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誘因引觸 ,導致痰阻氣道 ,氣管攣急,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所致的發(fā)作性痰鳴氣喘疾患。發(fā)作時,喉中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
1.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唇甲青紫。
2. 呈反復發(fā)作性。常因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diào)、勞累等因素誘發(fā)。發(fā)作前多有鼻癢、噴嚏、咳嗽、胸悶、情緒不寧等先兆。
3.多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4.發(fā)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
5. 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痰液涂片、胸部x線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1.辨已發(fā)未發(fā)
發(fā)作期: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等為典型臨床表現(xiàn)。重者張口抬肩,目睛脹突,不能平臥,端坐俯伏,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唇甲青紫,額汗淋漓。若能將大量粘痰暢利吐出,呼吸通暢,痰鳴氣憋緩解,似如常人,或感疲勞,納差。發(fā)作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幾小時,或更長。
緩解期:無典型癥狀,若病程日久,反復發(fā)作,導致身體虛弱,平時可有輕度哮證,而以肺、脾、腎虛損為主要表現(xiàn),平時有輕度哮癥者,在大發(fā)作時易致持續(xù)難平。
2.辨證候虛實
哮病屬邪實正虛之證
(1)發(fā)作時以邪實為主
呼吸困難,呼氣延長,伴寒熱,苔膩,脈實。
(2)未發(fā)時以正虛為主
肺虛者——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自汗惡風。
脾虛者——食少,便溏,痰多。
腎虛者——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耳鳴。
虛實錯雜,故又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以辨別其主次。虛證應審其陰陽之偏虛,區(qū)別臟腑之所屬。
3.辨痰性質(zhì)
發(fā)作期痰有寒痰、熱痰、痰濕、風痰之異。
寒哮——哮鳴如水雞聲,咳痰清稀,或色白如泡沫,口不渴,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緊。
熱哮——喉中痰鳴如吼,胸高氣粗,咳痰黃稠膠粘,咯吐不利,口渴喜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痰哮——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涌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者。
風哮——反復發(fā)作,時發(fā)時止,發(fā)時喉中哮鳴,止時如常人,或伴惡風、汗出,或咽干口燥、面色潮紅或萎黃不華者為。
發(fā)時——攻邪治標,祛痰利氣。
寒痰——溫化宣肺,
熱痰——清化肅肺,
痰濁壅肺——去壅瀉肺,
風痰——祛風化痰,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
平時——扶正治本。
陽氣虛者——溫補,
陰虛者——滋養(yǎng),分別采取補肺、健脾、益腎如寒熱虛實錯雜者,當兼以治之。
發(fā)作期
1.寒哮
主癥: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塞??炔簧酰瞪倏┩虏凰?,或清稀呈泡沫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面色晦暗帶青,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發(fā),或惡寒、無汗、身痛。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開痰結(jié),宣肺氣;
干姜、細辛——溫肺蠲飲;
紫苑、款冬花、半夏——降氣化痰;
五味子——收斂肺氣;
大棗——和中并調(diào)和諸藥。
2.熱哮
主癥: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咯吐不利,煩悶不安,不惡寒,汗出,面赤, 口苦,口渴喜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滑。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
麻黃——宣肺定喘;
黃芩、桑白皮——清泄肺熱,止咳平喘;
杏仁、半夏、款冬花、蘇子——降氣平喘,化痰降逆;
白果——斂肺祛痰定喘;
甘草——和中調(diào)和諸藥。
3.濁哮
主癥: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涌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嘔惡,納呆,口粘不渴,神倦乏力。舌質(zhì)淡或淡胖,或舌質(zhì)紫暗或淡紫。脈滑實或弦、澀。
治法:化濁除痰,降氣平喘。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二陳湯方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理氣化痰,運脾除濕;
三子養(yǎng)親湯方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
4.風哮
主癥:哮喘反復發(fā)作,時發(fā)時止,發(fā)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不能平臥,止時如常人。或精神抑郁,情緒不寧;或伴惡風,汗出;或伴形體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紅或萎黃不華??人蕴瞪倩驘o痰。舌質(zhì)淡或舌質(zhì)紅少津,苔薄白或無苔,脈浮或弦細。
治法:疏風宣肺,化痰平喘。
方藥:華蓋散。
炙麻黃——散風宣肺平喘;
桑白皮——瀉肺平喘;
紫蘇子、杏仁——降氣平喘;
茯苓、陳皮——行氣化痰;
甘草——調(diào)和諸藥。
適用于外風引發(fā)者。
緩解期
1.肺虛
主癥:氣短聲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輕度哮鳴音,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fā)。面色恍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發(fā)作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wèi)。
方藥:玉屏風散。
黃芪——補益肺脾,益氣固表;
白術——健脾益氣,助黃芪益氣固表;
防風——走表祛風,以助黃芪實表固衛(wèi)。
2.脾虛
主癥:氣短不足以息,少氣懶言,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fā)。平素食少脘痞,痰多,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不華,或食油膩易腹瀉,或泛吐清水,畏寒肢冷,或少腹墜感,脫肛。舌質(zhì)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
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陳皮、半夏——燥濕化痰。
3.腎虛
主癥: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勞累后喘哮易發(fā)。腰酸腿軟,腦轉(zhuǎn)耳鳴?;蛭泛?,面色蒼白;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質(zhì)淡胖嫩,苔白;或舌質(zhì)紅,苔少。脈沉細或細數(shù)。
治法:補腎攝納。
方藥: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金匱腎氣丸中肉桂、附子——溫補腎陽;
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乃陰中求陽之意;
七味都氣丸——益腎納氣,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