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7-08-15《外圍因素引發(fā)今日震蕩》的解盤。
前文說到,從35點起的序列X1X2…Xn中,按嚴筆定義,X6是不存在的。至X7、X8、X9成頂分型,且無缺口,該段在36點處結束,35-36段完成。
其中,從圖上看,X9只有四根K線,不夠一筆的最低要求,但是,纏師把集合競價算作一根K線,就成為一筆了。關于集合競價,纏師在2007年8月16日《全球化,沒有市場可與世隔絕》課后評論的答復:
“纏中說禪2007-08-16 16:40:06 纏中說禪 2007-08-16 16:35:57 新浪網(wǎng)友2007-08-16 16:30:22 纏中說禪博主,請問36-37怎么回事,能說說不?看著36-37沒有3筆呀,下上下,后面那個下,不能成為1筆。難道是缺口的緣故?……
===========
為什么不是?9點25那一分鐘不算了?
===========
當然,如果一定要堅持9點25那競價不算,那么自然不是一筆,那就把36標記到4915點那最高點就可以。
但事實上9點25必須算,競價是最重要的時刻之一,這里的意義重大,而且,這里剛好形成下面中樞的第三類買點,后面上拉的技術意義更明確了?!?/font>
這種現(xiàn)象,在第61課圖中的68點也出現(xiàn)過,請參見我寫的《感悟纏論(30)——第61課分段》。
這個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的37點、38點,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纏師說:
“首先,今天下午太匆忙,37后就直接標記39,晚上回來才發(fā)現(xiàn),已經改過來”。(見《70:一個教科書式走勢的示范分析》)
“這里必須提醒一下,1分鐘圖上38標記的位置用紅箭頭給出,顯然,那不是最高的位置。為什么?沒有人規(guī)定分段的結束位置一定是最高、最低的,關鍵要有至少三筆,因為從37開始到最高的位置,沒有三筆,所以不能認為線段已經完成。但在1分鐘級別上看,那么37-38這一段,就結束在最高的位置,為什么?線段的存在,是為了讓圖形規(guī)范化,就如同在5分鐘中樞里,看1分鐘走勢類型的重疊,是把整個走勢類型的波動區(qū)域算在一起看,道理是一樣的”。(見《70:一個教科書式走勢的示范分析》)
這說明纏師也注意到37、38點的特殊,37點至38點,中間多曲折,但按嚴筆定義只有三筆。其中,37點到最高點只有一筆。
問題1:從特征序列的角度來看,自36點始向上筆的序列,S2一筆破壞了S1,但是,隨后向上筆的元素S3等,不僅沒有向上突破S2的高點,而且逐筆降低,直到39點才形成底分型。如果說36至39算一段,那樣的話,這段的形狀也太奇怪了!
問題2:退一步講,S3的中間,按寬筆定義算一筆,則S3可分為“上、下、上”三筆,把S1、S2看作有包含關系,合并后(向下合并),與S3中的兩個向上筆形成“第一筆破壞前段”的格局,但是,那樣就應該把37點移到右側S3的低點,作為36-37段的結束點。
問題3:假設37點已經確認的情況下,38點也難以用特征序列的方法確認。自37點起的特征序列X1、X2等,一個比一個低,更是沒辦法形成頂分型!
縱觀纏師劃分線段,其實是有兩套的標準:一是按照線段和線段破壞的概念,用“線段分解定理”來劃分;二是用標準特征序列來劃分。用這兩套標準分別去判斷,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結果是相同的,但是,個別地方還是有區(qū)別,甚至有矛盾。這些矛盾,在我以前的分析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通過一些實踐以后,我感覺從第57課至2007年7月2日的111個線段中,由于當時沒講到標準特征序列,以使用“線段分解定理”判斷為主;而自2007年8月2日以后的分段,則主要用特征序列。
但是,在此處,我只能按照“線段分解定理”去判斷:37-38段,是“有重疊部分的連續(xù)三筆的其中一筆”破壞了前段。同樣,38-39段也是“有重疊部分的連續(xù)三筆的其中一筆”破壞了前段。
自38點起,又可以用標準特征序列來判斷了。序列S1S2S3S4中,S2、S3、S4成底分型,但有缺口,需從該底分型的低點(39點)看下一個序列X1X2…Xn,其中,X4筆破壞,但是隨后的X5沒跌破X4的低點,即沒形成頂分型,反而與X4成包含關系,合并后的元素與X6、X7成頂分型(但有缺口),使39點得到確認,38-39段結束。
由于上述頂分型有缺口,40點暫時不能確認,要看下一步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