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學仲景之法者,在臨床上不知該如何運用仲景學說診疾斷病,總認為不適合雜病,或書中條文與病難以相合。如此者,只學會了仲景的招式,沒有修練仲景的內(nèi)功心法。招式都演練不熟,更不懂要領(lǐng),如何運用?故只能擺擺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更不用說應(yīng)用仲景之法如何步步為營,如何思前想后,運用自如。小疾尚如此,況于惡疾?故棄仲景之學不用,遂廣通諸家學說為治雜病之法。法雖詳而反繁不知其用,法雖細而無本,注重末而臨證反亂。如:臨床有胃脹、燒心返酸、食甜辣則燒心更重,有以肝郁化火、肝胃不和、胃陰不足等等類型(不挾用西藥),用藥不效者,為何?臨床上應(yīng)該會經(jīng)常碰到,經(jīng)常治此病的便心里明白是什么狀況。后世過細化辨證,都可以辨清疾病的重子重孫了,反而忘記了還有兩祖宗陰陽,故越細越糊涂,抓不住重點,看不到關(guān)鍵。內(nèi)經(jīng)言: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仲景比較老實,非常遵先圣之言,而立三陰三陽統(tǒng)治諸病,今以疾病為例剖析如何用仲景之法、之方治雜癥。仍是用自己的話,仲景之法。
臨床上,面對任何疾病,如何診斷治療呢?我們應(yīng)該分幾步完成。完成診斷的前提條件:要審判患者的主訴或你詢問的癥狀,患者回答正確與否,排除誤導(dǎo)我們。這一點至關(guān)重要,直接影響疾病的性質(zhì)判斷。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病人來講:醫(yī)生,我咽痛;當我問完后,他根本就不痛,只是不適感;又有病人:說他天天頭痛;我問患者24小時都痛?患者答是的;當又問,現(xiàn)在疼不,哪里疼?患者才答現(xiàn)在不痛;臨床類似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患者根本講不淸癥狀;更有甚者,一來就說頸椎腰椎,問他怎么不舒服?怎么痛?是酸軟痛?脹痛......;病人回一句,反正就是頸椎增生、突出,醫(yī)生你不懂嗎……;醫(yī)生要暈了。
第一步:辨清癥狀的性質(zhì)。不管是寒熱虛實的病都可癥狀相同。比如:打噴嚏、流涕、咽癢、咳嗽,寒熱都可出現(xiàn),腹痛胃痛腰痛腿痛寒熱虛實都可以出現(xiàn)。
第二步:辨內(nèi)外陰陽的多少。辨別病是表,還是里,是陰證還是陽證。故仲景學說治病首辨陰陽(內(nèi)為陰,外為陽,寒為陰,熱為陽.....),其次是分清內(nèi)外陰陽之間的多少。既簡單又實用,辨別疾病一目了然。難道疾病還有沒在陰陽之內(nèi)的?說簡單點就一陰陽,說復(fù)雜點三陰三陽。
第三步:分經(jīng)定病,選方選藥,衡量藥量。是單經(jīng)獨病,還是內(nèi)外兼挾或兩經(jīng)同病,或陰陽同病等等。
第四步:服藥后情況分析審查。或愈,或有效減輕,或未效,或病轉(zhuǎn)變,或癥狀好一部分,又新增癥狀......。出現(xiàn)的問題將所用之方、之藥再次審查,是方是法不對?還是其中某藥之誤或差一味佐藥等等,按章法分析,必有所得。而不是東治一下,西換一方,到時候自己都治糊涂了,分不清寒熱虛實了。如能養(yǎng)成循章分析,長此以往,日后面對疾病,服藥后有何反應(yīng),見方見藥便知其因,明其原。故可改藥而治病,改量而愈疾。
面對疾病按上面一步一步走,務(wù)必清晰明了,當知用藥用方,下面我們以單個病名為題進行實戰(zhàn)剖析。待續(xù)......
今特舉二例咳嗽病,西醫(yī)診斷的變異性哮喘。以此例,告訴各位,中醫(yī)治病,不要受西醫(yī)病名所誤導(dǎo)、嚇倒,更不能以西醫(yī)理論左右你用中藥。
薛某,女,36歲,長期在廣州打工,2年前在廣州診斷為變異性哮喘,廣州各大醫(yī)院都治過,療效不佳?;刂新犈笥呀榻B,求診于我。開始病人老公對我半信半疑,我也很理解,畢竟大醫(yī)院沒治好嘛,我一個鄉(xiāng)野之人,有什么能耐呢?故把她吃的藥給我看,什么氨茶堿,什么噴喉的......;就一咳嗽,用治哮喘的藥?薛某說:醫(yī)院是說我是什么變異性哮喘。我問她吃了有效不?薛某很煩的說:有個屁效,一樣咳,走路幾百米就累。遂叫她停所有西藥,看她都治療了兩年多,仍是這樣,我真不敢大意,詳細審查后薛某病證如下:干咳,特別是,走路就容易咳嗽,咳嗽時呼吸急促而氣喘。怕冷怕熱,(動則覺熱出汗,汗后又冷)遇冷又易鼻塞。(西醫(yī)又診斷一個鼻炎病名)薛某安靜時,未覺喘氣,咳少。余癥不明顯,雙脈沉滑數(shù),舌紅苔少。根據(jù)以上情況分析,就一外感經(jīng)久不愈而已,實仲景血弱氣盡,腠理開......虛人外感經(jīng)久未愈,太陽少陽合病。處方:柴胡20黃芩15半夏15甘草6大棗10黨參10桂枝8白芍8厚樸15陳皮15杏仁15桑葉15竹葉15炒葶藶子6云苓10生姜15克上方吃5付,咳略好轉(zhuǎn),走路活動仍氣喘而累,上方改葶藶子8克又服5劑,走路,咳嗽減輕,也不那么累。上方連服一個月,薛某走路幾里也未見咳嗽,累,氣喘,上方去葶藶子,又調(diào)理半月,而停藥。后自述可以跳廣場舞,也不咳不累。今年3月初診,至今已停藥近半年,未見不適。
唐某,女,45歲,長陽縣人,干咳一年多,到市中心醫(yī)院診斷為變異性哮喘,天天吃西藥噴激素仍然咳嗽,經(jīng)人介紹來求治;來診時,我見病人未見咳嗽,便問,你不咳啊。唐某說:這時不咳,我這個咳是說咳就咳,沒什么規(guī)律,咳嗽時非常難受,胸腹部就咳痛,咽喉一癢便咳,有時接連咳10多分鐘,氣都換不過來,醫(yī)生,你先把我咳止住就行。我心里想,癥我都沒分清楚,誰知道能不能止。我詳細審查了一遍,不知道是患者自身體會不到表述不清,還是沒別的癥狀?;颊叱f咳外,什么癥狀沒,連她咳嗽聲音我都沒聽見,寒熱無法辨,脈浮滑力弱,舌紅苔少。根據(jù)她自述咳嗽時胸腹會痛,但熱癥表現(xiàn)不明顯,身材胖,胃腹大,仍以少陽論治,仍以柴胡桂枝湯去參棗加厚樸杏白前云苓調(diào)陰陽。此病無把握,故開了三劑,服完后,唐某因有事不能前來,打電話講仍然咳,覺得還加重了些。我告訴她,要詳細觀察服藥前后的反應(yīng),并一一詢問其咳嗽時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上方改了一下藥物劑量叫她在當?shù)叵瘸匀对賮怼滋旌?,唐某來說,嫌麻煩煎藥,沒在那邊抓藥吃。我又細診一遍,根據(jù)第一次用藥無效后,有增重趨向。脈又浮滑無根,顯然陽氣無根。思考無效可能上方用溫了的原因,于是仍以上方,加桑葉15竹葉15射干15知母3,開了5劑回家,5天后,唐某自述好轉(zhuǎn),仍咳只是不那么費勁,上方又服10劑,未見咳嗽。停藥半月后,唐某因受涼,又咳而來,仍按前方略調(diào)整服10劑而咳止。半年后,唐某帶人來看病方知一直未再咳。
評論:仲景方法,太少合病方治愈變異性哮喘不應(yīng)覺奇,不單哮喘,或什么病名,只要符合太少合病的特征,符合太少合病的病機,哮喘也好,鼻炎、咽炎什么頭痛,什么心臟病等等病名,都可以用。小柴,柴桂,桂加白芍還能治小兒腸系膜淋巴炎,可能很多人都不會信。我數(shù)治此種小兒經(jīng)常腹痛而不再復(fù)發(fā)者。這種小兒腹痛有個特點,只要前幾天感冒了,過幾天就會腹痛。其實中醫(yī)就是受風寒,正氣無力入內(nèi)之證,仲景有: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痛......。什么病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太少陽病癥、病機。可悲如今之中醫(yī),以西醫(yī)病名為準,以西醫(yī)理論指導(dǎo)用中藥,安能有效?故奉勸眾醫(yī),用中藥,按中醫(yī)理論為指導(dǎo),要用西藥,按西醫(yī)理論指導(dǎo)。否則變得不倫不類,中不中西不西,誤人誤己仍不自知。
能治小兒咳嗽,則大人更無需說了。小兒缺乏問診,全靠仔細觀察,中醫(yī)治療難度非常大。前面我們講了,對疾病的癥狀關(guān)鍵是辨清性質(zhì),小兒咳嗽到底該如何辨(同樣適合大人)?此處所講無發(fā)燒只是咳嗽,發(fā)燒與咳嗽并見的已于外感已講。面對一個咳嗽小兒,首先我們要聽咳嗽聲音,咳嗽淺的,熱輕或無熱,咳嗽比較深,一聽明顯從胸部咳出,非常費力,內(nèi)部已化熱了,無論有不有表,熱是肯定了。再次聽咳嗽頻率,間隔時間越長,才干咳幾聲而且音淺,熱輕或無熱;間隔時間短,停幾秒、10秒、就咳嗽,聲音深沉,連咳不停,內(nèi)部化熱重。然后再觀察,小兒一咳嗽,背部就微汗或汗多,說明熱重了?;蛐阂换顒觿t易汗出,立即咳嗽不停,也說明內(nèi)有熱的一明癥。最后了解咳嗽時間,有的是夜晚咳嗽(必須是1--3點)熱輕,寒重;有的夜晚不咳,到白天就咳嗽厲害,這是有熱;有的白天晚間都咳,但是睡著了就不咳了,這種可以肯定內(nèi)寒不重。有的只是晨起床后咳嗽一陣,9、10點過后就不咳嗽了,這種咳一般陰陽不調(diào)。這是對咳嗽癥狀寒熱性質(zhì)的劃分;有痰無痰不是關(guān)鍵,因為有的咳嗽有痰反是熱,干咳也有屬于寒咳的。這個性質(zhì)劃分清楚后,就要了解其它一些癥狀,比如,鼻塞流涕打噴嚏不?(鼻塞要細問:有氣不通的塞,還有一種是鼻腔有大量分泌物,有堵塞感,患者會誤認為這是鼻塞,這兩種性質(zhì)是不同的),食欲怎樣、大便如何,舌苔(其它癥狀也問不出來了)。
性質(zhì)搞清楚了,就分辨內(nèi)外陰陽的多少, 定病選方選藥。還是舉例子來說明。如一小孩打噴嚏,流涕,夜晚鼻塞(不是分泌物)干咳,間隔時間長,淺咳幾聲,舌紅苔少,余癥無。此癥外感風寒,已開始入里,此時如過用大涼藥,必然會加重咳嗽。如上癥咳嗽頻繁,深咳,一陣咳后背部明顯潤感或汗出,或稍動出汗則連續(xù)咳嗽。此外有表,內(nèi)熱已重?;蚩人约贝伲B咳后,有氣喘之象,不咳后又平靜下來,此內(nèi)熱更重。如一小孩只咳嗽,無其它癥狀,其寒熱輕重,依上審查,相對上例,寒輕表輕,內(nèi)化熱的程度據(jù)證審查,或有咳嗽急促,咳嗽聲音深從內(nèi)而發(fā),咳嗽有氣喘或咳嗽偶有哮喘音,這種孩子背部汗肯定多。此種極易發(fā)展成哮喘,或患兒有哮喘病史,又咳嗽,此里熱更盛,如亂用溫藥,必引發(fā)哮喘。其實小兒咳嗽純寒的十中難有一(哮證除外),故純小青龍湯、純射干麻黃湯是不行的,絕大部分是寒熱錯雜,只在于寒熱之間求比例,則咳嗽未有不愈者。因小孩問診無法,全靠觀察,故我選方用藥謹慎,對于小孩咳嗽,以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合治,一般選用柴胡桂枝湯(去參棗)合半夏厚樸湯加杏仁白前為主方,根據(jù)寒熱輕重增減藥量藥味,也有少數(shù)改銀翹散加杏仁厚樸治的,據(jù)多年臨床實踐證明,療效肯定。現(xiàn)以舉例形式,怎么進行藥味藥量的加減以適應(yīng)病情變化的。待續(xù)......
頭痛病,西醫(yī)病名多了,什么頸椎、腦梗、血管性、神經(jīng)性、血管硬化......(腫瘤導(dǎo)致的不在此列,因無此方面的治療病案,無法明確用中藥是否能緩解頭痛癥狀,特申明);
面對頭痛患者,要詳細詢問,不然容易被患者誤導(dǎo)。很多患者來講他就頭痛,天天痛,問他24小時痛?他回答是。問他現(xiàn)在痛不,他又說不痛。所以有的患者頭痛是間斷性頭痛,好段時間沒發(fā),一段時間又頭痛一下,容易反復(fù)發(fā)作而已。這要和疼痛不間斷的區(qū)別開。
凡治頭痛,首先分內(nèi)外,其次辨寒熱。說簡單點就分陰陽,復(fù)雜點三陰三陽。下面我們來討論臨床上怎么分辨治療頭痛病。先從局部痛的性質(zhì)、部位辨別。疼痛,是脹痛(外閉也有,內(nèi)郁熱也有),是刺痛(不論有不有外閉,陰血肯定有不通暢的問題了),是一次一次牽扯痛,呈陣發(fā)性,此種多見于外寒。頭昏痛,外閉也有,內(nèi)虛也有;頭溫溫痛,痛不劇烈,隱隱作痛,表虛、內(nèi)虛皆可出現(xiàn)。頭痛劇烈,難以忍受,在外則寒閉重,或在內(nèi)則熱郁重,痛越劇烈頭部壓力就越大;頭重痛,濕兼外有之,濕合內(nèi)也有;部位:后項連后腦勺,太陽為主,或可以兼它經(jīng)同病;兩側(cè)為少陽,但仍有太陽閉塞,用太陽麻桂方,側(cè)頭痛愈,故內(nèi)經(jīng)言:很多頭部少陽穴位說是太陽脈氣所發(fā)。前額眉棱印堂部,多為陽明,或可以兼太陽之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或可以兼少陽,或陽明虛寒、燥熱皆有之證。巔頂部,厥陰有之(寒從陰治,實吳萸,虛姜附,熱從少陽治,不外清、降,柴龍牡湯等)太陽有之(太陽經(jīng)脈過巔頂);內(nèi)虛,陽浮于上有之。此分局部之大概。
凡頭痛,怕風,吹風,變天則頭痛,不論部位,不論痛是脹、重、溫痛......;首先太陽經(jīng)是有邪了,至于其它經(jīng)有不有邪氣,仔細審查。如一人頭痛,怕風,吹風易發(fā),或夏天進空調(diào)房覺冷易發(fā),或變天氣則發(fā),不管部位在前還是側(cè)面,后面,只要脈浮弦、緊,重按有力有根,汗少,用葛根湯;脈細弦、浮弱等無力之脈,宜桂枝湯加術(shù)附;如前額、眉棱,鼻根處痛宜桂枝加葛根術(shù)附。如上癥雖怕風怕冷,但動則覺熱汗多,怕風或不怕風,既怕熱又怕冷,此又宜柴胡桂枝湯調(diào)理陰陽矣!
待續(xù)......
胃病西醫(yī)分:淺表、糜爛、什么萎縮、潰瘍、什么食管炎等等名字,中醫(yī)治病,首先不要在意這些病名,病名是給病人和取病名的人看的。我們中醫(yī)看不見這些,就不需要理會這些,只管按中醫(yī)理論去思考、去治療,鮮有不愈者。
凡治胃病必須叮囑患者禁忌一切生冷硬、辣刺激性大的食物、水果;海帶、螃蟹、綠豆、魚腥草根、苦瓜等涼性食物少吃,有度的吃點可以。如不禁,無藥可治,服藥時好,停藥后亂吃,時間一長又會復(fù)作。
臨床上面對胃病患者,應(yīng)該如何鑒別辨證治療呢?首先要明白仲景陽明篇是為燥氣立法,燥勝則干,故不更衣,大便難,胃家實。胃家實三字概括了病的性質(zhì)。內(nèi)經(jīng)言:陽明厥陰從中見之氣,是說陽明易從太陰濕化,故傷寒篇中有承氣湯試探法、胃中虛冷條,雖少出治法,實治法已隱于其中。胃病,不過是太陰陽明少陽燥氣濕氣相火之間的問題,不外乎虛實寒熱之間的變化。胃病辨寒熱**:凡胃脹、返酸、燒心、打嗝等癥狀,癥狀上寒熱性質(zhì)不明顯的,脈弦或弦緊不數(shù)的,以寒濕治必效;脈浮、滑等無弦、緊脈象,就算脈不數(shù),或寸關(guān)浮滑尺沉,或右浮滑左沉,中上必挾虛熱,宜寒熱并用;弦數(shù)、緊數(shù)、滑數(shù),有力等熱癥脈,宜脈證仔細審查印證;還是以舉例子來說明胃病如何辨證治療。
一人胃脘處脹滿(臍以上脹;肚臍以下脹用藥不同),食則更甚,它癥不明顯。內(nèi)經(jīng)言:濁氣在上,則生?脹,淸氣在下,則生飱泄。自然現(xiàn)象:地氣上升為云(為清氣),太陽將海水變?yōu)闅馍仙秊榍鍤?;濁氣在上,自然界濁氣現(xiàn)象如何在上,一為,冬天上面冷,地下水濕氣上冒,霧氣騰騰,這為濁氣,二為,夏天烏云密布,將下雨未下之時,此為濁氣。降濁氣則是治療胃脹的關(guān)鍵,下面我們實際談?wù)勗趺粗巍I习Y如只有胃脹,余癥無,無法從癥狀辨性質(zhì),需要用脈佐證,見脈弦或緊的為寒,用半夏厚樸生姜人參甘草湯加陳皮砂仁,如脈滑,滑無力,浮滑虛等無弦緊象,此中上焦挾虛熱,胖人腹大,上方加白芍扁豆苡仁清泄?jié)裼籼摕幔瞬慌?,宜上方少佐梔芩或柴芩或芩芍或柴平湯。如胖人腹大,脈滑緊數(shù)、弦數(shù),仍可按胖人方治。如一人胃脹,吃一點又脹,不吃又餓(不是餓,實際是心下發(fā)慌,總以為是餓,我們自己要是餓了,只覺得想吃東西,不會心下空虛感,要掉氣的感覺,有這種癥狀正說明正氣已虛),不按時吃就會心慌氣短,甚者出現(xiàn)四肢無力,稍吃一點又胃脹(此種人多數(shù)是服用木香順氣、枳實檳榔等攻破過度,眾醫(yī)可臨床詢問驗證),此癥狀已明虛實,脈弦、弱、滑已不重要。此陽明太陰證用附子理中湯加半夏厚樸陳皮砂仁虛實攻補互用,屢用屢效;如有的人吃飯后,胃就磨人(磨人:就是用手背來回摩擦另一只手背的感覺,胃中有這種感覺,我們當?shù)胤Q胃磨人,實際是一種似痛非痛;),飯后胃磨人,隨后可能就會胃脘處灼熱感,嚴重了就火辣辣,俗稱燒心?;蛴钟惺澈髣t惡心返胃感或厭油感,脈弦緊有力為寒濕,宜半夏厚樸生姜人參甘草湯溫中下氣化濕則可;脈弱仍宜附子理中湯加減;如一人胃脘及胸前食管灼熱感,返酸,食甜辣飲酒則更重,脈浮滑、滑,宜小柴胡加厚樸陳皮云苓;如上癥胖人腹大,脈癥一樣,或脈滑數(shù)緊弦,皆宜半夏厚樸生姜人參甘草湯去黨參,合梔子厚樸枳殼湯加扁豆苡仁白芍的藥量增減。如一人返酸、燒心、打嗝,胃脹,食又脹,一會又餓,心慌氣短,只宜附子理中加厚半陳;或服后大便易秘者,上方佐白芍通利即可。
待續(xù)……
接上:一兒3歲,鼻塞或夜晚鼻塞(非分泌物影響),打噴嚏,流涕,干咳,偶咳幾聲,背部無汗,宜柴5克芩4桂芍姜杏半厚苓草白前6或加桔梗射干;如此孩本平素汗多,就算上癥如此,溫藥宜略減,芩加點量,此為3-6歲左右劑量,7歲以上,完全可以上方1.5---2--3倍劑量。如上癥咳嗽白天嚴重,頻率高,咳深,背無濕感,柴8芩6杏6桂芍5余6,加射干桑葉竹葉6;如上癥咳則背有汗,或動則汗出而立咳,上方桑葉竹葉射干改為8-10克或再加知母蘆根;如上癥咳嗽急促而喘或咳嗽時偶有哮鳴音,背有汗,上方桑竹射蘆根10炒葶藶子5--8克。如鼻塞,流涕,打噴嚏,晨起床時咳一陣,之后不咳,每天如此,宜桂枝湯加厚杏仁,如上癥鼻不塞,只是鼻腔有分泌物,流涕打噴嚏,也是晨起咳一陣,宜柴胡桂枝湯加杏厚以調(diào)陰陽;或無鼻塞流涕打噴嚏,只干咳的,背部有汗,如平素喜流汗,汗非常多,舌苔白干的,建議直接用銀翹散加杏厚,或小柴加半夏厚樸白前杏竹桑蘆根,其咳更急促有喘的加葶藶子?;蛴钟猩贁?shù)小孩每于夜晚1--3點咳嗽,鼻塞,白天不咳的,有表癥用桂枝湯加厚杏白前半陳;無表癥的,苓甘五味姜辛2夏杏湯或加厚陳皆5克,為寒證立法,此種類型少,一般是前醫(yī)過用苦寒瀉熱藥后,剩夜半干咳,其它時間,特別是白天不咳,數(shù)日不愈如此的用之?,F(xiàn)舉實例以明進退。
一小兒,5歲,咳嗽氣喘一年多,反復(fù)住院、或門診輸液,屢治屢發(fā),時年冬天,又咳嗽,來診時,無鼻塞流涕等癥,干咳,不急促,聲音淺咳,間隔時間長,診時無汗;于是我用柴胡10黃芩8桂枝8白芍8生姜8甘草6杏仁8厚樸8白前8射干8云苓6半夏8,取三付,服二次,其孩子媽來說,咳嗽厲害了,問我要不要輸液,怕又喘起來了;我言道,先別慌,把孩子帶來我看看。下午把孩子帶來了。果然,咳嗽急促,聲音深,明顯從內(nèi)部發(fā)出來,咳嗽一聲接一聲幾乎不停,咳時呼吸急迫,偶有一絲哮鳴音,雙肺聞不到干濕啰音,只是音粗。背部出汗,見狀便知上方藥太溫了,我告訴其母親,沒事,加幾味藥放進去吃了就可以的,不需要輸液,于上方加竹葉15桑葉15全瓜婁8知母15,服完咳止。當年冬天,又犯過一次咳,用小柴加桑竹知母蘆根而愈;如今三年多,未在咳喘了。
一小兒3歲多,流涕打噴嚏,鼻腔分泌物多而有堵感,咳嗽,睡著不咳,白天夜晚皆咳,干咳,間隔時間約6--10分鐘咳幾聲,稍動有汗,舌紅苔少,用柴胡8黃芩6桂枝5白芍5甘草杏仁半夏厚樸生姜白前云苓各5桑竹葉各7,三劑而愈。
一小兒4歲多,近年來反復(fù)發(fā)作咳嗽哮喘,經(jīng)常住院,剛出院,不久又病。經(jīng)人介紹求診于我,診時咳嗽氣喘,稍活動明顯呼吸急促,雙肺可聞及濕啰音,舌紅苔少,背無汗,先于麻黃5杏仁10厚樸10半夏10石膏10甘草6炒葶藶子10二劑,服后,喘平,偶爾咳嗽,更柴胡桂枝湯加竹蘆杏葶藶子三劑而愈;后此子一有感冒癥狀微咳,就用柴桂加減,未再復(fù)作哮喘。近年來,屢治小兒哮喘而不發(fā)作者比比皆是,今寫此案例,望能有益于天下飽受哮喘之苦的兒童們,也不失功德一件。如學者細細體會,上方平喘之妙,配伍之理,結(jié)合我寫的淺論哮喘,知哮喘之成因,明輕重而用藥之不同,則兒童哮喘已不難矣。凡干咳,服藥后,咳立有痰,病已減輕。
附小青龍湯解
仲景治咳嗽每于姜細味,今治咳反不用,為何?先圣治咳用姜細味者,皆治其太陰之本,濕氣重,停飲,故溫化寒飲治本。小青龍條文傷寒金匱皆有,一派辛溫散發(fā),其小青龍證:必背惡寒,或背冷如掌大,或背覺涼則咽癢咳嗽,或微喘(可以有發(fā)燒,但惡寒是必然有的)少汗無汗,或咳吐清稀泡沫痰,脈必緊有力,方可與之。內(nèi)外寒飲的脈、證,證據(jù)確鑿。若有其證,脈浮緩或細弦或無力等不見其脈,必去麻黃或減量而成桂枝湯加減法又或太陽少陰證而麻黃附子細辛法,金匱上有根本不足誤用小青龍發(fā)散,出現(xiàn)変癥而有救逆之法,示人小青龍湯之禁于虛人。故方后有加減示法。如今小孩,皆喜出汗,稍動則汗出如洗,陽氣易散可知(經(jīng)常吃西藥感冒藥發(fā)汗的原故,一吃就是數(shù)天)。外反易受風受寒,外有表,但里卻是熱而少水飲。故純小青龍一派辛溫發(fā)散不太適合現(xiàn)狀。當然也有少數(shù)小孩是小青龍證,只是機率問題。故小孩咳嗽(特別是有哮喘病史的小孩),小青龍湯要謹慎,誤用立發(fā)哮喘。即使用也要詳細審查無誤,或加石膏為佐或選厚樸麻黃湯。哮證喘非常輕的,俗稱吼包的不在此列。真正哮喘,必喘重而鼻翼煽動或張口抬肩,不可輕試,余初學之時,屢用而遭敗。后來方明白幾種情況的鑒別要點。今寫出,免初學重蹈覆轍。
下面我們舉例說明。如一人咽喉痛,無休止疼痛,吞咽痛更甚;(查:咽峽紅腫或咽部濾泡或不紅腫或扁桃體大或不大或化膿,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不有惡寒且無汗,背部一陣陣如涼水澆,(惡風同)(冬天臨床上很多咽喉痛的就有此癥狀,其它癥狀反不明顯)有此癥狀,脈浮緊宜葛根湯加石膏;脈無緊象的,宜麻杏石甘湯(石膏不可過重)或銀翹散加麻黃。如無惡寒惡風,宜柴桂湯加射干桔?;蚣邮嗷蜚y翹散,或咽痛無休止,怕熱汗出不惡風,小柴重加石膏知母或梔子豉湯加減;如一人咽喉痛,不吞咽、不說話、不咳嗽,不痛,反之則痛。無任何癥狀,脈浮緊仍可葛根湯加石膏,脈無緊象,有明顯惡風惡寒證,仍可麻杏石甘湯(石膏略高于麻黃即可)或葛根湯加石膏;如無惡風惡寒,脈又無緊象,只宜柴桂湯加射干桔梗即可。如一人咽喉痛,無休止痛,查有化膿,又惡寒惡風,此外閉而內(nèi)郁熱重,麻杏石甘湯加減(石膏必重用)或大青龍(用其配伍比例,小其量)。如一人吞咽、說話方覺咽喉部不適感,不痛,有惡風之感,脈浮弦,此外邪,而內(nèi)未化熱,宜先用桂枝湯加半夏桔梗或佐蔥,如服后,咽喉明顯加重,宜上方再佐射干柴芩清之。如上癥直接見脈浮滑,可桂枝湯佐射干柴芩;此種類型不可先用清熱,如先清反引邪入里加重病情。如一人只咽喉不適感,其它無明顯異常,脈弦則桂枝湯加桔梗,脈滑則可柴桂湯,或有異物感宜合半夏厚樸湯。如有咽喉痛者,數(shù)服清**或消炎藥,多日不愈,白天痛不明顯(只不適),夜晚疼痛,宜麻辛附或陽和湯?;蚓癫顭o力嗜睡,則可四逆湯加桔梗或白通湯加桔梗。如一人咽不痛,但咽喉不適,咽喉干燥,無明顯惡寒癥狀,宜小柴或柴桂增減。獨上腭疼痛前面已講用藥,此略。
附:很多慢性咽喉炎,只咽部異物感,吞吐不下,或晨起易干嘔或偶咳,脈滑宜小柴合半夏厚樸湯最易取效,如脈弦、緊,或咽略干不欲喝水,飲水則胃不舒服,宜半夏厚樸湯或苓甘五味姜夏杏去細辛湯加附子,或真武加半夏桔梗;凡久病慢性咽炎有以上癥者,長期服清熱養(yǎng)陰化痰不效者,用此有立竿見影之效。
現(xiàn)在很多兒童,長期扁桃體2-3度腫大,又不痛,顏色不紅發(fā)白或少數(shù)略紅,使終不消。究其原因,多是一感冒就輸液,不發(fā)汗解表,而先清里,引外邪深入。遷延難愈,虛實寒熱錯雜,又經(jīng)常反復(fù)感外邪,舊疾未愈,又感新病,如此則永無正常之時,單發(fā)表不行,不發(fā)表邪又無去路,病勢錯綜復(fù)雜,進退兩難。然消此扁桃體腫大,也并非不可,需要時間,而且關(guān)鍵要患者配合,下次感冒不可再亂治,必用中藥治療,按仲景學說,分清表里先后而用。治好新病,再用消扁桃體方。今寫此方望能有益于兒童。麻黃3細辛2甘草4生姜7石膏10柴胡8黃芩7黨參5桂枝3白芍5葛根7大棗5厚樸6海藻5附片7熟地7杏仁6;此方以麻辛附、葛根湯、小柴合方增減;外發(fā)內(nèi)清,虛實寒熱并用,最能提高機體抵抗力,減少感冒,對因外邪誤治使邪氣留連,身體差,其經(jīng)常容易外感的人,尤其適合。慢性扁桃體腫大長期不愈者,多服此方可慢慢消減。方解:三方合并,重生姜一是驅(qū)外邪,二是溫胃散寒防涼藥敗胃,配附子,則鼓動正氣驅(qū)留連之邪,又護陽氣,恐麻辛過散。一派麻辛桂姜附雖能拔內(nèi)陷外邪,然留連之邪必郁熱,而津液虧損,故加石膏葛根柴芩芍清內(nèi)防患,以棗草參地滋養(yǎng)陰血,佐厚杏以疏氣,取海藻散結(jié)。如此則外邪除,正安,陰陰調(diào),表里固,病愈矣。如服后,扁桃體變紅明顯,易痛,則把石膏柴芩略增3--5克劑量?;蚴菇K扁桃體大而色白,汗少,宜葛根湯加附子,其不外上方增減而已。明其形成之因,審病患之現(xiàn)癥而進退,病必慢慢而愈。
待續(xù)......
羅某,女,62歲,頭昏頭痛一年,醫(yī)院診斷腦梗,頸腰椎病,久治不愈。病人自訴頭痛,經(jīng)詳細詢問后方知,前額巔頂脹痛,特別頭昏,先頭昏就易額巔部脹痛。而且脹痛不是24小時,呈陣發(fā)性?;騽诶?,或睡眠不好則易加重。每晚失眠,只能睡2-3小時,心慌易饑餓無奈,易嘔,雙腿無力,腰痛。雙脈沉弦滑數(shù),舌紅苔薄白,其人瘦。一前醫(yī)用附片30干姜20甘草10黨參15二術(shù)15苓半砂陳15厚15桂芪15丁香10左右出入,服了二月余,無效。我詳細審查,仍然是內(nèi)虛,虛陽易上泛,心慌雙腿無力,虛證證據(jù)明顯,上方太體思路正確,只是陽藥太多,虛陽無法歸位。處方:半夏20白術(shù)15云苓10黨參15甘草10干姜15白芍15附片15夜交藤10杜仲20阿膠5服5劑,睡眠、頭昏脹痛心慌皆好轉(zhuǎn),唯出現(xiàn)大便稀,次數(shù)2-3次。上方去夜交藤阿膠白芍,加赤石脂5克桂枝5,服5劑,大便正常,偶爾頭昏,及巔頂脹。雙脈已不數(shù)。舌苔同前,半夏15白術(shù)15云苓10甘草10干姜15附片15白芍15杜仲20黨參15桂枝5阿膠8服5劑,已無頭昏痛,諸癥消失。
楊某,女,63歲,頭暈頭痛三月,經(jīng)常易頭暈惡心,每以頸椎病治而愈。此發(fā)病后,一直不愈,醫(yī)院CT診斷腦梗。輸液活血擴管,又口服一些活血為主的中成藥,使終無法緩解癥狀?,F(xiàn)癥:頭暈,覺天旋地轉(zhuǎn),走路不穩(wěn),特別夜間上廁所更易暈,兩太陽穴附近易脹痛,時惡心作嘔,雙脈滑無力,精神可,其人胖大,舌紅苔少?;颊哂謹?shù)服活血通絡(luò)之藥,言略比之前好轉(zhuǎn),仍然頭暈頭痛。脈又無力,雖用活血藥,然正氣不足,虛中挾實。肝膽之氣飄散不降。上實而下虛。該患者曾胃脹在我處治愈,故求治于我。桂枝15白芍15干姜15附片10甘草6桃仁15紅花10土別6厚樸15枳實5服5劑,患者言暈好轉(zhuǎn),偶有暈痛,以上方做成丸藥一月。后帶孫女看病,說暈病還沒復(fù)發(fā)。
評論:以上舉一虛一實案,頭痛昏暈病虛實內(nèi)外皆有,辨證用藥方可獲效。凡頭暈與頭昏要鑒別,暈是天旋地轉(zhuǎn),昏是大腦昏沉不清。暈病,寒痰濕飲有小半夏加云苓、澤瀉白術(shù)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真武湯加半夏、屬實熱有厚樸大黃、大黃芩連湯;調(diào)陰陽有小柴胡合苓桂術(shù)甘湯或合真武湯或合五苓散;或上證暈的,又有溫陽活血法;又有一種虛證眩暈,無任何不適,時眩暈,特別是走路稍快、稍多則暈,勞累后易眩暈,眩暈程度不重,感覺人幾秒鐘晃動不穩(wěn),或動作幅度大后就有晃動不穩(wěn)。諸藥不能見效。唯獨參湯神效。
游某,男,49歲,頭昏一年多,到中心醫(yī)院治無效,說檢查有腦梗和頸椎;來找我治;除了每天頭昏,什么癥狀都問不出來。問他每天幾點睡,他說12點--1點之間睡。我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個病好治得很,但是必須按我說的做,病人同意。我說5天之內(nèi),你就不會頭昏了。他直言不敢相信。第一要求每天最遲10半睡覺就行。因患者說每天晚飯后,8,9點特別困,昏,非要小睡一會兒才行,不睡整個人就不行的感覺;然后就用了溫陽藥少佐一點紅花活血藥(胖腹大)。5天后,他驚喜說,你真神。現(xiàn)在不昏了。
評論:此例病案非全是藥之功,實早睡覺之功。藥物只是輔助了一下。如果他仍然不正常生活作息,任何藥都難治。該患者視我若神,認為我術(shù)道高;我告訴他,非我之功,不敢貪天之功,是你自己按時睡覺治好了的。
頭痛病機眾多,如今以單一局部癥狀確實難講,以這種方式論病本身就不符合仲景書,在舍本重末,然為了演示用傷寒法如何辨病的方式,逆行為之。望后學關(guān)鍵在于讀懂仲景,領(lǐng)悟仲景精髓。這種方式只能傳形,不能傳神,唯仲景方可傳神。內(nèi)經(jīng)乃大道之理,仲景乃具體之用。有理悟用,有用悟理,方明內(nèi)、傷乃一體,非有它系;它系者,皆自己一廂情愿之念;終不明、不通、不悟圣人之法耳?,F(xiàn)舉幾例常見頭痛病類型供大家參考借鑒。
向某,女,51歲,頭痛數(shù)年久治不愈,檢查有頸椎病,腦梗。故每治必按頸椎、腦梗而治,久治而無效。經(jīng)人介紹求治于我?;颊呓?jīng)常反復(fù)頭痛,每逢變天下雨則必發(fā),頭痛、頭昏難忍,發(fā)病時患者難受有種求死的心。其脈沉無力,舌淡紅苔少?;颊邞n心重重,問我能否治愈,我告訴患者,這個病簡單,好治。話剛說完,患者就大驚不信任的語氣說:不會吧!我去大醫(yī)院治了好多年了,沒治好,有這么簡單嗎?我哈哈一笑,他們天天給你活血擴管按頸椎腦梗治,能治好嗎?沒治嚴重就不錯了?;颊咭活^霧水,說,我這不是腦梗頸椎病?我對患者說:你有頸椎、腦梗病不假,但你這個頭痛癥狀,是不是它導(dǎo)致的難說。有時候人看到的未必是真的,看不見的未必是假的。說太多不起作用,我治了,以后不痛了,你就信了。但治之前有三點你必禁,不然無法保證療效。一是夏季睡覺任何風不能對人吹,二是冬天不能騎車去吹風,三是盡量少吃寒涼水果。患者一一同意;方見下:桂枝白芍生姜白術(shù)云苓15甘草10大棗15附片15葛根20,服5劑期間就下過雨,吃完后患者來講,這次變天頭略有不適,第二天就好了。上藥服15劑停藥。后未再復(fù)發(fā)。
案例分析:此病之所以斷定頭痛不是腦梗導(dǎo)致,其關(guān)鍵點在于患者頭痛不是時刻痛,而是經(jīng)常頭痛。而且變天易發(fā),顯然是體弱難抗風寒濕外邪而病。故按風寒濕治而愈。臨床有很多頭痛患者,就有見冷風或受冷則頭痛,連夏季呆空調(diào)房則易頭痛,如此患者只需按太陽經(jīng)為主而治或兼它經(jīng)加其藥。治了很多例夏季見空調(diào)就頭痛的患者,無任何其它不適,年齡皆37-45之間,脈多無力或弦緊皆按太陽方加術(shù)附或桂枝葛根湯加術(shù)附而愈。
陳某,女,32歲,經(jīng)常偏頭痛,發(fā)作時疼痛欲裂,疼痛性質(zhì)劇烈,而且發(fā)無定時,或勞累發(fā)或熬夜發(fā)或心情不好發(fā)等等,隨時隨刻,可以剛才好好的,立馬就疼痛發(fā)作,發(fā)作時不怕風,反喜吹風,有風吹頭還舒服些,疼痛嚴重時干嘔或嘔吐,治療多年而不愈。來診時,頭又未痛,診其脈,雙寸浮滑,關(guān)尺沉,舌紅苔少,據(jù)發(fā)病時情況應(yīng)屬少陽經(jīng)有邪,風火上犯,用小柴胡湯重加菊花20半夏20柴胡30克甘草10余15克,少佐桂芍5。服10劑后停藥,后隨訪未再復(fù)發(fā);此種類型疼痛治療多例,皆上方加減而愈。與上案區(qū)別,寒熱之性已明。
黃某,男,43歲,左邊太陽穴處及周圍脹痛一周,中心醫(y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jīng)痛,同服卡馬西平及另一種西藥(名字不詳),仍不能緩解,24小時疼痛難忍,欲撞墻。余癥不明顯,雙脈沉滑,舌紅苔白。因外癥不明顯,其它證據(jù)又不足,但痛勢劇烈,終日不停,仍然從少陽陽明論治,柴胡15黃芩15苡仁20扁豆20云苓15甘草10半夏15菊花10芒硝另包5克桃仁5桂枝6石膏10厚樸15生姜10克(患者曾經(jīng)胃病找我治療而愈,故佐胃藥防苦寒敗胃,又胖而腹大),停服西藥,服5劑,無效?;颊叻浅P湃挝夜试俅蝸碓\。脈癥同前,未見絲毫變化。思索良久,見從內(nèi)治無效,正準備改麻黃附辛湯外發(fā)。我又問了一句,這幾天騎車沒?患者說天天騎摩托車。我恍然大悟,難怪無效,天天吹風能有效?(正值初冬早晚溫度可能8-9度)我告訴患者,絕對不能騎車吹風,不然別想治好。治了又會復(fù)發(fā)的。這次,我先針灸一次,針左風池天柱使針感傳至左額部,覺額部發(fā)熱微汗方可,后針昆侖、懸鐘,當時痛止;處方:柴胡15黃芩15桂枝15白芍15甘草10大棗15半夏15白術(shù)15云苓20仍然5劑,建議針灸配合三天;第二日來訴,回去后,夜晚痛了一個小時,后沒痛,配合三次針,服完藥,未再疼痛。叮囑冬天一定不能騎車吹風,又以上方略調(diào)整,5劑。后未再發(fā)。
待續(xù)……
如一人頭痛,像一根筋牽扯樣痛,呈陣發(fā)性,扯幾下,又停一會,這種痛無論部位,明顯寒邪為病,多是外受風寒,按太陽治,(此型屬少陽熱的極少)以脈強弱定虛實之方,其桂枝系列為多,或兼內(nèi)虛而加術(shù)附。如一人頭脹痛或昏疼,(無論巔頂、還是兩側(cè)、前面)在外,必有怕冷怕風之證,以太陽方治或兼它經(jīng)用藥,或小柴加防風、白芷,或柴桂;如內(nèi)虛所致,必有心慌氣短,無力,精神差,或伴失眠,或伴胃脹,虛陽上泛之證,(寒濕重)用真武加減或術(shù)附湯加減;精血虧,脈必芤,半夏棗皮熟地人參之類收納;或脈陰陽俱沉微、弱,附子理中、附子湯加半夏阿膠。有熱,少陽陽明有邪或挾淤,動則易出汗多怕風或不怕風,或易暈眩,惡心,脈滑,滑數(shù),沉滑或寸浮尺沉,小柴加菊花,柴桂加枳桃瀉肝膽之氣或加陽明之藥。如寒飲上逆,必脈弦緊,干嘔,吐涎沫之吳茱萸證。如一人頭痛,或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疼痛劇烈欲裂,此種類型不論內(nèi)外,證肯定比較實,實證性質(zhì)劇烈(頭部壓力大),虛證多緩和??梢跃植酷槾坛鲅獪p壓;在外則寒閉重,其脈緊有力有根按太陽治,如脈無力,審又確為寒閉,則宜麻辛附;在內(nèi)則郁熱重,在陽明則調(diào)胃承氣湯,在少陽則柴胡劑系列增減;或內(nèi)外同病,外閉內(nèi)郁,又須外發(fā)內(nèi)清,大柴,防風通圣之類。又有一種偏頭痛,發(fā)作時疼痛欲裂,疼痛性質(zhì)劇烈,或嘔吐,而且發(fā)無定時,或勞累發(fā)或熬夜發(fā)或心情不好發(fā)等等,隨時隨刻,可以剛才好好的,立馬就疼痛發(fā)作,發(fā)作時不怕風,反喜吹風。按少陽治,風火上犯,唯風火,方來勢急、快,可隨時出現(xiàn)。其脈多寸關(guān)浮滑尺沉。小柴胡重加菊花或入白蒺藜去惡血。臨床上有一種暈昏為主偶兼頭痛的或站立、活動無事,躺下床之時暈,天旋地轉(zhuǎn),無其它癥,其脈沉滑或沉澀或沉弱,西醫(yī)診斷腦梗,此種必須溫陽活血破氣方效,四逆散入姜桂附桃仁土別白蒺藜之類。與內(nèi)虛證、寒痰濕、少陽小柴等之暈昏鑒別。也有西醫(yī)診斷的腦梗,但昏、暈是屬虛證。故不可泥于病名,按中醫(yī)辨清,才能收效,如統(tǒng)按活血,實證可行,虛證則無效耳。
待續(xù)......
一女,余某,28歲,患胃潰瘍多年,服奧美拉唑無效,改服雷尼替??;仍胃痛,嘔吐。求診我處;現(xiàn)癥:食則易胃痛,燒灼感痛,嘔吐,返酸,怕風怕冷,冷了易痛,胃痛易身冷,其人瘦弱,雙脈沉細稍弦,舌紅苔少;見此證,外有惡風,怕冷,脈弦,以小建湯中二劑,自以為有效,然患者服后來說,無效,反而更容易痛,嘔吐了;我診其脈,雙脈已變成沉弱無力了,知道白芍苦泄用之過重,小建中湯實偏于陰,故仲景于虛勞病用之;此病乃中焦虛寒證,誤投小建中湯,病重藥不能勝,遂改附子理中湯加減;干姜25附片15白人參20炙甘草20白術(shù)15半夏20陳皮20;脈弱人瘦,陰已不足,故用姜附半術(shù)陳溫中降逆,人參甘草補脾陰,陰陽并用,服三劑,癥狀減輕,又服5劑,已無痛、嘔吐等癥狀;又服15劑,稍食水果,偶有胃隱痛,上方增減又服20劑停藥,囑少吃生冷水果。未再復(fù)發(fā),現(xiàn)已三年,隨訪未有胃疼出現(xiàn)。唯有不足,沒有胃鏡檢查證實是否潰瘍存在。:
曾治一人,胃脘脹滿,余癥不明顯,雙脈滑略兼弦象,其人中等體型。用半夏25厚樸25生姜25黨參8甘草8云苓15陳皮20砂仁15,服5劑,患者來訴,胃脘越來越脹,我聞之而驚,診其脈已滑略數(shù),無一點弦象,知其寒去,濕未去,上方過溫,得熱,則反蒸于上,好比天烏云密布,雨下不下來。濕挾熱留于中上焦不下。遂改方:柴胡15黃芩15半夏15厚樸15生姜15黨參6甘草6陳皮15砂仁10白芍10扁豆15服5劑,胃已無不適。
舉此二例,以證臨床如按章循法,審查用方用藥,易明所用之錯,迅速糾正錯誤而愈病。
一人,食則胃脘脹滿,胃磨人,稍餓又心慌氣短,其人不胖,雙脈沉弦無力,用半夏15厚樸15陳皮15干姜15黨參15甘草15白術(shù)15附片8,服三劑,言脹好轉(zhuǎn),仍心慌氣短,易疲勞,上方減陳皮為10克加附片15克;服5劑而安。
一女,50歲,胃脹,食則更甚,從不敢吃晚飯,不然徹夜胃脹難眠,時胃痛,自言心中熱,怕熱汗多,喝冰水、不吃飯喜吃水果,心慌氣短,其人胃脘處大,雙脈沉弦無力,舌淡苔白。求治兩年未果。白術(shù)15云苓15白芍15干姜15附片15扁豆25厚樸15半夏15陳皮10,服5劑,胃脹好轉(zhuǎn),上方服15劑,諸癥消除。
一女,兩年前胃脹找我治好,近日又作,胃脹打嗝,雙脈寸浮無力,關(guān)尺沉。其女自述,每遇急事,吵架易犯。與柴胡8黃芩6半夏20厚樸20陳皮15生姜15旋復(fù)花10代赭石3甘草6砂仁15云苓10梔子4枳殼6服三劑,好轉(zhuǎn),又服5劑而癥愈。
一男,體胖,腹大,胃脹,返酸,食管及胃經(jīng)常燒灼感。飲酒、食辣更甚。雙脈沉滑,舌紅苔少。經(jīng)年不愈,屢治不效,遂求治于我處。此水濕大盛,阻礙胃氣下降之路,胃逆不降,上化標陽郁熱,故吃辣、酒,發(fā)散陽氣,陽更壅于上,則燒灼等癥加重。此癥濕挾熱郁于上,半夏20厚樸20生姜15扁豆30苡仁15陳皮20白術(shù)15云苓15甘草6白芍10梔子3服5劑,癥狀緩解,上方增減服15劑,癥狀消失,并叮囑患者禁忌做好就不會復(fù)發(fā)。
接上:胃脹病,醫(yī)一派喜用枳實、枳殼、佛手、香櫞等等破氣之品,用于挾肝膽郁熱的有效,或脹稍好,而增饑餓快,非饑餓,實心下空虛發(fā)慌,總有掉氣之感,不知正氣受損,反以為胃陰不足而又加諸養(yǎng)陰滋陰之藥,而藥味雜亂無章,一方集養(yǎng)陰清熱行氣化食消積等是面面俱到,真不知所治何病,如無西藥治胃藥同用,療效立見分曉。臨床常治胃病醫(yī)者必有體會。枳實苦酸寒,瀉肝膽之氣,如積滯郁熱用之正好,反之,徒損正氣。胃脹必不能愈,特別是中焦虛寒、寒濕證,或脈無力正氣本虛之人;常見胃脹患者久服枳實之類,而后出現(xiàn)吃又胃脹,不吃又心慌氣短、胃隱痛虛實挾雜的病人。陳皮,世人俱說性溫,此所謂溫乃與枳實、枳殼相比較而言,本經(jīng)言: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陳皮實下氣降逆,性能緩和,無枳實苦寒而已,豈有一物而老幼不同性能全變乎?故仲景用陳皮皆重用,以其性緩。我每于胃脹不論寒熱,皆加陳皮下氣,取枳實之性,不要其力。厚樸與枳實性能正好相反,厚樸苦溫,一治太陰陽明,枳實苦寒,一瀉少陽厥陰,其何時能用,何時不用已明。
現(xiàn)舉例說明臨床上如何進行藥物增減治療胃病的。
一人胃脘處脹滿,食后更脹,余癥無,脈弦緊有力,可用半夏厚樸生姜20---30克黨參6甘草6克陳皮砂仁15-20;如脈弦細,人不胖,說明寒多,濕相對少,上方半樸姜15--20,參草8-10,余15;如脈浮、沉、滑等無兼弦脈,無緊脈象說明中上焦有郁化熱,單獨上方服后,必脹滿不減會反增,人瘦宜半樸姜15-20參草8余藥15克加梔芩10-15或柴芩15或芩芍15;人胖腹大(胃脘處大),宜半樸姜15-20甘草6陳皮15-20加苡仁15扁豆25-30白芍15或佐芩、佐梔3-5克(去參)。此為脈癥、形體相互印證而增減。如上癥又返酸燒心或打嗝或失眠,這都是胃氣長期不降,上逆郁火,根據(jù)標熱程度酌情加減奪標藥物;比如最初上癥又有返酸燒心或打嗝,脈仍弦緊有力而無數(shù)脈,不用管兼證,仍原方半厚姜參草湯,胃氣下行,諸癥消失;如脈浮、滑等脈,不兼弦、緊脈,或兼數(shù)脈皆據(jù)上方佐柴芩等藥;如脈滑緊數(shù),弦滑數(shù),人胖胃脘處大,按上胖人方治或少佐梔芩或梔枳殼或陳皮加重;如滑數(shù)脈兼口干渴飲,舌苔黃膩而干,審系確為熱證,原方合梔子枳實湯或大柴胡,小柴合小陷胸,小柴合梔子枳實湯等用之可也;或有胃脹,大便幾日不解,但肚臍以下又不脹,大便雖幾日不解,但大便是初硬后軟,故不能當燥熱,實胃氣不降,津液不下之故,本是胃,其它乃幻象,治病必求于本,先治胃,胃病愈仍如此再佐火麻仁白芍通利。
如一人胃脘脹,食則脹,不吃又覺餓,心慌氣短,甚者覺餓就四肢無力,或打嗝或返酸或胃脘食管處燒灼感或胃磨人隱痛,無論何脈,皆先宜姜術(shù)草參15--20附片6-10厚樸半夏砂仁15陳皮10;如服后心仍慌氣短不減或增重或增精神差,上方加附片15--20克;如服后心慌氣短覺餓等虛證消失,增腹脹便秘(肚臍以下)上方加白芍15克;如服后虛證無,唯返酸燒心打嗝胃脹上逆癥不減,反有增重之勢,上方減參草劑量,增厚半陳白芍;或脈仍滑、浮無弦緊象,少佐清上熱之品。
待續(xù)……
接上:如胃脹打嗝嚴重的,半夏厚樸生姜人參甘草湯加旋復(fù)代赭,就已合旋復(fù)花代赭石湯了(赭石宜輕),脈滑無力、浮虛,宜佐柴芩,或遇事急、思則胃脹打嗝宜再少佐枳殼白芍疏泄少陽膽木之逆氣。又有兩種特殊類型,一為胖人胃脘處大,胃脹不能食,又喜喝冰飲,覺心煩躁,心里熱,燒,喝冰水才舒服,怕熱汗多,經(jīng)常心慌氣短,要掉氣的感覺,一般脈是滑無力,此乃少陰兼陽明,如用清熱攻破消食藥百治無效,宜真武湯加扁豆厚樸半夏,則心煩、熱、燒、喝冰飲等癥自愈。另有一種胃脹,諸寒熱虛實藥方不效,乃水濕挾熱,宜扁豆蓮米苡仁甘草甘寒利濕可治。
如一人胃脘痛,進食后則更痛,之后疼痛好轉(zhuǎn),仍疼,或嘔吐,脈弦、弱等虛脈,宜附子理中湯增減,脈弦緊宜大建中湯,如兼畏寒、胃喜溫喜按更需前二方;或上癥脈弦數(shù)有力、滑數(shù)等實證脈,舌紅苔黃膩或舌紅苔少,口干喜冷飲,宜梔子枳實厚樸湯(此方乃中上濕熱或中焦食積停滯)或大柴胡增減,或小陷胸或合小柴胡,此種熱實證臨床較少,虛寒證偏多。如一人胃脘痛,饑餓痛明顯,進食痛反好?;蚩诟裳试铮蚺嘛L畏寒或燒心返酸或胃脹等,脈弦有力,宜小建中湯增減,或小柴胡增減。既痛又脹的,不外乎以上方增減或相合等攻補兼施而已。
為何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治心下痞而不用?三方上治嘔吐下有泄利,內(nèi)已空無一物,中反有痞硬之感,乃虛痞耳,故用芩連折君相之火下行,干姜參草棗治脾升清,交通上下,痞不治而治,實乃少陽太陰合病之法增減而已;凡食入口則吐(嘔吐劇烈),君相之火已明,下又泄利無度,心中痞硬乃是上方,取名瀉心,瀉心,亂取無意義乎?乃上瀉君相之火,下治太陰。而今胃脹,上無吐,下無泄,乃濁氣在上,不用半夏厚樸生姜降逆行氣溫中化濕之藥,反以芩連清君相之火,干姜人參草棗補太陰生濕熱,更致中焦壅塞不通有是理乎?雖偶治一輕證,便更認準此方治胃脹,實不明陽明虛寒、寒濕之治耳。
待續(xù)……
熊某,女,36歲,法院工作;從小鼻炎,后有鼻息肉,做了三次手術(shù),息肉又復(fù)發(fā)。初來診不是因鼻炎、息肉。是因為突發(fā)性雙耳聾,去市中心醫(yī)院檢查耳朵無病,后診斷為鼻炎導(dǎo)致的耳聾,西醫(yī)沒辦法,開了一些治鼻炎中成藥,吃了半月仍然無效,而來我診所。兩人正常說話,她聽不見,要非常大的聲音,用吼,才可以聽到。她自己覺是什么東西把耳朵塞住了,時又通一下,聽力好點。長期怕冷,雙脈沉數(shù)細,初用針聽宮、翳風、天牖、中渚穴二次,患者說針了感覺堵得還很些,聽力更差。從病情分析,應(yīng)是外寒閉阻內(nèi)有郁熱,外有太陽,少陽不是主要病因,我讓患者停醫(yī)院藥,我開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柴芩石膏生姜知母,二劑,叮囑服藥出汗了,就停服換方,針灸改風池、天柱,當天針后,她講這次針完明顯通了些。聽了這,我更肯定前面的辨證。出汗后改桂枝湯加葛根附子蔥白配合針灸天柱、風池,半月而聽力徹底恢復(fù)。治好耳聾,她說想治鼻炎鼻息肉,我言可以,不過這個就慢,耳朵新病好治,你這一二十年了,時間短不行。她說可以堅持。她在我這治療太約7個月左右,鼻息肉消失、鼻腔長期膿性分泌物消失,鼻堵塞無。我治療最嚴重的一個鼻炎?,F(xiàn)將用藥情況寫下。
初癥:長期鼻堵、天氣變化則更嚴重,左邊鼻腔口可以看到膿性分泌物,堵滿整個鼻腔,不易出汗,夏天怕空調(diào)電扇,特別怕冷,雙脈沉數(shù),舌紅苔少,經(jīng)過10多天服溫藥后,怕冷好轉(zhuǎn)。再用桂枝湯加葛根附片白術(shù)蔥白增減,服到怕熱喜歡出汗了就改方,服2個月左右,又時值夏天,熊某言,現(xiàn)在一天到晚熱,不怕空調(diào),反而想吹冷風,動則熱,出汗,鼻息肉自覺變小。改柴胡桂枝湯加桑葉竹葉白術(shù)黃芪又服了1月,自覺堵比以前好,息肉未見,但鼻腔膿性分泌物仍多,比之前少些。我見太慢,給她配了點外用藥物消分泌物,(瓜蒂3枯礬1細辛1比例)細末用棉簽蘸取放入鼻中,連用一周,每天一次,每次用后嚏淚俱出,流清涕不止。一周后,膿性分泌物減少,只鼻腔深部可見。停用外用藥,既服柴桂加麥冬石斛黃芪桑葉等出入調(diào)理二月,鼻腔深處已看不見膿性分泌物,自覺通暢,連感冒以后鼻恢復(fù)只需2-3天,雙脈滑,人素瘦,后改六君加熟地,扶正固本善后2月增強體質(zhì)。
向某,男,32歲,過敏性鼻炎5年多,到處治療未果,每天清晨必發(fā),遇冷熱都發(fā),發(fā)時鼻癢,打噴嚏流水一樣的清涕不止,雙脈沉無力,舌紅苔薄白。我告訴向某,此病需要時日,內(nèi)氣血虛弱,易招外邪,內(nèi)外同病,常規(guī)用發(fā)散藥,不治內(nèi),故久治無效。先吃一段時間溫陽固表的藥,待不流水一樣清涕后,再服治內(nèi)的藥物,如期間再犯,又吃幾天溫陽固表藥。交叉服用一段時間,體質(zhì)強了自然不發(fā)(禁水果涼性食物、酒、節(jié)制房事)。用桂枝湯加葛根苓術(shù)附黃芪,吃10天,每天仍發(fā),但不厲害,鼻不癢,打噴嚏,流涕減少,一會可自行止住。開二方,一方仍為上方,嚴重發(fā)作時吃;不發(fā)吃二方:干姜15黨參15甘草10附片10厚樸6陳皮5白術(shù)15,服用20天,患者自述,本已有10天一次未發(fā),這兩天發(fā)作了。我問其細節(jié),原來患者深秋季節(jié),騎摩托車吹風,我告誡絕對不行,體質(zhì)差的人這樣一吹風,立即感冒頭痛等病出現(xiàn)。見其脈仍弱,用上方加熟地10克繼續(xù)服用15天,未見發(fā)作,后以上方增熟地減姜附劑量,培固氣血1月,始未再作。待續(xù)……
傷寒論實戰(zhàn)運用之鼻炎
鼻炎西醫(yī)分,種類多,什么急、慢、過敏性、鼻竇等等(下面統(tǒng)稱鼻炎),不管什么病名,按中醫(yī)辨證即可。本來仲景教人六經(jīng)統(tǒng)治,今以單病名分析用藥,本身有些違備整體觀念,有些力不從心。但為了讓大家明白中醫(yī)治病,不要在意西醫(yī)病名,以此講述,如何辨證論治而取效。
通常中醫(yī)臨床上治鼻炎,不外乎是辛夷、蒼耳加一些疏風清熱或黃芪白術(shù)之類固表或養(yǎng)血益氣等等,我沒這樣用過,也知道這樣用療效如何,不敢妄評,但相信很多人都這樣用過,療效如何心中會有數(shù)。
臨床上鼻炎到底該怎么辨別,首先要弄清楚患者的狀況,因為很多患者說,他鼻炎,當你了解后,才知道,一年偶爾一、二次感冒出現(xiàn)一些鼻炎癥狀,之后也沒什么不適,其實這種人沒必要專門去治療鼻炎,自己注意少受涼,不外感就行。我所談的鼻炎,是反復(fù)經(jīng)常出現(xiàn),或2--3天或5天一發(fā),或長期如此。
還是以舉例形式說明。如一人,鼻塞,每天夜晚或天氣變冷則鼻塞不通氣,遇熱則通,經(jīng)久不愈,脈浮緊有力,汗少,明顯為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如上癥長期服過辛夷蒼耳細辛之類,仍不解,脈緊有力,而易汗或汗多,此為過服發(fā)散,陽氣無根,太陽少陰合病,宜桂枝湯合真武湯,如上癥脈不浮緊,而脈弦或沉,只宜桂枝湯加苓術(shù)附(就是合真武湯);上癥癥狀寒熱性質(zhì)非常明顯了,故脈的強弱是定正氣虛實,為佐證。仲景書中凡癥狀表現(xiàn)已經(jīng)能明確的,脈就為佐證,或有時候還要舍脈從證。如一人,鼻塞、打噴嚏,流鼻涕如自來水一樣止不住,發(fā)則如此,幾乎每天發(fā)或幾天發(fā),背冷也發(fā),背覺熱也發(fā),或刺激性氣味也發(fā),鼻癢、眼睛癢或不癢,鼻腔上行印堂至額易疼、酸或一種說不出的一種不舒服,或眉額昏疼或頭昏。此太陽陽明少陰合病,凡流鼻涕如自來水一樣止不住的,是腎水上泛,腎主五液,這種情形與汗出多同理,精液不固,陽氣無根,(西醫(yī)稱過敏性鼻炎)麻黃細辛辛夷蒼耳建議不要輕投,如脈浮緊有力,無汗,可斟酌用葛根湯加苓術(shù)附;如脈浮、或弦或浮虛弱,則宜桂枝湯加葛根苓術(shù)附黃芪,如上癥脈沉弦沉細沉無力等沉脈,這種證治療難度大,內(nèi)氣血太弱,如正在發(fā)病的,先吃5天左右,未發(fā)時,要服一段時間溫補內(nèi)氣血的藥物,或不發(fā)時吃補內(nèi)藥物,發(fā)病時,吃兩天治鼻炎藥交叉服用一段時間,體質(zhì)強后自然不再復(fù)發(fā)。此種證內(nèi)虧虛所致,必須禁吃生冷涼性食物水果、喝酒,節(jié)制房事,(病人常規(guī)感冒不要輕易吃西藥感冒藥中藥發(fā)汗藥,不然必易發(fā)病)不然治療療效降低。內(nèi)服補藥據(jù)情況,太陰陽明脾胃弱宜附子理中加半陳,陰陽兩虛用十全大補湯,或金水六君加附子。另有一證與上相似,其人素喜飲酒,飲酒必發(fā),后又經(jīng)常容易打噴嚏流鼻涕,一時流水一樣,一時流又好些,脈浮滑,腹大身胖,這種人水濕內(nèi)盛,陽氣飄散,宜桑菊飲加苡仁扁豆術(shù)苓或合四逆散,推陽氣回根則愈。
如一人,鼻堵因鼻腔有分泌物,流涕時稀時稠,或不易流出,3-5天則又感冒,感冒則有上癥,或咽痛或咳嗽,反復(fù)如此,此人必喜出汗、汗多,稍動則汗出如洗,稍變天或遇涼則又感冒,屢治不效,剛好幾天,則又病。脈浮弦、浮滑、弦滑等都不重要。因為癥狀已明。凡平素汗多的,嚴禁感冒吃西藥感冒藥、中藥純辛溫發(fā)汗藥(發(fā)燒無汗時候例外),上癥小孩最多,此為太陽少陽合病,陽氣易散,汗多毛孔開泄,疏于固攝防范,反招外邪,故反復(fù)外感。仲景言: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其實西醫(yī)鼻炎
就是中醫(yī)所說反復(fù)受外感之邪。上癥宜柴胡桂枝湯加減;或偏于熱加桑竹,或舌淡苔白有濕而加苓術(shù)。服后必汗出減少,而不再易受邪感冒,鼻炎也不治而治耳。待續(xù)……
趙某,女,45歲,反復(fù)咽喉疼痛一年余,每次都10數(shù)日難愈,近時又作,經(jīng)詳細詢問得知,上腭處干痛,白天好些,夜晚嚴重,余癥無,脈浮緩,舌紅苔少。用柴胡5黃芩5桂枝15白芍15甘草10大棗15生姜15桔梗15三劑,癥狀消失而停藥。半月后,受涼,上腭處干癢不適,余癥不明顯,立即找我,用桂枝15白芍15甘草10大棗15生姜15二劑,其病如失,愈后以上方加附子,吃三劑,叮囑少吃寒涼之品清內(nèi)損伐肝氣。今已一年未再復(fù)發(fā)。
評論:此種受涼后,首先出現(xiàn)上腭干或癢不適,實乃厥陰受邪,如誤用淸熱,引邪入內(nèi),反會出現(xiàn)癥狀加重,而出現(xiàn)寒熱錯雜,會經(jīng)久不愈,故告誡同仁,詳細詢問,以免誤治。我初也不識,數(shù)年前,我受風寒后,出現(xiàn)上腭干癢癥狀,沒有其它癥狀,沒吃藥想抗好,繼而夜晚又干又痛,上腭處有粘稠分泌物,但只要睜眼醒來(半夜),10分鐘左右干痛癥狀慢慢消失,睡后,早上醒來又是如此。初以為有熱,用清熱之品,不行,用桂枝劑而愈。以后出現(xiàn)上腭干癢,桂枝湯服后,夜晚不再干痛了。一次用桂枝湯,緩解不了癥狀,審核又沒熱,明白有內(nèi)虛,以上方加附子而愈。后治一朋友,上腭干、癢、痛,白天夜晚一樣,疏忽大意,不解已化熱,用桂枝湯喝一次,反有加重之象,審核之后,覺已有明顯化熱,改柴胡桂枝湯加桔梗射干而愈。于此,上腭之癥,寒熱之性辨別已明。
張某,女,38歲,咽喉疼痛三天,疼痛如刀割之感,日夜不休,背心冷有涼水澆之感,無汗,咽喉紅腫充血,脈浮滑,舌紅苔薄白;此外受寒,邪已入里化熱,外有閉阻,內(nèi)有郁熱,惡寒重,不發(fā)散,邪無出路,不清已郁之熱,恐發(fā)汗而變證必出,且脈無緊象,正印證外邪入內(nèi)之據(jù),唯麻黃配石膏外發(fā)內(nèi)清,處麻黃8杏仁15甘草6石膏15克。一劑減輕,二劑其痛如失。
評論:凡咽喉疼痛劇烈,外有惡寒嚴重且無汗,必須于清熱藥中加發(fā)散藥,如純清熱必拖延數(shù)日不愈或變證百出?;蚵樾邮蕼蜚y翹散加麻黃,或柴桂湯加麻黃石膏或葛根湯加石膏皆可審進退而用。如疼痛劇烈,日夜無休,外無明顯惡寒癥狀,易覺熱出汗,宜小柴加射桔石膏或柴桂加上藥。汗少,宜上方佐荊芥或蔥或麻黃而量人之虛實體質(zhì)強弱。
王某,男,48歲,咽喉不適一周,咽喉干燥,吞咽疼痛明顯,余癥無,外無明顯惡風怕冷之感,脈弦滑,舌無明顯異常變化。邪犯少陽明顯,以柴胡15黃芩15甘草10黨參10半夏15生姜15大棗10射干15桔梗15桂枝5白芍8三劑愈。
馮某,女,51歲,咽喉不適3年,反復(fù)發(fā)作,稍微覺涼一下則發(fā),近日又作,已數(shù)日不愈,咽喉部覺增厚感不適,吞咽比正常時費力,有異物阻的感覺,無明顯疼痛感,背冷如掌大,動則發(fā)熱汗多,雙脈滑,舌紅苔少;且有雙腳干裂脫皮。有支氣管炎病史。柴胡15黃芩15桂枝10白芍15半夏15厚樸15陳皮15杏仁15生地15生姜15枳殼8桔梗15射干15葶歷子3克,上方服5劑,已無發(fā)熱汗出,咽部略好轉(zhuǎn),仍比較怕冷,雙脈滑緊,舌紅苔白了,見熱已清,改方:干姜15半夏15白術(shù)15云苓10甘草6杏仁15桔梗15白前15射干6厚樸15白芍15附片15,又服5劑,咽喉無不適,怕冷好轉(zhuǎn),患者要求繼續(xù)吃藥鞏固,其右脈寸沉關(guān)滑浮,左脈沉滑,白苔已無,后以桂枝湯加附術(shù)苓厚樸射干桔梗五劑調(diào)理。
評論:初期因有動則發(fā)熱汗多,背冷明顯,顯然外有表證,雖咽喉不疼,但稍動覺熱,汗多,汗出又無心慌氣短頭昏之象,顯然有熱而里不虛;又腳干裂脫皮,故選柴桂加減入生地;熱清,見白苔而脈現(xiàn)緊象,又背心冷明顯,上方偏于寒涼,已不適應(yīng)病情,選用半夏厚樸湯合真武湯溫化,咽喉不適癥狀消失,后用桂枝劑加減溫陽固表。隨訪一年未作。
凡咽部異物感,或咽干不欲飲水,無痛,見脈弦緊,溫化必能見功,無弦緊象,切不可純溫;又治一咽喉炎,也是經(jīng)常咽部異物感,或覺增厚感,咽部有痰,有時咽干不欲飲,稍微受冷必作,還兼輕咳,咽喉以下到胸部一塊不適,用寒溫藥皆可有效緩解,但是好幾天,突然又會發(fā)作,每次稍冷則有上證,如此數(shù)月不愈。余癥無,脈沉滑略弦,舌淡紅苔少。查血:血紅蛋白低;此種是體虛反復(fù)發(fā)作。以黨參15半夏15陳皮10白術(shù)15甘草8當歸10杏仁10厚樸10黃芪15熟地15生姜5克大棗10紫菀10冬花10而愈,后不再復(fù)作??梢娡谎屎聿贿m癥狀,其治不同。
咽喉痛(包括扁桃體炎)為了簡便統(tǒng)稱咽喉痛,六經(jīng)都可為病,有少陰咽痛,有厥陰,有太陰嗌干,有太陽、少陽、陽明咽痛喉痹。而此次討論的以經(jīng)常易咽喉痛,反復(fù)發(fā)作,主要因體弱,外受邪,病人就只咽喉痛的癥狀,其它癥狀不明顯,或兼一二它癥。凡對咽喉痛患者要仔細詢問,很多患者說不清楚,說咽痛,實際只是咽部不適感。
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人受外邪后,無其它癥狀,首先就是咽喉痛或干或咽部有增厚不適感。每次最喜歡出現(xiàn)咽喉部癥狀。主要是此種人受邪后,正氣無法將邪阻擋在最外層,邪氣輕車熟路的往內(nèi)入了。論曰:上焦拂郁,臟氣相薰,則口爛食斷;現(xiàn)在在臨床上,老是有患者說,我就咽喉痛,別的癥狀沒有。我們應(yīng)該如何分辨治療呢?
凡咽喉痛,每時每刻痛,內(nèi)化熱嚴重,外有不有表先不論。凡吞咽,不說話,不咳嗽,不痛,要吞口水、說話、咳嗽,才覺痛,內(nèi)化熱輕。凡吞咽、說話、咳嗽只是覺咽喉有增厚不適感覺,內(nèi)化熱更輕?;蛑挥X咽喉不適,但不痛,病人也說不出什么感覺,此種內(nèi)化熱最輕,有可以辛溫略佐清熱之法,有可以獨辛溫咽喉反好,或先清溫同用,后再獨溫;癥狀無法判定時,結(jié)合脈定,凡弦緊不數(shù)的,以桂枝系列,不弦緊而滑、緩等,宜佐柴芩射干?;螂m然不痛,但咽喉干燥明顯,此是少陽經(jīng)的明證。還有一種咽喉痛,病程時間長,每于夜晚疼痛,白天一點不疼,無感覺。此一般屬于太少麻附辛或陽和湯證?;蛴醒屎砜傆X干,以少陽治或清潤皆不能效時,宜姜附溫方可;又有一種咽喉痛,因病人不會表達,實際是舌上頂?shù)牡胤缴隙醪浚ㄋ追Q天花板),這個部位不適,與咽喉痛有本質(zhì)區(qū)別。上鄂部不適一般有一特性,每夜晚就干痛,醒來后30分鐘左右,又無不適?;虺醪r,白天上鄂部干或癢癢的感覺,夜晚會干痛或上鄂分泌物多,醒則痛消失,此屬于厥陰受邪,桂枝湯最妙,如體虛脈弱,桂枝加附子。如此癥亂用清熱藥,必拖半月一月難愈。臨床上這種病例很多,近年來我每次受涼后,就是上鄂先干癢,不即時用藥,夜晚上腭干痛,有分泌物,醒后上鄂疼痛就消失,每次必用桂枝湯或桂枝加附子湯,喝2次左右就好了,數(shù)治于此種病患其效如神。或嚴重的,上鄂部白天夜晚都一樣干痛,癢,灼熱感,不會白天減輕,此種厥陰受邪后已化熱,柴胡桂枝湯最妙。
其次看咽喉,紅腫相對于不紅的,化熱多些;紅腫兼化膿,化熱更重些。觀察咽喉必須要與患者感覺癥狀結(jié)合分析。如,既紅腫又痛,化熱重;如咽喉紅腫充血,但患者自己不痛,只有不適感,此種只是外郁閉,熱相對輕?;蜓屎眍伾患t,但患者反痛,此不能說無熱。局部顏色不能絕對定性,必須綜合審查。
待續(xù)......
胡某,女,12歲,西醫(yī)診斷為鼻竇炎,經(jīng)常鼻塞(鼻腔有分泌物非氣堵塞)打噴嚏,還易咽痛(扁桃體發(fā)炎),三天兩頭打針吃藥,又噴藥,數(shù)治反復(fù)發(fā)作;時值秋天,剛鼻炎扁桃體發(fā)炎,輸液吃藥好點,上學沒兩天,又咽痛鼻堵,無奈之下,其母帶孩子來求治,癥見:怕冷怕熱,汗多,來診時,雙手臂手背都出汗如水,背部更是。還沒活動就這樣,活動汗就更不用說了,反不口干咽干,有分泌物致鼻堵,脈弦滑,舌淡苔白。我見服用的中藥淸熱藥、西藥氨酚黃那敏顆粒,鼻炎噴劑。告訴她母親,這個孩子汗多,以后千萬不能吃西藥感冒藥,就是長期亂吃這個藥導(dǎo)致的,這么多汗,肯定容易反復(fù)感冒啊,用藥治一段時間,汗少了,自然什么炎都不會這樣頻繁發(fā)作的。用柴桂湯加杏仁云苓白術(shù)射干桔梗服三劑,癥狀減輕,又服六劑,不怎么出汗了,也不怕冷怕熱了,后又服三劑,癥狀消失。隨訪數(shù)月未發(fā)。
評論:慢性鼻炎一證,總是體弱反復(fù)外感所致,按急治標,緩治本,必不會長期反復(fù)發(fā)作,如偶爾外感出現(xiàn)鼻部癥狀,隨外感愈而愈,也是正常的。不然這個世界什么病都治不好了,感冒病都治不愈。所以要給患者講清楚,免得一年半載又出現(xiàn)了,還認為以前沒治好斷根?;颊咭恢v就是要斷根,自己不注意保養(yǎng),沒患病的還要患鼻炎。弄清楚治愈的界線,不然感冒病都無人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