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孩子的一句謝謝,而孩子卻一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聲道歉。”
在父母的角度,他們給了孩子生命,照顧他、教育他一路成人,孩子應當懂得感恩;
而對于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因一些不當?shù)慕逃绞?、言行,給他們造成了傷害,他們希望能夠聽到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在“道歉”這件事上做得并不好。
即便自己錯怪了孩子、傷害了孩子,知道自己不對,卻還是拉不下面子,認真跟孩子說聲“對不起”。
在這一點上,很多人都有共鳴:
從來不會道歉的父母,贏了面子,卻輸了孩子。
父母的道歉
對孩子有著重要意義
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有哪些時候真的對父母感到失望?”
一位網(wǎng)友分享說:
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和家人、親戚一起在KTV 唱歌時,被媽媽當著眾人面嘲笑說“真難聽”,那種無地自容的羞恥感刻在了她的心里,導致她長大后從來沒有勇氣在別人面前唱歌。
多年過去,當她忍著痛苦向媽媽提起這件事時,卻被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她頓時感覺掉進了深淵。
“道歉”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卻成為橫在很多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道“鴻溝”。
為什么父母向孩子道歉這么難?
究其原因,還是家長從觀念上就走入了誤區(qū),覺得大人是不需要向孩子道歉的,孩子的感受不值得被重視。
傲慢的父母,常常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隨意傷害、控制孩子,還不允許孩子有意見。
如果父母從來不會道歉,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期積累委屈感,容易成為一個偏執(zhí)、糾結的人,好像天下人都欠他一樣,遇到一點事情都要計較、投訴。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
從不道歉的父母,也會導致親子之間的矛盾和疏離,孩子變得叛逆、不聽話,不利于孩子成長。
父母的道歉對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會感覺被看見、被理解、被安撫,釋放心中的委屈感。
孩子會知道,自己和父母之間是平等的,自己應遵守的原則,父母也需要遵守,從而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父母做錯了事,愿意真誠地跟孩子道歉,也能及時化解孩子心中的“疙瘩”,增進親子關系。
在一檔節(jié)目中,演員霍思燕在和兒子嗯哼玩游戲時,手中的玩具不小心掉下,砸到了嗯哼的腿上。
嗯哼明顯是被砸痛了,說了一句“打我好痛”?;羲佳嗦犚妰鹤拥脑?,立刻對他說“對不起”。
沒想到嗯哼卻說,媽媽不需要道歉,“因為你是我媽媽呀”。
霍思燕聽了之后很暖心,告訴孩子:“媽媽做錯了事,也是要道歉的呀”。
會道歉的父母,真正把孩子看作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
這種教育理念下,養(yǎng)出的孩子自然會很優(yōu)秀。
會道歉的父母
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向孩子道歉會損傷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打破了自己想維持的“完美父母”的形象。
其實,孩子從來都不需要一個高高在上、永遠正確的父母,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作為父母,有做不到的事情,也會犯錯,這樣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更加真實、更有親和力和參考價值。
不僅不會削弱作為父母的權威,反而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勇于認錯、敢于擔當?shù)暮冒駱?,這才是真正的言傳身教。
勇于向孩子道歉的父母,是懂得反思的父母,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著名詩人、民主戰(zhàn)士聞一多,有一次因心煩出手打了還不懂事的小女兒,恰好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見了,他就挺身出來批評父親不應該打小妹:
聞一多先是一愣,靜坐沉思一會兒后,走到立雕面前,神情十分嚴肅認真地說:
這樣的道歉,讓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更高大了。
《道歉的五種語言》中說:
因此,道歉應該真誠,而不是形式主義。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認真地跟孩子解釋清楚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好,比如:
通過表達歉意,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健康、順暢的溝通模式,更有利于促進彼此的理解,增進感情。
孩子不但可以學會如何道歉,也能學習如何面對沖突、如何原諒別人。
教育從來都沒有捷徑,只有放下所謂“父母的權威”,俯下身來,和孩子平等溝通和相處,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教育也才能發(fā)揮出應有的效果。
所以,聰明的家長們,下次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坦然地向孩子道歉吧,這樣的你,會贏得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