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的最耐人尋味的話題大概就是大連女大學(xué)生飛踹女童事件。
一個女大學(xué)生和男友吃飯時因為不滿旁邊的小女孩大吵大鬧而上前踢人,隨后與女孩的母親扭打起來。
監(jiān)控視頻放出來后,爭議很大。同情女大學(xué)生的聲音迅速占了上風(fēng),有人說大學(xué)生踢的應(yīng)該是凳子不是孩子,但是踢凳子就對嗎?
事情鬧得這么大,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怎么都算不清。
一、這是一種狂躁癥
我能理解大家對熊孩子的反感,但是為女生打小孩的行為叫好,就可怕了,這得是有多重的戾氣?
吊打別人家的熊孩子一直是很多成年人的夢想,留言里積極撐女大學(xué)生的,不過是因為她把人們潛意識里對熊孩子的厭惡轉(zhuǎn)化為了現(xiàn)實,替大家出了一口惡氣。
可是潛意識之所以是潛意識,本我之所以不同于自我,就是因為有道德和理智在約束。
絕大部分的人,即便是那些超級討厭熊孩子的人,也不會真的去氣勢洶洶地嚇唬一個四歲的小女孩。
不談道德,只談心理,我單純地建議女大學(xué)生去看看心理醫(yī)生,這是一種躁狂癥。
二、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整件事中,被罵的更多的其實還是這個媽媽:放任自己的孩子大吵大鬧,利用大家同情心發(fā)動人肉搜索,打罵餐廳的服務(wù)員……
本來想利用輿論壓力逼學(xué)校辭退女學(xué)生,結(jié)果自己反被人肉了,據(jù)說這幾天收到了上千條網(wǎng)友發(fā)來的辱罵短信。
這個媽媽請大家人肉女學(xué)生的公開信寫得飽含深情,但是從頭到尾,我也沒看出她有多愛孩子。
放任孩子大吵大鬧不顧,這是典型的漠視。
孩子受了驚嚇不去安慰,而是沖上前打架,給了女學(xué)生二次傷害孩子的機會,這絕不是一個真正愛孩子的母親的本能。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做人基本的道德。不帶著孩子卷進(jìn)是非沖突里,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上個月我?guī)Т笫ト€快餐店吃飯,大圣覺得勺子敲桌子的聲音很有趣,就敲了幾下。趕上服務(wù)員大概那天心情差,跑來很喪地對他說:別敲了。
我立馬賠禮道歉,逗著大圣把勺子騙了過來,快速扒拉了兩口飯帶他離開了。
做媽媽的,不能指望別人都去喜歡你家小孩,人家也沒這個義務(wù),你理解別人,別人才會理解你。
更重要的是,遠(yuǎn)離戾氣太重的人,是常識。你不知道對面坐著的人是不是精神病性障礙者或者仇童者,也不知道如果引發(fā)沖突可能會給你的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xí)慣,并不是單純的方便別人,而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安全沒敵意的環(huán)境。
三、學(xué)會換位思考
生活里,越是對別人要求高的,對自己的要求越低,俗稱雙標(biāo)黨。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guān)于熊孩子的文章,收到的最多的留言就是“等你有孩子就知道了”:
要懂得換位思考,我沒孩子的時候,也特別煩熊孩子,恨不能一腳踢死他們,等我有了孩子,就覺得都能理解了。
這類人,沒孩子的時候嫌人家孩子煩,有孩子了他的寶寶最可愛,誰都要包容。
無論他們身在何時、何地,何種處境下,他們的處事原則永遠(yuǎn)只有一個:世界應(yīng)該圍我而轉(zhuǎn)。
這個叫換位嗎?不,這叫自私。
真正的換位是:沒孩子的時候能理解別人帶孩子的艱辛,多理解,力所能及的幫忙,包容孩子偶爾不可控的吵鬧。
有孩子的時候能尊重沒孩子的人,別輕易打擾到別人。
所以,其實當(dāng)大家為女學(xué)生和熊大人誰更可惡而站隊、罵戰(zhàn)、爭論個不休時,你們忽略了一個真相。
那就是:四歲大吵大鬧的小女孩,二十幾歲打別人家孩子的女大學(xué)生,以及三十幾歲,放縱孩子吵鬧的媽媽,其實是同一個人。
這不就是一個冷漠、自私、在被漠視中長大的孩子幾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嗎?我甚至還看到了她們的老年版:那個因為沒被讓座就暴打孕婦的老人。
他們一邊接收著來自這個世界的惡意,一邊對這個世界施以惡意。
四、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恨不能對熊孩子趕盡殺絕的人和縱容熊孩子的人,其實就連教育理念也是基本一致的:他們都認(rèn)可暴力才是管教熊孩子的唯一模式。
討厭熊孩子的人們看到吵鬧的熊孩子,怒視熊家長的目光中總是隱含著一句潛臺詞:你孩子很煩你知不知道,你為什么不揍他?!
他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管他,長大了社會會替你管他。女大學(xué)生則身體力行的印證了這句話——她親手教育了哭鬧的“熊孩子”。
熊家長們也是認(rèn)同這一觀點的:只有揍才管用。
真有豁得出去的家長,揍起自己孩子來比容嬤嬤還狠。一部分小孩的確揍老實了,獨立和主見也被揍沒了,就像一只被閹割的公羊畏手畏腳。
還有一部分孩子走向了更加叛逆的道路,仇恨這個世界。無論哪種,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問題都非常嚴(yán)重。
更多的熊家長,是下不去這個手的,所以面對撒潑打滾的熊孩子就無計可施了。
幾句簡單警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特別是低齡的孩子,他們是沒有道德感的,你跟他費勁巴拉談規(guī)則,他能聽明白才怪。
于是好一點的父母還管教兩句,差一點的干脆放任不理:你鬧吧,鬧累了你自己消停了。最后的結(jié)論自然就是管不了。
就在昨天,我在商場門口看見了一個撒潑打滾的熊孩子,母親一言不發(fā),用她孔武有力的手使勁拉著孩子往前走,孩子一邊哭一邊往后撤。
這場拉鋸戰(zhàn)進(jìn)行了七八分鐘,就這么僵持著,誰也不妥協(xié)。從頭到尾,母親也沒停下來了解一下孩子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五、真正的滿足是陪伴
也許你問,如果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那不就是溺愛嗎?
孩子要吃糖你就給他糖,要玩具你就給他買玩具,這個不叫滿足孩子需求,叫偷懶?;ㄥX是多簡單的一件事啊,連腦子都不用動。
真正的滿足是陪伴,是去了解孩子背后的訴求。潛藏于孩子心中的訴求從來都不是物質(zhì),而是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培養(yǎng)足夠的安全感。
一個被滿足了心理需求的孩子,不太會在公開場合大吵大鬧。大圣剛出生的時候特別能哭鬧,一言不合就嚎到暈厥,把我們家人累壞了。
很多“過來人”告訴我,不用管,多哭幾次沒人理,下次就不哭了。
我不聽這套,如果他不是餓了或者拉尿了,我們就會輕輕抱著他,哼著歌,一直哄。
別以為小孩不懂事,沒記性,兩歲前的孩子以情緒記憶為主,有些情緒是伴隨終生的。
事實是:三個月后,他就很少哭鬧了,特別愛笑。每次帶出去,周圍人都會驚奇地說:你家寶寶真乖。
他偶爾也有不開心的時候,剛一哭,只要我們輕輕抱起他,不用三分鐘,立馬安安靜靜。
因為他知道愛一直在身邊,他不需要靠大喊大叫來吸引我們的注意,也不擔(dān)心會受到傷害。
做到這一點,也難也不難。不難在于真的沒有門檻啊,你不需要學(xué)多高深的育兒知識,也不需要有多少錢。
難的地方在于,你傾注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愛。偏偏這一點,很多家長真的做不到。
所以也別怪別人對你的孩子沒耐心不包容了,你自己對他就有耐心了嗎?
六、培養(yǎng)接納孩子的耐心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連接納一個孩子的耐心都沒了,無論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自己家的孩子。
小時候被仇視的熊孩子長大后繼續(xù)仇恨著新的熊孩子,一代一代的惡性循環(huán)著。
回歸到這起仇童事件,浮現(xiàn)出來的很多輿論都讓人心寒。熊大人當(dāng)然應(yīng)該被譴責(zé),但是為女大學(xué)生的辯護和叫好聲,只會讓社會對于孩子的敵意更深一層。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敢或者不愿要孩子了??墒钱?dāng)小孩成為最不被待見的一類群體,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嗎?
我知道包容別人的孩子是情分,不包容是本分。
但是即便不包容,也請不要去傷害他們,多給他們一點愛,他們才不會升級成為熊大人。
畢竟有一天,當(dāng)我們老了,給我們看病的,扶我們過馬路的,幫我們寄快遞的,是這些長大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