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學名: | 藏馬熊 |
中文別名: | 棕熊 哈熊 |
二名法: | Ursus arctos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 脊索動物亞門 |
綱: | 哺乳綱 |
目: | 食肉目 |
科: | 熊科 |
屬: | 棕熊屬 |
種: | 藏馬熊 |
分布: | 青藏高原 |
棕熊,別名馬熊。哺乳動物,屬于脊索動物們。食肉,主要分布于森林和山區(qū)。其身長雄性一般為170~280cm,尾長有8~14cm 。體重通常雄性可達540~650kg而雌性為150~300kg,但體形大的個體并不少見,不少的雄性能達到600kg,而且過冬前的體重會比平時大得多。
拉丁學名:Ursus arctos 命名:Linaeus,1758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請見附錄1 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棲息在山區(qū)的森林帶, 而且多在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 但青藏高原海拔4500~5000米的高山草原也能很好生活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作為醫(yī)藥成分:熊掌。被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作為害獸被捕獵 國外分布: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阿特拉斯山脈,已滅絕)
下屬分類:
馬熊Urus arctos pruinosus 東北棕熊Ursus arctos lasiotus 棕熊是陸地上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食肉目) ,最重的一頭科迪亞克棕熊可以達1134千克,最輕敘利亞棕熊的只有90千克,平均體重610千克。最大亞種的雌性可達697千克,體長120~210厘米,嗅覺極佳,
是獵犬的7倍,他們的視力也很好,在捕魚時能夠看清水中的魚類。棕熊的吻部比較寬,有42顆牙齒,其中包括兩顆大犬齒。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它們也是跎型動物,并長有一條短尾巴。不過雖然體型龐大,有些棕熊被毛的毛尖顏色偏淺,甚至近乎銀白,但棕熊通常都比較膽小,有時甚至一個普通人都能嚇走它們
。然而,就是因此它們才更加危險,棕熊受到驚嚇時往往會發(fā)動瘋狂的攻擊,尤其是帶著小熊的母熊;另外捕獵,爭搶其他猛獸的食物時,或者交配季節(jié)的公熊都會比平時更加的,肩背使它們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cm或者準確的說是遠富攻擊性。
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們的前臂十分有力,一只成年的棕熊,前爪的揮擊可以擊碎野牛的脊背,而且可以連續(xù)揮出好幾下,足見其恐怖。而且筆者曾聽到過西藏的科考隊伍說過這么一件趣事:
分布在我國的,體型較其他棕熊亞種小的藏馬熊,有時會弄彎野外房屋的鋼筋,來偷取里面科考隊的食物,足以想象其力量之大。另外,別看人家外表笨重,它們奔跑的速度可達到每小時50公里,由于耐力甚好,它們可以用這樣的速度連續(xù)奔跑個幾英里都沒問題。
由于人類的緣故,棕熊的數量相對以前已大為減少,甚至有三個亞種都已滅絕。 存在著一定爭議性,本站暫時以Wikipedia的亞種信息為準,采用12分法,列于下面。 U. a. arctos:指名亞種。歐洲棕熊 U. a. californicus:金熊/加州灰熊(滅絕,1925)
U. a. crowtheri: 阿特拉斯棕熊,非洲,于1870年代滅絕 U. a. horribilis:灰熊,加拿大和美國 U. a. isabellinus:喜馬拉雅棕熊、雪熊,尼泊爾、印度北部、我國 U. a. middendorffi: 科迪亞克棕熊,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阿弗格納克島和蘇伊克島(最大棕熊) U. a. nelsoni:墨西哥灰熊(滅絕,1996,見紅皮書)
U. a. pruinosus:藏馬熊、西藏藍熊。我國西南部 U. a. yesoensis:北海道棕熊。日本 U. a. beringianus:西伯利亞棕熊。西伯利亞 U. a. syriacus:敘利亞棕熊。中東(最小棕熊) U.aAlaskan Brown Bear阿拉斯加棕熊。
阿拉斯加(第二大棕熊) U. a.Ussuri brown bear 東北棕熊。我國東北 棕熊各亞種中,較為有名的當數阿拉斯加棕熊,它們的身軀比北極熊還重50KG,能打敗一群北美狼。阿特拉斯棕熊原本是非洲唯一的熊科動物,它們曾居住在摩洛哥至利比亞的阿特拉斯山脈。
自從羅馬帝國入侵北非后,它們就一直被人類作為娛樂狩獵目標而不斷捕殺,到了1870年代,最后一只孤獨的阿特拉斯棕熊終于也倒在了獵人的獵槍下。棕熊是美國國家保護動物。現(xiàn)在棕熊的數量正在慢慢地增多,但棕熊仍然處于瀕危狀態(tài)。
棕熊是雜食動物,以許多東西為食,包括櫻桃、根、嫩芽、真菌、魚、昆蟲及小型哺乳動物?! ∽匦苁欠植甲顬閺V泛的熊科動物,
它們可在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很多地方被人們見到。目前來說數量最為穩(wěn)定的棕熊群體位于俄羅斯和北美。在歐洲,它們的群體如今被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幾小塊,居于歐洲中部和西部。而在亞洲,由于對熊膽等各種器官的需求,它們的數量也大幅下滑。
北美的棕熊主要位于北美洲的西北部地區(qū),主要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在北美的棕熊過去的領地比現(xiàn)在更為廣闊,如今曾居于墨西哥的亞種墨西哥棕熊已被宣布滅絕了。而在我國的棕熊主要分布在新疆、青藏高原和東北山林地區(qū),在這里生活的棕熊,除了有指名亞種以外,還有珍稀的藏馬熊和喜馬拉雅棕熊。
棕熊和北極熊的重疊范圍非常小,只在北極圈附近有少數島嶼的重疊。 棕熊顯然不是北極熊的對手,即使是最大的科迪亞克棕熊(雄性平均850kg)較北極熊(雄性平均750g)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或許是北極熊以海獸為主食的生活習性導致了其在與棕熊的對抗中往往并不主動出擊,我們找不到成年公北極熊主動攻擊并殺死棕熊的戰(zhàn)例;相反,倒是有一些大的棕熊殺死母北極熊或未成年北極熊的戰(zhàn)例。
1995年科考中發(fā)現(xiàn),Melville島上一頭重達700kg的成年公棕熊殺死了一頭母北極熊和她的2歲的幼仔,另外也有一些棕熊搶奪體型和自身差不多或小一些的北極熊食物的例子。
北極熊和棕熊親緣關系還很近,圈養(yǎng)的可育雜交個體早就出現(xiàn),野外曾有公灰熊和母北極熊交配生下雜交“灰白熊”的記載。據有些研究人員推測,說棕熊會跟蹤母北極熊,殺死她的幼仔使其發(fā)情。
虎是唯一一種可以稱得上是棕熊天敵的物種,西伯利亞虎對其他食肉獸具有很強的排斥性,對狼和豹都有很明顯的驅趕行為,其領地內也不允許有狼和豹,然而虎對棕熊沒有明顯的排斥,主要原因是棕熊植食性強,和虎食譜重疊不大,同時棕熊也是虎的潛在獵物?,F(xiàn)在結合《蘇聯(lián)哺乳動物志》和WCS的相關文件,和大家一探棕熊和虎的關系。
1.捕食 前面已經提到,棕熊是虎的獵物之一(同樣,若虎在爭斗中被熊殺死,也會成為熊的食物),WCS文獻里的說法,除了成年公棕熊,其余所有虎生境內的熊類都在虎的食譜里;Dale先生的<Amur Tiger>中稱,西伯利亞虎通常情況下避讓大棕熊,
但是會捕食棕熊的幼仔,偶爾也會捕殺其成體?;⒁u擊的棕熊比亞洲黑熊還要多,原因有很多,在遠東棕熊相對于黑熊是優(yōu)勢物種,數量遠多于黑熊,并且棕熊的洞穴比黑熊好找,而黑熊膽小,常常小心地避開危險。
不過一般情況下虎可能也不會去招惹這個難纏的獵物,但是非常時刻熊在虎的食譜中出現(xiàn)頻率會增多: 1940年以來,由于食物不足,虎襲擊棕熊的事件增多了。1940年發(fā)現(xiàn)了一只虎在跟蹤熊。研究者們三個看到隆冬時節(jié)棕熊徘徊在深積雪,
而那里同時有虎的足跡,可能這只是一個巧合,但是研究者假設,有可能是虎襲擊冬眠的熊沒有成功,只是將熊從洞穴里趕出來了。 WCS中提到了一只一代傳奇虎王Dale,是迄今為止最優(yōu)秀的獵熊手,研究中發(fā)現(xiàn)它殺死了四頭母棕熊和兩頭黑熊,其中最重的一頭母棕熊重達150~200kg。
03年冬天,WCS發(fā)現(xiàn)一只公虎和一只帶著一歲幼仔的母虎合作殺死了冬眠中的黑熊和棕熊,這令研究者們很吃驚,因為帶仔母虎敢于攻擊棕熊是非常罕見的。
而1951年5月份,Tatibe河的岸邊發(fā)現(xiàn)了一具158cm,170kg的未成年的雄性棕熊尸體,經鑒定死于一只母虎之手,這大概是目前的可靠記載中虎對棕熊的最佳戰(zhàn)績了。 毫無疑問熊也會捕食虎,在12個已知的棕熊殺死虎的案例(Sysoev, 1950; Sysoev, 1960;Abramov, 1962; Rakow, 1970; Gorokhov, 1973; Kostoglod, 1981)中,棕熊都吃掉了虎。
這種情況比較大的可能就是那些虎都是因為受傷或者年老虛弱的虎。病弱的虎更傾向于襲擊人類,而棕熊會殺死病弱的虎,所以學者提出:棕熊的活動有助于縮小對人類有潛在危險的虎的數量。
不過不管怎么說棕熊捕食虎的頻率遠不能和虎捕食棕熊的頻率相比,92-03在Sikhote-Alin保護區(qū)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棕熊的食譜中,棕熊和黑熊、獾、貉和虎一共才占2.1%;但是,成年個體之間的流血沖突,棕熊則比虎贏得更多一些。
這是當時已經記載在案的熊殺死虎的案例,并于1977年在蘇聯(lián)的一次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學術會議上發(fā)表:在9次虎被棕熊殺死案例中,5例是成年虎,其余的是不足4歲的未成年虎。 我們來看一下《蘇聯(lián)哺乳動物志》上的例子:
1959年冬天,在Sikhote-Alin保護區(qū)的一頭大棕熊殺死了一只捕食野豬的帶仔成年母虎,并吃掉了野豬和母虎。 1957年在Sikhote-Alin保護區(qū),一頭棕熊殺死了母虎和她的三歲幼仔。 1913年在Sinanche河流域一頭大棕熊殺死了一只成年雄虎,而1960年在Sikhote-Alin保護區(qū)另一頭棕熊殺死了一只年輕的虎。
1981年,一頭棕熊兩次跟蹤中等體型的雄虎(或很大的雌虎,根據體型大小判斷),妄圖殺死它們,其中一次成功了。 1956年一頭棕熊殺死并吃掉了一只3歲年輕公虎。 1981年,一只老年雄虎因棕熊襲擊受傷,后被獵人射殺,死后稱重168kg。1972年一只虎被熊殺死,但虎狀態(tài)不明。
2.搶食 棕熊會跟蹤虎(特別是母虎)并趕走它們搶奪獵物。早在1938年和1941年的冬天,就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棕熊會跟蹤虎;近些年來WCS發(fā)現(xiàn),棕熊會專門跟蹤虎以搶奪食物,成年虎是沒有天敵的,特別是強壯的成年公虎足以擊退棕熊,但是母虎特別是帶仔母虎情況就很不利了;WCS研究稱,棕熊冬眠以后母虎的處境會好很多。
棕熊約20%的食物來自于老虎,而其中55%的情況就是棕熊在虎離開之后吃虎剩下的食物。WCS記錄到了4例棕熊和母虎同時出現(xiàn)在腐肉附近?! ?div id="fu8ihs5fyo3" class='imgcenter'>

狼和棕熊分布區(qū)的重疊很廣,幾乎在整個北半球的各個地區(qū)均重疊,不過它們之間的關系比棕熊和虎的關系要緩和得多,Christopher曾總結了幾十年來不同地區(qū)的學者對狼和棕熊關系的研究,現(xiàn)在所有的學者都認為二者不會對對方種群數量產生明顯影響,狼和棕熊彼此想要殺死對方的沖突極少,幾乎所有的沖突對抗都是由于爭奪食物和保護幼仔。
1.不同于以森林為主的北亞,北美是以開闊式生境為主,在這里,有蹄類尸體邊的“食物爭奪戰(zhàn)”更加普遍,棕熊搶奪狼群的食物非常頻繁,已經成為棕熊食物的一個重要來源。狼回到黃石公園以后,有研究報告做了短期統(tǒng)計,狼群的14例獵殺中有5例獵物最終落到了熊的手中,
幾乎所有的研究棕熊-狼關系的論文中都指出,尸體邊的戰(zhàn)斗,棕熊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公熊搶奪狼群的食物,狼基本沒有守住食物的可能。
阿拉斯加德納理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 Park)在1964年到1977年發(fā)生了36起棕熊和狼的沖突事件,在19次食物爭奪戰(zhàn)中,有9次狼群成功守衛(wèi)了自己的食物,其余10次它的食物被棕熊霸占;另外觀察到了17次狼群試圖攻擊小熊,母熊帶領幼仔離開的事例。
1964年發(fā)生了一起棕熊和狼共同進食的事件,而在1986年又發(fā)生了一例4歲的母棕熊將狼群從駝鹿尸體邊趕走,而狼群則在附近徘徊等待著。 1984年發(fā)生了了5例棕熊和狼群爭奪食物的事件,無一例外的是棕熊居于主導地位。
通過黃石公園的事件指出,在棕熊和狼的較量中,體型起到很大的作用,明顯比對方強壯的棕熊80%能夠得到狼群的食物,Smith觀察到,有一次狼群在黃石公園的Pelican Creek殺死了一只麋鹿,卻被棕熊母子搶去;而狼群被搶去獵物后通常會在附近徘徊、等待,直到棕熊吃完;
狼群回到黃石以后,棕熊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巨大的好處,狼的獵殺無疑為棕熊提供了大量的食物。 1944年在加拿大北部麥肯齊山,在熊和狼的沖突中,通常狼是受損失的,而棕熊是占便宜的,狼群捕到獵物會盡可能在棕熊發(fā)現(xiàn)之前吃飽。
偶爾的,狼群也會打棕熊食物的主意,1998年發(fā)生過一起狼群試圖搶奪棕熊殺死的母駝鹿的事件,然而沒有得逞。2001年,又發(fā)生了一起棕熊在狼群面前守衛(wèi)食物的事件:事情發(fā)生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
一只駝鹿死去了,一頭棕熊和狼群先后發(fā)現(xiàn)了這具尸體,棕熊先趕到了,狼群在附近的地方徘徊著,有幾只狼一度到達了距離棕熊和駝鹿尸體很近的地方,但沒有發(fā)生嚴重的沖突;四個小時以后,棕熊還在吃駝鹿尸體,而狼群依然在附近等候著。
美國魚類野生動物保護局(Steve Fritts)公布了70個未公開的棕熊-狼沖突的案例,這些結果顯示,棕熊和狼很少發(fā)生流血沖突,在少數情況下造成的直接死亡要么是罕見的,應該視為例外。 對于母熊來說,帶仔面對狼群有好處,
也有壞處,一方面,較大的幼仔可以協(xié)助母熊搶奪狼群的獵物;另一方面,母熊不得不正視狼群對幼仔的潛在威脅,不得不更多地退讓。黃石公園1995~2002年8次狼群和帶仔母熊的交鋒,5次發(fā)生在尸體旁,兩次發(fā)生在狼的地盤。
2.與虎不同的是,狼一般并不把棕熊作為食物,據1986年的報導,20年來他們研究了了加拿大馬尼托巴省騎山國家公園(Riding Mountain National Park)棕熊和狼的關系,收集了2000個狼的糞便,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熊的成分,而只觀察到了三例狼群殺死美洲黑熊幼仔的事件,
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狼攻擊棕熊或成年黑熊。 1950~1970年在狼和熊數量都很多的Byelorussia地區(qū),只發(fā)現(xiàn)了一例狼群殺死棕熊的例子,該熊是一頭3歲的亞成年熊,另外在狼的糞便里發(fā)現(xiàn)了極少量熊的成分。
發(fā)生于1987~2001年15年間棕熊的98起死亡事件,多數和人類有關,而沒有一例是被狼殺死的。 在羅馬尼亞,20年來棕熊和狼沒有任何流血沖突生。
這是對狼和虎的食性的一些研究,包括遠東地區(qū)(62~72年)和波蘭(86~96年)狼的食性的兩次調查,以及遠東地區(qū)(66~76年,92~02年)虎的食性的兩次調查。在遠東,熊占了狼的食物很小的比例(1.3%,以攻擊頻次計),而在波蘭,棕熊一點也沒有,可見狼對熊的掠食行為無論從頻率還是數量上都無法和虎相比。
2001年在黃石公園、1982年在安德雷奇(Neichina)地區(qū)的研究報告里都提到過,狼群偶爾會殺死棕熊,特別是不滿周歲的棕熊幼仔。 在黃石公園中研究了帶崽母熊和狼群的關系后指出,狼群會對棕熊幼仔造成威脅,Kerry沒有明確觀察到狼殺死幼熊的例子,不過記錄了兩起疑似事件:
2001年7月2日,在海登山谷發(fā)現(xiàn)了一頭小熊的尸體,估計已經死亡3~5天,他的身體和頭部上均發(fā)現(xiàn)了傷痕,頭骨被打碎,看起來傷口來自于一個大型食肉動物。附近觀察到了新鮮灰熊與狼的足跡,也發(fā)現(xiàn)了一具麋鹿的尸體。
小熊很可能是母親在和狼爭奪食物的時候被狼殺死的 另一起事件發(fā)生在8月3日,一頭野牛病死,一頭單身公棕熊和一頭母熊及其幼仔都曾經去吃過腐肉,后來,一個總數在37頭的大狼群(6成年,20青年,11幼仔)出現(xiàn)了。研究人員趕到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在野牛尸體邊有一具小熊尸體,重22.7kg,健康狀況很好,從傷痕上判斷是被狼殺死的。
同樣,棕熊也極少攻擊狼。有報道指出,棕熊和狼最激烈的對抗往往發(fā)生在狼窩附近,有時這些被狼的獵物吸引過于靠近狼窩,會使狼群高度緊張,前面已經提到了黃石一例5只成年狼尾隨經過狼窩附近的帶仔母熊直到其離開的例子;阿拉斯加曾被觀察到有同一個狼群兩次激烈對抗并最終趕走了過于靠近狼窩的棕熊,其中一例是亞成年棕熊,另一例是大公熊。
棕熊在個別情況下會殺死狼,幾年前來自安大略省的報告提到了一個棕熊殺死了一頭幼狼及保護它的母狼;1980年曾提到了一些棕熊殺死狼的事件,具體情況未知;05年5月28日,加拿大邊疆野生動物局報導了一起4歲,500lb的公棕熊搶奪四只狼的食物并殺死其中一只狼的事件。劉務林先生在青藏高原的研究報告中提到,藏馬熊的糞便中曾發(fā)現(xiàn)一定狼的成分?!?div id="fu8ihs5fyo3" class='imgcenter'>

棕熊是亞洲黑熊和美洲黑熊的主要天敵。黑熊經過千萬年以來的進化,形成了盡量躲避棕熊的生活習性:黑熊是典型的林棲動物,而棕熊喜歡選擇開闊的生境;黑熊是晝行性動物,而棕熊則多在傍晚后活動;而且黑熊的飲食中幾乎全部是素食,和棕熊的競爭也并不激烈。
黑熊一般都會遠遠地回避棕熊,不過有時也會因為采食漿果等進入棕熊的領地。黑熊一般察覺到附近有棕熊會逃入森林,爬上較細、較高的樹上。黑熊只有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才會和棕熊發(fā)生對抗,而結果往往是黑熊被殺死。
1979年研究發(fā)現(xiàn),美洲黑熊會很小心地避開棕熊。我們翻一下美洲黑熊和棕熊的對抗記錄,幾乎全部是被殺死的記錄,而黑熊占優(yōu)的反例卻一個也沒有。1988年記錄了一起棕熊捕食美洲黑熊幼仔的事件,1992年發(fā)現(xiàn)一頭近200kg的棕熊殺死了一頭98~99kg的母美洲黑熊。
1998年在黃石公園海登山谷報告了一起棕熊捕食黑熊的案例,黑熊殘體77.6kg,估計活著的時候可達91kg,頭部和鼻子均被咬傷,頭骨被打碎,左眼被咬穿,這些都符合被棕熊殺死的特征,因為只有棕熊習慣攻擊對手頭部的鼻子等部位,避免對手的牙齒發(fā)揮作用,上犬齒間距達59mm,狼和美洲獅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寬度,研究者們判斷應該是一頭中等大小的棕熊或者相當巨大的黑熊造成的,后來經過DNA鑒定,最終確定了兇手是一頭棕熊。
亞洲黑熊和棕熊的關系和美洲黑熊很類似,總體上是受棕熊的絕對壓制,在青藏高原,藏馬熊棲息的海拔比黑熊要高一些,并且?guī)缀醪贿M林地,和黑熊生態(tài)重疊不大。而遠東地區(qū),棕熊找不到開闊地而被迫進入針葉林,黑熊的數量受到了棕熊嚴格的控制,80年代在黑龍江大興安嶺調查,估計林區(qū)共有1000只熊,而黑熊僅占大約7%。
相比之下,中型貓科動物和棕熊的沖突遠遠比虎、狼等少,甚至比和郊狼、狼獾這些小型食肉類的沖突也要少。棕熊偶爾會跟蹤它們搶奪其獵物,美洲獅和猞猁被棕熊搶奪獵物的例子在北美、北亞和青藏高原都被觀察記錄到。
毫無疑問,中型貓科動物無力捕殺成年棕熊,但是有時它們會對未成年的棕熊造成威脅,《蘇聯(lián)哺乳動物志》上記載,1953年兩只雪豹合作殺死了一頭兩歲的喜馬拉雅棕熊。 青藏高原曾在觀察到藏馬熊的糞便中發(fā)現(xiàn)了猞猁的成分,但是很少,比狼、赤狐等的成分都少得多。
和棕熊競爭最少的中型貓科大概就是豹了,豹是林棲獸類,以較小的有蹄類為食,和遠東棕熊生態(tài)重疊很少,加上豹生性謹慎,不會主動招惹其他食肉類,我們幾乎找不到豹和棕熊沖突對抗的例子。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以外,一些小型食肉類和棕熊也有交集,如郊狼、赤狐、狼獾等常常會吃棕熊吃剩下的食物,而棕熊有時會殺死它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拼命三郎”——狼獾,甚至有時在棕熊不餓、攻擊性不強的時候,敢于憑借著其“化學武器”和棕熊叫扳?! ?div id="fu8ihs5fyo3" class='img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