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西游記》,楊春霞飾白骨精
白骨精是《西游記》中最沒有代表性的妖精,但“三打白骨精”卻成為《西游記》最著名的橋段。對此,除了由于故事本身充滿戲劇沖突,且審慎地觸及了人性內核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白骨精這一人物的獨特性。
作為《西游記》中為數(shù)不多既無做神仙的干爹或師父庇佑(如無底洞的地涌夫人),也無頂級法寶護體的(如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的“雙非”人士,白骨精大約處于“妖界鄙視鏈”的最底層:無戶口(仙界身份)、無學歷(名師指點)、無房(自己的洞府或產業(yè)),搞不好還屬羊。
但與此同時,白骨精又是整部《西游記》成就最為卓著的妖精,她通過高明的離間計和借刀殺人計成功導致了取經隊伍的解體,距離“將唐僧肉吃到口”這一夢想僅一步之遙,令后來的諸多后臺奇硬、法寶奇強的妖怪望塵莫及。
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詫異不詫異?
但如果我們對白骨精女士的精神氣質和脾氣秉性做一個全景式的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她的成功其實有著充分的理由。
總體而言,白骨精(原著中稱為“尸魔”)有三個明顯的優(yōu)點:行動力強,觀察入微,善于堅持。但只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實力不夠強。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三大優(yōu)點是白骨精自己修來的,而那個缺點則是出身低微導致的先天不足。
我們不妨把“三戲唐三藏”的過程簡單回顧一下。
唐僧師徒里應外合,飽餐了一頓鎮(zhèn)元大仙的人參果,來到了白骨精的棲居地白虎嶺。原著中寫,云端中的白骨精偶然瞥見坐在地下的唐僧,“不勝歡喜……上前就要拿他”,簡直一分鐘都不愿耽擱。而在此之前,白骨精也已掌握了充分準確的情報:“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
但行動力強不等于蠻干。發(fā)現(xiàn)唐僧身邊的八戒、沙僧都是厲害角色后(孫悟空去化緣了),并未氣餒,立刻采取了緩兵之計:“等我且戲他戲,看怎么說?!庇谑蔷陀辛怂牡谝淮巫兩恚阂粋€“花容月貌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
1983《西游記》,孫悟空一打白骨精
白骨精的變化當然是瞞不過孫悟空的,于是有了“一打”,以及白骨精的第一次逃脫。但在這一過程中,她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成功捕獲了又一條重要信息,那就是孫悟空和唐僧的內在矛盾。在這一階段,兩者的矛盾表面上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矛盾,但實際上是爭奪取經隊伍領導權的矛盾?!拔饔巍焙笃趹?zhàn)無不克的“二元領導格局”在這一時期尚未成型。對此,我們以后有機會再談。
原著中這段寫得很細膩,需要仔細玩味。
化作美女的白骨精哄騙唐僧說自己前來齋僧,請看佛教大師唐長老是怎么說的:“女菩薩,你語言差了。圣經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與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還,便也罷,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沒個侍兒隨從。這個是不遵婦道了。”
這哪里是得道的高僧,簡直是丁璇老師附體!如來佛祖若知道自己的愛徒開口閉口都是儒教“圣經”,不知會作何感想。
而白骨精從中敏銳地捕捉到唐僧禮教性的一面,于是立刻說:“……父母又年老,所以親身來送。忽遇三位遠來,卻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你好哪口,我就喂你哪口;你給我講婦道孝道,我就祭起三從四德的大旗。
白骨精,真·傳播學大師,比這一時期的孫悟空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
覓食回來的孫悟空當然不會上當。但他勸誡領導的方式簡直令人不忍卒視。他是這樣說的:“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里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yè)?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這不叫勸誡,簡直近乎羞辱。
整部《西游記》唐僧最在乎的是什么?是千里迢迢背回來的經文嗎?當然不是。取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唐僧最在乎的自始至終都是自己作為得道高僧的形象和氣度,而整個取經活動最根本的宗旨也是對“四大部洲”展示這種形象和氣度。
結果現(xiàn)在孫悟空跟唐僧說,你不讓我打她,是因為你要跟她睡覺。
不咒你才怪。
所以豬八戒的挑撥只是催化劑,唐僧從這一刻起就已經決定要把話事權爭奪進行到底。孫悟空要么服從,要么靠邊站。而對于這一切,我們的白骨精女士都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
我們平日讀《西游記》時常惱怒唐僧肉眼凡胎,不但不聽專業(yè)人士(孫悟空)的勸告,而且動輒有狗咬呂洞賓之舉,其實是一種事后聰明。不懂溝通、濫用蠻力,自始至終都是孫悟空難以克服的弱點。對此,原著中頗有一些微妙的細節(jié),值得玩味。
孫悟空一棒子幾乎打得白骨精西游夢碎,但她也不是吃素的,“有些手段,使個解尸法,預先走了”。所謂“解尸法”有點類似于“李代桃僵”,《西游記》中頗有一些妖魔使用過,如地涌夫人的繡花鞋,可見白骨精女士基本功不錯。
白骨精一人分飾三角,成功扮演了一家三口
后面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白骨精女士一人分飾三角,成功扮演了一家三口,把唐僧唬得團團轉。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她頑強的進取精神:“若饒了這個和尚,誠然是勞而無功也,我還下去戲他一戲?!薄斑@些和尚,他去得快,若過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別處妖魔撈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還下去戲他一戲?!?/p>
最后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鍥而不舍的白骨精女士縱有杰出的品性和智慧,卻終究難以突破技不如人的玻璃天花板,被孫悟空聯(lián)合白虎嶺的土地山神“絕了靈光”。
故事發(fā)展到此,應當告一段落。
但真正的結果是什么呢?是孫悟空被唐僧趕走了!
也就是說,如果白骨精有更加過硬的本領,或一兩件強大的法寶,讓她再多堅持一輪,唐僧多半就是她的盤中菜肴,《西游記》也要提前完結了!
白骨精從出場到被打死,在原著中總計不到5000字。但作者卻用這有限的筆墨,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一個身處妖界鄙視鏈最底端的女子的逆襲過程。
她信息靈通,判斷準確,決策迅速、執(zhí)行力強。
她善于察言觀色,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厘清復雜關系中的基本矛盾,并圍繞上述矛盾形成可行的解決方案。
她鍥而不舍,不成功則成仁,深知出身卑微的自己與主角光環(huán)無緣,也對開掛的人生沒有什么奢望,唯有依靠實實在在的努力和孤注一擲的決心,才能實現(xiàn)自己追求的人生價值。
所以,白骨精的故事是一個既勵志,又悲壯的故事。
比起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坐擁五個洞府、八件法寶、天庭編制、師父護佑的高端妖精相比,白骨精無疑有充分的理由自暴自棄。她本該遠遠地望著唐僧“十世修行原體”的高貴身影,默默咽下喉頭的口水,埋頭繼續(xù)她無足輕重的妖生。
但是她沒有這樣做。她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印記。
白骨精沒能最終沖破妖界的鄙視鏈。其他妖精或許會在閑談時不無譏刺地說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相當于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但是這有什么關系呢?白骨精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內心恐怕是無比充盈的吧。
電影《三打白骨精》又是另一版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