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人來說,肉桂是經(jīng)常接觸到的一種佐料。在如川菜、湘菜等菜系中,肉桂因其辛香之氣而唱主角;而西方引進的卡布基諾中,也常會灑上一點肉桂粉。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小龍蝦的配料十三香,十三香中的主角便是肉桂,即桂皮。
一
肉桂之藥名
早在《爾雅》中,就出現(xiàn)了肉桂,名之木桂,而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名牡桂。對此有兩種解釋:一是對葉片形態(tài)的描述。宋《桂海虞衡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二是突出肉桂的價值。“桂”通“圭”,是上古時期的重要禮器。《說文》:“圭,瑞玉也?!币隇閷氋F的含義?!墩f文》言:“桂,江南木,百藥之長。”
古代認為桂樹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故字從“圭”。圭在古代的意思主要與陽氣的能量有關,如玉器、測日影之器、萬分之一升的容量單位即水蒸氣。圭與木合的“桂”字,代表的同樣是與陽氣有關的功能。圭、桂的發(fā)音通“貴”,有貴重之意,突出了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肉桂的藥用部位為樹皮,故又稱桂皮。肉桂樹皮中含有豐富揮發(fā)油,也是其芳香之性,溫通之力的主要來源,故品質(zhì)以樹皮肉厚香濃者為佳,故有肉桂、桂馥等名。其中品質(zhì)上等,供官所用者,稱為“官桂”。
此外,尚有桂心之稱,因其對肉桂加工炮制后形態(tài)的描述,陳藏器《本草拾遺》言:“桂心即是消除皮上甲錯,取其近里而有味者。”
二
肉桂之食用
肉桂的食用主要體現(xiàn)在作為食品佐劑上。其氣味辛香,性質(zhì)溫燥,善于溫散、溫化、溫通,常用于一些陰寒、腥味較重的食物的烹調(diào)中,如水產(chǎn)、家禽、牛羊肉等,以祛除腥臊味,抵充陰寒之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十三香”。
小龍蝦生長于一些河塘池水中,屬于雜食動物,主要以植物類,小魚、小蝦、蜉蝣生物、底棲生物、藻類等為食。小龍蝦的生存能力非常強,有極強的污染環(huán)境耐受力,在充滿污泥濁水處也一樣生長。因此,小龍蝦雖然味道鮮美,但陰寒之性很重,而且身上往往藏污納垢甚至帶有一些致病病菌毒素。即使食用前反復清洗,仍無法避免食后產(chǎn)生一些如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而十三香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
雖名為十三香,但并非只有十三味中藥,而是由二十余味中藥材組成,包括胡椒、草果、大茴香、桂皮、砂仁、肉蔻、丁香、花椒、木香、白芷、良姜等中藥融合調(diào)配而成。組成看上去雜亂無章,但仔細分析確有幾個共性:氣味辛香,以香提味,以香化濕,以香祛濁;性質(zhì)溫燥,溫里散寒,抵充小龍蝦的陰寒之性,預防小龍蝦的陰寒可能對脾胃的損傷;功善溫通,促進小龍蝦的消化吸收。
三
肉桂之藥用
肉桂樹性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喜光又耐陰,喜暖熱、多霧高溫之地,不耐干旱、積水、空氣干燥。經(jīng)過寒冬的錘煉后葉色更青翠,可推知其性必屬大熱之物,其主產(chǎn)于南邊火熱之地,尤以兩廣多見。
桂皮為樟科植物肉桂樹的干燥樹皮,味辛、甘,性大熱,為純陽之品;歸于心、腎、肝、脾經(jīng)。其功用特性可概括為“溫”,可溫陽補火、散寒治通、溫通經(jīng)脈。應用于以下病癥。
1.陽氣火衰的病證。肉桂為純陽之品,甘溫補火助陽,歸于腎經(jīng)、脾經(jīng)、心經(jīng)、肝經(jīng),可廣泛用于陽氣不足的病證。
(1)腎陽不足、命名火衰之陽痿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數(shù)、遺精滑精。常與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等藥以溫補腎陽、峻補命門,如腎氣丸、右歸丸。
(2)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之四肢厥逆、精神萎頓、面色灰白以及虛陽上浮之虛喘無力、面紅如胭脂、脈微欲絕。肉桂溫壯腎陽,配伍附子、人參能回陽救逆、引火歸元。
(3)脾腎陽虛之虛寒泄瀉、遺尿多尿。肉桂歸于脾腎經(jīng),能溫補脾腎陽氣,配伍白術、肉豆蔻等。
2.寒凝經(jīng)脈、瘀血阻滯的病證。肉桂辛散溫通,入血分,通經(jīng)絡,既能溫通經(jīng)脈又能散寒止痛,善于治療寒邪凝滯、氣滯血瘀、經(jīng)脈不通的痛證以及瘀血阻滯病證,且應用廣泛。
(1)心陽不振,胸痹胸痛。血液為陰寒之性,只有在陽氣的推動下,才能正常流動以供養(yǎng)全身,而溫化和推動血液流動的主要動力就是心陽。如心陽不足或心陽痹阻,勢必溫化力弱,推動乏力,而導致心血不暢,出現(xiàn)胸悶心痛的胸痹病證,在治療上必須溫通心陽。肉桂歸于心經(jīng),辛溫促使血液運行,能溫通心陽、溫通血脈、通經(jīng)止痛,故可用于心陽不振之胸痹胸痛。
(2)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肉桂歸于脾經(jīng),既能溫脾陽又能散寒治通,對于脾陽不足、虛寒內(nèi)生之脘腹冷痛能溫中散寒止痛,為常用藥,常配伍干姜、附子、人參等,如附桂理中丸。
(3)寒疝腹痛。寒凝肝經(jīng),則氣血不暢而出現(xiàn)寒疝腹痛。肉桂歸于肝經(jīng),既能暖肝散寒又能溫通肝經(jīng)而止痛,是治療寒疝腹痛的常用藥。
(4)關節(jié)痹痛。寒濕凝滯經(jīng)脈、關節(jié)經(jīng)絡不通則發(fā)為痹痛,類似于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肉桂溫熱散寒除濕,辛散溫通,善于溫通經(jīng)脈、散寒止痛,對于風寒濕痹尤其是寒邪偏勝的痛痹十分有效。
(5)痛經(jīng)、閉經(jīng)。肉桂歸于肝經(jīng),能暖肝散寒、溫通經(jīng)脈、調(diào)暢氣血而善于治療經(jīng)行腹痛、月經(jīng)量少甚至閉經(jīng)。
(6)產(chǎn)后瘀阻腹痛。婦人產(chǎn)后,惡露不盡,瘀血阻滯而腹痛不止,可用肉桂以溫通經(jīng)脈、祛瘀止痛。
(7)癥瘕積聚。瘀血阻滯、郁積是導致肌瘤、結節(jié)、腫塊等癥瘕積聚的主要原因,治療上既要針對業(yè)已形成的有形包塊以軟堅散結,又要針對引起的原因以活血化瘀、通行經(jīng)脈。肉桂入血分,具有很強的“侵”力,能通行氣血,配伍軟堅散結、活血化瘀藥可治療癥瘕積聚。
此外,肉桂尚有一個特有的功用,溫煦氣血。即與補益氣血藥同用,能促使補氣補血藥的作用發(fā)揮而用于氣血兩虛的病證,如十全大補湯。
四
用量用法與使用注意
肉桂一般入湯劑,或后下,或焗服,常用劑量為2~6克。亦可研末沖服,用量為1~2克。
肉桂溫熱之性較重,易產(chǎn)生助熱生火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時當注意以下幾點:
1.用量不宜大,用時不宜長。
2.火熱病證無論虛實當禁用。
3.有出血傾向者如月經(jīng)過多應慎用。
4.孕婦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