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我們中國,許許多多的人,也包括少年和兒童,張口就會吟誦幾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床前明月光,疑上地上霜”,“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膾炙人口的名句;還知道蘇州有一座寒山寺,武漢有一座黃鶴樓,這些常識性的知識差不多都是來源于《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是從《全唐詩》中精選出來的一個讀本。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到唐朝,日趨成熟,達(dá)到鼎盛。流傳至今的《全唐詩》有5萬多首,有名有姓的詩人達(dá)2000多人。從村夫到皇帝,從幼童到老翁,有男士,有女子,群星燦爛,這真是一個吟詩的年代??!為了便于閱讀,便于普及,自唐代以來有許多詩人、評論家參與了唐詩的選編工作,各種版本的唐詩選集層出不窮,多達(dá)100多種,但最有影響力、最有生命力、擁有讀者最多的還要推清朝孫洙(號蘅塘退士)所選編的《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共選詩歌320首,該書是按照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等6種文體分體編排的,分為六大板塊。
《唐詩三百首》中的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fēng)貌,表現(xiàn)出新的藝術(shù)和思想特色。那個時代的讀書人都無比向往建功立業(yè),“安社稷”,“濟(jì)蒼生”,《唐詩三百首》中的大量詩篇,反映出了詩人們這種強(qiáng)烈的政治理想和積極樂觀的進(jìn)取精神。
邊塞詩在《唐詩三百首》中占很大的比重,岑參、高適等邊塞詩人歌頌了御邊將士的英雄氣概,譴責(zé)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的尖銳矛盾,對人民的苦難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山水田園詩在《唐詩三百首》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唐代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首,形成了田園詩派。他們的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哲理渾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