目。通過《春秋》這個科目取得考場優(yōu)勢,是麻城科舉考試成功的秘訣。這一優(yōu)勢,不僅讓麻城人讀書蔚成風(fēng)氣,很多外省人也都慕名而來,麻城教師在各地大受歡迎。這是有事例為證的,據(jù)中華民國二十四年版《麻城縣志》記載:曾任吏部尚書的四川巴縣人劉春,他們家兄弟幾人都是來麻城學(xué)習(xí)《春秋》以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中了進士;還有重慶的劉成穆、浙江的吳云、四川的張大用等人,都是跟隨父輩來麻城研習(xí)《明經(jīng)》,終于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中進士;有一個叫李惠時的人報料說,江西安福縣在科場成為后起之秀,據(jù)說是得到了麻城研究《麟經(jīng)》的秘訣。
“麻城春秋”當(dāng)然不是浪得虛名,而且是絕對的真材實料。僅按清光緒八年版《麻城縣志·文科表》統(tǒng)計,明朝有舉人445人、進士100人,另有武舉人58人、武進士20人。那時是宗法制社會,金榜題名是家族的光榮,是光宗耀祖,是詩書望族的標(biāo)志。讓我們看看,在明朝有哪些科舉望族:
鎖口河劉氏,中舉17人,其中解元2人,進士11人;
壩上李氏,中舉16人,其中進士7人;
新店周氏,中舉27人,其中進士7人;
掘斷山周氏,中舉13人,其中進士6人;
白杲董氏,中舉13人,其中解元1人,進士5人;
七里岡梅氏,中舉11人,其中進士4人,入翰林院2人;
古城畈曾氏,中舉14人,其中解元1人,進士3人;
紅石橋喻氏,中舉10人,其中進士3人;
五腦山毛氏,中舉9人,其中進士3人;
白杲阮氏,中舉7人,其中解元1人,進士3人。
八里畈鄒氏,中舉12人,其中進士2人;
香山趙氏,中舉8人,其中進士2人,入翰林院1人;
……
科舉的成功換來了人才的興盛。在官修的《明史》中有十位麻城人進入了“列傳”,他們是李文祥、劉天和、喻希禮、周弘祖、耿定向、梅國楨、周宏禴、彭遵古、李長庚、梅之煥。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事跡,還有他們的著述,已經(jīng)名垂青史。他們創(chuàng)造了麻城的奇跡!他們之外,還有劉鐘英、陳以聞、梅之熉、劉侗、鄒惺等人,先后成為東林黨或復(fù)社重要成員,享有廣泛的聲望,在當(dāng)時堪稱海內(nèi)名流!
明朝是麻城歷史上人才最鼎盛的時期。清朝的麻城仕子們延續(xù)明朝讀書仕進的傳統(tǒng),也獲得了較好的成績,據(jù)清光緒八年《麻城縣志》統(tǒng)計,有舉人184人、進士35人,另有武舉人67人、武進士2人。他們中不乏才能卓越、政績顯著的優(yōu)秀人才。如袁銑,字金溪,中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為人嚴(yán)謹(jǐn),直言敢諫。道光初年,上《停捐例疏》,直指清朝政府賣官鬻爵的弊端。道光皇帝稱贊他說:“尹壯圖、洪亮吉而后,僅見此人!”尹、洪二人分別是清乾隆、嘉慶時期有名的直臣,都曾因直諫遭貶謫。袁銑雖然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贊揚,但畢竟忠言逆耳,不久便被道光皇帝罷了官。此后,袁銑被聘入江漢書院講學(xué),手撰對聯(lián)一副:“不勘破義利關(guān),何須講學(xué)?要識得忠孝字,才是讀書?!贝寺?lián)被長期懸掛于書院講堂,成為師生共同遵奉的規(guī)條。還有太仆寺少卿梁景陽、光祿寺卿程德楷、翰林院檢討曾謹(jǐn)、太常寺卿鄒汝魯?shù)龋际菫楣俣朔?、學(xué)問精純、名重一時的賢才。
近現(xiàn)代以來,科舉廢除,在向現(xiàn)代社會邁進的過程中,麻城人在各個領(lǐng)域都涌現(xiàn)出了大批杰出人才。革命者余誠、屈開埏、周維楨,科學(xué)家彭桓武、嚴(yán)仕健、羅先漢,軍事將領(lǐng)嚴(yán)立三、王操如、王樹聲等,實在可以稱作時代英雄,是麻城人的驕傲。
四
山水靈秀,招人向往;文化昌隆,發(fā)人浩歌。在有史可征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著名人士一經(jīng)來到麻城,便被麻城的自然山水和人文特點所吸引,要么長期寓居,要么反復(fù)專程來訪。
據(jù)《麻城縣志》記載,東漢末年官至尚書仆射(音púyè)的毛玠帶著小兒子來到麻城定居,成為麻城毛姓的始祖。家傳橫幅一件,上書“萬古高風(fēng)”四字,據(jù)說是曹操手書。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生年不詳,卒于東漢建安末年(約216年)。他為官公正廉明,很被曹操看重。晚年因直言得罪曹操,一度被監(jiān)禁,后被罷官,不久去世。他死后,曹操又想念他的好處,賜給他棺材、隨葬的器物和錢帛,并任命他的兒子毛機為郎中(宮廷侍衛(wèi)官)。對于毛玠遷居麻城一事,史書沒有記載,也一直有人心存疑惑。但麻城龜山花橋河邊有毛玠的墓碑,據(jù)說是由彭城(今徐州)人黃斌建于梁大同九年(543)樹立的。彭城黃斌建是什么人?墓碑是真是假?目前還難定論。這里必須補充說明的是,在位于河南省許昌市東十六公里處的五女店鎮(zhèn)毛王村金龜崗上,也有一座毛玠墓,又稱毛承相墓。
與毛玠故事相類似的還有魏晉時期著名醫(yī)學(xué)家王叔和。在白果鎮(zhèn)西南與新州縣交界處的胡家樓子村地面上,有一座聞名遐邇的藥王墳。墳?zāi)棺湓谝粭l土岡的北坡上,面臨一沖田壟,人稱岳王沖。再往北又是一條土岡,岡上有一座寺廟,人稱藥王廟。藥王名氣很大,前往藥王墳、藥王廟進香上供的人很多。傳說藥王墳所在的土岡周圍土里埋的任何東西都能治病;前往求藥的人,只要帶著一顆對藥王虔誠的心,什么話也不用說,在土里刨著什么就是什么,帶回家用水煎了服用,便能“藥”到病除。
藥王就是王叔和,名熙。他大約于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出生于高平(今山東省鄒城市),年輕時為逃避戰(zhàn)亂,隨家人遷至荊州。在荊州,他結(jié)識了醫(yī)圣張仲景的弟子衛(wèi)汛,開始鉆研醫(yī)學(xué)。后來,他由曹操的隨軍醫(yī)生,逐漸做到魏王府侍醫(yī)、魏皇室御醫(yī),最后被提拔為太醫(yī)令(管理宮廷御醫(yī)的官員)。王叔和對中醫(yī)有兩大突出貢獻,一是他整理了張仲景的中醫(yī)名著《傷寒雜病論》,二是他寫作了中醫(yī)名著《脈經(jīng)》。
王叔和晚年是否定居麻城?藥王墳是否屬實?這些還不能忙于下結(jié)論。但藥王沖周邊包括新州地面上的王姓人家,都稱是王叔和的后裔,家譜中以王叔和為鼻祖。王叔和墓也不止一處,在襄陽市區(qū)東南2.5公里處的峴首山上也有一座王叔和墓。
時至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元月,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路過麻城。他正行進在浮橋河境內(nèi)山巒起伏的驛道上,距離歧亭還有二十五里的行程,這時,迎面來了幾個人。為首的一人,騎白馬,張青蓋,戴方冠,全然一身游俠氣象。近前一看,竟是老朋友陳季常。他是專門來這里迎候蘇軾的。
陳季常名慥,自號龍丘子。他與蘇軾相識相知已經(jīng)很久了。他們同是四川眉州人,兩家上幾輩人就交往密切,稱得上是世交。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軾出任陜西鳳翔府簽判,兩年后,陳季常的父親陳希亮出任鳳翔府太守。在鳳翔,年輕氣盛的蘇軾雖然對上司陳希亮很不適應(yīng),但對太守的小兒子陳季常印象深刻。那時的陳季常,喜歡豪飲,喜歡舞劍,用錢大方。有一次,蘇軾在歧山的西山游玩,遇到陳季常,只見他帶著兩個侍從,都騎著駿馬,帶著弓箭。這時一只受驚的喜鵲從陳季常馬前飛起,他讓兩個侍從追趕射擊,不中;他突然放馬追趕,只一箭便射中了獵物。蘇軾看了很高興,便與他談?wù)摴沤癯蓴〖坝帽铰裕哉Z十分投機。十九年過去了,此時兩人在麻城再次相見,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和感慨。通過攀談,蘇軾得知:步入中年的陳季常已沒有當(dāng)年的雄心俠氣,不慕官場,追求寧靜,看中了歧亭的山水,便舉家隱居于此,過著“環(huán)堵蕭然”、“庵居蔬食”的生活;在歧亭,他自號靜庵居士,但因他常戴著一頂近似古代“方山冠”那樣高而方的帽子,歧亭一帶的人又都叫他方山子。
這一次,蘇軾在歧亭住了五天。后來,兩人常有往來,私交日篤。在蘇軾任黃州團練副使的四年時間內(nèi),蘇軾三次來歧亭,陳季常七次往黃州,相互探望。元豐七年(1084)四月,蘇軾調(diào)往汝州,朋友們大多送他到慈湖就回來了,只有陳季常將他送到了九江。
在黃州期間,蘇軾寫了不少送給陳季常的詩詞,其中著名的有《歧亭五首》《陳季常見過》《歧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返?。這里還要特別說一說《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一詩。這首詩以一種調(diào)侃的口吻寫詩人自己與陳季常、吳德仁三人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生活狀態(tài)和情趣,詩的第五句至第八句寫陳季常:“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边@幾句詩以形象的筆法、調(diào)侃的口吻,描寫陳季常懼內(nèi)的可憐樣子。于是,“河?xùn)|獅吼”成為形容老婆兇悍的成語。但有三點要澄清:一是陳季常的老婆未必兇悍,只是出于對丈夫和朋友們的關(guān)心,督促他們不要談得太晚,要早點休息,而詩人這么寫也是出于朋友之間的相互調(diào)笑,恰可以看出他們無話不可以談、無話不談的親密關(guān)系;二是“河?xùn)|”這一地名是用的典故,因為河?xùn)|是柳姓的郡望,而陳季常的夫人姓柳,所以就用“河?xùn)|”來指柳氏,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地方;三是“獅子吼”也是典故,佛經(jīng)用“獅子吼則百獸伏”來比喻佛祖講經(jīng)聲震寰宇的威嚴(yán),詩人借來形容柳氏嚴(yán)肅認真嗓門大的樣子,并不含兇悍、嫉妒類的貶義成分。蘇軾離開黃州以后,又寫了著名的《方山子傳》。
時至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十月,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李贄來到麻城,第二年三月定居到閻河龍?zhí)逗系闹シ鹪?。李贄本姓林,名載贄,后改為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李贄是舉人出身,來麻城前曾任姚州知府。但他天性好自由,愛讀書寫作,不喜歡公務(wù)約束,所以在萬歷八年(1580)就提前退休了。李贄學(xué)問淵博,為人真誠,推崇真性情,倡導(dǎo)“童心說”。他的性格和主張與晚明社會的官場風(fēng)氣、主流價值格格不入,于是四處碰壁,難以安身。只有進了麻城的芝佛院,他才終于有了一個家,可以安心地著述和講學(xué)。李贄在龍?zhí)逗恢弊〉饺f歷二十八年(1600),其間,萬歷二十五年至萬歷二十八年,長期游歷于山西、北京、濟寧、通州、南京等地,實際居住龍?zhí)逗?。在麻城,他完成了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初潭集》和《焚書》。萬歷二十八年,李贄回到龍?zhí)逗?。冬天,?dāng)局因不滿于他的言論,以卑劣的手段將他趕出了麻城。萬歷三十年春,當(dāng)局又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將他逮捕下獄。三月十五日,李贄以剃刀割頸,次日去世。
李贄在麻城,受到了一大批向往自由的信徒的追捧,也得到了一批心胸開闊、為人正直、思想開明、行為中允的士紳的尊重,他與梅國楨、李長庚、梅國樓、梅之煥、周思敬、周思久、邱長孺、周道一、僧無念等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可以說,沒有這些朋友的幫助,李贄不可能在麻城住上十幾年之久。李贄在麻城,為麻城帶來了開明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和空前的學(xué)術(shù)繁榮,一些海內(nèi)名士,如公安三袁、馮夢龍、湯顯祖、王世貞、潘之恒等,都慕名來麻城游歷和講學(xué)。
這些寄寓麻城的歷史名人為麻城的歷史增添了榮光。但我們不能為了榮光而將歷史的傳說坐實為歷史的事實。以下故事是傳說,而不是事實:
孔子曾來麻城夫子河。孔子周游列國確實來到了楚國,但他只到了邊境要塞負函,就沒有再往南走了。負函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信陽市。其實,編印于1984年的《麻城縣地名志》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夫子河“原名劉家河,村莊被洪水摧毀后,幸存的幾家終年靠糴、糶麥麩謀生,故名麩子河,訛傳為夫子河?!边@類民間傳說形成的特點是先錯寫地名,再編故事。與此相類的還有鳳到山。按清代《麻城縣志》的記載,鳳到山本為奉道山。民間先是將地名訛寫為鳳到山,繼而編出有鳳凰來此停留的傳說。有人因此而干脆稱其為鳳凰山。
曹操龜峰山題對聯(lián)。其錯繆處有三:一是曹操平生不可能來麻城,求證者可讀《三國志》最前面的一篇《武帝紀(jì)》,讀小說《三國演義》也可以;二是題寫對聯(lián)這種習(xí)俗起自于唐五代,盛行于宋朝,生活在漢朝的曹操不可能題寫對聯(lián);三是從對聯(lián)最后“儼然天竺古能仁”句可以看出,對聯(lián)是為能仁寺題寫的,而按縣志記載,能仁寺建于唐朝。所以曹操龜峰山題對聯(lián)的事作為傳說就可以,不用大肆炒作。至于將曹操的名詩《龜雖壽》也拿來與麻城龜峰山掛鉤,就更不恰當(dāng)了。
李世民龜峰山題詩。李世民做皇帝以前南征北戰(zhàn),但所到之處都在北方的黃河流域,最南至洛陽,也就是唐朝統(tǒng)一前的最后一戰(zhàn)——消滅王世充、竇建德的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在虎牢關(guān)(今河南滎陽氾水鎮(zhèn)),做皇帝后也從沒有南巡過,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李世民沒有來過麻城。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讀新舊《唐書》中的《太宗本紀(jì)》,也可以采取簡單的辦法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百度”一下。同時要指出,被稱作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龜峰山》這首詩,羅列景點,且充斥“天子封號”“宰相書名”的諛辭濫調(diào),看其中氣不足、毫無性靈的樣子,絕非唐人作品,更無“圣主”氣質(zhì),最大可能出自“到此一游”的本地小文人之手。
此外,順便“話”到:
李白《短歌行》一詩中“麻姑垂兩鬢”句只是使用“麻姑”這個典故,并不是寫麻城的麻姑仙洞,更不能說明李白到過麻城。全詩十四行,有麻城人截取其中四行,改名《仙居洞》,借以證明李白來麻城題詩,實在誤導(dǎo)讀者。
蘇軾《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詩中有“勸耕曾入杏花村”句,這個杏花村不是指麻城歧亭杏花村,原詩有注:“朱陳村在徐州蕭縣?!?/span>
同樣,謝逸《江城子》詞中“杏花村館酒旗風(fēng)”句中的杏花村也不是麻城歧亭杏花村。謝逸,字無逸,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他一生窮困,沒有做過官,也沒有外出游歷,一直在家鄉(xiāng)過著讀書著述的生活,四十五歲時就過早地離世了。所以他的詞不可能寫到遠在千里之外的麻城歧亭杏花村。
五
麻城地處江淮之間,擁有大別山之險,隘門關(guān)、長嶺關(guān)、松子關(guān)為東北屏障,穆陵關(guān)、黃土關(guān)、虎頭關(guān)、陰山關(guān)為西北要塞,康王寨、龜峰山、什子山、大崎山為戰(zhàn)略高地,每當(dāng)南北爭斗,或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這些重關(guān)險隘便成為雙方爭奪的要地或一方堅守的據(jù)點。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冬季,吳國聯(lián)合蔡國、唐國發(fā)兵進攻楚國,雙方從小別山打到大別山,一直打到吳楚交界的柏舉。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王在闔閭反對的情況下,帶領(lǐng)五千人攻擊楚軍,楚軍大敗,主帥子常逃亡到鄭國。夫概王乘勝進軍,一舉拿下楚國都城郢。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柏舉之戰(zhàn)。長期以來,人們對小別、大別在什么地方存在著爭論,但對于柏舉在麻城意見比較一致。但具體指麻城什么地方,則有兩種說法,一種直接說是龜頭山,一種認為是黃蘗(方言中與“柏”同音)山與舉水結(jié)合的名詞,即在黃柏山——舉水一帶。
在魏晉南北朝長期戰(zhàn)亂的歲月里,麻城也經(jīng)常受到戰(zhàn)爭的蹂躪。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至三十年間,鄂東一帶西陽蠻造反,被鎮(zhèn)壓。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北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在陰山關(guān)南大破梁軍,攻占梁赤亭城與漴城。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503),北魏長風(fēng)戍主奇道顯攻占梁陰山、白杲二戍。次年,梁豫州刺史馬仙琕、永陽戍主陳可帶領(lǐng)一萬士兵在三關(guān)南面六十里處建竹墩寨,又于關(guān)南四十里處修復(fù)麻陽舊城,派輔國將軍兼濟陰太守薊沛帶兩千精兵防守,北魏西關(guān)統(tǒng)軍諸靈鳳攻陷二戍,燒毀城樓,活捉薊沛。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司州刺史夏侯夔率壯武將軍裴元禮、直閣將軍任思祖,攻克平靖、穆陵、陰山三關(guān)。陳宣帝太建五年(573),陳鎮(zhèn)遠將軍兼定州刺史、赤亭王田龍升以江北六州七鎮(zhèn)降齊,齊派歷陽王高景安率師接應(yīng)。陳派散騎常侍、江北道大都督周炅率軍征討。田龍升派弋陽太守田龍琰帶二萬兵士守亭川,高景安駐兵穆陵關(guān)、陰山關(guān)作為聲援,他自己則駐兵山谷作為奇兵。周炅分兵征討,龍升大敗,龍琰被殺,高景安逃走。這些戰(zhàn)事都發(fā)生在麻城境內(nèi),赤亭城、漴城、麻陽城、白杲戍、竹墩、亭川都是當(dāng)時麻城境內(nèi)的軍事要塞。
宋元更迭之際,麻城成為金、元南侵的門戶。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入侵麻城五關(guān)。十四年(1221)二月,金將仆散安貞派出兩支小股部隊潛入黃土關(guān),同時以三千兵士從正面攻打關(guān)門,第二天,內(nèi)外同時發(fā)力,宋守軍潰敗。金兵由黃土關(guān)入梅林關(guān),攻陷麻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元萬戶史權(quán)攻克虎頭關(guān)。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八月,元將張柔由虎頭關(guān)南下,在沙窩擊敗宋軍,經(jīng)麻城,渡江,圍鄂州。由于長期戰(zhàn)亂,麻城縣政府于端平年間遷往什子山,直到元朝統(tǒng)一全國以后,才重新遷回縣城。
元朝末年,麻城人鄒普勝聚眾起義,推舉羅田人徐壽輝為皇帝,鄒普勝為太師。麻城又陷入長期戰(zhàn)亂。
明朝末年,發(fā)端于陜西的農(nóng)民起義席卷全國,崇禎七年(1634)開始進入麻城。麻城各地建立寨堡,與起義軍長期對峙。明政府軍也時不時來境內(nèi)剿捕。直到崇禎十六年(1643),起義軍首領(lǐng)張獻忠進入麻城縣城,麻城陷落。
清康熙十三年(1674),麻城人鮑世榮、周鐵爪、萬野予等以什子山為據(jù)點,舉兵起義。黃州府同知于成龍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平定了東山起義。
從清咸豐三年(1853)至同治六年(1867),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內(nèi),太平天國軍和捻軍反復(fù)入境,麻城各地再一次大興寨堡,辦團練,與太平軍、捻軍進行了拉鋸式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事還十分慘烈。如咸豐四年(1854)二月太平軍首領(lǐng)李三王入境,先后在中館驛、北鄉(xiāng)龍困橋擊敗麻城鄉(xiāng)勇,殺死前縣令姚國振、縣令韓寶昌、司獄李克慎,使麻城縣政府陷入癱瘓。但沒過多久,木子店、木棲河、石陂等地團練對太平軍發(fā)起突然襲擊,太平軍戰(zhàn)敗,逃出麻城。又如咸豐八年(1858)二月,太平軍將領(lǐng)陳玉成經(jīng)松子關(guān)入麻城,一舉攻占縣城。清軍十余營會攻,屢戰(zhàn)皆敗。繼而大派援兵,并動員各路團練參戰(zhàn),對縣城實行合圍。五月初四夜,陳玉成趁大風(fēng)雨突圍而去。又如咸豐十一年(1861)二月初二日,太平軍首領(lǐng)陳玉成會同捻軍首領(lǐng)龔得樹(人稱“龔瞎子”),帶兵十萬攻松子關(guān),清軍副將成大吉駐軍防守。雙方血戰(zhàn)數(shù)日,龔得樹陣亡,陳玉成無法逾越松子關(guān),只得退走蘄水。因這一仗,成大吉升任總兵。
進入現(xiàn)代,從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開始,到1949年麻城解放為止,麻城境內(nèi)幾乎沒有停止過戰(zhàn)事。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麻城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一部分,大量農(nóng)家子弟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走上了萬里征程,數(shù)以十萬計的麻城人為革命犧牲了生命,革命戰(zhàn)爭也培育了一大批共和國的將軍??谷諔?zhàn)爭時期,麻城淪陷,國民政府遷往龜頭河。國民黨正規(guī)軍和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新四軍五大隊,有合作,也有摩擦,國民黨軍一度制造了血腥的“夏家山事件”。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再陷內(nèi)戰(zhàn)。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進入麻城境內(nèi),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共產(chǎn)黨傾斜。1949年3月,麻城全境獲解放。麻城從那時開始告別戰(zhàn)爭,與新生的共和國一起度過了六十多年的和平歲月。
戰(zhàn)爭,在帶給麻城人巨大生活苦難的同時,還帶來了麻城人口、政區(qū)、疆域的變化。明朝成化八年,因為人口大量減少,于是將孝感鄉(xiāng)并入仙居鄉(xiāng),具有久遠歷史的孝感鄉(xiāng)不復(fù)存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因為當(dāng)時麻城、黃岡、黃陂三縣交界地區(qū),土匪出沒,盜賊橫行,官府難于管理,于是在時任御史耿定向的極力建言下,設(shè)立了黃安縣。1932年,麻城、黃安、河南光山交界地區(qū)的農(nóng)民革命運動鬧得國民政府十分頭痛,便在這里設(shè)立經(jīng)扶縣(今新縣)。
戰(zhàn)爭給麻城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人口的大遷徙。麻城最早的土著是苗蠻,南北朝時期是五水蠻。唐宋時期,中原移民逐漸遷來與土著融合。元末明初,開始興起“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今天的麻城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明朝初期從江西遷來的。而麻城對于四川(含重慶)的人口輸出貫穿了明清兩朝,形成了影響巨大而深遠的“麻城孝感鄉(xiāng)移民現(xiàn)象”?,F(xiàn)在,占四川、重慶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家族自稱是麻城孝感鄉(xiāng)移民后裔,這一現(xiàn)象已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特別關(guān)注。我們承認,麻城孝感鄉(xiāng)移民現(xiàn)象還有很多待解之謎,但我們更堅信,麻城孝感鄉(xiāng)的確是“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一個中轉(zhuǎn)站,數(shù)以千萬計的麻城人從這里出發(fā),經(jīng)過艱苦的跋涉,進入夔門,一路向西,隨處擇地安家。然后經(jīng)過幾百年奮斗,又創(chuàng)造出今天的巴蜀文明。
——摘自金仕善主編《麻城文化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