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嘟媽刷抖音,發(fā)現現在流行給娃嘗試吃檸檬,吃冰塊兒等,已「展示」寶寶各種酸爽表情,感覺大家樂此不疲。
在年輕人的育兒圈流傳一句話:如果生孩子不是為了玩,那就毫無意義。
在老年人的育兒圈則是:這個可以吃的,一點點沒有什么事情的。我就是把你這么養(yǎng)大的。
于是,嘗試給娃吃什么花生、核桃、葡萄、櫻桃等各種水果零食,美其曰:對腦子好,對皮膚好,有營養(yǎng)等等。
殊不知,以上這些行為都是拿孩子的生命當賭注!
3歲以下的孩子吞咽反射尚不完善,吞咽活動容易不協調,若吃東西時聲門沒及時閉合,就會出現嗆咳,隨時有生命危險。
因為我們的大腦只要缺氧4分鐘,就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就算僥幸救回一條命,以后面臨的也將是腦萎縮——癱瘓、生活無法自理。
7月2日,江蘇揚州一家長給2歲男童喂葡萄時,整顆葡萄被男童吸進喉嚨。葡萄卡孩子氣管,家人用手摳不出來,因錯過最佳搶救時間,男童不幸身亡。
5月22日,江蘇揚州一位奶奶在給7個月大的孫子喂食葡萄,小孩在舔葡萄時不小心將整個葡萄吸進氣管,導致呼吸道被堵窒息,心臟停跳。孩子奶奶見狀沒命地摳,但無法摳出。孩子隨即被送醫(yī)搶救,雖然心跳恢復,但仍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
4月,1歲半寶寶吃青豆時哭泣引氣道堵塞,導致腦死亡。
......
隨便一搜,因為食物卡喉導致的窒息死亡事件實在太多了!當嘟媽看到有家長給小寶寶吃冰塊兒時,簡直肺都要氣炸了。
看到評論里有好心人提醒危險,家長卻反駁道,我們就是給孩子舔一下,不會有事兒的。
冰塊兒本就小,我們拿著時難免會手滑,而且當我們給寶寶嘗試這些時,抱有娛樂的心態(tài),很容易忽視安全問題。
而寶寶不知道你是和他開玩笑,他會很認真很努力的讓自己吃到冰塊兒,若這時寶寶稍用吃奶勁兒一吸,我們手一滑。后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大約80%的兒科氣道異物發(fā)作發(fā)生在3歲以下的兒童中,發(fā)病率在1到2歲之間。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報告,窒息死亡是4歲以下兒童死亡和受傷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年齡段,大多數孩子能夠站立,傾向于通過口腔途徑探索他們的世界,并且具有將小物體放入口中的精細運動技能,但他們還不能充分咀嚼食物。
兒童氣道異物誘發(fā)因素包括獲取不適當的食物或小物體,或是家長、小朋友將食物或物品放入嬰幼兒的口中。嬰幼兒因氣道直徑較小,更容易發(fā)生阻塞。
4歲以下的兒童最容易窒息小物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況:
花生、瓜子等堅果
話梅、蜜餞等零食
葡萄、龍眼、櫻桃等水果
卵石、紐扣、硬幣、玩具配件、電池等小物件
... ...
當獨自玩耍的寶寶,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喘息咳嗽、臉色發(fā)白或發(fā)紅、吞咽唾液困難等癥狀,就要懷疑是異物卡喉。
如果孩子被異物卡住,一定要先施救,在施救同時呼喚伙伴去打急救電話!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可以先至少施救1~2分鐘,再聯系送醫(yī)!
但是千萬摳喉嚨或拍孩子的背部。這樣都可能將物體推向氣道更遠的地方并使情況變得更糟。倒立也是沒有用的。
1 歲以下的嬰兒:拍背按胸急救!
①拍背5次
將孩子反轉過來臉部朝下,讓孩子的頭低于胸部。用掌根,拍打孩子兩個肩胛骨的中間,連續(xù)拍打 5 次,力量不用太重。
②按胸5次
拍背5次后,看異物是否有排出,如果沒有排出,用一只手臂托著孩子,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一起發(fā)力,按壓孩子的胸部(乳頭連線的中間點)5 次。
如果異物一直沒有排出,就一直循環(huán)操作,直到異物吐出來!
1 歲以上的孩子:海姆立克法急救!
①背后環(huán)抱,腹部按壓
大些的孩子先看ta能否說話,如果能說話、沒有呼吸困難暫不開始海姆力克急救,讓孩子用力咳嗽,嘗試讓異物咳出來。
若呼吸困難,趕緊施救!
站在孩子背后,彎腰用手抱住腹部,兩只手從下往上按壓孩子腹部(稍微在肚臍上),力氣別太大,按壓 5 次后,看異物是否排出。
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學習了解,也希望永遠不要有用到的一天!
注意!
如果寶寶沒意識、沒呼吸了,就要立即實施心肺復蘇,具體操作參考這篇文章:父母必學:嬰幼兒CPR的正確操作,與生命的賽跑!
嘟媽再一次強調:為了保護我們的孩子,我們要做到:
參考資料|(滑動查看)
1.KidsHealth.Choking.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choking.html.2019.02
2.Fadel E Ruiz, MD.Airway foreign bodies in children.2018.06.25
3.Stanford Children's Health.Foreign body in throat.https://www.stanfordchildrens.org/en/service/ear-nose-throat/conditions/foreign-body-throat.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