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北宋河外三州
北宋河外三州--------麟府豐
焦拓義
北宋一代,宋朝廷始終保有河套南端的麟府豐三州。三州位于山陜黃河之西,與河東諸州隔河相望,從地理上與鄜延連成一片,但行政上歸河東管轄,朝廷在這里設麟府路軍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之。其原因和目的有二:一、這里西與西夏接壤,北與遼相鄰,是控扼西北,防御遼夏,屏蔽河東的戰(zhàn)略要地。西夏要東向攻宋,這里首當其沖,是進攻河東的跳板;朝廷要實現夢寐以求的收復燕云十六州目標,這里是兵力集結重地。二、這里是河東與鄜延的輸餉要道,這條西南—東北走向的路,正好跨越黃河、窟野河、禿尾河、無定河河谷地帶,這里也是歷代駐軍屯墾區(qū),夏宋在這里反復爭奪,其戰(zhàn)略目標就是爭奪麟府路的交通控制權,這里也是陜北進入鄂爾多斯和晉西北的一條要道,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的馬隊多次沿窟野河河谷南侵。
筆者在這里從建制、守將、戰(zhàn)事三方面對北宋時期的河外三州做粗淺論述。
一、建制
地處河套南端的麟府豐三州地土相連,自成一體,三州建立的時間不同,這一帶在隋唐之前,為羌胡之地?!对涂たh圖志》記:“漢末大亂,匈奴侵邊,云中、西河之間,其地遂空,訖于魏晉,不立郡縣”,這里的“云中、西河之間”即指河套地區(qū)。隋在河套建勝州,州城在今十二連城(內蒙古準格爾旗境內),麟府豐三州在其轄區(qū)內。唐玄宗時割勝州連谷、銀城置麟州,當時府谷為麟州一鎮(zhèn)。五代時后晉建府州,宋初太宗建豐州,至此麟府豐為宋河外三州,終北宋一代建制不變,直到北宋末,知府州折可求,以麟府豐三州降金。后來麟府又為西夏所據,金收復后,撤銷麟府州制,“以河東殘破”,將麟府改為寨,隸延安府佳州。
宋代地方推行三級行政建制,于州、縣兩級之上設路。路級設置轉運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與安撫司四大常設機構。為適應與遼夏抗爭形勢,在河北、陜西、河東安撫司路下設都部署路,其中在河東安撫司路下設并代,麟府、石隰都部署司三路?!顿Y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和《宋史·真宗紀》記:大中祥符元年(1008)八月庚子,置河東沿邊安撫司,轄二十余州軍,治所在并州太原府,地處河外(河西)的麟府豐三州為其轄區(qū)。麟州在唐僖宗時(884)即隸河東道,宋代沿襲唐制。李元昊在1038年建立夏國稱帝后,接連攻宋,主攻方向是陜西路,其次是河東的麟府豐。慶歷元年(1041)西夏攻破豐州,此時楊偕知并州,并兼任河東經略安撫使,因麟府豐三州在河西,自成一路,從真宗、仁宗之世起建麟府路軍馬司,其軍馬,“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之”(《宋史·地理志》),治所在府州。
北宋麟府豐政區(qū)圖(選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麟府豐三州地處宋遼夏接界處,所以朝廷根據戰(zhàn)略形勢對其建制和轄地、寨堡有不同的處置措施。
三州中麟州在西南,緊靠西夏。麟州建于唐開元十二年(724),領新秦、連谷、銀城三縣。歷經唐、五代至宋初一直未變,州治在新秦。乾德初,曾移治吳兒堡(在窟野河西岸,今解家堡境內,遺址尚存)。
乾德五年(962),升麟州為建寧軍。端拱二年(989)改為鎮(zhèn)西軍。政和四年(1114)廢銀城,連谷二縣,麟州僅領新秦一縣。建炎二年(1128)被金占領。《宋史·地理志》記:新秦有神堂、靜羌二砦,惠寧、鎮(zhèn)川二堡;銀城有屈野川、五原塞,銀城、神木、建寧三寨。隸定、神木、通津、闌干四堡;連谷有屈野川、橫陽堡。元符二年(1099),又在州城南65公里的太和谷山上建太和寨、太和堡?!堕L編》記慶歷時張亢曾在麟府之間修建建寧、中堠、北勝、鎮(zhèn)川、清寨等五寨。這些寨堡都是從軍事防御角度考慮修建的。
府州位于麟州以北,州城在黃河西岸,府谷在唐高宗時設鎮(zhèn),五代后晉李存勖于天祐七年(910)置府谷縣,后梁乾化元年(911)設州,五代至北宋初府州始終領府谷一縣,五代后漢為永安軍,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改為靖康軍,政和五年(1115),賜郡名為榮河。《宋史·地理志》記:府州“有安豐、寧府、北勝三寨,河濱、斥堠、靖安、西安四堡。另在徽宗時修建了寧川堡、寧邊砦、寧疆堡、震武城。府州為麟府路軍馬司治所。
豐州在麟府以北(在今蒙古準格爾旗西)領永安、來遠、保寧三寨。據《長編》卷10開寶二年(969)十月條記,契丹右千牛衛(wèi)將軍王甲以豐州來降,即命其子承美為豐州衙內指揮使,此已非唐代之豐州。唐代豐州領九原、永豐二縣及三受降城(州治在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南)。開寶二年豐州僅領永安、來遠、保寧三寨,州治在今準格爾旗西。司馬光在《論復置豐州札子》里言:向者王氏知州之時,所部蕃族甚眾,有永安、來遠、保寧三寨,皆以蕃族守之,慶歷初拓跋元昊攻陷州城,州民及三寨蕃族,盡為所虜,掃地無遺,今州城之中,但有丘墟瓦礫,環(huán)城數十里,皆草莽林麓而已。至于豐州的具體方位,《長編》寶元二年八月條載:知豐州王余慶之祖承美,本藏才族首領,自其歸順,于府州西北二百里建豐州,以承美為防御使,知藩漢公事?!端问贰さ乩碇尽坟S州條記,慶歷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1062),以府州蘿泊川掌地復建為州。政和五年(1115)賜郡名寧豐,重建后的豐州轄永安、保寧二寨。
關于三州的州界范圍,宋夏戰(zhàn)事發(fā)生前后有較大變動。豐州在府州西北二百里處,與勝州相接。首領為藏才族王氏,開寶二年(969)至契丹來歸,豐州下轄永安、來遠、保寧三寨,任責河汊一帶邊防。藏才三十八族,居住在黑山前后,故其勢力范圍應至黑山一帶。慶歷元年,豐州被西夏攻克。嘉祐七年,宋重建豐州,州治遷至府州蘿泊川掌地,故豐州西界在橫陽河(今神木府谷交界的勃牛川)外四十里處。慶歷六年,議以橫陽河為界。開始麟府二州,西南接銀州,西北接夏州,皆屬宋地。李繼遷未叛時,麟州之境,西距屈野河皆百余里,西南距屈野河七十余里。咸平五年(1002)西夏攻陷濁輪、軍馬等寨。大中祥符二年(1009)始于麟州置橫陽(在今店塔鎮(zhèn)北山上)、神堂、銀城(在今神木鎮(zhèn)南20公里處東山上)皆在屈野河東,并與西夏分定疆界。麟州州城西至大橫水六十里,西南至浪爽平五十里。橫陽等三寨之西界,也大約在三十里至六十之間。但數十年間,西夏奉行蠶食政策,向東侵耕河西之地,州西窟野河僅二十余里,自銀城以南至神木堡,或十里,或五七里,以外皆為西夏所侵耕。府州侵耕情況,大約如麟州。仁宗末年,麟府二州西邊,議定以屈野河、橫陽河、大橫水為界。神宗、哲宗時,為了占據西夏橫山膏腴之地,并實現河東、鄜延兩路聲問相通,兵勢相接的戰(zhàn)略目的。宋朝廷在麟府、石隰兩路實施進筑戰(zhàn)術,開墾麟、府、豐三州兩不耕地,并在麟石二州之間,黃河西岸,收復了葭蘆、吳堡二寨,又相繼進筑了太和、神泉、通秦、彌川、靖川(都在今神木南佳縣北一帶)等寨,由此建立晉寧軍,治葭蘆寨(今佳縣)。府州尚向北在皇甫川進筑寧川堡?;兆谀┠辏M筑了寧疆堡、震威城。⒈
二 、將守
地處河外的麟府豐三州,地位極為特殊,不僅是控扼西北、阻御遼夏、屏蔽河東的戰(zhàn)略要地,而且又是“蕃漢雜居”的多民族地區(qū),居民以黨項族為主。宋朝廷在這里設置麟府路軍馬司,置于河東路的管轄之下,對其既不同于內陸正州,也不完全同于西部地區(qū)的羈縻府州制和羈縻部族制⒉,而是實行具有濃厚藩鎮(zhèn)割據、羈縻部族色彩的省地正州執(zhí)政體制機制,把軍政權交付地方土豪首領掌管。從唐末、五代以來,三州便由土豪大族首領折氏、楊氏、王氏世有,宋初一直沿襲此策,直到慶歷年間,朝廷派歐陽修視察河東,他上奏折仍建議“委土豪”,將軍政權交地方豪強。
在折、楊、王三族中,折氏崛起最早,執(zhí)政時間也最長,幾乎與整個北宋相始終。
折氏原為云中大族3,是鮮卑族后裔4,北周武帝時受擠壓,舉族徙居河西銀城之地,在府谷一帶建關筑寨,很快崛起。其府谷先祖折華5,因多次東伐突厥有功,唐高祖武德(618----627)時被任命為府谷鎮(zhèn)遏使,折塘關守將。其后勢力逐漸擴大。據《折繼閔神道碑》載:“折氏至唐末世有麟府之地。初,折宗本為振武軍緣河五鎮(zhèn)都知兵馬使6,其子嗣倫為麟州刺史。孫從阮,從阮子德扆相繼據府州。五代周以永安軍節(jié)度使,捍蔽戎虜,歷世賴之。”折宗本任職在唐僖、昭宗時期,約870--900。嗣倫任職已在朱梁時代?!墩畚贾?可適)墓志銘》7載:“有號太山公者,因其所居,人爭附之,李克用為晉王,知太山公者可付以事,收隸帳下,凡力所不能制者,屢命統之。而能輯睦招聚,橫捍西北二虜,封上柱國,以其地為府谷鎮(zhèn),又以為縣、為節(jié)州、為節(jié)鎮(zhèn)。更五代,皆許之相沿襲”?!疤焦笔撬脗惖膭e號,他被晉王李克用所用,在當地很有威信,“人爭附之”,既能抵御外侵,“杜烽戎之虞”,又“敷五教以在寬,闡六條而彌政,稼穡有通政之詠,庶民無聚斂之怨”,嗣倫“享年五十(862--911)終祿麟郡焉”8。
嗣倫子從阮(892--955),字可久,原名從遠,因避后漢高祖劉知遠諱,改從阮。后唐莊宗李存勖,“初有河朔之地,以代北諸部屢為邊患,起從阮為河東牙將,領府州副使,同光 (923--926)授府州刺史”。明宗(李亶)(926--934在位)以從阮洞習邊事,加檢校工部尚書,復授府州刺史。石敬瑭奪得帝位,為報契丹援立之恩,賂以云中、河西之地,府州亦在其內,從阮“因保險拒之”,使府州未入契丹版圖。后晉出帝石重貴,與契丹絕交,令從阮出師,從阮率兵深入邊界,連拔十余寨,被加檢校太保,遷府州團練使,不久又兼領振武軍節(jié)度使。劉知遠建漢后,占據河東一帶從阮率眾歸附,漢升府州為永安軍,折振武之勝州并沿河五鎮(zhèn)隸屬,授從阮永安軍節(jié)度使,府、勝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歸周后,加同平章事,授靜難軍節(jié)度使。顯德二年(955) 冬卒,享年64,制贈中書令9。從阮兄弟五人,他排行三,四弟從依曾任麟州司馬。
從阮子德扆(917--964),后漢乾祐二年(949)為府州團練使。公元951年,郭威滅后漢,建周,后漢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在山西太原稱帝,史稱北漢,劉崇投靠契丹與后周為敵。折氏不愿與契丹為伍,歸周。952年,北漢攻打府州,德扆率眾迎戰(zhàn),殲敵2000人。顯德元年(954)德扆配合周世宗渡河攻下北漢河市鎮(zhèn),斬首500,世宗重建永安軍于府州,以德扆為節(jié)度使。德扆入朝周世宗,其弟德愿代領州事,又殲北漢軍500人于沙谷寨,殺守將郝章、張釗。
960年宋太祖從后周奪得政權建宋,折氏歸宋。當年德扆再次攻破河東沙谷津(在今山西保德縣境),殺敵500。建隆二年(961)入朝宋太祖趙匡胤,并“陳太原可取狀”,趙匡胤給予厚賜,并許“爾后子孫遂世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10。”乾德元年(963)冬,北漢軍數千又來攻府州,德扆大敗之于城下,生擒將帥衛(wèi)州刺史楊璘,朝廷褒美。乾德二年(964)病卒,年48。
德扆子御勛,繼父權知州事并領本州團練使。開寶二年(969)宋太祖親征太原,御勛朝見,擢為永安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太平興國二年(977)病卒于京師,年40。
御勛去世后,其弟御卿繼知府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征太原,命御卿同監(jiān)軍供奉官尹憲分兵攻嵐州(今山西岢嵐興縣一帶)破北漢千余眾,又破岢嵐軍,生擒軍使折令圖,四月再克嵐州,殺北漢憲州刺史霍翊,擒夔州刺史馬延忠11。淳化五年(994),授御卿永安軍節(jié)度使、麟州兵馬都總管、夏銀綏都巡檢使12。至道元年(995)大破契丹大將韓德威于子河汊(在府谷縣北)殲敵500,殺突厥太尉、司徒、舍利20余人,韓德威僅以身免。同年十二月,韓德威又犯邊,御卿帶兵出征,卒于軍中,年3813。
其后御卿子惟正繼知州事,至道三年(997),弟惟昌代知州事兼麟府濁輪寨都巡檢使。景德三年擢惟昌為興州刺史,仍知府州,惟昌卒時年37,其弟惟忠襲知府州事兼麟府路都巡檢使。惟忠卒于景祐(1034--1038),其子繼宣繼職,因其為政苛虐,寶元二年(1039)被撤職,繼閔襲知府州事。
繼閔繼位時只有22歲,但他熟諳兵法,多謀善斷,在抵御西夏李元昊時多次取勝。慶歷六年(1046)遷果州團練使、麟府路兵馬鈐轄,仍知府州事?;实v四年(1052)病逝,由其弟繼祖知府事。熙寧四年(1071)秋繼祖病卒,子克柔襲知府州事。元豐元年(1078),其弟克行知府州事??诵惺剡呅姓⒈嗄?,身經大小百余戰(zhàn),殺敵盈萬,招降數千眾,羌人呼其為“折家父”,病逝于大觀年間(1107--1110)。其子可大襲知府州事。弟可求在政和六、七年間(1116--1117)襲知州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可求以麟府豐三州地及九堡寨降金。宋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可求被金人毒死。其弟可與、可存及子彥文、侄彥質、彥若都是抗夏抗金將領??汕蠛笳凼喜辉賹8菡?。
折家從從阮到可求七世14人歷200余年,傳襲府州知州,下面列表格以示。
姓名
生卒年
享  年
任職年齡
任  期
在任年數
折從阮
892--955
64
33
約924—949年
25
折德扆
917--964
48
33
949—964年
15
折御勛
938—977年
40
27
964—976年
12
折御卿
958—995
38
19
976—995年
19
折惟正
約976—997年后
約20
995—997年
2
折惟昌
978—1014年
37
20
997—1014年
17
折惟忠
約982—1033年
約52
約33
1014—1033年
19
折繼宣
——
1033—1039年
6
折繼閔
1018—1052年
35
22
1039—1050年
11
折繼祖
1020—1071年
52
31
1050—1071年
21
折克柔
約1040—1079年后
約32
1071—1079年
8
折克行
約1043—1107年
約65
約37
1079—1107年
28
折克大
約1079—約1116年
約38
約29
1107—1116年
9
折可求
約1090—1139年
約50
約28
1117—1129年
12
麟州楊氏來自弘農后裔越公房分支新昌房,其先祖楊於陵,唐時官至左仆射,封弘農郡公。子嗣復在開成三年(838)任過同平章事(宰相)。在麟州崛起的楊弘信是嗣復五代孫,其高祖楊溥唐末為避黃巢之亂由關中北上,因其先祖曾居“河朔”,故舉家徙居麟州,至楊弘信時,已成當地豪強大族。弘信壯年時,正值五代亂世,契丹人建遼,入侵河內,他聯宗族,擁部屬,筑城堡以御。地方志說他“保障邊城,累著功績”。后晉天福二年(936),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賄契丹,契丹想強遷河西百姓充填遼東,二年契丹南侵,弘信與府州折從阮(折太君祖父)結盟,共御契丹,為民眾擁戴,推為州主。后晉開運元年(944)弘信與折從阮、德扆父子北攻契丹取豐州,晉授弘信麟州刺史。次年(945)弘信復與從阮父子北破勝州(治現在內蒙古準旗十二連城),東破朔州。劉知遠代晉建漢,弘信被任命為麟州刺史。廣順元年(951)郭威建周,劉崇據太原稱帝建漢。廣順二年(952)麟州被群羌所圍,弘信求援于夏、府等州,此時夏、府已歸周,弘信也舉州屬后周。是年十二月,弘信卒,次子重訓繼任麟州刺史。弘信二子,長子重貴(業(yè))已事北漢,故由次子重訓繼任。因其兄仕北漢,重訓也奉漢14。廣順三年,周對北漢的高平(在今山西晉城東北)之役,北漢損兵五萬,失晉州(今山西沁源)以南土地,麟州孤懸敵境,北漢不能支援,楊重訓又歸后周,周太祖郭威親自頒發(fā)“宣慰”敕令,詔“其官員將校職掌,一切依舊,仍分析名銜申奏,當議等第加恩,兼之酬賞”15。顯德四年,周世宗柴榮繼任后,招撫重訓,升任麟州防御使,加檢校太保,許其世襲麟州軍政。為避柴榮之子柴宗訓諱,更重訓名為重勛。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代周,重勛仍為麟州防御使。建隆五年(963)北漢軍來攻麟州,被重勛擊退。又屢與府州德扆及其子御卿聯手,敗北漢軍,曾攻河東,取石州(今山西離石),共擒北漢將楊璘。乾德五年(967)十二月,宋置建寧軍于麟州,以重勛為節(jié)度留后(北宋設節(jié)度觀察留后,代理當地軍政事)。開寶二年(969)宋太祖統軍親征北漢,圍太原,決水灌城,但不久退兵,北漢乘勢圍攻,奪宋輜重。當時,重勛與御卿率部渡河,略取河曲、岢嵐、嵐州,抵太原城,宋太祖嘉其忠勞,授重勛為建寧軍節(jié)度使,御卿為永安軍節(jié)度留后。開寶五年(972),太祖召重勛入朝,擢宿州保靜軍(今安微宿縣)節(jié)度使。開寶八年卒于任,子光扆繼領麟州刺史。
光扆生于北漢乾祐八年(955),開寶五年重勛任保靜節(jié)度使后,由光扆主麟州軍政,時年18歲。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師攻北漢,光扆因伯父楊業(yè)在漢未得隨軍出征。北漢降,楊業(yè)歸宋。光扆曾在太平興國七年與府州御卿破契丹軍于豐州,并追趕至河套而回。雍熙二年(985),光扆卒于麟州任所,年31歲。長子琪年方7歲,不足任事,楊氏遂不專麟州之地。從楊弘信到楊光扆,楊家三世主政麟州(弘信937—952,15年;重勛953—972,20年;光扆972—985,13年)共48年,故后人將麟州城稱為“楊家城”。
楊弘信長子楊業(yè),弱冠事劉崇,北漢滅亡后歸宋。宋太宗授以右領軍衛(wèi)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后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曾以數千騎在雁門關擊敗遼國十萬大軍,七年又與主帥潘美配合擊敗南下遼兵,破壘36,斬首數萬,俘獲萬余人。雍熙三年(986)宋師北伐,楊業(yè)與潘美領西路軍攻下寰、朔、云、應四州,但中、東路軍失利,在保四州百姓撤退時,被監(jiān)軍迫戰(zhàn),在陳家谷口遭重兵伏擊,潘美、監(jiān)軍背約不救,楊業(yè)率部力戰(zhàn),全軍覆沒,受傷被俘,壯烈殉國,子延玉亦戰(zhàn)歿。其子延昭、孫文廣俱為名將,多年守邊、征討,人稱“楊家將”。楊業(yè)妻折賽花,府州折德扆之女,即傳說中的折老太君。光扆子琪,孫楊畋亦為官員,但在外任職。
豐州王氏,原為河西藏才族,藏才凡三十族,有十余萬眾,人馬勇健,與西夏為世仇,居住在黑山前后?!堕L編》卷10開寶二年(969)十月戊戌記:“易州言契丹右千牛衛(wèi)將軍王甲以豐州來降,即命其子承美為豐州衙內指揮事”。王氏居豐州,原歸順遼,王甲被封為右千牛衛(wèi)大將軍,開寶二年歸順宋,宋朝廷即任命王甲子王承美為衙內指揮師?!端问贰ね醭忻纻鳌酚?,王甲去逝后,王承美“改天德軍(為遼地,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都指揮使,知州事,移豐州刺史”。太平興國七年(982)承美與契丹戰(zhàn),斬獲以萬計,擒遼天德軍節(jié)度使韋太。第二年,契丹萬余眾入侵,又被承美擊敗,追北至青冢百余里,斬獲益眾,因功授豐州團練使。景德(1004--1008)間入朝太宗,因為長期守邊,被任命為豐州防御使。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15,從開寶受職至大中祥符承美前后執(zhí)政豐州40余年。其后養(yǎng)子文玉襲承美任知州事。《長編》卷124寶元二年(1039)8月戊辰條記,知慶州禮賓使張崇俊言:“知豐州王慶余之祖承美”,可知此時承美后人還專豐州政,張崇俊說,到:“天圣(1923--1032)初,承美死。其后,子孫雖相襲知豐州,然官不出侍禁、殿直,又多年不習邊事,而威望不振,以致藏格置首領,而不常至豐州。”可見王承美后人雖威望不振,但還是承襲州事。到慶歷元年(1041)元昊攻陷州地,州城被毀。直至嘉祐七年(1062)在府州北蘿泊川掌地重建豐州,但王氏已不執(zhí)政,改由“武臣為州事”。從寶元至慶歷王氏執(zhí)豐州政70年。
三  戰(zhàn)事
麟府豐三州地處軍事要沖之地。五代亂世時,這里就是中原諸國爭鋒逐鹿之地,在近半世紀的歲月里戰(zhàn)火連綿、狼煙不斷。
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宋,但并未統一全國,除了南方幾個小朝廷,最主要的敵對勢力是處于東北的遼和西部的夏,終北宋一代,宋遼夏一直處于三足鼎立之勢。麟府豐三州正處于三朝交界處,遼要向南擴充,夏要向東發(fā)展,三州首當其沖。
遼是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建立契丹國,建皇都于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改國號遼,稱國都為上京,后又稱大遼。全盛時期,南以白溝河(巨馬河)與宋為界,東至于東海、北海,北至今內蒙古斡難河、薛靈歌海流域,西至金山(阿勒泰山),號稱“幅員萬里”,1125年為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滅。
公元936年時遼太宗耶律德光冊立降契丹的后唐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恬不知恥自稱“兒皇帝”,唯耶律德光馬首是瞻。936年割燕云十六州于遼,歲輸帛30萬匹。府州刺史折從阮率府州軍民抵抗契丹遷河西民于遼東的計劃,拒險保住了府州,使契丹勢力沒有延伸至河西地區(qū)。942年,石重貴即帝位,晉遼敗盟,折從阮率兵攻入契丹境,連下十余寨。944年石重貴組織了一次大的攻遼戰(zhàn)役,夏州節(jié)度使李彝殷合番漢兵4萬,抵麟州,麟州刺史楊宏信亦響應。晉以彝殷為契丹西南面招付使,府州折從阮為振武節(jié)度使,聯合攻遼,克勝州、朔州,此后繼父主政府州的折德扆曾多次助宋攻擊北漢軍,并助宋滅北漢。
宋建立之后,麟府豐是西夏攻擊的主要目標。
西夏王朝的締造者是居于河套一帶的黨項羌。唐時,黨項人受西部吐蕃的攻擊,逐漸遷移到甘肅慶陽,陜北米脂、橫山一帶。其中的拓跋氏部落曾參與鎮(zhèn)壓唐末農民起義,作戰(zhàn)有功,首領拓跋思恭被唐王朝任命為夏州節(jié)度使,封夏國公,并賜李姓。五代時,中原混戰(zhàn),黨項趁勢崛起,“雖未稱國而王其土”,建立夏州政權,自任官吏,征收稅賦,并與五代時的幾個王朝保持關系,李彝殷(拓跋思恭之孫)曾與晉、周聯合抗遼。趙宋建國后,李彝殷立即遣使舉表稱臣,并避太祖父諱(弘殷),改名彝興,宋太祖授其太尉之職,967年去世后,授予“夏王”謚號,他的兒子李光叡繼父任。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大舉北伐北漢時,光叡的繼承人繼筠,遣將立寨黃河岸,東渡助宋滅漢,當年秋,繼筠卒,其弟繼捧繼任,拓跋氏內部因繼位問題內訌,宋太祖想借機吞并拓跋氏世襲領地,命繼捧的從父任夏州刺史,令繼捧獻納四州八縣(原領夏、綏、銀、宥),其堂弟李繼遷不肯放棄夏州領地,出奔地斤澤。從此開始了與宋朝角逐。
李繼遷在麟州西北的地斤澤建立營帳,糾結2萬多人馬,開始進攻銀、夏二州。麟州此時已升為建寧軍。為了對付宋王朝,李繼遷與契丹王朝建立聯姻關系。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繼遷進攻銀麟二州,誘殺巡檢使曹光實于佳蘆川(今佳縣境)。李繼遷派人先給曹光實送信,約定日期在佳蘆川投降,曹光實不識其計,因貪功心切輕信李繼遷,屆時帶百余人前往納降,被伏兵攻擊殺害。李繼遷占領銀州后,圍困三族寨(在佳縣境)。宋太宗大怒,派副將王侁出兵濁輪川(今神木境窟野河支流),斬首5000多,李繼遷逃跑,宋收復銀麟夏州吐蕃羌人25個部落17。端拱二年(996)改建寧軍為鎮(zhèn)西軍。真宗咸平三年(1000)五月“李繼遷寇麟州濁輪寨,鈐轄西京左藏庫副使劉文質擊走之。”18五年(1002)李繼遷大集蕃部,3月攻陷靈州,六月又以2萬騎進圍麟州。金明巡檢使李繼閔擊之,圍未解。麟州守將曹璨請求增援,朝廷下詔河東并、石、隰州發(fā)兵援救。麟州知府衛(wèi)居實堅守城堡,多次突圍,州城被圍困五晝夜。后招募勇士,夜縋城潛往敵營偷襲,敵陣腳大亂,自相踐踏,死傷萬余,李繼遷帶殘兵拔寨逃遁。19
1004年李繼遷在與吐蕃的作戰(zhàn)中重傷死去,其子李德明繼位。李德明在位期間,致力維護與宋的關系,雙方維持了二三十年穩(wěn)定局面。
1031年德明子元昊繼位,并于公元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開始與宋朝廷為敵。
康定元年(1040),元昊大舉進犯鄜延,連續(xù)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大捷,慶歷元年(1041)秋七月,又率兵入侵麟、府二州,被折繼閔擊敗。八月,朝廷命鄜廷部署許懷德出兵萬人北上援救麟府。李元昊轉而攻破寧遠寨(在神木境),寨主王世亶、守將王顯戰(zhàn)死。元昊軍焚燒倉庫櫓樓,繼續(xù)攻打府州,府州城地形險要,工事堅固,東南各有水門,崖壁陡峭,下臨黃河。元昊兵沿崖半山腰小路魚貫前行,城上箭石亂下,元昊兵死傷殆盡。轉而又攻城北,守城士兵拼力死戰(zhàn),傷亡千余人,才將夏兵擊退。夏兵四處搶掠,又攻豐州城,八月下旬攻陷豐州,豐州知府王余慶、權兵馬監(jiān)押孫吉、指揮使侯秀戰(zhàn)死。元昊引兵屯駐琉璃堡(在豐州境),經常出動騎兵襲擊麟府,二州堅壁不出。九月,朝廷以鄜延都鈐轄張亢為并代都鈐轄,指揮麟、府軍事。張亢受命后單騎獨赴府州,扣州城門入,他“縱民采薪芻、汲澗谷”。夏騎常出搶收莊稼。張亢命軍民在州東焦山上筑東勝堡,在下城旁筑金城堡,州北有水泉處筑安定寨,派兵把守,讓士兵保護居民出城搶收莊稼。張亢智激禁兵斗志,乘夜帶兵襲擊琉璃堡,大破夏軍,斬首200余級,夏守軍棄堡逃跑。張亢又在步蛇溝筑宣威寨,阻擋夏兵入侵路。接著張亢又大戰(zhàn)夏兵于麟州柏子寨及兔毛川(在窟野河川神木境)。夏軍數萬趨襲柏子寨,張亢率領3000人,順風打擊敵人,斬首600余級,西夏軍自相踐踏,跌落崖谷死傷者不計其數,奪馬千余匹。退敵后,修復被攻破的寧遠寨,寧遠寨處麟府之間,地勢險要,夏軍幾次爭奪。張亢率軍與夏人會戰(zhàn)與兔毛川。先派驍將張岊帶數千短兵強弩埋伏山后。張亢帶領的萬余從京師招募的市井無賴子弟,毫無戰(zhàn)斗力,敵稱其為“東軍”,夏人很輕視他們,都畏懼當地的虎翼軍勇悍,張亢暗中調換兩軍旗幟,敵人果然攻東軍陣地,張岊帶伏兵齊出,夏軍潰逃,自此不敢再來騷擾。20
宋仁宗后期西夏每年侵耕麟州窟野河西之地,到收獲時,常屯兵河西,引誘宋軍與戰(zhàn),經略使龐籍一再告誡邊將,收斂兵馬于河東,不要與夏人作戰(zhàn)。嘉祐二年(1057),通判司馬光巡邊到河西白草坪(在窟野河西楊家城對面),見數十里內無敵人蹤跡。此時,麟州知州武戡,通判夏倚在河西修筑一堡為堠望(觀察哨所),又和司馬光商議說:“趁敵人離去,出其不意再增修二堡,以占據其地,并請回去告知經略使(龐籍),請增派禁兵3000人,役兵500,不過二旬,壁壘可成,然后廢橫戎,臨塞(在窟野河東)二堡,撒其樓櫓,遷其甲兵,充實新堡,列烽燧以通報軍情。從麟州衙城紅樓上俯瞰河西之地,猶如看指掌一樣清楚,有緊急情況,就出動麟州城和橫陽堡兵救援;敵來侵耕就驅逐,種上地就踐踏;敵人勢大躲避入堡內。如果這樣,夏人必不敢再在堡外耕種,州西五六十里之內就平靜了,”龐籍同意他們的建議,傳公文讓他們快速實施。
五月,管勾麟府兵馬事郭恩和武戡、走馬承受公事內侍黃道元等,以巡邊為名,去河西視察。有情報言,夏兵屯駐沙禿浪。郭恩欲止不行,黃道元發(fā)怒,以言語脅迫郭恩,讓他連夜率領1400余人出動,因行動倉促,一半人不帶甲,循屈野河北面行,部隊不成軍。夏人舉火臥牛峰(在麻家塔境),武戡指敵對郭恩說:“敵人已知道我軍到了?±。黃道元說:“這是你們想阻止我軍行動,”及聞鼓聲,道元猶不信。行至谷口,郭恩想停下來,等到天明再登山,道元奮衣起立說:“幾年前就聽到郭恩的名聲,今日怎么這么懦怯畏敵?”郭恩也發(fā)怒說:“不過死罷了!”,繼續(xù)前行。臨明時走至忽里堆,見敵數十人向西逃跑,相去只有數十步,卻停步不前了。郭恩等踞胡床,派出騎兵向敵呼喊,敵人不回答,也不動。不久火起,敵騎張開左右翼,自南北交至。堆東有壕塹,其中有道梁,叫“斷道墕”,郭恩他們東據守梁口,與敵力戰(zhàn),自早晨到午飯時,敵人從兩旁壕塹中攀緣而上,四面合擊,恩眾大潰。此時夏倚正在紅樓上,見敵人從西山大下,即與推官劉公弼率城中諸軍,閉門乘城,武戡逃到東山,從東門入城,郭恩、黃道元及府州寧府寨兵馬都監(jiān)劉文慶都被敵人俘虜。使臣死5人,軍士387人,被割了耳鼻逃回的有百余人,丟失很多器甲,郭恩不肯投降被殺。朝廷將武戡除名,流放江州。這一次的敗仗,本來是黃道元瞎指揮所致,累及龐籍、司馬光,他們也受到處分。21
嘉祐六年(1062)宋收復豐州,七年在府州蘿泊川掌地重建豐州。
神宗元豐四年(1081)五月,宋派宦官李憲率領20余萬人馬,分五路攻夏,但由于各路人馬配合不好,供給不濟,持續(xù)一年多,勞而無功。后宋夏講和。元豐六年五月,夏人又入侵麟州神堂寨(在神木東北),被知州訾虎率兵擊敗。元祐二年(1091)夏人又擾麟州。紹圣四年(1097)三月,夏人又侵犯麟州神堂寨,宋朝廷出兵退敵,為防夏人入侵,修筑胡山寨。盡管夏不斷攻擊,麟府始終沒有落入夏人之手。
欽宗靖康元年(1120)十月,遼將小鞠錄率眾攻麟州,來報復楊宗閔滅族之仇。宣和時,遼將小鞠錄招合雜羌十余萬,攻豐州及麟府諸城,宗閔領本道人馬,屢次挫敗遼兵,并俘獲小鞠錄父母、妻子、兒女。小鞠錄圍住建寧寨,對知寨楊震喊話說:“你父親奪我的家園,破我軍隊,掩殺我骨肉,我忍死至今是為了報仇,趕快舉城投降,可以留你的性命”。當時城中守兵不足百人,楊震與部下死守抗敵,經過十多日奮戰(zhàn),終因矢盡糧絕,城破全家遇難。
高宗建炎二年(1128,一說三年),金人大舉南下,麟府路安撫使折可求以所屬麟府豐三州降金。此后,金夏反復爭奪三州,直至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占領三地,戰(zhàn)亂才平息。
注:
1、(《長編》卷159慶歷六年,卷185嘉祐二年,卷195嘉祐六年,卷258熙寧七年,卷261熙寧八年,)。
2、羈縻府州是唐、宋、明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唐在邊遠地設置羈縻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四級,共八百多個。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領為都護、都督、刺史、縣令,世襲,受都護府、邊州都督或節(jié)鎮(zhèn)統轄。各府州戶籍,賦稅不入戶部。宋代在部分地區(qū)也因襲了這種措施,設有羈縻州縣、峒。明置羈縻衛(wèi)所,授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zhèn)撫等,羈縻府、州、衛(wèi)所的建立,加強了中原與邊疆地方的關系。
3、這里的“云中”是指秦建的云中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東北及黃河東岸,治所在今托克托縣土城鄉(xiāng)。有學者將“云中”誤為大同,即后來的“云中”。乾隆二十八年所修《折氏簡譜》記“北周567年,代北折氏已舉族徙居河西”,大同隋唐前稱“平城”,唐玄宗開元時才在此設云中縣,折氏遷徙時,大同還沒有“云中”之稱。
4、不少學者認為折氏為“黨項族”,近來折旺禮、楊國偉根據2009年發(fā)現的乾隆28年所修《折氏簡譜》和《刺史折嗣倫碑》的記載,推斷折氏是鮮卑族后裔,而非黨項族。詳情見譚玉山、韓二林主編的《府州折氏史料輯錄》中楊國偉的《淺淡府州折氏族源》,折旺禮《關于府州折氏族及遷徙考略》。
5、“折華”是能見文字記載最早的府州折氏先祖,是他在北周武帝時(約公元576年)帶領折氏舉族徙居河西銀城東北府谷地的。府谷鎮(zhèn)建于唐高宗武德年間(618--627),被任命為“府谷鎮(zhèn)遏使”,已古稀之上,距折宗本唐末僖、昭宗(873--904)時二百年,中間隔了3—4代,有學者列折氏譜系時將折華與宗本直接連接是錯誤的。
6、振武軍,唐乾元(758--760)初置,單于都護府駐地,治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領綏(今陜西綏德)銀(今佳縣、米脂一帶)麟、勝(今內蒙古準格爾旗)等州。
7、折渭州即折可適,因其曾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渭州(今甘肅平涼)故名,此志文載《姑溪居士后集》卷20,宋代李之儀撰。
8、《刺史折嗣倫碑》1833年在府谷縣李家坬發(fā)現,收入《金石萃編》、《府谷縣志》中。
9、《舊五代史》卷125周書16。
10、《折繼閔神道碑》,1976年出生土于府谷縣楊家溝西堬頭折氏故園、現藏西安碑林。
11、《資治通鑒長編》卷20。
12、《長編》卷36。
13、《長編》卷37、38。
14、《資治通鑒》卷292。
15、引自《陜北歷史文獻擷粹》,郭威《宣慰麟州刺史楊仲訓敕》,選自《全唐文》。
16、《宋史·王承美傳》記承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卒”,而《長編》寶元二年張崇俊 說“天圣初、承美死”,前后差十幾年。
17、《續(xù)資治通鑒》卷12。
18、《長編》卷47。
19、《續(xù)資治通鑒》卷23。
20、《長編》卷133,《宋史·張亢傳》卷324。
21、《長編》卷1857,《宋史郭恩傳》卷326。
參考文獻
《元和郡縣圖志》  唐  李吉甫
《資治通鑒長編》  宋  李燾
《元豐九域志》   宋  王存
《資治通鑒》     宋  司馬光
《宋史》         元  脫脫等
《續(xù)資治通鑒》   清  畢沅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宋西夏卷》   李昌憲
《河套史》       王天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折茂德||折家將歷史文化內涵透視
兵六 ~ 兵十
宋朝士林將壇說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下載
佘太君娘家:折氏家族在五代時期用政治智慧與軍事才華創(chuàng)造的傳奇
陜北榆林古代杰出人物小傳(一)
北宋折家將與陜北府州古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