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鳴驚人錄
編輯|一鳴驚人錄
盤點歷史上六大傳奇謀士。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勉強墊底,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遠不如第一,這六位謀士的傳奇功績出幾本書都說不完。
他們都是誰呢?他們又建立了多少豐功偉績呢?
房玄齡是唐代著名宰相,謀士,是一個一度被搬上教科書的人物。
他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打小起就博覽群書,知書達理,很受鄰居們喜愛,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十八歲就考中進士,并一路高升,入士沒幾年就官至縣尉。李淵在晉陽(如今河北太原)起義造反后,他便選擇投靠李淵的兒子——李世民。
在李世民手下出謀劃策十多年,房玄齡可謂是戰(zhàn)功累累,屢次為李世民獻出奇策,令其軍隊大獲全勝,身在營中坐,運籌帷幄于沙場,李世民能有如此高的成就,房玄齡功不可沒。
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是房玄齡的杰作。他一手籌劃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謀取皇位,并一路追隨李世民,就連李世民都對他極為贊賞。
在他幫助李世民登基后,因為他常伴李世民出生入死,深知開國不易,所以他一向都勤儉節(jié)約戒驕戒躁,還不忘提醒后人。
房玄齡勵精圖治,在天下平定后,協(xié)助李世民努力維護大唐江山社稷安穩(wěn),還經(jīng)常提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變革,而結果往往都使國家更加安定,可以說唐朝能有幾百年的長治久安,房玄齡功不可沒。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師,后人對其極為尊崇,他對中國后世的影響非常大。
雖然劉禹錫在詩詞里說“南陽諸葛廬”,但其實諸葛亮是山東人,并非河南南陽人。
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從小跟隨叔父生活,而后在湖北隆中山定居,劉關張三顧茅廬,顧的就是這湖北隆中諸葛廬。
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諸葛亮可謂是神人,隆中對的故事講得玄之又玄,諸葛亮竟然能在山上就將天下的局勢對個一清二楚,還一言斷定天下三分的局面。
而他下山后,竟將生活顛沛流離的劉皇叔扶持成為了威震一方的漢昭烈帝,蜀漢能夠與東吳魏晉三足鼎立,諸葛亮居功甚偉。
在諸葛亮出山后,他首先聯(lián)合東吳,對魏國發(fā)起猛攻,并在赤壁之戰(zhàn)大敗魏軍,讓蜀國在天下站穩(wěn)了腳步,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
而后諸葛亮輔佐劉備奪荊州,攻益州,敗曹軍,奪漢中,每一場讓蜀漢實力突飛猛進的轉(zhuǎn)折戰(zhàn)役,都是由諸葛亮一手謀劃并親手完成的。
公元221年,劉備決定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也坐上了宰相的位置,但身居高位的諸葛亮并沒有選擇享樂,而是繼續(xù)為蜀漢存亡奔波。
六出祁山,振興蜀漢的道路一走就是27年。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星落五丈原。
諸葛亮的一生都是在遠涉,離開故鄉(xiāng),流亡荊州,告別隆中,再別成都,遠走漢中,一輩子從未停歇,用親身經(jīng)歷闡述了什么叫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祁山到西安的路途,高鐵只需一二小時,但他卻走了一輩子。
趙普是五代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也是幫助宋太祖趙匡胤開創(chuàng)北宋的開國功臣。
趙普是幽州人(今北京西),由于五代時期戰(zhàn)亂不止,他先后遷徙至河南洛陽新鄉(xiāng)等地,從小官做起。
而后因為被趙匡胤所賞識,他加入了后周,成為了趙匡胤手下的一位謀士,并在公元960年策劃發(fā)動陳橋兵變,一舉推翻后周政權,扶持趙匡胤建立北宋。
北宋建國后,作為開國功臣的他自然是一路高升,曾一度官拜宰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在從政期間,趙普多次協(xié)助趙匡胤進行變革,削弱王侯權利,加強中央集權,削減武官將軍的兵權,大肆改革,使得北宋政權更加牢固。而后多次罷相,并且又兩次拜相,可見其地位之高。
他接連輔佐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多次拜相,門下幕僚無數(shù),可以說他在北宋朝廷內(nèi)那是權勢滔天,風頭一時無兩。
趙普病逝后,宋太宗還親自為他的墓碑題字,追加謚號“忠獻”。
趙普雖然并不像諸葛亮房玄齡一樣飽讀詩書,但他卻極愛《論語》,他的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被人們稱為以儒治國的至理名言,并廣為流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哲學家。
管仲原本是周穆王的后代,自齊國崛起后,管仲便一直在齊國做官。
直到公元前698年,管仲經(jīng)過歷史上為人熟知的管鮑之交事件后,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從此管仲成為了齊國的國相,輔佐齊桓公,并將齊國發(fā)展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謀士。
他在從政期間,有許多傳奇故事,比方說魯莊公不聽他的話遭到伏擊,魯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齊桓公不聽他的話非要伐宋,結果被宋朝擊敗。
在經(jīng)過這些事情后,齊桓公對管仲委以重任,幾乎齊國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去詢問齊桓公,而管仲的故事也越傳越奇幻。
管仲建議齊桓公找個正當理由去進攻譚國,聽從管仲安排的齊國迅速地滅掉了譚國。管仲建議齊國同各小國聯(lián)合起來對付宋國,遂國拒絕后也被管仲迅速給安排了,齊國的威望進一步擴大。
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國迅速崛起,從無名小國一躍成為春秋超級大國。
就連管仲臨死前,齊桓公都希望他能夠再諫一言,并將傳位之事交于管仲,而管仲死后,他所設的制度齊國也沿用了許久。
說起劉基,或許大家都沒怎么聽說過他的名字,但如果說到劉伯溫,你們或許就知道他是誰了。
劉伯溫原名劉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更是明朝的開國元勛。
他從小飽讀詩書,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精。他二十歲便考中進士,并在48歲時應朱元璋的邀請,出山給朱元璋出謀劃策,是朱元璋最寵信的謀士。
劉伯溫入仕以來,先是在元朝政權下當官,曾位居八品,因為當官時期見識過了民間疾苦,所以對平民百姓十分同情,從政期間他本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愿意為了老百姓而得罪土豪鄉(xiāng)紳。
他當官時是老百姓們崇仰的好官,也是令鄉(xiāng)紳們咬牙切齒的對象。
但他終日擔心著會被人陷害,所以辭官回鄉(xiāng)過起了隱居田園的日子。結果元朝政府又邀他當官,但劉伯溫早已看透了元朝政府的腐敗,最終罷官回家。
直到他后來遇到朱元璋,朱元璋請他出山后,他屢次為朱元璋獻上良策,幫助朱元璋攻克難關。
當年陳友諒是朱元璋部隊的勁敵,憑借朱元璋的部隊是很難擊敗陳友諒的,軍中有的人甚至都開始勸朱元璋投降,但劉伯溫為朱元璋出了一招,將陳友諒的部隊自己走進了陷阱里,被朱元璋的部隊攻破。
而后,劉伯溫輔佐朱元璋一路高歌猛進,順利建立大明王朝,并被朱元璋封為御史中丞。朱元璋登基后,念劉伯溫居功甚偉,為建立明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朱元璋還特意減少了劉伯溫家鄉(xiāng)的賦稅。
而劉伯溫在明朝從政期間,也屢立奇功,成為了世人口中傳唱的良相。
但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卻說:
“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于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jié),卻差得遠了?!?/p>
張良是西漢時期相當杰出的謀士,更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與韓信蕭何兩人并稱為“漢初三杰”。
說起張良,最出名的莫過于鴻門宴了。
當時項羽的軍隊實力遠強于劉邦,項羽邀請劉邦赴鴻門宴之時,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向項羽示弱,說自己無意稱霸,一心只為項羽的宏圖霸業(yè),并給劉邦支招,讓其先溜,自己為劉邦殿后,只身與項羽周旋。
而張良在從軍時,多次為劉邦獻出良策,妙招一個接一個,可以說沒有他張良,就不會有劉邦的漢高祖之位,更不會有西漢王朝。
張良總是能在劉邦軍隊最艱難的時候站出來,下邑奇謀,假安韓信,兵敗項羽,張良的奇謀一個接一個,就連后人都對其稱贊不已。
歷史上不少傳奇將領都對他極為敬仰,就連周恩來都稱贊張良: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
由此可見張良的足智多謀。
張良輔佐劉邦稱帝建漢后,劉邦夸獎張良: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在西漢政權建立后,張良也非常識趣,鳥盡弓藏的道理誰都懂,他最終選擇明哲保身。
見天下大勢安定,他也察覺到自己該退休了,于是告訴劉邦自己只是想封萬戶、位列候,現(xiàn)在心愿滿足了,就回家養(yǎng)老去了,終究得以善終。
論起計謀與功績,張良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謀士。
你心目中的天下第一謀士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