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心學(xué)的鼻祖是陸九淵,而王陽明把心學(xué)發(fā)揚光大。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確值得去反復(fù)推敲,值得去反復(fù)體會。按現(xiàn)在來說可能是唯心主義吧。書中說應(yīng)該跟著自己的心走,跟著良知走,而朱熹說的 “存天理,去人欲”卻更偏向是唯物主義吧。其實看這本書我是覺得并不是很懂的,畢竟對于心學(xué)只是個剛?cè)腴T的,根本無法參透其奧秘。但值得慶幸的是,王陽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 卻讓我有一些啟發(fā),應(yīng)該跟著自己的心走,跟著良知走,知其是正確的就應(yīng)該去做,而知其誤應(yīng)立即停止。 在沒有看過這本書之前,一直以為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 說出來的就要做出來,即要是個行動派而不是只是個口頭派。而看完了之后,才明白,我是連字面意思都未去想要理解過。做個知行合一的人吧,即使并不是那么容易。確認什么是對的,就應(yīng)該去做,就像考研一樣,就像學(xué)習一樣。知道學(xué)習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就應(yīng)該努力像其靠齊,而不是一拖再拖,知道有些沒必要的活動,例如玩手機,知道是浪費時間就應(yīng)該停止。我們知道太多的道理,然而還是過不好生活。究其到底,是知行不合一。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時間還有很多,或者更極端的認為自己對學(xué)習不感興趣,就像英語一樣,在中學(xué)的時候時常有同學(xué)把一句話當做口頭禪:以后又不出國,學(xué)英文干嘛? 這樣的想法,就讓其心安理得的去做一些自我覺得正確的事情。希望能夠知行合一,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知道的多了,行也必不可少。==================================================以下為kindle標注==================================================1. 人在面對自己所不知的物時,要通過各種方式(實踐或書本知識)來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2. 所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圣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圣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xiàn)最真實的自我。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quán)力支配誰。只有一個人有權(quán)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3. 而我卻認為,知與行是合一的。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4. 當然,“知行合一”實際上也是他心學(xué)“心即理”和“事上練”的延伸: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那我唯一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去實踐來驗證我心中的天理,而不是去外面再尋找天理。這種思路有個莫大的好處:心中有天理,那我們就不必再去尋找天理,如此一來,我們就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而這些時間可以用在實踐中。這樣一來,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xiàn)理想。王陽明心學(xué)和朱熹理學(xué)、陸九淵心學(xué)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在這里,它也正是王陽明心學(xué)的閃光點。5. 天理是在我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雖然沒有離開你的心,可卻被蒙蔽了。我說,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你們把沾染到天理上的塵埃擦掉,讓它回復(fù)本來面目。而我說去人欲,其實就是存天理,存了天理,人欲就沒有了。一個人只要能恢復(fù)他內(nèi)心的天理,那內(nèi)心就必能強大。”誰都不得不承認,一個沒有人欲的人必然是內(nèi)心強大的人。6. “觸之不動”正是王陽明心學(xué)的目標,它是希望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處境時都應(yīng)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安粍有摹币彩峭蹶柮髯札垐鑫虻赖浇鹘朔诉@段時間傳播的主要心學(xué)思想。黃宗羲說王陽明心學(xué)有三個階段,“不動心”就是第一階段。7. “只要心不去跟隨它”就是不動心。正是這“不動心”的心靈正能量,才讓王陽明創(chuàng)建了光芒萬丈的蓋世武功。8. 王陽明心學(xué)說的是,不要迷信自己的經(jīng)驗。世間一切瞬息萬變,拿從前的經(jīng)驗對待新出現(xiàn)的事物是膠柱鼓瑟。尤其是當你面對新對手時,經(jīng)驗就是道教的丹藥,會神不知鬼不覺地置你于死地。9. 果然如民諺所說,庸人一挫就餒,才勝便驕。10. 民間有句話叫“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團隊的領(lǐng)導(dǎo)人如果膽怯,毫無斗志,那這個團隊離瓦解就不遠了。11. 一個沒有信仰支撐,純靠利益(打家劫舍獲得錢糧)結(jié)成的團隊,一旦靈魂人物消失,它就如多米諾骨牌一樣,勢必倒塌。12. 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可缴降?,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個“什么”就會越讓你失望。13. 人只有在恐慌而又無計可施時才會有如此瘋狂的舉動。14. 人面對事情時如果有僥幸心理,必定失敗。即使真有人能躲過,但大多數(shù)人一定躲不過,15. 按王陽明的心學(xué),一個人如果用心誠意,天下就沒有難事。因為心外無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16. 平生見世上好漢,我絕不輕易放過。我會用盡各種辦法和他接近,請他喝酒吃肉,為他解救急難,等到他和建立下真正的友誼,我就把真情告訴他,沒有不答應(yīng)入伙的?!?7. 用他的心學(xué)來說就是,人人都有良知,盜賊也有。但他們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靠理論灌輸,不可能讓他們的良知光明。盜賊的良知正如一面斑駁陸離的鏡子,他們映照不出真善美,必須要通過強大的外力擦拭??伤麄儾蛔屇悴粒y道你能把每個人都活捉來,廢寢忘食地擦他們的鏡子嗎?只有一個辦法:消滅他們。18. ,但王陽明心學(xué)有一條很重要:提升個人道德固然重要,不過用嚴厲的手段掃蕩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19. 做任何事,尤其是做賊,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是絕對不成的。20. 靠紀律組織起來的一群人就不是團伙,而是組織。21. 靠紀律組織起來的一群人就不是團伙,而是組織。當然,辯證法告訴我們,有利就有弊,這種靠紀律維持的組織,一旦沒有了領(lǐng)導(dǎo),必是一盤散沙。22. 王陽明則說:“天理固然在我心中,但如果一個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生活在一個骯臟的環(huán)境里,他的天理就很難顯現(xiàn)。”23. 這段話的意思是,良知的有無不是你說有就有,必須要知行合一,要到事上磨煉,要致良知。也就是說,要光明你的良知(明明德),必須到在萬事萬物上(親民)。不然的話,那就成了禪宗,只說不做。24. 只有讓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靜、安、慮、得。由此可知,良知并不僅是一種美德,還能助你做成一切事。25. 當年年輕氣盛,自龍場之后,這種心態(tài)平和了很多。因為我終于想明白,人有建功立業(yè)的心沒有錯,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當成常態(tài)。我們應(yīng)該時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鍛造成一個良知光明的人,這種機會總來找你。況且,我現(xiàn)在最重要的任務(wù)是傳播心學(xué),讓天下人知道圣學(xué)法門,相比而言,建功立業(yè)就成了副業(yè)?!?6. 從磨難中得到了真諦,人只要時刻格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7. 任何人的終極理想都非一蹴而就,理想的大小和當下現(xiàn)狀有關(guān)。一個屠夫殺豬賣肉時的理想絕不會是做皇帝,他最大的理想大概是通過殺豬賺更多的錢。當如愿以償后,他的理想可能是開個屠宰廠,殺盡天下豬。再次如愿以償后,他的理想可能就是花錢買官,如此循序漸進,他最后的理想可能就是做皇帝,命令天下人都不許殺豬。28. 實際上,有時候直覺非常重要,按王陽明的說法,直覺就是你良知發(fā)動時遞交給你的正確答案。29. 經(jīng)常有人說,遇到挫折時如果不能解決就繞過它,這叫拿得起、放得下。其實,世界上唯一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只有筷子。特別是從未遇過挫折的人突然面臨困境時,要么退縮,要么死鉆牛角尖。30. 有些人,你用言語勸告根本不起作用,必須讓他親身經(jīng)歷失敗,他才會得到真知。這可能就是王陽明心學(xué)強烈主張“事上練”的良苦用心。31. 這種人就是平時學(xué)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xué)問純篤的功勞?!?2. 天理是什么,其實就是有良知的大多數(shù)人對一個道理達成的共識。33. 致良知的功夫就是簡易真切,越真切就越簡易,越簡易就越真切。34. 這段話無非是告訴那些人:你們在生活中只要簡易地按良知去真切地為人處世,那就是圣人氣象。真心實意地對待自己的父母,安分守己地工作,這是多么簡易的事,你把這些簡易的事真切地做明白了,每天都會感到心是充實的。我的心學(xué)也不過是讓你們內(nèi)心充實,沒有煩惱。35. 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有這一段話,一針見血地說明了不能致良知的惡果:“他們來抓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他們接著來抓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他們再來抓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他們最后來抓我,這時已經(jīng)沒有人替我說話了?!?6. 這就是王陽明告訴我們的真理: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個獨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38. 有一個掌握度的方法是這樣的,哀傷憂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能影響到你的健康,那就是掌握了度。人不能因為哀傷憂愁而病倒。當然,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這個度的把握也不同?!?9. 除了那些有事沒事就喜歡尋愁覓恨的矯情之人外,絕大多數(shù)人的悲傷都有顯而易見的理由:有人生計無著會憂愁,有人被戀人甩了會哀傷,有人損失了一大筆錢會難過,有人則因為失去親人而傷心。但這些哀愁必須要有個度,生計無著而憂愁可以,可你不能一直憂愁下去,要去奮斗;失戀了哀傷也可以,可你不能每天都萎靡不振,這是作踐自己;失去親人當然要傷心,可死者已矣,你的心不要隨死者而去。40. 王陽明說,七情只是浮云不是太陽,誰如果在浮云上較真,不但傻而且還傷天害理。41. 有一種論調(diào)說,憤怒,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種懲罰是相當殘酷的。生物學(xué)家曾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一個人生氣十分鐘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進行了一次3000米長跑,而且人在憤怒時的生理反應(yīng)非常劇烈,同時會分泌出許多有毒性的物質(zhì),這些毒素甚至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也就是說,憤怒和慢性自殺只是名稱不同而已。42. 如果你對別人有怒氣時,你可以這樣想,這件事和我無關(guān),雖然我生氣,但不會因怒火喪失理智?!?3. 儒家把人分為三等:只需要稍加學(xué)習就能成為圣人的人(生知安行者),通過刻苦的學(xué)習可以成為圣人的人(學(xué)知利行者),最后一種是被動的刻苦學(xué)習才有可能成為圣人的人(困知勉行者)。44. 在“格物致知”上,理學(xué)家和心學(xué)家還有個不易被察覺的區(qū)別。理學(xué)家為了彌補心的缺陷,會毫無目的地去外面尋求知識,這有點像肉豬,只要它認為是能消化的東西,它都要去吃。而心學(xué)家首先是在心里認為這個知識有必要去追尋,然后才去追尋。前者是先探究,后用心;后者是先用心,后探究。45.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真正的圣人要做的事是非常多的。但這些事必須要符合下面的條件:一、你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這些事是你能控制的。比如孝順父親,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比如造反,恐怕你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就不要去做,這種事就不應(yīng)該是你心內(nèi)的事;二、聽從良知的指引,有些事可能是你能做到的,但你不做,這就不是真正的心外無事,心外無事不是逃避。比如你遇到有人恃強欺弱,這就是你該做的,如果你這個時候說心外無事,只要不動心,就不去做,那就不符合心即理的要求;三、有些事雖然被道德家們鄙視,但如果在你能力范圍內(nèi),你依然可以做。比如追逐權(quán)勢名利尊位,如果你有超人的智慧,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為什么不去做?46. 王陽明說,每當你想一件丑惡的事時,其實就是你的欲望過了頭,成為私欲。私欲就像是云彩,你每想一次丑惡的事時,云就會加重一次。天長地久,白云就會成為烏云,遮蔽了你的良知,由于沒有良知的監(jiān)控,你就真的可能會去實踐了。47. 上天賜給我們一副軀體,就是讓我們來實踐的,不要坐在那里枯想,要去實踐中學(xué)得真知識。48. 當外部世界已成為一個極為復(fù)雜的世界時,我們面對它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來適應(yīng)它,如何擊敗它。這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烏云,遮蔽了我們的良知。當我們有一天想要把良知光明時才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因為遮蔽它的灰塵已成了一座大山。49. 不能致良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干脆聽而不聞;一種情況是,我雖然聽到了它的聲音,可一定就對嗎?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正如王陽明所說,你思考的時候,就已經(jīng)摻雜了私欲,思考出來的結(jié)果可能是正確的,但那是歪打正著,大多是錯誤的。為什么錯誤?無非是私欲讓你迷失了方向。50. 所以當你在開始致良知的步驟時,一定要注意,聽良知的,不要理會外界的評判尺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