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名摯,別稱阿衡。商朝開國的宰相,又是一代廚神,還是中醫(yī)的祖師爺,他一生的成就,可以用“不想當(dāng)宰相的廚師不是好中醫(yī)”來概括。
伊尹畫像
伊尹出身卑微,傳說他母親是一個居住在伊水邊上的采桑女,夢中神人向她預(yù)報明日將有洪水并勸她自顧逃亡。但采桑女為了拯救四鄰而奔走呼告。采桑女因違背了神諭所以化為空桑,伊尹就降生在空桑之中。后被有莘氏的采桑女救出,帶回去獻給有莘氏的首領(lǐng)。有莘氏就讓采桑女來撫養(yǎng)他,他的養(yǎng)父是一個廚師。
伊尹自幼聰明好學(xué),在莘野農(nóng)耕之余,還學(xué)習(xí)了廚藝,以及治國之道。因為他學(xué)有所成,所以被選為有莘氏的“師仆”——以奴隸身份而作為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
杜本:《伊尹耕莘圖卷》
據(jù)說,商湯求賢若渴,聞伊尹之名,備下厚禮去聘用他。但有莘氏不愿伊尹受聘,所以商湯只得轉(zhuǎn)而迎娶有莘氏之女,讓伊尹作為陪嫁跟隨而來。商湯既得伊尹,遂拜為老師。伊尹之別稱“阿衡”(是“阿衡”,不是“阿蘅”,阿蘅是黃蓉的媽媽),一說即“師保之官”,波斯語“阿訇”最初曾譯作“阿衡”,就取自此典。
伊尹輔佐商湯,最終滅夏興商,成就一代偉業(yè)。商湯封他為尹,所以世稱伊尹?!妒酚洝ひ蟊炯o(jì)》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因其對商朝建立之貢獻巨大,所以又被后人尊稱為“商元圣”。
老子《道德經(jīng)》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就是第一個實踐者,《呂氏春秋·本味篇》(或稱《伊尹本味經(jīng)》)記載了伊尹的烹飪理論,他認為:“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jì)。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diào)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dāng)?shù)。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這段文字被后人總結(jié)為“火候”及“調(diào)和五味”,時至今日,仍然是中華烹飪的核心思想。
《伊尹湯液經(jīng)》
伊尹認為,甜酸苦辣咸,是食材本具的屬性,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配比并借助水和火的力量,去除異味,發(fā)揮美味,烹制出佳肴。他這一理論,運用到中藥材上,就成了湯劑。在伊尹之前,都是用單獨一味藥來治病,伊尹發(fā)明了將藥材配比之后,用組方來治病,從而有效地控制藥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伊尹將用藥經(jīng)驗整理成文,就是《湯液經(jīng)法》(或稱《伊尹湯液經(jīng)》)。中醫(yī)界認為,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是在《湯液經(jīng)法》的基礎(chǔ)上擴充而成的。
晉代皇甫謐就認為:“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nóng)本草》以為湯液?!倬罢搹V伊尹湯液為數(shù)十卷,用之多驗。”伊尹的思想出自道家,所以他給醫(yī)方取名了時候,使用了很多道家名詞,如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朱烏湯、大小玄武湯、大小陽旦湯、陰旦湯等。這些道家元素后來都被《傷寒雜病論》繼承下來。王好古認為:“殷伊尹用《本草》為湯液,漢仲景廣《湯液》為大法,此醫(yī)家之正學(xué),雖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陳修園也指出:“明藥性者,始自神農(nóng),而伊尹配合而為湯液。仲景《傷寒》、《金匱》之方,即其遺書也。”
常見的伊尹造像,都會抱一個銅鼎模型,以體現(xiàn)其“鼎和五味”——將烹飪之理用于治國的特點。這個奴隸出身的宰相,兼為廚師和醫(yī)生的祖師,的確當(dāng)?shù)闷鹫渭?、思想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