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思捷
梅與菊歷來為古代詩人所青睞,千百次的反復(fù)吟詠讓它們也具有了特定的標(biāo)簽。然而在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筆下,梅與菊卻有著不一樣的風(fēng)情。
梅花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名花,也是歷代詩詞中吟訟最多的花卉。梅花的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霜雪和苦寒,它因自身不畏嚴(yán)寒、堅貞不屈的品格而成為“歲寒三友”中的一員。因而梅花作為常用詩歌意象,早已被固定賦予了冰清玉潔、淡泊孤傲、堅韌頑強等品格。南朝詩人鮑照就在《梅花落》中明確吟道:“庭中有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即贊美梅花高尚的節(jié)操以及不畏寒露的堅毅。同朝詩人謝燮亦有著名的《早梅詩》云:“迎春故早發(fā),獨自不疑寒”,就是在說梅花為了迎接春天,不畏嚴(yán)寒,早早開放。后世張九齡的《庭梅詠》:“芳意何能早?孤榮亦自危。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fēng)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蕩復(fù)誰如?”將梅花耐寒的品性同詩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品格聯(lián)系在一起,梅品與人品相互映襯,抒發(fā)了詩人“不受歲寒移”的高潔志向和遭讒貶謫后的身世之慨。
梅花(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然而與眾人不同的是,李商隱筆下的梅少了幾分堅毅的品格,卻多了幾分怨恨之感?!稇浢贰罚骸岸ǘㄗ√煅模酪老蛭锶A。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在選材上,李義山?jīng)]有選擇梅花開在寒冬耐寒堅毅這一特點,而是另辟蹊徑地抓住了梅的早開且先春凋零。然而梅花先春早開,自有凌霜而放的孤傲,詩人不寫其獨占先春的風(fēng)光,偏要從它未及與百花同享春光的焦點切入。
梅花的這一特點也讓詩人聯(lián)想到了自己。李商隱早年聰慧,登科名著,卻接連遭受一系列打擊使得意緒頗為頹唐,可以說同樣是“早秀先凋”。這種所遇非時,孤孑不逢的梅在義山的《十一月中旬至扶風(fēng)界見梅花》中亦可看到,詩云:“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睂τ诖嗽姡ε嘀t云:“此傷所遇之非其時也。早秀而不遇知己,正復(fù)何益。月冷霜清,孤孑無侶,未堪贈遠(yuǎn),徒足傷離耳?!笨梢娎钌屉[之梅就是取用了旁人一般不取之意,在選材擇意上獨樹一幟。
再將目光投向那淡雅幽香的菊。早在屈原的《離騷》中,詩人就人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來抒發(fā)自己對美好德操的經(jīng)日培養(yǎng)和對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之后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又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得菊花成為隱士的化身,具有高潔的品格。所以,“菊”一進入文人創(chuàng)作視野,便被賦予了“高潔不群”的人格象征意義。后世詩人在用及菊花詩也多詠其這一品質(zhì)??墒抢钌屉[之《野菊》卻獨出新意,并未選擇這一題材,其詩言:“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已悲節(jié)物同寒雁,忍委芳心與暮蟬。”明人陸昆曾云:“義山才而不遇,集中多嘆老嗟卑之作,《野菊》一篇,最為沉痛?!睆亩P下的菊不再是高潔品質(zhì)的代表,而變?yōu)樗旧?,借菊來抒發(fā)悲苦無奈的身世之感。這種特別的方式,使其詠物詩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味道,也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增添了一抹凝練的色彩。
李商隱將梅與菊“己化”,“強迫”它們同自己一樣擁有無奈的身世和悲劇性的命運。這種“強迫”也讓梅與菊有幸變得更為豐滿、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