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怎樣練好自發(fā)五禽戲
avemaria
>《自發(fā)五禽戲動功》
2010.09.04
關注
關于“自發(fā)五禽戲動功”的研究
一、概述
自發(fā)五禽戲動功是廣東氣功師梁士豐氏參照前人經(jīng)驗而編創(chuàng)的。梁氏曾任廣州體育學院的武術講師、廣州氣功科學研究協(xié)會顧問。
粱氏少年時即習武,繼習氣功(據(jù)說是內(nèi)養(yǎng)功)。粱氏以其長時期的武學及氣功修為,在吸取前人(尤其是胡耀貞氏的靜動功及自發(fā)動功)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修煉心得和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編制了這套功法,并于一九八0年在廣州推廣。
由于功法的完善,療效的迅速而廣泛,旋即受到醫(yī)療、保健及氣功、體育界和廣大病者的普遍重視。這套功法不但有完整的起功程式,更有嚴格而完善的收功程式。因此,較其他的自發(fā)動功不易出偏差;萬一出了,只要時間不太久,亦較易糾正。且因其較切合中醫(yī)學的五行學說,因此療效也較為顯著。又因是自發(fā)動功,因此除了初習起功程式及收功程式外,對環(huán)境的靜的要求沒有靜功那么高,較適合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練習。又因其功法基本上是屬于動的多,有一定的趣味性,因而不但適合有病的人練習,以作治療之用,也適合身體健康的青少年及中年人(此年齡的人大都好動的居多)練習,作為保健強身之用。
這套功法,在自發(fā)動作出現(xiàn)之后,其動作形態(tài)多采多姿,有哭有笑,千變?nèi)f化。較特別者在于:本功法的某些(不是全部)練習者均能動出五禽形態(tài),甚至能依五行相生的順序出現(xiàn)。
按中醫(yī)學五行臟象學說:金屬肺,形為虎。金生水,水屬腎,形為熊。水生木,木為肝,形為鹿。木生火,火屬心,形為鳥?;鹕?,土屬脾,形為候。五禽的出現(xiàn),有依序,有不依序;根據(jù)各人的健康狀況和體質定。大體說來,能依相生而出,五禽者,則顯示其健康狀態(tài)(特別是臟腑的功能)大體是正常的;而只出三兩型或相克而出,則顯示其健康狀態(tài)(特別是臟腑功能)尚有一些問題。就此點而言,此功非但有治病強身的價值,而且有診斷參考的作用。五禽形態(tài),見前彩圖。
練此功至一定“火候”,五禽相生而出后,再繼續(xù)一段時期的不懈練習,則不再出五離形態(tài),而趨于微微的小幅度的活動,或靜站、或靜坐。所有這些轉變皆出于自然。此正是靜極生動,動極生靜的返樸歸真的過程。若練此功至靜坐階段時,練功者可說是進入一個較高的新階段了。
倘若練功者在這階段不懈地練下去,則距離自然地打通小周天之期不遠了。事實上有些進展較佳之練功者,在由動漸趨于靜的過程中,小周天已通了的也不少。只是,練功者進入這階段時,對練功環(huán)境的靜要求是高了,已與練靜功一般無異。因此練功者此時宜對練功環(huán)境予以更大的關注,使練功能在正常軌道順利進行。
若小周天通了。繼續(xù)在適當環(huán)境練功,則距離打通大周天之期亦非遙遠。只是有一點必須特別指出: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內(nèi)心切勿滋生急躁或追求的妄念。若小周天通了,尤其大周天也通了,練功時也不是絕對不動的,蓋此時已達意動氣動,氣隨意轉的地步;只要有動的念頭,就立時會動起來。這種動與早期的自發(fā)動己是另外的一種境界了,功力已在螺旋式上升的規(guī)律中更上一層樓了!
此時你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不要忘卻對你的內(nèi)氣的養(yǎng)護、運用和控制,則你身體的機能就能經(jīng)常處于最佳水準之中,即所謂返老還童,看起來你比以前年輕多了。
此外,若初練者的臟腑機能良好,經(jīng)絡通腸,內(nèi)氣充實,則有可能跳越“五禽”形態(tài)甚或“外動”這兩個過程。其實,只是一個過程。因為五禽形態(tài),絕大多數(shù)的練功者是在外動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的,只因五禽形態(tài)是外動時各種形態(tài)中較為特殊的一種,且又與臟腑功能有關,故有些人便把這種動態(tài)視為一個特別過程而已,是否恰當,還有待研究。
反之,若練功者某一臟腑病情較重,則出現(xiàn)該臟腑所屬形態(tài)的時期較長(如肺屬金,則出虎),直至病情好轉始出現(xiàn)其他形態(tài)。這是自然調(diào)節(jié)、自我治療的過程。同樣道理,倘練者的臟腑功能基本正常,只是經(jīng)絡或筋肉或關節(jié)有點毛病,則有可能只出現(xiàn)不斷的拍打、按摩有關病患部位及經(jīng)絡、頻頻活動病區(qū)的筋肉、關節(jié),而不出五禽形態(tài),這是正常的過程,練功者無須為此而耿耿于懷。事實上,早出或遲出,甚或出(比率較小)五禽形態(tài)者,除了健康的因素外,還和經(jīng)絡的敏感程度有關。實踐顯示,完全無外動出現(xiàn)的練功者,其健康也一樣獲得重大改善。外動只是一種較普遍的過程,而不是練功之目的,學功者勿妄生追求之心,是為至要。
二、練功方法的研究
(一)姿式
姿式分自然站式、平坐式及仰臥式三種:
(1)自然站式。兩腳平開與肩同寬,腳尖平行向前.上身自然伸直.頭微前傾.兩手自然下垂置于兩側.稍離大腿。兩眼先平視遠方,然后自然輕閉,嘴露微笑。
分析:站時以兩腳自覺微有些內(nèi)八字為準。因人的兩腳,絕大多數(shù)均有自然外向的生理特點,當真正平行站立時.即有“內(nèi)八字”(腳尖內(nèi)收),的感覺,這有助于氣聚丹田。若成真正的“內(nèi)八字”,則有氣蓄丹田!”的作用;而“外八字”則有瀉氣之效。平行站立,則屬不補不瀉(或稱平補平瀉)的站法。
(2)平坐式。在高低適當?shù)囊巫由险?,臀部坐于椅的前三分之一,使會陰部緊貼于倚子前緣。兩腳同站式置地上,切勿懸虛,并令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小腿與地面均成九十度角。兩手自然垂置于兩大腿上,沉肩墜肘,頭微前傾,雙眼平視前方,嘴露微笑。
分析:三個九十度的坐式有利于氣機的腸通。會陰穴乃足三經(jīng)經(jīng)與任、督、沖三脈之會穴,又名陰蹺庫、生死穴等。這是人身一大穴.此穴平貼于椅上,便受自身體重之壓,.使任、督、沖三脈同受刺激,甚有利于經(jīng)氣之運行。同時臀部坐于椅的前三分一,亦有利于自發(fā)外動出現(xiàn)時能自然站立,使之動得更為舒暢、自然。
(3)仰臥式、自然仰臥.枕頭高低以舒適自然,并能保持呼吸暢順為原則。
分析:此式于初期可視為暫時權宜之式,適合病情較重或身體特別虛弱,連坐亦不能持久的患者。但在功至動極復靜,基本上已無外動的練功者,則又可作為一安樂法門,此乃功程的階段性的分別也。
以上三式,與梁氏功法略有不同:如第一式的“嘴微笑”,為梁氏功法所無,但確能使身心更加放松,更有利于入靜。再如第一、二式的“兩眼平視遠方,然后自然輕閉”,也為梁氏功法所無。此有含光內(nèi)斂之妙義,且輕閉則有若古法之垂簾,有如窗簾之放下而遮光,與關門閉戶之閉目,有程度上的較大分別。此法更合于自然,更合于一個“松”字。
以上三式,各有特點,練功者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但從氣機發(fā)動的快慢來說,自然站式最快,平坐式次之,臥式最難。故本功法提倡站式。
(二)自然站式的分析
(1)按自然站式的要求擺好姿式后、用一只中指(男左女右)按壓肚臍四十九下。按時要緩慢,自然而有節(jié)奏,并稍用力。 肚臍內(nèi)一寸半是本功的丹田部位。此處有練先天呼吸和返老還童的含義,即有如胎兒在母體用臍呼吸的“胎息”的含義。
分析:按肚臍時要用指肚,勿用指尖,避免用力不當時誤傷肚臍。按壓肚臍,旨在給肚臍一些適度刺激,以激發(fā)臍內(nèi)真氣。
此處指臍內(nèi)一寸半是本功的丹田部位,梁氏則定臍內(nèi)一寸為丹田。
查“丹田”一詞,乃道家內(nèi)丹術的專門術語。圓頓子陳櫻寧在《黃庭經(jīng)講義》中指出:“丹田者,乃丹之所,如播種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結實,成熟可期,故名曰“田”。
關于“臍”,陳櫻寧氏在《黃庭經(jīng)講義》第一章中更有如此精妙的論述:“吾人一身,自臍以上,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機向上;自臍以下,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機向下。其生理之總機關,具足上下之原動力者,植物則在根干分界處,人身則在臍。嬰兒處胎,鼻無呼吸,以臍帶代行呼吸之作用。及出胎后,臍之作用立止。而鼻竅開矣。神仙口決,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歸根之謂。根者何?臍內(nèi)空處是也。臍內(nèi)空處,即黃庭也。
按此論,丹田在臍內(nèi)多少寸,似不必論,只認定臍內(nèi)虛空處為丹田就是了。 又按道家北宗龍門派的《大成摘要》一書中關竅秘訣一節(jié)有言:“…..名曰上釜黃庭宮,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間之穴,方圖一一寸二分,乃藏氣之所,煉丹之鼎,外與臍門相對?!氶T內(nèi)曰生門,中有七竅,下通外腎,外腎乃精氣走泄之處。臍之后,腎之前,中間一穴,名曰偃月爐,又日氣海。
在針灸學上,臍稱神闕。據(jù)《會元針灸學》稱:中則人部,兩旁有氣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門,橫戶,臍居正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時,先生臍帶,形如荷莖,系于母之命門。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聚蓮花,順五行以相生,賴母氣以相轉,十月胎滿,則神注于臍中而成人,故名神闕。”
又據(jù)日本《經(jīng)穴名的考察》稱:“神闕,神是心靈,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門,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br style="line-height: 1.5em !important; ">
由前所引各家之言可看出,本功所定之丹田,實把握著人體生命的總樞紐了。胡耀貞氏功法亦取此為丹田,但無按壓四十九下的規(guī)定。
(2)默念口訣。念時不用念出聲,但要緩慢,自然而有節(jié)奏;同時并要設想口訣內(nèi)容的輕松、飄逸的意境,這種意境要貫徹在整個練功過程中。
口訣是:我心情舒暢,神態(tài)輕松;
我飄飄若仙,如在云中;
我氣血運行,徑絡暢通;
我意守丹田,靜極生動。
念每句的第一字和末一字,其節(jié)拍要較其他字長一倍,
即:我————心一情一舒一暢—;神一態(tài)一輕一松一;….
我————意一守一丹一田一;靜一極一生一動一;……..
這樣,在默念完口訣時,便有一種特殊的輕松舒暢暢感。個人覺得,若能在氣功聲法上作更進一步的研究,則練功者將更能收到輕松飄逸及入靜得更快、更佳,呼吸也更自然、暢順的良效。
分析:粱氏口訣第二句是:我飄飄若仙,如“入”云中;“入”,字為動詞,似未如“在”字之閑適飄逸。第一句原文為“從容“,今改作“輕松”,若以奧語念來。則覺“輕松”較“從容”更為順口。以北京音念來,則又似“從容”為佳。
整個口訣著意于營造一個輕松、飄逸、無拘、無束的意境,使練功者較快地,自然地進入一個寧靜的境界。
胡耀貞氏的口訣:“先定心,心定神凝;神凝心安,心安清靜;清靜無為,無為氣行,氣行遂動。胡氏的口訣著重于定,靜。并以上句兩字末為下句首兩字,這種安排確然可收定與靜的功效,與道家內(nèi)丹法的要求較為相近,亦較適合于靜功的修煉。胡氏較著重坐式的練法,大抵與此不無關系吧?而梁氏口訣則著重營造輕松飄逸的意境,更為適合于自發(fā)外動的出現(xiàn),與梁氏較重視站式相一致。
不過,梁氏認為當練到自發(fā)外動出現(xiàn)后,按肚臍和念口訣的程序可以省卻了,頭頂降氣落腳底的程序也只做一次便可以了。而筆者卻認為,這些程序對練功者氣機的發(fā)動,心境的寧靜暢快,陰陽的調(diào)和均有百利而無一害,不但有助于練功的進度,更有防止出偏差的功能。基于這種看法,練功者須要達到基本上已無外動的程度時方可放棄這些程序。
(3)意想全身氣血聚于頭頂百會穴,然后設想如一盤水淋浴頭頂一樣,氣血如水流股在體內(nèi)分從前、后、左、右向下流,流落頸、流落肩、流落胸背、流落腰腹、流落殿部、流落大腿、.流落膝頭、流落腳跟,一直流至足底涌泉穴。如此放松、降氣三次。要注意的是,氣向下降時,是在體內(nèi),而非在皮膚表面。
分析:百會,即丹書所謂泥丸宮,為上丹田,在頭頂中央。據(jù)《黃庭經(jīng)》記載,其中央并四方四隅,共有九竅,皆神之所寄,而當中方圓一寸處,乃百神之總會,是名百會。
又按《經(jīng)穴釋義匯解》稱:“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百病皆主,故名百會。”又據(jù)《會元針灸學》稱:“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jīng)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
總言之,百會乃人身陽氣會集之處,于此放松,向下降氣至足底(惜梁氏未于此時點出涌泉穴之名),實具以陽投陰,使陰陽交泰之義。有陽亢者行此法,當頓感舒暢。而此法緊接前節(jié)口訣,以加強練功者的輕松飄逸感,使其更能進入全身放松,入靜的境界。
胡耀貞氏功法中無此節(jié)。而一九五七年原上海市整理的“放松功”卻有類似的功法,在其整體體放松法中有:從頭到足籠統(tǒng)地,似流水般地向下默想放松。此法亦非無根之草。早在宋朝的《云岌七簽》一書之卷六十“幻真是生服元氣訣法”中的“行氣訣”,即載有“直入泥丸,薰蒸諸宮,森然遍下毛發(fā)面部。頭項,兩臂及巨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心宮、神闕也。灌五臟,卻歷入下丹田至三星,追經(jīng)腿膝、脛踝,下達涌泉。涌泉,足心是也?!睗h之《周易參同契》云:“由頭流至足”亦具此意。由此可見,我國氣功,源遠流長,絕非謬語。
梁氏吸取了此法,而且具體地默想:氣如水由頭頂淋下,從身體之前后左右向下流,所經(jīng)之處有象海綿般松軟的感覺,其放松效果無疑又勝一籌。
若身體過于虛弱,特別是陽虛極之患者,則行功一次即可,不必定要拘泥三次。這與陳櫻寧氏提倡“因人說法,量體裁衣”一樣道理。
(4)兩眼內(nèi)視足底的涌泉穴,然后緩慢、自然,有節(jié)奏地默數(shù)七下(女性六下)。以后凡提到“默念”,時,均須把握住緩慢、自然、有節(jié)奏的準則。
所謂“內(nèi)視”,即用“心”去“看”,的意思,此是“眼光”與“心光”合一,比“意守”更為集中精神;“意守”,只是用“心”想著之意。
分析:胡氏功法中無此節(jié),只在“意守會陰”法中指出:“意從丹田呼出下達足底涌泉穴?!钡硕ㄓ斜举|之別。
誠然,許多功法中也有關于涌泉穴的。不少古籍有用導引,按摩涌泉穴的方法,如清代中醫(yī)名家葉天士就曾留下按涌泉的典型案例;郭林的新氣功療法也有“涌泉揉棍法”。
人們?yōu)槭裁催@樣重視涌泉這個穴位呢?
據(jù)《經(jīng)穴釋義匯解》稱:“本穴為足少因腎經(jīng)的井穴。腎屬于水,喻穴為泉水初出之處,如泉之涌出于下,故名?!躲~人》稱:“治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咳嗽、身熱、喉痹、胸協(xié)滿、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薄秹凼辣T酚种赋觯骸爸巫钥O氣已脫,極重者,只灸涌泉,男左女右,只灸三壯即活。”.
總言之,涌泉為腎經(jīng)井穴,通治一切腎水不足,陰虛陽亢而起的諸種疾患,所謂“滋水以降火,水火相濟,則諸疾自消,生機蓬勃。又因心腎同源,兼治心經(jīng)諸疾,如實性高血壓等:用于救卒死者也往往能奏奇效。
(5)意守兩眼頭聯(lián)線中點的祖竅穴。較快地默數(shù)三下,女性兩下。
單這次默數(shù),要求較快進行,這點要特別注意。單這次默數(shù).要求要較袂進行,這點要特別注意。因此穴與腦神經(jīng)關系最為密切,初學者不宜久守。守久了,輕則頭暈腦脹,重則可能導致大動不已。當然.功力深厚者又當別論,有些氣功大師是專修此上丹田而為其練神之所在,而具“六神通”功能的。此是后話。
分析:胡氏功法中無此節(jié)。祖竅穴,古今針灸書似無此穴名,唯那金凱著之《針灸經(jīng)外奇穴圖譜》書中所記之“山根穴”,其定位與祖竅穴同。按此書稱,此穴功能為
“醒目、安神”。針法則“用拇脂甲掐五至十次”,并言此穴可作診察參考,若見青筋露出,是有驚風或內(nèi)傷之跡象。
按此穴乃督脈在鼻之根底部,深部神經(jīng)密集,所以不宜下針,只宜指甲掐之。或以鼻形如山,而穴在“山”之根底部而得名。又氣功及武術界均有“鼻祖”名稱譽某一功派的創(chuàng)始人,或與此名可能帶點關系。
查此穴之所在,其深部與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甚為相近,為神經(jīng)密集之所,一般人實不宜久守,守久了則神經(jīng)高度興奮、充血,因而引致頭暈、目眩、血壓升高等現(xiàn)象。民初有以北京為總部之同善社,即以教人守印堂為入手者,結果弄出不少嚴重偏差,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導致腦溢血。學者宜慎之!
雖然,丹書《太乙金華宗旨》也教人由此入手,但它明確地聲言這是為“上等根器”而設教者。何謂“上等根器”?根者,“慧根”也,篤志修行、心性以能達“心如明鏡”、“物來則照,.物去不留”、“一塵不染”的超逸之境,方能算是“上等”;“器”指身體,童體未破的十八歲以下的男童或十四歲下經(jīng)信未來之女童,且身體健康,無甚障礙者,方能算是“上等”之“器”。若是日夕以金錢名位而用盡心機,且又是千穿百漏的殘破之軀,卻偏要自以為是“上等根器”而固執(zhí)此“鼻直眼橫,十字街頭中央處”為“玄關”,為“得竅”而修之、練之者,則“禍不單行”似非虛語。
本功的全部功法,均要求在輕松、自然、緩慢而有節(jié)奏的情況下進行,唯獨特別指出守此穴時,默數(shù)的兩或三下要快,甚至一閃而過。即具此深意,希善會之。
(6)內(nèi)視肚臍。男的默數(shù)七下,女的六下。
分析:胡氏功法無此節(jié)。
(7)意想肚臍向后吸氣,男的分五段,女分的六段。吸到肚臍貼住脊骨的命門穴。
分析:肚臍吸氣,并向后分段移動,直到貼住命門穴,都全是意念活動,肚臍并不真的在吸氣,也不真的向后移動。但肚臍若果然隨意念活動而跳動或向后移動,也是正常反應,可任其自然,只是練功者不必故意縮肚子就是了。
胡氏也有近似的功法。肚臍吸氣無分段,與此法略有不同。
(8)內(nèi)視肚臍貼住命門,男的默數(shù)七下,女的默數(shù)六下。
分析:命門穴在脊柱第十四椎下空隙中,與臍相對,《會元針灸學》稱:“命門者,生命之所系,初生之門也。。。。男子丹田屬于精氣之海,兩腎之間屬命門;女子丹田為命門,兩腎之間為精血之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皆主要之部位,皆可曰命門?!薄督?jīng)穴釋義匯解》稱:“命門,穴當兩腎之間,是人生命重要門戶,故名命門?!薄夺t(yī)經(jīng)理解》稱:“為精道所出,是生之門,死之門?!钡そ?jīng)又稱之為“密戶”。
胡耀貞氏有守命門之功法,唯無默數(shù)次數(shù)。道家有某流派也有守命門之功法,唯大多均以“添油續(xù)命”的補虛權法為用,不作練丹之正法。
(9)意想肚臍向前呼氣,男的分五段,女的分六段,使肚臍回復原位。這也全是意念活動,與第7項相同。
分析:此段分析與第七段同。
至于本功法所涉及的二三、五、七各數(shù)字,于陰陽五行學說中,另具深義。且看下例:
五行:水、火、木、金、土;
生數(shù):1、2、3、4、5;
成數(shù):6、7、8、9.、10;
按《河圖》、《洛書》之旨,天生則地成;地生則天成。天數(shù)為奇,為陽;地數(shù)為偶,為陰;陰陽相合,萬物化生。其規(guī)律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明乎此,男性、女性也就不會把數(shù)字弄錯了。
(10)當肚臍復原位后,就意守著它,并默念:兩眼看著肚臍,兩耳聽著肚臍,一心想著肚臍,三元歸一,意守肚臍。
分析:行功至此,有作有為的開功程序完成了,無為寂照的真修煉算是正式開始了。此時也,眼、耳、鼻、舌這四器官是暫擱置不用了,這叫“四門緊閉”,只把眼光和心光安安穩(wěn)穩(wěn)的放在臍后的虛空處就成了。
胡耀貞氏也有同樣的法門。至此梁士豐與胡耀貞又走在一處了。
此時若覺雜念忽起,則須念動上述“三元歸一、意守丹田”的“真言”了。
這時的默念,與默念口訣不同,即只在心里隨著自然節(jié)律默念即可。作用在于收攝心神,使專注于丹田。所謂“拴心猿,系意馬”,就是這個意思。久而久之:意念能專一丹田,則無須再默念;一旦雜念紛起,甚至忘念紛陳,此起彼伏,一旦知覺了,也就即行默念,以收攝外馳的心神。正是:不患念起,只患覺遲;念起是病,覺則是藥。練功者宜緊記之。
關于意守丹田,初則較緊,繼則宜輕松自然,要守得“活潑”。
由實踐觀察所得,“臍丹田”實非一點,而是以臍為中點,上下垂直呈欖核形的虛空處所。(見彩圖:丹田縱向開合之狀;丹田上下升降之狀)約四、五十年前,有人于行功中覺照出丹田為“有二寸五之圓洞”,又有人覺照出丹田為“一竅兩口”。依行功之體驗,丹田似為一立體的空間。圖中 (見彩色插頁中“丹田縱向開合之狀”和“丹田上下升降之狀)所見之外形,乃“.空間”變動時之外在形態(tài)。
上兩圖是于丹田自動開合、升降時攝得之體表情狀。反證于自己練功時丹田向后抽動及向下推壓時的感覺頗為一致。俏意守丹田歷時約二十至三十分鐘而無外動出現(xiàn),則可依收功法進行收功。
但若在意守中出現(xiàn)外動,則無論怎樣動法,也要守住丹田,意念切勿隨著動作而去。
至于怎樣動法,既不要用意念去“想”,也不要用意念去“壓制”一切都要順其自然,讓其自然地去動,或自然地“停”,練功者只須守住丹田。若一時忘了,一醒覺就要立刻守住。若一時不知丹田在何處(初出自發(fā)動作時,間或有此現(xiàn)象),則可用手指按一下肚臍。隨即守住它。
若果動作的幅度太大、太快或單往一個方向轉,或前俯或后仰的時間過久,練功者就要用意念控制它!
控制的方法是——先用意念想著:慢些,再慢些。如此時動作已隨意念的指揮逐漸慢下來,動得令練功者感到舒適,而動的時間也不太長,可繼續(xù)守住肚臍,繼續(xù)動下去。
俏若意念的“慢些”而不能使動作隨著慢下來,則意守部位移下涌泉(不再守肚臍),同時繼續(xù)默念“慢些,再慢些”;此時之動作肯定已慢下來,甚至完全停下來。意守涌泉及默念“慢些”的真言,就是這個功法的“合理迫力”,要善用之。切勿突然中斷外動,否則將因此而導致不良效果,一切都要依“法”行事!
分析:對于自發(fā)外動,除上文指出的“一不追求,二不壓制”外,在外動過程中,應持“積極不干預”態(tài)度,“動自由他動,靜也由他靜;動靜兩相宜,自然修性命”;但這絕不是放任不管,元神是始終在監(jiān)察著的?!昂侠砥攘Α钡氖褂?,就是這個意思。當自覺氣已漸漸較為平靜,且外動也自然緩慢下來,而練功者也覺得練功時間已“差不多了”,則可依“收功法”進行收功。
三、收功法的研究
收功法,是本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修煉者切勿等閑視之,并于每次練功中,均嚴格遵守。依法收功。其具體操作如下:
(1)先重復想著:我要收功了。若此時仍在外動,則使用制動法(如前述)使動作慢下來,停下來。緊守住誦泉(甚至內(nèi)視涌泉),不用默數(shù)數(shù)目,只要自覺全身的“氣”己降至該處而平靜了,身體已無外動,則可接著意守頭頂百會,稍停,則轉守肚臍,片刻意想肚臍左上角(女子右上角),開始丹田內(nèi)氣轉圈。
分析:①先有“收功”的意念,并反復默念“我要收功了”。這種收功前的準備功夫,對能圓滿地完成收功程序極有幫助。這有如把汽車駐到目的地時,心里自然先有個“停車”的意念,這意念一起,腳下就自然地“.收油”.車子也就自然慢下來,然后踏腳掣,把車子完全停下來。收功法中“收功”的意念一起,氣也慢慢趨于平靜,外動也就隨而緩慢下來,有如車“收油”一樣,至守涌泉而使氣完全平靜,外動也完全停止,就如把腳掣踏下,車子完全停下一樣,兩者何其相似也!
②守涌泉至全停下來后,接守百會一節(jié),乃回應開功程序守完涌泉而守祖竅一樣,使氣不致過于凝聚下肢,而周流暢順;守百會較守祖竅的時間更短,意念一到便可,千萬不要用意把氣提上百會去,這是特別要注意的。意到百會后即意守肚臍一節(jié),亦與開功程序意守祖竅后續(xù)守肚臍相回應,但時間則較開功時更短,稍停便開始丹田內(nèi)氣轉圈。
這種前后呼應的操作,久久行之,則“氣歸元海”乃自然而然之事。
(2)肚臍內(nèi)氣轉圈法。男子設想肚臍內(nèi)氣從左上角,以臍中為圓心由細到大,經(jīng)上向右下轉三十六圈,即逆時針先轉三十六圈(女子反方向);然后反(方向由大到小轉三十六圈,即順時針轉圈(女子方向自然亦相反),將氣收歸丹田內(nèi)(見圖)。轉圈以上不過肋骨。下不過恥骨為度。
分析:丹田內(nèi)氣轉圈收功法,胡氏以先正向轉三十六圈,再反方向轉二十四圈,與本功稍異。大抵胡氏恪守 “左旋三十六,右轉二十四”的周天古法。此法乃由《周易》“乾用九,坤用六”;卦之占法以每揲四策為據(jù)。9x4=36 (乾);6x4=24(坤)。
此按《周易》雖有所據(jù),但據(jù)練功實踐,一切外動均極為對稱、相等,如轉腰,則左轉九次,右轉亦九次等等之事實,則知人體內(nèi)氣之運行(外動由內(nèi)氣推動),均循對稱,對等之法則。梁氏把兩種方向的轉圈數(shù)均定為三十六,似較合客觀規(guī)律。
這種內(nèi)氣轉圈法,可使氣血不致發(fā)生凝滯,胡氏已有精確論述。
(3)氣歸丹田后,設想以丹田為中心,將內(nèi)收之氣從丹田兩分上下兩股均勻散布全身(用意念設想)。
這個動作學練者初期很可能較難掌握,往往只顧得上而顧不得下。因此,不妨在氣下到腳底,又上到頭頂時象起功程序一樣;由頭頂往下降氣一次,直到腳板底。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氣既不外越,亦不凝結于某一點,而歸入全身經(jīng)脈內(nèi),起到濡養(yǎng)全身的作用。
分析:這個程序,胡氏僅以“意與氣皆到守竅的中心,吸回腹內(nèi),稍停一會將肚臍放松,即告結束。” 梁氏則要求氣散全身。而筆者之操作程序,非但能達到“氣散全身”的目的,更能均勻散布全身,使周身氣脈和暢,與《周易參同契》的“由頭流到足,究競復上升”之經(jīng)文吻合。
(4)搓熱手掌手背,不限次數(shù),以熱為度。
分析:搓手一節(jié),胡氏相同。此舉能使氣血多行手部,且手心相搓,心脈也受溫養(yǎng),于接后之擦臉梳頭,更增補益。
(5)以兩掌貼于面上,兩中指貼于鼻側,向上抹面、梳頭至后腦,然后從兩耳側返回眉間再下口鼻旁,為一次;如此作三十六次。最后一次則兩掌于面前合十,順勢當胸前落下至丹田而分開。之后慢慢睜眼,活動手、足,散步一會。即功畢,可作其他活動。
分析:胡氏也有此節(jié)。但無明示要做三十六次。梁氏則謂行此功時睜眼。筆者于實踐中覺得睜眼擦頭臉,于手掌向上、下推抹時,眼睛又自然閉上,如此一睜一閉,反覺勞神,倒不如依然閉目,反覺自然而舒適也。兩掌合十展勢當胸而下至丹田分開一節(jié),則是筆者在行功實踐中體會而來。
“道法自然”,此之謂耶?
此節(jié)功夫,不但可使頭、手余氣不致凝聚而不適,更可利用掌、指之余氣,令全頭部及臉部接受一回自我而真實的“氣功按摩”,可祛風散寒,活血去暈,明目醒腦。久久行之,更可使頭臉肌膚潤滑,容光煥發(fā)!“氣功美容’也者,更不可少此一著也。合十當胸下則有自然導氣歸元海之妙。
《云笈七簽》也有“頭要常梳”的記載,古人對此早有體會了。
倘收功后,尚覺有余動,或身體某部分仍有明顯氣感,則表示收功尚欠完善,應即從意守涌泉開始,再行收功程序一次。此外,在內(nèi)氣轉圈時,若內(nèi)視感到困難,可用手輔助之。
整套功法均要求在輕松、自然的情況下進行。切勿著意迫求什么,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只有動作令練功者感到不適時,才可以意念“依法”干預。此時最好有老師在旁指導,才不易有差錯。
自發(fā)動功的特點之一就是得氣快。練功者“動”起來并不很困難,只要練習的程序恰當,意守丹田得法而“入靜”良好,通常在一、兩個月內(nèi)便有“外動”;倘有師父的“外氣”相助,則動得更快,通常在一個星期左右即可(只有極少數(shù)者例外)。
“動”起來當然是一個較重要的進展,但也僅是一個普遍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如何使這種“動”能在正常軌道上進行,以達治病強身的目的。依實踐體驗,外動是瀉除“病氣”,內(nèi)動對增強機體生命力起主要作用。因此,內(nèi)動是根基,外動是枝葉而已。
練功者對這套功法,要有正確的認識。倘練功者自以為是,亂改功法;或作不適當?shù)囊饽顚б?,或急于求速效自行盲修瞎練,或練功過度等等,都足可構成偏差。
尚有一點還必須指出的,本功法無須注意呼吸;也就是采用自然呼吸。呼吸之法,就寓于意守丹田之內(nèi)。隨著練功者的功力增進,呼吸會自然而然地調(diào)整為腹式順呼吸、腹式逆呼吸、甚至臍呼吸,即“胎息”,甚或無息呼吸。即口、鼻呼吸幾于完全停止,而代之者為周身毛孔及穴位呼吸。
所有這一切,都在自然進展中產(chǎn)生,無須著意去“練”。練功者只須循序漸進,不急不懈地練下去,自能達致健康長壽、返老還童的佳境。請記著:守其清靜自然,順其動靜自然。——這是練本功的要訣。
四、一些補充說明
練習“自發(fā)五禽戲動功”的人,在第一次外動之后練功,很快便會動起來了,甚至手按肚臍或念口訣之時便動起來了。在這種下,一方面讓其自然地動,另方面必須繼續(xù)做完所有開功程式,切勿以為開功程式僅是為了“起動”,既然“動”了,就可不管了。我要鄭重指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這套功法的開功程式,除了有“起動“的作用外,對疏導全身經(jīng)脈(包括十二正經(jīng)及奇經(jīng)八脈)起著重要作用,也對激發(fā)丹田內(nèi)氣的產(chǎn)生、積聚和循經(jīng)脈流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不依序完成,除了難收練功良效之外,還可能導致偏差。
此外,若在練功中突然發(fā)生意料不到的任何事情,如三更半夜電話鈴響,或有人到訪,或大、小便急,甚或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變化,練功者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是:從容鎮(zhèn)定,不要驚俱,也不要惱怒。只要守住丹田,可從容處理有關事務,爭取在最短時間內(nèi),繼續(xù)練功,萬一環(huán)境已變得無法繼續(xù)練功,也要從容做妥收功程序,把功收好。只有這樣,才無后患;這一原則,凡練本功者均須切實遵守。
當然,在練功前做好準備工作,盡力避免這類事件的發(fā)生,是上上之策。在練功中發(fā)生這樣或哪樣的事情,雖或不致有大損害,但影響練功成效,則是毋容疑義的。
這套功法,照實踐例案顯示,對運動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病患者療效頗為顯著。
五、注意和禁忌事項
各種功法均有其獨有的要求和禁忌,但也有共同的守則;現(xiàn)將主要的列出,各學員切實遵守。
(一)注意事項
(1)過饑、過飽和過勞均不宜練功;不宜在濕地練功。
(2)練功前必須心平氣和。因此酒后,心緒不寧,或惱怒均不宜練功;練功前宜將大、小便解清。
(3)練功時一般要求寬衣、松帶,以免阻礙氣血的自然流暢運行。
(4)練功場所要空氣流通(新鮮更好),寧靜;練功時最好不要生爐火,以免吸入過多廢氣;在露天地方練功,要待地上的熱氣散盡后方可進行。
(5)練功時要注意保暖。冬、春季節(jié)最好不要在當風處練功,否則在開始或收功時可能著涼。
(6)練功一定要循序漸進,切勿急于求成,要順其自然,更不要著意追求某種境界,否則易導致“走火”或“入魔”,損害健康。
(7)練功要勤。所謂“勤”并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練,而是“不中斷”的意思,天天練習,盡可能不間斷。至于一天要練多少時間,因人而異,因功法而異。
(8)當選定練一種功法后。便要一心一意去練,切忌朝秦暮楚,見異思遷,否則不但收不到練功的良好效果,更可能因此而構成禍害!若在有經(jīng)驗的老師指導下,為治療需要而同時練兩三種功法者則例外。
(9)切勿自作聰明,亂改功法。若練功后有不適情形,應及時向老師報告,因這可能是練功時精神分散或意念不當;也可能正是練功的效應如氣沖病灶,特別是氣沖未被發(fā)現(xiàn)的隱疾時往往也有不適感。
(10)在任何環(huán)境下練功,心理上也應準備環(huán)境隨時會發(fā)生變化,如特別聲晌、爭吵、火警或其他變化等,萬一真的發(fā)生,也不會受較大干擾而產(chǎn)生不適。
(11)若練功為治療疾病,則應暫停性生活,待病情已有較大改善及穩(wěn)定后才可酌情進行。通常病情較重者,宜暫停性事一百天。
若練功為一般性的保健,也應稍加節(jié)制;尤其在練功初期,許多功法都能增強性能力及性欲,尤以初期最為明顯,碰到這種情況,練功者切宜自律;否則 “支出大于收入”,對健康不但無益,反而有損也。
(12)無論練何種功法,均不宜看或聽一些殘酷、恐怖及色情的電影、電視、書報或音響,務求將心境保持在平靜、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下;若病情較重,則其周圍的人更應注意,勿向病者傳達一些可能影響其心境的“壞”消息,而病者更不宜著意去探求那些訊息。
(13)練功初期不宜向別人探聽練功的反應和妄自揣度。因各人的先天體質、后天學養(yǎng)、健康狀況等均各有差異。你有的,別人不一定有,別人有的,你也不一定有。因此,上述行為宜加約束。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把一切那看得平淡一些,生活也宜簡單,勿致身、心過勞也是很重要的,“養(yǎng)生”方法,只有“練”、“養(yǎng)”相宜,才能收到
練功的最大效益。收功后宜先用干毛巾將汗抹干,約兩小時后始宜沐浴。
(二)禁忌事項
(1)有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癲癇、癔病等)史或可能受遺傳者均不宜練氣功。已練者也應馬上終止。但切勿把神經(jīng)衰弱包括在內(nèi),須嚴格區(qū)分,因這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2)血友?。ㄝp微出血久久不能自止者)不宜練功。
(3)活動性肺結核或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胃潰瘍而在出血期)之患者。
(4)急性熱病患者.
(5)中毒性疾病感者。
(6)梅毒患者亦以不練為佳.
六、外動形態(tài)與健康關系的觀察
自發(fā)動功的練習者在自發(fā)外動出現(xiàn)后,其形態(tài)真可謂多彩多姿,干姿百態(tài),各各不同。但大體上都有規(guī)律:
(1)外動幅度都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漸歸于靜。
(2)外動強度都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漸歸于靜。
(3)外動大體是對稱的,或左右對稱、或前后 對稱;甚至次數(shù)也很相近或相同。
但練功者切不宜對這些有所執(zhí)著,更不要若意去數(shù)多少次或著意使其對稱。只須把動作控制在緩慢、柔和及有節(jié)奏便可。
自發(fā)外動基本上起著瀉除病氣、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臟腑的作用。因此,每次練功,外動形態(tài)有所不同;即使“相同”,也多是“近似”,而非一成不變,因為身心都起著變化。
有些人會在功中出現(xiàn)一些與日常生活或工作動態(tài)相似的形態(tài),有些會出現(xiàn)拍打、按摩、點穴、跪拜、臥地、坐地等;有些拍打、按摩、點穴是循經(jīng)進行的, 有些則僅是在局部進行,大抵和健康狀況、練功進度有關。
功中出現(xiàn)五禽形態(tài),那是五臟氣機發(fā)動的結果,對有關臟腑、經(jīng)絡的治療有積極意義。
情志積郁者,可能在功中出現(xiàn)飲泣甚或痛哭流涕;而另一些練功者則可能會微笑,甚或大笑、大叫。這些都是生理、病理的自動舒發(fā),練功者絕不宜著意追 尋,一切都要順其自然——既不追求,也不著意壓抑。但若在深夜練功,則可把聲浪控制在低音調(diào).以免騷擾他人。
有些練功者會出現(xiàn)類似舞蹈、拳術、瑜珈等動態(tài),而有些更是出現(xiàn)輕歌漫舞。所有這些,都是氣機發(fā)動后,循經(jīng)運行而產(chǎn)生的自動調(diào)節(jié)的結果。
一次正確、圓滿的練功,不管其在功中是否出現(xiàn)過打拳、舞蹈等較大運動的外動,在圓滿收功后,都應該享有一份神清氣爽,眼明心亮的舒暢感,而不是疲勞、怠倦。這就是氣功練習和一般運動后的即時差別。
彩照附圖,是自發(fā)五禽戲動功練習者常見的一些動作形態(tài),把這些展示出來,目的是告訴讀者:這是常有的事情,用不作大驚小怪,更不要著意追求,這是要對讀者鄭重說明的。
氣功態(tài)中的許多姿式,難度很高,平常狀態(tài)下是做不到的,且有某些動作甚為優(yōu)美,有些則是形神俱備,頗為美妙。讀者看過了就算了,不必留在心中。
諸般動態(tài),僅是煉過程中常見的一些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誠然與身體健康狀況、經(jīng)絡通暢狀況有密切的關聯(lián),所謂“有諸內(nèi)則形諸外”者是也。但,這僅是現(xiàn)象,也是大多數(shù)練功者常有的現(xiàn)象與過程;但卻不是任何人都必有的,也不是練功的目的。練功者明白了這點,自然也就不會強求而人為地破壞體內(nèi)自有的自動系統(tǒng)的自動操作、自動調(diào)節(jié)的功能了。
現(xiàn)代研究已表明,生物體均有其獨特的自動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人體具有的自動系統(tǒng),可說是所有生物體中最精密、最完善、最復雜的,它遠非現(xiàn)代人工制造的任何最精密、最完善的“電腦”所可比擬。
常識告訴我們,越是精密的儀器,若使用不恰當就越容易損壞。人類生活隨著科技文明的發(fā)展變得越來越復雜,人身的自動系統(tǒng)因此也就越來越受干擾、抑制和破壞。因此,自動系統(tǒng)機能的失調(diào)狀況也就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常見。
科技和文明的發(fā)展,誠然能使人類生活較為豐足而多姿.但是,也能使自然界遭受破壞,環(huán)境受到污染;復雜的生活形態(tài),也使人體的自然抗病力漸趨低下。
氣功修煉的目的,就在于較大程度地恢復和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進而改善生存空間。我們習慣稱這種能力叫“生命力”。
是的,氣功能做到的是這些,所以,練功者只消自問:練功后生命力是不是較前強盛了?若答案是肯定的,這就夠了。最低限度已說明你所修煉的功法和修煉方法是對的,是與氣功的目的相吻合的。若答案是否定的,那你旋必須進行客觀的和全面的檢討了。
自發(fā)動功的自然進程
一、、動靜互根
自發(fā)動功修煉者必須重視“靜極生動”與“動極生靜”的道理。靜,包括形體的靜與心境的靜,尤其是心境的靜。
形體的靜,是容易做到的。只須依指定的方法進行便可以了,但心境的靜,除了方法之外,往往還有一段必經(jīng)的過程。初練功者,身一靜下來,便覺雜念叢生,念頭一個連著一個,無休止似的翻滾。這是大多數(shù)人都有的,不用煩躁,也不用自責,秦然自若地依著練功方法的指示進行便可以了?!俺s念”這一關,是練靜功的人最難闖過的,但練自發(fā)動功者,則似較易。何故?因為自發(fā)動功,得氣快。一旦內(nèi)氣發(fā)動,雜念自然就象給內(nèi)氣制伏了似的,“神在氣中,氣包神外”,“雜念”就不除而自除了。
“靜極生動”的動字,就自發(fā)動功而言,是包括內(nèi)氣的動及形體的動,兩層含義的。
當內(nèi)氣發(fā)動,循經(jīng)流行.往往就能激發(fā)形體的自動,使練功者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動起來。
關于外動的規(guī)律,前面已討論過了,這里不再重復。
當外動循著其自然規(guī)律,漸漸地由“動極”而生出靜來,即由外動而復歸于外靜的階段。當然,這是由大而小,由多而少的漸變過程。這已與一般做靜功的沒有多大差別了。
到此階段,往往在做完開功程序而靜守丹田時,只覺內(nèi)氣的流行,受著內(nèi)氣的薰蒸、溫養(yǎng),你只感到通身和暢,怡然而進入無何有之鄉(xiāng)。
如此這般,經(jīng)歷了一段時期之后,可能于功中又出現(xiàn)輕微的外動,之后又復歸于靜。這是靜——動——靜的螺旋式的循環(huán),練功者在這自然、反復的循環(huán)中,健康也就日漸強壯,生命力也就與日俱增了。
功程至此,練功者可能已發(fā)現(xiàn):自發(fā)動功和靜功實在沒有什么分別了。
是的,確實是這樣,當進至動極而靜的階段時,實在已沒有必要去強行分別什么“自發(fā)動功”與“靜功”了。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由小學而中學到大學時,你說你是學生還是老師?
學生和老師是相對而言的。到這階段,“自發(fā)動功”與“靜功”也是相對而存在。
前面已經(jīng)研究過,“自發(fā)動功”是由“靜功”派生出來的?,F(xiàn)在已返至“靜功”里,這是“返樸歸真”而已。
要更上一層樓,那我們就有必要對“靜功”作些探索了。
二、更上一層樓一先天自然功法筒介
先天自然功法,本是“從虛而入”的無上法門。師云:“其根器者能頓超直入,直捷了當”。
唯一般之學者,初習時每有“無所把憑、無從入手”之感(如筆者即曾是其中之一)。故余師也只好從權說法。自發(fā)動功修習者,不妨考慮以此功法,作為更上一層樓的階梯。
今據(jù)余師所傳,加上筆者個人修習之體驗,整理而成此一功法。若有錯謬,非師之過,其責全由筆者個人承擔。
(一)注意和禁忌
請參閱“自發(fā)五禽戲動功”同項。惟對環(huán)境的“靜”的要求更高;對外來的各種干擾因素,要求有更充分的心理準備。練功處光線要柔和、稍暗。
(二)功前準備
可參閱前文各有關章節(jié)。且對衣、褲之寬松更應留意。功前散步為必不可少,能喝口熱茶則更佳。
(三)姿式
(1)坐式:安坐于地板、椅或床上均可,墊宜稍厚;坐以兩手抱膝如胎兒狀為最佳;若腹大不宜此式者,則隨意采一舒適自然之坐姿亦可;此外,如傳統(tǒng)的單盤坐、雙盤坐、自然盤坐成端坐均可。無論何種坐式一定要坐得舒適,自然,切忌僵硬。兩手以十指相扣,置于舒適處即可。
(2)臥式:左及右側臥或仰臥均可。飲食后不足一小時及心臟欠佳者宜采右側臥或仰臥。臥姿則以兩手抱膝如胎兒狀為首選,次為縮腳曲膝.再次為兩腳交疊;兩手亦以十指相扣為佳,相疊為次。但都必須舒適、自然,切忌僵硬。如仰臥,則以十指相扣或相疊置腦下,兩腳曲疊或直疊均可。
(四)功法
(1)選妥姿式,舒適、自然地坐或臥好后,先靜養(yǎng)片刻,待心境清靜后,緩緩地吐出濁氣三口;然后,嘴露微笑,徐徐放下眼皮,輕閉雙目,并將收合之目光移注于會陰穴內(nèi),緩慢而有節(jié)奏地默數(shù)九下(女性八下)。
但要注意,若心未清靜時,勿先閉眼;宜再靜養(yǎng)片刻,待雜念全消,心平氣靜始行閉眼。
(2)數(shù)完九(女八)下后,默默地將目光上移,置于肚臍之后,命門之前的空虛處,即古稱“虛無窟子”或稱“真金鼎”者,就是本功之丹田(此與自發(fā)五禽戲動功之丹田同)。
此時之“目光”,也就是“心光”、“性光”、“神光”。將神光安放此處,也就是古真所云的“凝神入氣穴”。
(3)凝神入氣穴后,勿理會口鼻之呼吸,只用“神光”微微照察著丹田的起伏,它起,就依著起,它停,也依若停,它伏,也依著伏。此時用的是“依”字訣。切勿用意使之起或伏,要“守其清靜自然”,“依其清靜自然”,這是要訣。
如此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而然地達到心息相依,息不調(diào)而自調(diào)了。日久功深,則側胎息漸成,真息自現(xiàn)。其息深深,悠揚楊達四肢百骸,所謂“真人之息以踵”者是也。
在“依息”,過程中,神光微微依、照便可。切不可太緊,太緊則火澡;亦不可太散,散則火冷;不緊不散,方為得中。得中,方可漸達恍惚沓冥的真境界,宜仔細體會。
功中由始至終要保持舒適、自然,切忌僵硬、做作;因此功中若感疲倦,可自然調(diào)整姿式,務要保持舒適暢、自然。
若功中四肢或頭頸出現(xiàn)不由自主的自發(fā)外動,切勿驚疑,順其自然地活動可也。只有在動得不舒適或幅度過大或過于強烈時,才主動調(diào)整之。若動得舒,也切勿起貪戀之心,要順其動靜之自然,既不驚疑、壓制,亦不追求、留戀。正是:動也由他動,靜也由他靜;動靜兩相宜,自然修性命。
(五)收功法
(1)先要有收功的意念,然后徐徐將神光下足底涌泉穴,梢停;隨將神光上注頭頂百會穴,一到即可,即將神光回注丹田。但若在自發(fā)外動中收功則須依自發(fā)五禽戲動功之收功法進行。
(2)神光回注丹田后,稍停,意想以丹田為中心,將氣分為兩截,上下勻地散布全身。下至足底,上至頭頂,再由頭頂下降涌泉。
(3)兩手互搓,以熱為度,抹面梳頭36次,唯于最后一次,則兩掌于面前合十,由胸前徐徐下降至丹田而分開。
(4)緩緩睜眼起坐,散步數(shù)分鐘?;顒邮?、足,指、趾,至此練功圓滿結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自發(fā)五禽戲動功
【轉發(fā)】自發(fā)五禽戲動功
【功夫大家】一代“拳神”胡耀貞先生的真功夫修煉之經(jīng)驗(附胡耀貞先生《心意內(nèi)功要訣》)非常珍貴,千金難...
自發(fā)“五禽戲"動功
自然門氣功源出道家
臍陰式胎息功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