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連珠塔底部的佛像。
長江商報消息 溯源
原為“治水患”,后搬進了“孔子像”
3月9日,鐘祥文峰路的盡頭,兩位法師被請到一間紅磚墻的庵房為香客念消災(zāi)咒。紅磚頂?shù)拟址可鲜前咨奈姆逅?div style="height:15px;">
在一路可以尋訪到的文峰塔中,鐘祥文峰塔可以說是最食人間煙火的一座。它坐落在城市中間一座不高不矮的土丘上,走在街上的人大都可以看到它。
事實上,它的前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佛塔,因山腳下的大報恩寺被毀,在清代時為培興本地文風,改為文峰塔。而近來佛事興盛,又讓它的身份多少有些尷尬。與它地理位置比較相似的是位于赤壁西關(guān)陸水西岸的峨石寶塔,同樣位于城關(guān)差不多中心位置的一座山丘上,因為早年有寺廟開壇念經(jīng),取名和尚嶺。
峨石寶塔的身份也很混雜,《蒲圻縣志》(1998年改赤壁市)記載,它最初是為鎮(zhèn)壓水患而建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風水塔。清末塔下曾有書院,又被人們賦予了文峰塔的意味,寶塔底部的漢白玉孔子像顯然是后來“搬遷”進去的,當年的“教育部門”甚至在塔頂部供奉了一個“長生位”,這似乎是住在附近的熊大為甘愿冒雨也要帶著兒子來此地燒香,祈求高中的原因。
相對于前述兩個寶塔,尚有斷續(xù)的煙火或者信仰支撐,大部分聳立在田間山頭的文峰塔,就像從地表鉆出的大樹,靜立,無聞,或者回首自己的往事。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五峰縣興文塔,聳立在距離五峰縣城南端5公里之外的寶塔坡上,塔內(nèi)文字磚烙印著“同治八年修”的字樣。修塔的目的有個奇怪的說法,根據(jù)《五峰縣志》記載,深處武陵山區(qū)的五峰縣,境內(nèi)“地脈輕浮,毗鄰長陽城及其周圍睇埋凝重,地氣外溢,難出棟梁之才,故特建此塔以鎮(zhèn)之”。
“風水學(xué)”上所謂的地脈輕浮,應(yīng)該是麻木司機周康成嘴里的地質(zhì)滑坡,也正因為本地山體陡峭,縣城難以繼續(xù)拓展空間,兩年前政府與其他機關(guān)單位已經(jīng)開始陸續(xù)搬離五峰鎮(zhèn)。前人修塔“鎮(zhèn)地脈”、“興文風”的想法算是落空了。
利川團堡的宜影塔、培風塔也面臨同樣的境遇。
李德喜說,利川野貓水村宜影塔有申報“國保”的資格,可惜目前塔體毀壞太嚴重,地方文物局又籌集不到錢,塔的價值也無人問津。
野貓水村宜影塔位于連接恩施與利川的318國道邊,距離團堡2公里,即使住在塔西池塘一角的蔡美英也不知道前人為什么建這座塔,只說塔上有碑文。前些年,塔頂?shù)臉浔豢车艉?,才停止了傾斜。宜影塔建造的特殊含義在碑文中被記載得很清楚,稱此地“崗巒四合,獨缺其東一面,建塔以定之”,而宜影塔下為荷塘,日出東方,影子照在水里,也可以不缺東面的漏洞。
無論是實物還是倒影,宜影塔都可以滿足前人對“束風水”的要求,而拋開這些不談,即使以現(xiàn)代景觀學(xué)的眼光,群山環(huán)繞,山勢延伸至此減緩,宜影塔可以作為人為的高層建筑,與群山相呼應(yīng),構(gòu)成自然與人力的和諧景觀。
歷史
身世顯赫者出資修建,以表功名
距離縣城10里,每天都要徒步走出山村的邱大偉,住在興文塔下。這位年逾70的老人,在塔下種了一片竹子,開墾3畝多的山地,因為喀斯特地貌缺水,石頭瘋長,收成一年比不上一年。
3月6日下著雨,距離興文塔十幾米遠仍然沒發(fā)現(xiàn)它。在邱大偉的指引下,邁過他的竹林,才從面前的霧氣中,勉強辨認出這座古塔的輪廓。
老邱堅持此塔修建于唐代,稱此地以前有座寺廟,塔下原無人居住,他們這一批人都是開荒搬遷過來的。問起塔的建設(shè)目的,他搖頭,誰建的,他也搖頭。指著塔頂說,維修前,寶頂曾被盜過,到了夏天,蜂子在里面做窩,他年輕時曾上去掏過鳥蛋。
同樣在荒郊野外,住在赤壁畢家畈寶塔附近的張大進也不曉得村東寶塔的來歷。他有半分地被這座寶塔覆蓋,說起每年耕地種田之事,還少有不快,“占了地,又不遮風擋雨的”。
畢家畈寶塔幾乎與邊上的楊樹同高,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張大進的地里,李德喜認為是上世紀50年代改山造田運動造成的?!耙话阄姆逅奈恢枚际前凑诊L水學(xué)說確立的,而忽視了塔的本身意義”。村民對它們熟視無睹,更別說當年誰出錢建了這座塔。
一般而言,塔的修建者大多為表功名,將捐錢的大戶刻在塔壁或者石碑上,利川團堡鎮(zhèn)中學(xué)東面的培風塔即為一例。
從碑刻上,捐錢修建培風塔的不僅有利川本地州縣治所在的衙門公署、本地士紳,也有家業(yè)相對清貧的學(xué)生,捐錢最多的竟然是一位法號自然的和尚。他在當時捐了2萬文錢,一位姓朱的不僅捐錢,還為塔身提供了塔基一處。
從各縣修建文峰塔的記載來看,修建一處超過7層的文峰塔,動輒萬余輛白銀,很耗廢錢財。捐得起錢的大部分都是本地有聲望的鄉(xiāng)紳,也是地區(qū)謀取功名最活躍的一些人。例如與培風塔相隔4公里的宜影塔,就是本地財主謝煥亭等人修建的,而令邱大偉不明其意的興文塔則主要是當年的縣令鄧師韓主持修建。每一座文峰塔的背后都有一群在本地身世顯赫的男人。
現(xiàn)狀
塔頂歪了,塔內(nèi)木材拿去劈柴火了
赤壁境內(nèi)的另一座塔,柳山湖鎮(zhèn)的龍坑寶塔塔頂是歪的,住在山下的田為國也看到了。他說是前幾年開山取石震塌的,上世紀60年代修建陸水水庫,庫區(qū)移民把龍坑寶塔內(nèi)部的木材都拆了,劈開作為干柴。
田為國甚至因為偷木材的事與移民打過架。在本地人眼里,龍坑寶塔是鎮(zhèn)水患,培文風的風水建筑。雖然長江治理后這里再也沒被淹過,作為本土一個地標,田為國還是很為龍坑寶塔擔心?!翱粗鴽]幾年就要塌了”。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文峰塔都面臨倒塌或者無人問津的困境。2002年,五峰縣城南部5公里之外的興文塔維修時,人口不足20萬的縣城,大部分的居民、甚至是曾經(jīng)在五峰工作、經(jīng)商的非本地人都捐了款。新修葺的文峰塔重新添置了寶頂,并修建了每層拾級而上的木質(zhì)樓梯。
談到湖北境內(nèi)古塔的現(xiàn)狀,李德喜很無奈,除了保護意識不夠,維修費用是阻礙對古塔搶救性維修的主要因素。每年用于古建保護維修的費用捉襟見肘,并出現(xiàn)減少之勢。
被認為具有“國保”價值的利川野貓水村宜影塔,塔面立體有土家族信仰的圖騰——白虎浮雕。從科學(xué)的建筑景觀學(xué)來說,李德喜認為,宜影塔的設(shè)計可謂渾然天成,真正達到自然與建筑的和諧共處。
不過,古人的苦心設(shè)計,并不一定可以得到當代人的關(guān)心。位于恩施老城東南清江岸邊斷崖上的連珠塔,在民國時代被認為目標過于凸顯,很容易作為日本人轟炸恩施城的目標,險些被政府拆除。而荊門東勝寶塔,是一座與鐘祥文峰塔有類似身世的文峰塔,前后因為東勝馬路的修建,阻礙交通,在上世紀90年代,被從馬路中間整體拆除,“可惜的是,搬遷后落成的東勝寶塔竟然沒有用一塊老磚,塔基被填了馬路?!?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