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69歲,安達(dá)市居民。2015年8月17日初診:手足心煩熱似冒火2月,口干眼干,不欲飲,飲則喜溫?zé)?,自汗多汗,頭昏暈視物模糊,心下灼熱輕痛,噯氣,背痛,少寐,身怕熱畏寒,尿淡黃量少,大便可。既往史:高血壓,慢性胃炎。
查體:體型中等,面頰泛紅,舌淡紅,舌面粘濁,苔薄白微黃略膩,脈滑尺沉無力。證屬陰陽兩虛,虛陽浮越,病在少陰、太陰、少陽而主于少陰,治須扶陽益陰,潛斂虛火,四逆湯、引火湯、潛陽封髓丹加減:
黑附子(先煎)45g 炮姜20g 肉桂(研末服)3g
砂仁(后下)30g 黃柏6g 熟地60g 巴戟天30g
天冬15g 茯苓30g 五味子20g 生龍骨(先煎)30g
生牡蠣(先煎)30g 甘草15g 2劑
二診:背痛已,面紅消失,手足心煩熱似冒火著減,余諸癥亦緩解,而畏寒增。蓋上越之虛陽回潛,而陰寒猶漫于內(nèi),本陽虛也。宜增扶陽之劑,以去陰霾:
黑附子(先煎)90g 炮姜30g 肉桂(研末服)10g
砂仁(后下)30g 黃柏10g 熟地60g 巴戟天30g
天冬15g 茯苓60g 五味子20g 生龍骨(先煎)30g
生牡蠣(先煎)30g 甘草(先煎)30g 2劑
三診:藥畢而寒熱已,口和眼適,寐安,汗止,頭昏大減。猶余心下略不適,因以和中之劑善后。
本案虛實(shí)寒熱兼夾,其手足心煩熱似冒火、口干眼干、少寐,顯系“火”動,
此火有虛、實(shí)兩端,而以虛火為主。
其虛者,非特少陰陰虛、陽失所依而浮于外之“火”,亦并寒盛格陽、陽失其根而越于外之“火”。
其實(shí)者,少陽、太陰之濕火。
方中附子、炮姜、肉桂、巴戟天扶固少陰之陽,而肉桂尤能引火歸原。
熟地、天冬益陰精以斂熄浮火。
五味子滋斂陰陽以熄火。
砂仁降納少陰陽氣以伏火。
龍骨、牡蠣潛鎮(zhèn)浮火。
黃柏、茯苓、砂仁祛濕火,而黃柏亦并封固少陰之陽。
炮姜、肉桂、砂仁、甘草厚土伏火。
諸藥合其功,則陰陽自和,而火自安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