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 | 鳳頭雨燕 |
中文別名: | 雨燕 |
英文名: | tree swift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 | 鳥綱(Aves) |
亞綱: | 今鳥亞綱(Neornithes) |
目: | 雨燕目(Apodiformes) |
亞目: | 雨燕亞目(apodi) |
科: | 鳳頭雨燕科(Hemipoocnidae) |
亞科: | 鳳頭雨燕亞科 |
屬: | 鳳頭雨燕屬(學名Hemiprocne) |
種: | 鳳頭雨燕 |
分布: | 分布于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到所羅門群島。 |
鳳頭雨燕是一種小型的鳥類,體長為21—25厘米,其最顯著特點是頭上具有一個長長的羽冠,閃耀著綠色的光澤,
非常美麗,與眾不同。它的嘴短而圓,眼睛很大,尾羽甚長,往尾尖逐漸變細,
稱為鋏尾。上體為藍灰色。鳳頭雨燕屬于留鳥,中國僅分布于云南滄源、景洪、勐養(yǎng)、勐侖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臺灣海峽和山東沿海航行時見到過它。
目:雨燕目
科:鳳頭雨燕科
鳳頭雨燕屬4種:灰腰雨燕(Hemiprocne longipennis)、鳳頭雨燕(H. coronata)、須鳳頭雨燕(H. mystacea)、小須鳳頭雨燕(H. comata)。
分布:在國外分布于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所羅門群島等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地區(qū),中國僅分布于云南滄源、景洪、勐養(yǎng)、勐侖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臺灣海峽和山東沿海航行時見到過它。
棲息地:從落葉稀樹林至常青林,主要棲息于林緣、次生林、果園、公園等有樹木的較為開闊的地區(qū)。
棲息:晚上多成群棲息在一起,有時也單個分別棲息。
覓食:能在飛行時捕食,但它們在空中飛翔的時間明顯地較其他雨燕為少,捕食行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飛翔覓食,而是經(jīng)常停息在樹冠的頂枝上,當有昆蟲等食物在附近空間出現(xiàn)時,再起飛捕捉。
體型:體長17-33厘米,體重70-120克。
體羽:主要為淺灰色或褐色,頭兩側有白色條紋,頭頂具冠。
鳴聲:嘁嘁喳喳的尖叫聲,尤其是回巢過夜棲息時。鳴囀一般響于雨燕。
巢:它的巢極為細小而精巧,直徑一般僅有2.5—5厘米,形狀為杯狀或袋狀
,主要由碎樹皮、細小羽毛和涎液等膠結而成,結構甚為緊密和結實,并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巢的顏色為黑色,帶有少許灰色和污白色斑點,外表和樹枝顏色甚為相似,從下面看好像樹枝上突出的小包。
卵:窩卵數(shù)一枚,重6-10克。顏色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時沾有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
雛鳥:為晚成鳥,需要親鳥的精心飼喂才能長大。
飲食:飛蟲,包括臭蟲、甲蟲和小型蒼蠅。
保護狀況:目前無受脅種類,但因森林砍伐而導致的棲息地縮減使這些種類特別是小須鳳頭雨燕很容易面臨危險。
活動:喜集成小群活動。頻繁地在開闊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飛翔,有時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飛翔。
鳳頭雨燕是一種小型的鳥類,體長為21—25厘米,其最顯著特點是頭上具有一個長長的羽冠,閃耀著綠色的光澤,非常美麗,與眾不同。
它的嘴短而圓,眼睛很大,眼的上部有一條極細的淡色眉紋,尾羽甚長,達11.8厘米,幾乎是身體長度的一半,并呈深叉狀,往尾尖逐漸變細,稱為鋏尾。
翅膀也甚為狹長,折合時超過尾的端部,上面具也有綠色或藍綠色光澤。上體為藍灰色,雄鳥的耳、頰、頦和喉等均為栗色,雌鳥的這些部位則為灰色,下體呈淡灰白色,
腿較短而弱,腳為暗紅色,腳趾細長。鳳頭雨燕雖然長得很像家燕、金腰燕等我們平時常見的燕子,也同燕子一樣常在空中快速飛行、捕食飛蟲,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卻距離很遠。雨燕屬于攀禽,而家燕和金腰燕等則屬于鳴禽,它們最大的區(qū)別是雨燕的四個腳趾都向前伸,不像家燕和金腰燕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
所以雨燕在停歇時,不能抓住樹枝、電線等物體,也不能在地面上行走,而只能用四趾向鉤子一樣掛在墻壁或巖石的垂直面上。鳳頭雨燕屬于留鳥,鳳頭雨燕主要棲息于林緣、次生林、果園、公園等有樹木的較為開闊的地區(qū),常呈小群活動,頻繁地在開闊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飛翔,
有時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飛翔。食物主要是蚊、蛾等各種飛行性昆蟲,并且也能在飛行時捕食,但它們在空中飛翔的時間明顯地較其他雨燕為少,
捕食行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飛翔覓食,而是經(jīng)常停息在樹冠的頂枝上,當有昆蟲等食物在附近空間出現(xiàn)時,再起飛捕捉。由于它的身體較大,
翅膀很長,在空中總是像鐮刀一樣向兩側分開,就如同一架小型的飛機,時而低空飛翔,時而騰空而起。晚上多成群棲息在一起,有時也單個分別棲息。
繁殖期為3—6月,營巢于巖石洞穴和樹洞中。
巢由苔蘚構成,并用涎液將其緊緊地粘結在一起。每窩產(chǎn)卵3枚。它的巢極為細小而精巧,直徑一般僅有2.5—5厘米,形狀為杯狀或袋狀,主要由碎樹皮、
細小羽毛和涎液等膠結而成,結構甚為緊密和結實,并牢牢地固定在樹枝上。巢的顏色為黑色,帶有少許灰色和污白色斑點,外表和樹枝顏色甚為相似,從下面看好像樹枝上突出的小包。每窩僅產(chǎn)1枚卵,顏色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時沾有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它的雛鳥為晚成性,需要親鳥的精心飼喂才能長大。從真正意義上講,沒有一種鳳頭雨燕是候鳥;而另一方面,卻只有小須鳳頭雨燕為嚴格意義上的定棲性種類,終年生活在營巢領域內。
其他種類在繁殖期間具領域性,而在過冬季節(jié)更多地表現(xiàn)為群居性,有記錄表明,曾有多達50只個體同棲于一棵樹上。
各個種類的繁殖期都很長。大量證據(jù)表明,它們在早春或初夏有一次繁殖高峰,或者在繁殖期內出現(xiàn)兩次高峰。和雨燕一樣,雙親合作筑巢。
巢為一種微型結構,壁如薄紙,附于細樹枝一側。巢長寬僅有2.5厘米,剛好容下一枚卵,為安全起見,親鳥會用唾液將卵與巢粘固起來。由于巢通常筑于樹蔭層邊緣只有筆桿粗的光禿禿的細枝上,
因此親鳥可以從各個方面飛到營巢的棲木上。而纖細的棲木可以使它們在夜行性掠食者(如蛇)爬上枝頭時及時得到預警信號。巢非常不起眼,以致鳳頭雨燕在孵卵時看起來似乎只是棲在樹枝上。
事實上,由于巢小,它們棲于枝頭時常常將巢置于兩腿之間。雌雄鳥輪流孵卵,但雌鳥孵卵的時間為雄鳥的兩至三倍。雛鳥孵化后很快也棲于樹頭(因為巢?。?。食物以食團的形式由親鳥回吐至雛鳥嘴中?!?
也是小型鳥類,體長18一19厘米,體重95克左右。額部、頭頂、頭側、后頸、翅膀、尾上覆羽和尾羽為黑色而具藍色的金屬光澤,枕部綴有煙灰色。
肩部、背部和腰部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個不明顯的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狹長。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為淡褐色,三級飛羽為白色,在飛翔時呈現(xiàn)為明顯的長橢圓形翼斑。
頦部、喉部為煙灰色,前頸、胸部、腹部、兩脅、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為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為紅褐色,爪黃褐色而透明。有趣的是,它的尾羽羽軸長,形成針狀。
灰喉針尾雨燕在分布于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泰國、馬來西亞、中南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僅分布于海南樂東等地,為夏候鳥,或許在云南西南部和西藏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灰喉針尾雨燕主要棲息于海岸、海島和山地森林地帶。
常在開闊地區(qū)和森林的上空飛翔。飛行的速度很快。主要在空中捕捉飛行性昆蟲為食。繁殖期在2一3月間。營巢于巖石洞穴和樹洞中。巢由苔蘚構成,并用涎液將其緊緊地粘結在一起。每窩產(chǎn)卵3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