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莆田人文|宋孝宗名相 · 陳俊卿的人生故事,第九章《鄉(xiāng)賢之誼》,為您解說!

陳俊卿25歲得中榜眼后,歷任泉州觀察推官、南外睦宗院教授、秘書省校書郎、殿中侍御史、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直至參知政事、左丞相,為官四十余年。他一生胸懷坦蕩,清廉潔守,一身正氣,讜言正色,彈劾奸佞,毫無懼色,而對正人賢能,則倍加愛惜薦用,尤其是對莆陽的鄉(xiāng)賢,他格外真誠相待,且珍重友誼。
黃公度是陳俊卿最要好的朋友,兩人如同兄弟一樣親密。
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城內(nèi)東里巷(今城廂區(qū)英龍街)人,為晚唐莆田詩人黃滔的八世孫,其父黃靜為北宋政和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朝奉郎等職,以詩書傳家。而陳俊卿是東門外三里白湖村(今闊口村)人,兩家相距不過六、七里。兩人年青時,因為一起前往延壽溪畔的白杜村(今西天尾鎮(zhèn)溪白村)“方氏萬卷樓”讀書而結識。那時延壽橋已建成,所以陳俊卿在延壽橋頭會常常與黃公度不期而遇。
宋紹興八年(1138)六月,朝廷舉行會試,陳俊卿與黃公度一起赴京都臨安參加會試。六月九日放榜,黃公度中了狀元,陳俊卿中了榜眼,兩人皆大歡喜。
黃公度初授簽書平海軍節(jié)度判官,軍治在泉州,他在秋后赴泉州上任,而陳俊卿也初授泉州觀察推官,由于兩人都在泉州為官,故兩人不時往來。那時與黃公度、陳俊卿同榜的“榜幼”龔茂良任南安縣(今屬泉州)主簿,而同榜同鄉(xiāng)的方翥(次云)初授閩清縣尉,所以這四人交游甚密,常有唱和。
有一年炎夏,酷暑長天,陳俊卿特地去看望黃公度,兩人相見格外歡哺暢。對敵友的到來,黃公度忙在樹蔭下擺好酒桌,再備好酒菜。倆人對飲吟詩,直至黃昏鴉啼霞滿天。黃公度有首《夏日陳應求見訪》就記述了那次兩人相見時的情景:

酷暑避修竹,繁蔭侵短楹。
形骸方枕簟,車馬忽柴荊。
對酒情無極,哦詩韻更清。
昏鴉催別急,天末片云橫。

在平常,陳俊卿也常常去信向黃公度問安,也賦詩與黃公度酬唱。黃公度有首《和陳應求春日見寄》詩云:

滿目繁春事,題詩寄所思。
輕寒欺酒力,宿雨褪花姿。
經(jīng)世知無術,追歡要及時。
郊原剩晴景,莫負去年期。

黃公度除了與陳俊卿唱酬外,還常與方翥(次云)、龔茂良(實之)等人唱和。黃公度有首《和陳應求韻兼呈方次云》詩云:

策蹇沖泥到野扉,故人相對破愁眉。
話因別久卒難盡,情逐杯深那更辭。
十里云山乖素約,一番桃李負幽期。
蕭蕭半夜空階雨,亂滴枯腸百斛詩。

宋高宗時,秦檜為相,一意求和,陷害忠良,遭萬民唾罵。而陳俊卿與黃公度都一樣傲骨嶙峋,剛直不阿,忠心愛國,不趨炎附勢。黃公度登第時,主戰(zhàn)派的左丞相趙鼎很賞識黃公度的文才,曾多次延見款待,別后也常有書文往來。右丞相秦檜聞知此事,對黃公度心生妒恨。紹興八年(1138)十月,趙鼎被罷相,出知紹興府,次年四月徙知泉州,適逢黃公度在泉幕,故人邂逅,相見甚歡,自有唱和。但趙鼎知泉州僅兩三個月,又被秦檜謫居興化軍,再移漳州、潮州,疲于奔命,而黃公度也被壓抑一直在泉州呆了七年。紹興十五年(1145)一月,黃公度任滿返朝授職秘書省正字,誰料方數(shù)月又被罷職,僅主管臺州(今屬浙江)崇道觀。紹興十九年(1149),他又被秦檜貶到肇慶府任通判,繼知南恩州(今廣東陽江)。
陳俊卿在泉州秩滿,按例應調任館閣清選之職,卻因秦檜覺察他不肯依附,而把他調任南外睦宗院教授。他來向黃公度辭別,黃公度置酒相待,安慰一番,并作《送陳應求赴官》詩送他:

莫辭酒,且聽歌,休被驪駒白玉呵。
主人勸客終今夕,明日長亭可奈何。
金風蕭蕭塵余熱,砌蟲唧唧助凄切。
此時景物不勝愁,況是離人心欲折。
陳侯陳侯,貌巖巖而俊整,才浩浩而清絕。
有如壺山之萬仞巑岏,壽水之千尋瑩澈。
青芝赤箭藥籠儲,金鐘大鏞廊廟須。
天生奇才為時出,容易棄擲天南隅。
君不見馬濱王新豐一逆旅,又不見公孫弘葘川一老儒。
逢辰立譚取卿相,至今文采照天衢。
廣文官舍雖落莫,刀筆不與俗吏俱。
公余更勤五車讀,未必不是北門西掖之權輿。
刺桐古城花欲燃,舊游人物想依然。
憑君到彼訪二陸,向道故人飽飯度殘年。

詩開頭用秋風蕭瑟、秋蟲悲鳴來烘托送別的傷感氣氛,“此時景物不勝愁,況是離人心欲折”更是寫出兩人難依難舍的心情,也最能說明兩人情同手足,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當年他們一同入京都會試,分別中了狀元、榜眼,可謂“天生奇才”,但到頭來卻被“棄擲天南隅”:一個被貶謫嶺南的肇慶府,另一個被調往南外睦宗院教授。詩中還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唐初博州荏平(今屬山東)的馬賓王(即:馬周),原是一位離職的州教授,后到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貞觀三年(629)因代常何為疏,受到唐太宗賞識,召授監(jiān)御史,累官中書令;另一個是漢代菑川薛(今山東微山)的公孫弘,獄吏出身,因治《春秋公羊傳》善于援引經(jīng)義,議論政治,深得漢武帝信任,以賢良為博士,元朔時拜為丞相,封平津侯。他倆能“逢辰立譚取卿相”,然而學富五車的陳俊卿和他一樣,受到奸相秦檜的壓抑,無法提拔重用。“刺桐古城花欲燃,舊游人物想依然”中的“刺桐古城”指泉州,泉州在五代擴建城垣時環(huán)城四周種植刺桐樹,故泉州被稱為“刺桐城”。陳俊卿原任泉州觀察推官,所以黃公度希望他離開后不要忘記泉州和舊識的人物。
紹興二十年(1150)十月的一天,陳俊卿突然間感到心驚肉跳,似有不祥之兆,到了晚上難以入睡。他想,平常從未有這種情況,莫非是母親大人重病了?陳俊卿是孝子,第二天天一亮,他急忙從南邸趕回故里,到了家里一看,果然是母親臥病在床不起。到了十一月十六日,俊卿母親病逝,享年71歲,于是陳俊卿在家為母親守孝三年。在為母親下葬前,他派家人去找黃公度,求他為母親大人撰寫《行狀》。黃公度對陳俊卿母親太熟悉了,視同自己的母親,他義不容辭答應了請求。其《潁川陳太夫人卓氏行狀》云:

夫人卓氏,父某隱居壺山,以財雄。夫人少失父母,諸昆擇配,以繼室于陳公。某家素富,而能安陳氏之貧。事姑孝而謹,事夫義而順,處娣姒和而有禮,遇親戚敬而有恩,此其天資自若,無施不可者。性好施,鄉(xiāng)戚有貧匱者至,傾橐不顧夫人之歸也。陳氏先有子周卿,夫人生二子,曰正卿,曰俊卿,飲食衣服無纖毫厚薄。他人見之,不謂陳氏有異母子。陳公早卒,夫人閉門嫠居居二十四年,督諸子學。雖所居近市,不以貧故令趨利。晚年俊卿果以甲科登第,鄉(xiāng)人雖服其子之積學,而尤多夫人之能教也。子既貴,夫人勤內(nèi)治如昔,絲枲之事不廢于老。子婦恐以勤致疾,時諫止之,答曰:“我自樂此,不以為疲,亦吾職也?!笨∏湟苑蛉四旮?,再求官于鄰郡便地就養(yǎng)。初為平海軍觀察推官,次教授南外宗子。紹興二十年十月,奉板輿自南邸還里。夫人以十一月十六日終于正寢,享年七十有一。一女適進士吳檀。孫男女凡十五人,曾孫男女七人。將以二十一年九月某日葬于某里里某山之某原??∏涫箒砬鬆?,某與俊卿為同年進士,在泉幕又為同僚。升堂拜跪夫人者數(shù)矣,識其行實詳且熟,義不敢辭。

對陳俊卿母親的去世,黃公度不勝悲痛,過后他又寫了《挽陳太夫人卓氏》詩二首:

貴不改舊習,老猶遵幼儀。
安貧偕隱者,急義勝男兒。
余潤河千里,寧馨桂一枝。
秋毫有遺恨,石窌剖封遲。

蘋藻潔羞遺訓在,芝蘭奕葉經(jīng)源賒。
何人誄德須千字,他日塚傍應萬家。
秋風摧謝忘憂草,古木悲啼反哺鴉。
猶憶升堂初拜跪,依然象服儼笄珈。

紹興二十五年(1155)十月,喪服除后的陳俊卿被調往南劍州(今南平)任通判,他尚未登程上任,奸相秦檜就病死了,于是宋高宗詔授陳俊卿為秘書省校書郎。而黃公度也被召回京師,任吏部考功員外郎。然而黃公度由于長期遭受秦檜的政治迫害,加之瘴區(qū)露霧侵害,身心俱損,疾病纏身,上任未及一年就病歿,享年48歲。黃公度與陳俊卿是姻家,陳俊卿把長女嫁與黃公度次子黃洧為妻,所以對黃公度的英年早逝,陳俊卿格外悲痛。乾道七年(1171),他應黃公度之子黃沃、黃洧之求,特為黃公度遺作《知稼翁集》作序,其序云:

乾道五年冬,順昌令黃君沃書抵中都,來告曰:“先君考功力學半世,難得一第而仕不克顯。平生所為文僅十一通,愿得序引以冠其首?!庇喾絺錂C政未暇也,越明年,出守長樂郡,復多事,少暇隙,又明年順昌使其弟洧來責前諾。仲秋既望,積雨乍晴,天氣澄爽,退食郡齋,因取考功文遍觀之,典重溫雅,如其為人,其詩格律森嚴,興寄深遠,雖未盡追古作,要自成一家。間與予里居唱和數(shù)篇,余讀而深悲之。公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于時,胸中灑落,議論宏壯,識者期之甚遠。而官止外郎,年四十八以殞,所以傳世垂后者,止此而已,是可傷也。昔白樂天與元居敬善,及序其遺文有曰:“黃壤豈知我,白頭猶念君,唯將老年淚,一灑故人文。”執(zhí)筆愴然,蓋有感於斯言。公諱公度,字師憲,戊午同年進士也,莆陽陳俊卿序。

林光朝比陳俊卿小一歲,也是陳俊卿的要好朋友,兩人同朝為官,情深如海。
林光朝(1114-1178),字謙之,號艾軒,莆田黃石鎮(zhèn)鄭莊人。他少年時就力學知書,很有聲譽,他早年在家鄉(xiāng)從師與于林霆,林霆為政和五年進士,博學經(jīng)史,尤精象數(shù),篤行義重名節(jié),因為力詆秦檜和議之非,貶官至潮州通判。林霆與鄭樵有深交,氣節(jié)相投,林光朝通過老師結識鄭樵,后來兩人時有往來,一起在白杜村方氏萬卷樓讀書、抄書,討論學問。陳俊卿正是在那里認識林光朝和鄭樵的,很受他倆的研讀精神所感動。
宋紹興五年(1135),林光朝與方翥一道赴京都臨安參加會試,結果兩人都名落孫山。紹興八年(1138)六月,林光朝與方翥再次赴臨安應試,那一榜,莆陽有十五人進士及第,其中黃公度中狀元,陳俊卿中榜眼,方翥與黃公度的從弟黃童都榜上有名,連年七十三的林鄧也上了榜,可林光朝卻再次落榜。
林光朝不以科場得失為意,歸途中聞吳中(今江蘇吳興)陸景端(字子正)曾受學于尹焞,便往之從學,自此潛心圣賢踐履之學。他通《六經(jīng)》,貫百氏,一言一行都以禮為準則。從游尹焞約年余后,他自錢塘返回莆田,其族叔林國鈞為了勵志林光朝于圣賢之學,借黃石水南紅泉宮開辦義學,延請林光朝為師,并置義田歲捐谷千余石供養(yǎng)學者,每年從四面八方來從學者不下數(shù)百人?!端问贰吩疲骸澳隙珊?,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嘗著書,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惫嗜朔Q“艾軒學派”、“紅泉學派”。他嘗曰:“道之全體,存乎太虛,六經(jīng)既發(fā)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愈遠矣?!痹诋敃r,大家都稱他為“南夫子”。他除了在紅泉宮講學外,還到城山“松隱精舍”、金山“蒲弄書堂”和福清??凇褒埳綍骸敝v學,時間長達二十余年。
隆興元年(1163),年已五十的林光朝一改授徒布道之業(yè),再一次赴臨安參加會試,終于登進士第,初調袁州(今江西宜春)司戶參軍。這一年,陳俊卿任禮部侍郎、參贊軍事,因宋軍在符離潰敗,張浚自劾,陳俊卿也上疏請罪,被詔以寶文閣待制出知泉州。林光朝聞訊,攜家眷為陳俊卿送行,且一直送到惠安與泉州交界的洛陽橋。之后他還寫了《送別陳侍郎應求知泉州》一詩,詩前有段引:“某竊觀蔡公侍郎,嘗大書于洛陽橋之上。侍郎過洛陽,當摩挲此石,彷彿為同日事也。某送別到惠安道中,因以賦詩云。”其詩云:

百片牙旗水面長,蔡邕題在刺桐鄉(xiāng)。
十年杯酒開云榭,一樣官銜過洛陽。
我亦攜家緣送客,誰能掃地自焚香。
野橋沖臘寒梅白,寞要登臨憶侍郎。
從這首詩中可看出,林光朝是冒著臘月嚴寒、攜帶家眷遠送陳俊卿赴泉州上任,足見兩人交往之深。
乾道三年(1167),內(nèi)侍龍大淵、曾覿以潛邸舊恩受到孝宗的寵幸和進用,林光朝在以名儒薦對時,提及此二人之罪,孝宗聽了心中不悅,就改授林光朝為左承奉郎,知永福縣(今福建永泰縣),后經(jīng)朝中大臣不斷論薦,才召試館職,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又歷任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
乾道八年(1172),林光朝遷任國子司業(yè)兼太子侍讀。次年,皇親張說再授簽書樞密院事,朝臣紛紛祝賀,林光朝卻不前往祝賀,因而被外調廣西提點刑獄,淳熙元年(1174),改調廣東提點刑獄。
那時湖南、江西、廣東邊界一帶爆發(fā)茶農(nóng)起義,林光朝率郡兵屯守要害,并“督二將遮擊,連敗之”,孝宗聞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于是調他回京師,任直寶閣,又召拜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
淳熙元年(1174)七月乙亥日,陳俊卿三子陳定(字師德)因暴病去世,年僅二十五歲。此時陳俊卿已年過花甲,晚年失子,痛心不已。林光朝獲悉后即去信安慰陳俊卿,他在《與陳丞相應求》信札中寫道:

忽聞師德以痼疾竟不起,殊令驚涕。人事不可料乃爾耳,丞相冤惜,痛割有所不堪忍,奈何,奈何。此為佳公子,人品甚高,生長富貴中而每每欲見古人歸宿之處。頃嘗到東閣,其所發(fā)問,皆非舉子習。尚曾遣人來借書,未嘗及非圣之書,簡尺往來,意詣而辭不費。可見其為吉人君子,渾然美質,不待雕鐫也。丞相樂易,每在順境中行,不知有此痛切事。似聞連月不見客,恐亦未應得如此。以夫子之盛德,一無所可憾,伯魚亦先夫子而卒,不聞夫子過當興哀也??铻椴珠L子,遠來相依,巡歷到南海,即得與之相聚十日,忽為厲毒所侵不可救。異縣悲傷,觸事生感,師德兇問忽歷耳。唯有痛涕,未緣到坐隅。尚乞豁情散哀,稍加餐飯,此為深禱。

從此信中可知,林光朝對陳俊卿感情之深,對其子之情也非一般。
淳熙四年(1177)二月十五日,宋孝宗親幸國子監(jiān),聽林光朝講解《中庸》,大為稱贊,面賜金紫,數(shù)日后授他為中書舍人兼侍講。光朝嘗上表狀請辭,孝宗沒有答應,林光朝只好去上任。他上任才幾天,就接連二次封還孝宗命官的喻旨。三月二十一日,三省奉旨差除樞密院編修官沈瀛知梧州,林光朝認為他“懦而無立,惟知千進”,為公論所不容,若與州郡之職,難以示勸懲,這樣將“公論自此不立,為害甚大”,所以他奏請孝宗寢罷除命。
五天后,孝宗的寵臣曾覿推薦吏部郎官謝廓然賜同進士出身,授殿中侍御史,任命交中書經(jīng)辦,又被林光朝封還詞頭,拒絕辦理。他愕然曰:“是輕臺諫,羞科目也!”孝宗思忖光朝不奉詔,就改授林光朝為工部侍郎。光朝不拜,請求外調,于是以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今浙江金華)。光朝又引疾不去,孝宗只好改派他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淳熙五年(1178),陳俊卿再起判建康府,不料林光朝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謚文節(jié)。陳俊卿聞噩耗,想起與光朝交游四十年,不禁失聲痛哭,其《哭林艾軒》詩云:

出為嶺嶠澄清使,歸作甘泉侍從臣。
百擔有書行李重,千金無產(chǎn)橐中貧。
經(jīng)旬把臂言猶在,昨日題詩墨尚新。
清曉訪君呼不起,寢門一慟淚沾巾。
此詩寫林光朝為官清白,與書為伴,一生清貧,親密的話語猶在耳旁,題寫的詩篇墨跡未干,誰料會突然病逝,令人悲慟萬分,淚流沾巾。據(jù)《莆陽此事》載:“艾軒歿后,莆人同請于郡立祠城南,每歲春秋,太守率諸生有事祠下,一郡之人莫不奔走起敬??榘衿渚釉粠熑宸?。陳正獻(陳俊卿)撰祠堂記,周益公(周必大)撰墓志銘?!?/span>
林艾軒祠堂于淳熙十年(1183)二月由莆田太守林元仲建成,陳俊卿作記,知福州軍州事、充福建路安撫使趙汝愚書,宣教郎、直徽猷閣、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熹題額,刻石立碑。
陳俊卿在《艾軒祠堂記》中云:

淳熙壬寅夏四月,永嘉林侯元仲來守壯此邦,政尚嚴明,以厚風俗、敦教化為本。閱數(shù)月,闔郡之士咸造于庭曰:莆雖小壘,儒風特盛,自紹興以來四五十年,士知洛學,而以行義修飭聞于鄉(xiāng)里者,艾軒先生實作成之也。先生學通六經(jīng),旁貫百氏。早游上庠,已而思親還里,開門教授,四方之摳衣從學者,歲率數(shù)百人,其取巍科、登顯仕甚眾。先生之為人,以身為律,以道德為權輿,不專習詞章為進取計也。其出入、起居、語默、問對,無非率禮蹈義,士者化之。間有經(jīng)行井邑,而衣冠肅然有不可犯之色,人雖不識,望之知其為艾軒弟子也。莆之士風,豈無所自?先生歿已六年,人思其矩范,顧得立為祠宮。春秋薦以苾芬,以慰邦人之慕,而垂后來之勸,敢以為請。
太守喜曰:“言會于心,其可后乎?古所謂鄉(xiāng)先生歿而可祭于社者,非斯人其誰?”乃擇城南隙地,為屋十六楹,丹臒一新,像貌煥然。崇德尚賢,聞者興起。越明年二月丁酉,太守率諸生有事祠下,一郡之人,莫不奔走瞻敬,因謀刻歲月謁記于予。予與艾軒游四十年,所謂三益之友,其可辭?
先生諱光朝,字謙之,艾軒蓋其自號也。少有聲場屋,年五十始擢太常第。天子聞其召試館職,入著庭為吏部外郎、國子司業(yè)。兩學士人服其素行,矜式惟謹。出使廣東,以儒生平劇賊,朝廷嘉其黏,增秩召還,為國子祭酒。車駕幸學,命講《中庸》,玉音加獎,賜以金章。不旬日,除中書舍人,以繳駁不當為御史者,遷工部侍郎。請外,以集英殿修撰知婺州。待次逾年,得疾三日不起。天下之士莫不傷其才有余而用未究也,況邦人群弟子乎?
昔楊厚歸犍為,以黃、老教人,門人猶為之立廟;嚴君平在蜀,以忠孝訓俗,人亦為之立祠。今艾軒之學行文章為吾里宗師,可無祠乎?然則守、侯之政,亦可謂知所先務矣。
林光朝雖為名儒,平時只口授學者,未嘗著書。他逝世后,由其從子林成季搜集遺文數(shù)卷,又由其族孫林同叔搜羅遺詩若干首,合編《艾軒集》十卷,陳俊卿的第四子陳宓為之作序。序中稱光朝“出使入朝,徇義忘私。無田無宮以遺妻子,獨富于書,至死不釋卷。故其文森嚴奧美,精深簡古,上參經(jīng)訓,下視騷詞。他人數(shù)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數(shù)語,雍容有余,非學博識高、義精理到,能如是乎?”

林國鈞(1079-1175),字公秉,是林光朝的族叔,也是莆田的鄉(xiāng)賢。他是莆田縣姑青(今黃石鎮(zhèn)定莊村)人,年輕時參加過科舉考試,但名落孫山。自取消“三舍考選法”之后,他便不再有仕進之意。
明《興化府志》載:“國鈞為人好施與,務以積陰德為心。聞鄉(xiāng)鄰之貧乏者,取貲財,遣人投諸暗中以助之,不使其或知也。嘗建紅泉義學,延族子光朝為師,以淑俊秀。置義田,以贍四方從學之士。白湖去城三二里,舊有浮梁,紹興初,更造石橋,一時有力者又欲移建于木蘭陂下,謂是處江流且縮,而兩堤突起,國鈞以為此說正相反,唯江闊岸平則無喧豗撞擊之患,遂傾倡眾以相其成,又伐石,砌黃石抵城之路,凡二十余里?!贝送猓謬x還曾經(jīng)在望海門外修筑望海橋,在國清塘邊建造濯纓亭。
國清塘開鑿于唐貞觀五年(631),是莆田南洋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灌溉周圍2000畝的田地。位在定莊村(古稱鄭莊村)的一段經(jīng)林國鈞出資開挖,面積約3公頃,東西兩端各有河道與木蘭溪相連,河道也是林國鈞出資挖掘的。國清塘里的水清澈明凈,在陽光照射下,如一面銀鏡,把天上云彩、遠處青山、岸邊綠樹都倒映水中。水塘周圍榕樹成蔭,夏季荷花盛開,涼風習習,鷗鷺翔飛,游客泛舟,景色十分宜人。林光朝有首《城山國清塘》詩云:

燭龍醉倒不開眼,遮空萬里云張繖。
小舟塘外日溶溶,漁歌忽斷荷花風。
倚巖僧舍扃深戶,我來跋涉拳肩股。
喘停更促短筇上,怪石周遭臥萬鼓。
況是秋風到此山,惟有孤鴻時往還。
勞勞百年共纏縛,不似青山長自閑。
古人古人嗟已遠,長歌商頌歸來晚。

據(jù)原鳳山宮志記載,鳳山祖廟前身名“篁嶺堂”,也是林國鈞捐資創(chuàng)建于家鄉(xiāng)山麓,從五臺山引來香火,以紀念北宋愛國將領。他還捐資修復木蘭陂,姓名被刻在古木蘭陂石碑上。谷城山頂筑有他觀察木蘭溪水情的望陂臺,高十丈余。

白湖渡上的熙寧橋就在陳俊卿故里,而林國鈞傾資鋪砌黃石抵城東門之路也穿過白湖村古街,所以陳俊卿很敬重這位鄉(xiāng)賢,況且他還是好友林光朝的族叔。
林國鈞有二子六女,六女皆嫁士族門戶,分別是國子監(jiān)主簿木蘭書堂鄭耕老、朱陟、朱廉、德慶府高要縣知縣余武康、鄭淳、宋九。長子林充,字之美,乾道五年(1169)特奏名進士,調南安軍司戶參軍;次子林褒,字元美,隆興元年(1163)特奏名進士,調建寧府司法參軍。當二子接連授官時,他已“年九十,齒發(fā)落復生?!彼越ㄍぴ弧盎啬辍保嚓惪∏錇槠渫?,故他自號“回年”,后人都稱他“回年翁”。
宋高宗加封他為承奉郎,面賜緋色朝衣和銀盂佩袋,從此他辭官告老,遨游于濯纓亭和橫塘別墅,譽稱“濯纓老人”。據(jù)莆田清代學者林岵瞻修《莆田縣志稿》載,在國清塘上有朱熹所書的“濯纓亭”及“天光云影”二匾。

南宋史學家鄭樵也是陳俊卿的好友,他倆也是在白杜方略萬卷樓讀書時認識的。那時陳俊卿看見鄭樵是那么認真、勤奮讀書、抄書,心里就非常感動,但他沒有想到,鄭樵在這里讀書抄書,不是為了功名,而是要寫一部集天下之書的《通史》。
鄭樵(1104-1162),字漁仲,興化軍興化縣人。他的父親鄭國器是太學生,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從京師太學返回莆田的路途中,病逝于姑蘇。時年僅十六歲的鄭樵赴姑蘇一路護喪回故里,這以后,鄭樵就在家鄉(xiāng)的越王山筑草屋于父親墓側守孝,后在越王山中西峰寺西麓修建南峰書堂,與弟鄭槱一起勵志苦學。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渡河南侵,宋徽宗聞訊蒼惶出逃,宋欽宗也心慌意亂,不知所措,朝中大臣主戰(zhàn)、主和意見不一。李綱臨危受命,留守汴京。各地的勤王援兵紛紛趕往京城,時局的動蕩竟讓各地的書生也受到震動,紛紛寫信給朝廷,要求投筆從戎,報效朝廷。遠在興化山里的鄭樵和他的從兄鄭厚也聯(lián)合向宇文樞密上書,要求從政報國,但是未能如愿以償。此后,他把自己深厚的民族情思寄托在自己的學術事業(yè)中。
鄭樵讀書、治學、興趣廣泛,他立志要通百家之學,所以對經(jīng)旨、禮樂、文學、音韻、天文地理、蟲魚草木以及校讎、目錄等各個門類的學問,都一一探求,并取得突出的成就。早在越王山讀書時,他就立下修史的志向,他特別推崇司馬遷的《史記》,認為要用“會通”精神修史,不能割斷古今的歷史聯(lián)系,要會天下之書,盡可能多的收集文獻來寫史。治學修史還要有“獨斷之學”,要有“自得之功”,“成一家言”。他還認為要重視寫好史書中典章制度的內(nèi)容,使史書成為經(jīng)國的大典。
鄭樵曾三次徒步上京都臨安獻書,第一次是紹興十八年(1148),時年四十五歲,他把140卷自著新書獻給宋高宗,詔藏秘閣;第二次獻書是在紹興二十八(1158),他受到宋高宗召對,特補右迪功郎,不久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此時,鄭樵寫的《通志》已基本完稿。高宗“詔給筆札歸抄通志”;第三次獻書是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時金兵再渡南侵,宋高宗離臨安去建康(今南京),鄭樵未得召見,他已年近花甲,被朝廷任命為樞密院編修官。次年二月,高宗回臨安,三月初七命鄭樵繳進通志,但鄭樵已積勞成疾,臥床不起。就在高宗命下之日,鄭樵卒于臨安,享年五十九歲。當時,京都臨安城內(nèi)外認識和不認識鄭樵的書生,都為之痛惜,有三百多太學生為文祭拜鄭樵,感先生之德,痛苦不已。
在鄭樵病重期間,在朝為官的陳俊卿帶著曹勛來到鄭樵病榻前看望,深表惋惜。當俊卿看到故友病得如此深重時,不禁落下兩行熱淚。
鄭樵病故的消息傳到莆田,昔日的故友林光朝、方翥等人,都悲痛不已。鄭樵的靈柩由妻子游氏和兒子翁歸護送回故里,故友們或撰文紀念,或上山祭拜。
夾漈草堂是鄭樵著《通志》之所,從此揚名天下。在鄭樵逝世后,陳俊卿不止一次上夾漈山瞻仰鄭樵草堂,嘗寫了《題夾漈草堂》詩:

流水三間屋,公曾半席分。
帝嘗招此老,天未喪斯文。
人去留青竹,山空只白云。
升堂時想像,金石恍猶聞。

鄭樵的墓在越王山下,和他的父母葬在一起,陳俊卿為相后,把鄭樵墓遷往白沙靈源寺附近,這樣便于人們前往祭拜。《重修鄭夾漈先生封塋碑亭記》載:“鄭夾漈先生墓,舊在莆田廣業(yè)里,傍靈源之古剎,遷至白沙之通衢,陳仆射為筑其阡,仲離守為表其遂?!标惼蜕浼搓惪∏洌谇浪哪辏?168)十月,制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次年拜為左相。

熱烈歡迎微信矩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榜眼宰相陳俊卿莆田民間流傳一句很勵志的話...
人文莆陽:歷史文化名人與莆田(三)
一句祖訓,成就九代豪門雄族
陳俊卿生平簡介 如何評價陳俊卿?
南宋重要理學家之一,“艾軒學派”開創(chuàng)者,朱熹尊他為師,稱“南夫子”
福建省莆田一縣的歷代進士多達1433人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