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肺經
厥陰心包經
少陰心經
陽明大腸經
少陽三焦經
太陽小腸經
太陰脾經
厥陰肝經
少陰腎經
陽明胃經
少陽膽經
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頭面、四肢和軀干,縱貫全身。四肢部:陰經隸屬于五臟,行于四肢的內側,太陰在前,少陰在后,厥陰在中;陽經隸屬于六腑,行于四肢的外側,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少陽在中。軀干部:足三陽經分布于軀干的外側足三陰經分布于胸腹部。手六經中,手三陽經過肩部上頸部,除手厥陰在側胸部有較短的分布外,手太陰、手少陰由胸內直接出于腋下。頭面部:陽經都上行頭面部而聯(lián)系五官,但分布復雜,規(guī)律不明顯;陰經多行于頭頸的深部而聯(lián)系喉嚨、舌、目等器官。
十二經脈的表里絡屬:十二經脈內屬于臟腑,臟與腑有表里相合的關系,陰經和陽經有表里絡屬的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互為表里的陰經和陽經在體內有屬絡關系,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即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等六組屬絡關系?;楸砝锏慕浢}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上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的交接流注: 十二經脈構成“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的氣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交手三陰經。流注規(guī)律:手太陰肺經一手陽明大腸經一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一手少陰心經一手太陽小腸經一足太陽膀胱經一足少陰腎經一手厥陰心包經一手少陽三焦經一足少陽膽經一足厥陰肝經。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奇”有奇異、特殊的意思,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關系。其作用一是在循行中將功能相似的經脈聯(lián)系起來,達到統(tǒng)攝有關經脈氣血、協(xié)調陰陽的作用;二是對于十二經脈的氣血有蓄溢調節(jié)作用。奇經八脈循行無規(guī)律,督、沖、任脈同起于胞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至頭面;任脈行胸腹正中,上抵頦部;沖脈與足少陰經并行,環(huán)繞El唇。帶脈起于脅下,環(huán)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腿股內側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腿膝外側上行,至項后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陽蹺脈等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等會合,沿足太陽經上額,于項后會合于足少陽經。十二經脈中,六陽經均交會于督脈,故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 六陰經均交會于任脈,故任脈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jié)全身陰經經氣的作用;沖脈與任、督、足陽明、足少陽等經有聯(lián)系,故有“十二經之海”、“血海”之稱,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具有涵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帶脈約束聯(lián)系縱行軀干部的諸條足經,使經氣通暢。陰、陽蹺脈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濡養(yǎng)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的運動。陰、陽維脈分別維系手足三陰經、手足三陽經。
奇經八脈中,督脈、脈任各有其腧穴,故常與十二經脈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其余各脈的腧穴都寄附于十四經之中。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統(tǒng)稱十五絡,分別以十五絡所發(fā)出的腧穴命名。十二經脈的別絡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本經絡穴發(fā)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經脈;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脈別絡從長強分出后,散布于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脅。絡脈中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遍布于全身,難以計數(shù)的細小分支稱為“孫絡"。十二經絡脈溝通各組表里經脈,加強它們的互相聯(lián)系,任脈別絡溝通了腹部經氣,督脈別絡溝通了背部經氣,脾之大絡溝通了側胸部經氣。孫絡輸布氣血,以濡養(yǎng)全身組織。
在推拿臨床上,可以依據(jù)經絡的循行進行辨證,多用按診法及電測定法。按診法,即用拇指指腹沿經絡路線輕輕滑動,或用拇指、食指輕輕捏拿,或用拇指指腹稍重按壓揉動,以探索經絡上的異常反應(如:結節(jié)、條索狀物、松弛、溫度變化等)。探索時用力要均勻,并注意左右對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