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除了苯波教、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外,還有基督教的分支天主教的一方天地。根據(jù)有關史料,天主教最初經(jīng)過印度傳入西藏的阿里地區(qū),因為阿里位于西藏的西部,北接新疆,西與克什米爾接壤,西南又與尼泊爾毗鄰,歷來是多元文化交匯的中心地帶。故西方傳教土利用這一地緣優(yōu)勢,向西藏傳播天主教。1624年,神父安奪德(Andrade)和傳教士馬柯斯(Maques)經(jīng)過千辛萬苦,抵達阿里象泉河谷的澤布隆地區(qū)。由于這里是阿里地區(qū)氣候宜人、水土肥美的一塊寶地,兩人便在此地居留下來,開展傳教活動。他倆首先向當時的古格王送重禮建立友好關系,最后得到古格王的允許和支持,于1626年在阿里澤布隆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西藏境內第一座天主教教堂。但是好景不長,約在1630年左右,教堂被藏傳佛教信徒摧毀,隨之天主教在阿里地區(qū)的傳教活動完全中止。
其次是卡西拉(Cacella)、卡布拉爾(Cabral)等傳教士于1628年從不丹流入西藏日喀則地區(qū),并贏得當?shù)厥最I藏巴汗的允許,在日喀則開展傳教活動,欲建立天主教教堂,由于受到藏傳佛教僧人和信徒的反對和排斥,1631年,傳教活動宣告失敗,日喀則的教會組織只好撤退。
隨之,天主教在拉薩開展了長期的傳教活動,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在拉薩停留了兩個月;之后,不同組織的天主教傳教士相繼于1709年、1714年、1716年、1718年、1720年、1722年、1741年多次抵達拉薩從事傳教活動,經(jīng)過向各方不懈努力,1721年,他們終于在拉薩建造了一座小教堂。教堂雖然建立了,但是至1741年還沒有一名藏族人真正入教,只有少數(shù)尼泊爾、克什米爾和漢族人入教,隨后傳教士說服自己的傭人或一些未成年人共26位藏族人受洗入了天主教。由于天主教的一些言行同藏傳佛教格格不入,1745年西藏地方政府將天主教傳教士從拉薩驅逐出境,天主教教堂也被推倒。至此西方天主教在西藏活動了一個世紀,仍然沒有站穩(wěn)腳跟,以失敗而告終。
19世紀以后,西方天主教傳教士不再涉足西藏中心地區(qū),而轉向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地區(qū),但是同樣遇到當?shù)夭刈迦说臉O力排斥,沒有給天主教讓出落腳之地。當時天主教的傳教重點在四川的理塘、巴塘和打箭爐等藏族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發(fā)生了許多天主教與藏傳佛教之間的沖突事件,最后天主教的計劃一一落空。然而,在靠近四川巴塘和云南德欽的偏僻地區(qū)——西藏昌都地區(qū)芒康縣鹽井納西族鄉(xiāng)里,奇跡般地存在下來一座天主教教堂。其具體創(chuàng)建年代,至今說法不一。一般認為,該教堂建于1862年;也有史料記載,1879年10月,一位姓白的法國傳教士進藏傳教,先在鹽井地區(qū)傳教,1880年去巴塘同那里的比特(A.Biert)神父會面,1887年從巴塘被驅逐后,前往打箭爐,又后輾轉到鹽井,1894年8月死于鹽井。由此可見,西方天主教傳教士在西藏經(jīng)過兩個多世紀的努力,最后在西藏的一個邊遠地區(qū),為天主教種下一棵小樹。今天,這棵小樹不但沒有枯萎,而且枝繁葉茂,正可謂是對過去傳教士辛勤勞作的一點慰藉。目前,鹽井不僅有一座完整的小教堂,而且擁有560名藏族天主教信徒。這就是今日西藏自治區(qū)境內惟一的天主教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