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差五就有這種事兒,外地同事、某主持人又學北京話了,又瞎加兒化音了(只有北京人知道怎么加,哪不該加).......
其實沒用,學再像也沒用,東北、西北、華南,上海、廣東.......在北京的公眾人物、大腕兒多了去了,但骨子里的行為準則(北京叫“德行”)改不過來,真的,有的德行樣大了,太多名人在北京公共場合、新聞發(fā)布會,散的德行超級惡心。
生在北京,長起來的北京人從小講德行(隔壁老天津也講理數(shù))除了京津兩地,其他的一些城市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有理有面兒,因為孩子的家長沒有像北京的家長這么嚴厲的教過孩子。
打個小比方,大家經(jīng)常遇到這樣場景:單位集體出游,中午找家餐廳吃飯,那些搶位置的、大聲叫服務(wù)員的、驢叫一樣打手機的、不等人先下筷子的、吧唧嘴的......都是外地同事。
北京同事永遠最后入席,永遠隨意、你們先來,我不餓,不著急,永遠最后一個下筷子。這是北京人起碼的家教理數(shù)!
有人說至于么?至于,真至于!現(xiàn)在是2016年,就在今天,五湖四海的同胞還有問完路不說謝謝轉(zhuǎn)身就走的,當然,北京人不會這樣。
哪的人陋習都不少,但中國范圍內(nèi)北京人絕對夠意思,北京人最有面兒!尤其給人面子。經(jīng)常出差的朋友知道,各地賓館酒店哪怕旅店農(nóng)家院對北京游客評價最高,不刻薄、不挑剔,沒那么多事兒。
北京人到外地出差,有時候太晚趕不到市區(qū),只好夜宿縣城或農(nóng)村,管他什么居住條件,沒熱水、飯菜不合口等等的一律無所謂,而且每個同事都知道反復謝謝人老板,不但錢不砍價,還大包大包地送人家孩子零食,還夸人家鄉(xiāng)好,特給人面兒。讓人老鄉(xiāng)心里舒服~!
一個農(nóng)家院住的都北京人那就更樂了。我們烤串兒,那屋一四五歲小孩兒過來看嘴。那得給啊,給了五串。第二天人家長給送來一瓶青酒,說讓大家嘗嘗,剛從日本帶來的。
吃飯不吧唧嘴;
坐著不岔著腿;
不和長輩楞楞眼;
稱所有長輩您;第三人稱怹;
家長叫,要馬上答應;
夾菜不亂攪和;
聚餐,夾菜不過盤中線;
筷子不豎著插碗里;
不咬筷子,不敲碗;
壺嘴不能對著對方;
茶不能倒?jié)M;
普通飯桌,別站起身滿桌子亂挑,只夾眼前夠得著的;
作客時,主人動筷子客人才能動;
不許反手給人盛飯倒水或倒酒;
敬長輩酒碰杯低著點,等人喝完了撂下杯子自己在撂下;
吃飯前必須等長輩,長輩不坐下,不能先吃;
在長輩面前不蹺二郎腿;其他場合蹺腿,不抖落腿。
不許不叫尊稱就直接說話;(不認識的,起碼加一句您好,請問)
遇到糾紛不當眾喳呼,忍不了躲不開必須動手,低聲細語叫到傍邊,不說話直接打;
去人家串門,不能把藥物放人家床頭;
借藥鍋熬完藥不許還,除非人上門來要;
街坊送來吃的,不能空盤子還回去(過去老北京最講這個);
異性來家串門,不能在臥室會客;
出門前必須和家人說一聲;
回家進門必須第一時間和長輩打招。
北京人的家教還有很多,歡迎您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