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歲貨聲-閑步庵一冊抄本

這個題目是從周作人那里得來的。周作人也是從別人那里“借”的。他“從友人處借來閑步庵所藏一冊抄本,名曰《一歲貨聲》”。這本書“記錄一年中北京市上叫賣的各種詞句與聲音”,覺得“其文亦頗有意思”,所以他就寫了一篇題為“一歲貨聲”的文章介紹這些叫賣的詞句與聲音。

  我喜歡這篇文章,更喜歡這個題目,因為它勾起我對故鄉(xiāng)的回憶。

  我的故鄉(xiāng)一年當(dāng)中也是經(jīng)??梢钥吹截浝勺叽宕锏纳碛?,聽到他們叫賣的聲音的,只是他們的叫賣聲沒有舊京城里叫賣聲那么婉轉(zhuǎn)、悠揚,加了好多語助詞的。他們叫賣什么貨品就直接叫出它的名稱,比如賣桃子,就叫“賣桃子哎――”,最多只加了一個“哎”字,而不會像北京賣桃人那樣叫:“櫻桃嘴的桃嘔嗷噎啊……”仿佛唱歌似的,因此,故鄉(xiāng)的叫賣聲的確要減卻許多韻味。

  因此,我對故鄉(xiāng)貨郎的回憶主要不是他們的聲音,而是貨品和這些貨郎本人。

  我已不能像那本專門的著作那樣按月令說出故鄉(xiāng)人兜售物品的情況,只能按季節(jié)大致寫下我的所見所聞。

  一場又一場春雨過后,整個田野都蘇醒過來,池塘河堰里也迅速漲滿了水。特別是到了桃花綻蕾的時候,更是“舍南舍北皆春水”。有了水,對于有經(jīng)營頭腦的人來說,也就有了商機,那就是到各村里販?zhǔn)埕~苗?!耙荒曛嬙谟诖骸保稽c不錯,春天里在水中放入魚苗,到了年末,就可收獲到一尾尾肥腴壯實、鱗光閃閃的大魚了。故而販魚苗端的是掐準(zhǔn)了時機的好生意。

  販魚苗的人是挑著兩只水桶到各個村上的。這個桶也有些特別,就是肚粗圓而口收縮,上面蓋著一層層薄薄的紗布――蓋魚苗的桶蓋自然是不能用木板,如用木板豈不是要把魚苗悶死么?

  販魚苗人喊的不是“賣魚苗”,而是“魚花哩――魚花哩――”我看過他們木桶里的魚苗,一尾尾像銀針,也有的像泡開來的細(xì)長細(xì)長的好茶葉,帶一點嫩黃,成千上萬尾在水中快活地嬉戲,確實有點像盛放的嫩黃花蕊。

  一聽到叫賣魚花的聲音,村里人就會走出來搭訕問價。而村里主事的便跟販魚人商議,說好價錢,販魚苗的人就會挑著木桶(有時不止一個)到池塘邊,用水瓢把魚苗舀進(jìn)塘里,一年三節(jié),特別是過年時家家戶戶的臘魚就有指望了。

  在春天里,我們還經(jīng)常看到賣雞雛、鴨雛的;一般他們挑的都是大大的簸箕,一路小心翼翼卻又像跳舞似的走來,簸箕往往是好幾只重疊在一起的。買魚花是集體的事,而買雞雛鴨雛的都是各家各人。大多是些大娘大嫂,一聽說有賣小雞小鴨的來了,就會圍攏上來,看著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嘴里發(fā)出嘖嘖的贊嘆。于是,一番討價還價――一般她們都是要討價還價的,每人都會用圍裙兜著三五只、十幾只雞雛、鴨雛回去。于是,家鄉(xiāng)戶戶的庭院里便會看到一只只毛茸茸的可愛的小動物在那里跑著、滾動著,唧唧喈喈、快樂地鳴叫著。

  如此一來,春天在鄉(xiāng)村里不僅僅是桃紅柳綠般浪漫的憧憬,而是播過了種子,可以等待收獲實實在在的希望了。有時,苗圃里的人也會乘此時節(jié)扛著一捆捆樹苗來賣,買下樹苗的人把樹苗栽在山坡上、田邊宅畔,更是把希望延伸到更長的歲月之中了。

  如果說春天人們販運的是希望,那么夏天,人們偏重的可以說是即時的日用品,比如鐮刀、小鏟與草帽之類的小件農(nóng)具,這些小件農(nóng)具都是供人們預(yù)備進(jìn)行夏收的。而名副其實的貨郎――我們那里是叫做賣零貨的,更是頻繁地在村里出現(xiàn),把他手里的撥浪鼓搖得格外的響亮的,說到“貨聲”――這些撥浪鼓才是“貨真價實”的貨聲哩!

  賣零貨的貨郎其實是不分季節(jié)的,只是春末與夏秋兩季來得格外勤些,或許這些季節(jié)天氣更好,更適合在戶外走動吧。他們挑的擔(dān)子一律是兩只篾籮,而在篾籮上卻放著有時是一只,有時是兩只帶玻璃的匣子。匣子里是一個個隔開的小紙盒子,整齊地排著,里面放滿了針頭線腦、紐扣、頂針乃至電池、剪子、小刀等日用物品。每當(dāng)撥浪鼓一響,村子里的大人小孩便會聞聲而動,來到貨郎擔(dān)前挑選物品。用幾枚硬幣,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人臉上都洋溢出歡喜的笑容。有的小孩子還可以得到幾塊糖果,有的小女孩能扯上一段夢寐以求的紅頭繩,就更是歡天喜地,活蹦亂跳地拿著這些物品跑走。

  我在小時候也是常期待貨郎擔(dān)子來到村里。如果手里攢有雞毛、鴨毛、雞肫皮、牙膏皮,更是日日盼望貨郎來,好去換回一節(jié)電池,一把刀子,仿佛是白得來的似的,別提有多么高興了。

  但是,其間很有幾年村子里聽不到那貨郎的撥浪鼓聲,原因是有人把它當(dāng)做“資本主義的尾巴”給割掉了。因此,鄉(xiāng)親們總覺得生活中缺了一些什么,何況是真的不方便買到零用品。而且聽說,有幾個出名的貨郎因此挨了批斗,境遇很不好,人們都為之嘆息許久。直到幾年后,那歡快的響亮的撥浪鼓聲又在村道上響起來,人們的眉頭才松開來,露出了歡喜的神色。沒想到,從小小的撥浪鼓聲中也可以聽到人世滄桑哩!

  到了秋天,村子里更多的是響起收貨品的聲音,“收雞蛋,鴨蛋哩――”“收玉米、谷子哎!”“收雞毛、鴨毛、豬骨頭哩!”甚至還有收玻璃、頭發(fā)的。這說明,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而我們享用后剩下來的仍是他人所希冀的。這種收貨品的聲音當(dāng)然也是“一歲貨聲”中不可缺的一種。

  秋天外面人來村兜售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海帶、麻花魚等海產(chǎn)品。海帶人所共知,不用說了;這麻花魚就是海里出來的小帶魚,長長的,風(fēng)干的,卷成一綹綹的,像麻花似的,因而得名。每次賣麻花魚的來,買的人并不多,原因是村里人舍不得花這個錢;而我的母親多少總要買點,好給我下飯。麻花魚用辣椒“紅燜”,還是很可口的,但也不能多吃,多吃有點木木的,像豆腐渣,就沒什么味道了。

  秋天里還有一樣叫賣不可不記,就是賣種子的,尤其是好的菜種,一旦有人來,打點家中自留地和菜園子的主婦自是要買的。各樣種子分別用一個個小玻璃瓶子儲備好,以便來年用。

  冬天是農(nóng)閑時節(jié),外鄉(xiāng)人來村里做生意主要是些零食:菱角啦、甘蔗啦、花生啦、荸薺啦(我們那里把荸薺叫做土粒子)。這些東西當(dāng)?shù)仉m然生產(chǎn),但究竟不多;而農(nóng)閑時,村里人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有了這些零食,更好打發(fā)時光。而到了有一些難得的文娛活動如村子里唱戲什么的,戲臺底下更多的是這些小商販。就那么一捧花生、菱角,一兩根甘蔗,卻都是令人們尤其是孩子們開心的愛物哩!

  總之,一歲貨聲,都是為村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來此販賣貨物的,大都是陌生的外鄉(xiāng)人,他們帶來了外鄉(xiāng)的出品,卻讓本地人的生活――在當(dāng)年那是多么貧瘠的生活――添了多少色彩,增加了多少歡喜呀!他們的叫賣聲不如大都市里的動聽,都很質(zhì)樸,卻是不可缺少的。這樣說起來,無論城鄉(xiāng),還真的是都要感謝那一歲貨聲吶!

關(guān)于《一歲貨聲》(讀書筆記)

    周作人一生讀書之繁雜,罕有望其項背者,然其讀書多為常人所不屑或不注意者,從中披沙揀金別擇出有思想和文化價值之材料。譬如清末民初閑園鞠農(nóng)所撰《燕市貨聲》,他即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二月為之先后寫下《一歲貨聲》《一歲貨聲之余》二文。其稱所見乃得之閑步庵抄本,閑步庵即其弟子沈啟無別號?!堆嗍胸浡暋贰坝涗浺荒曛斜本┦猩辖匈u的各種詞句與聲音,共分十八節(jié),首列除夕與元旦,次為二月至十二月,次為通年與不時,末為商販工藝鋪肆。序文自署'閑園鞠農(nóng)偶志于延秋山館’”(周作人),貨聲即市聲,吆喝叫賣聲也。撰者對所錄街頭商販吆喝叫賣聲加以注釋,在書中凡例道出所撰衷愿:“可以辨鄉(xiāng)味,知勤苦,紀(jì)風(fēng)土,存節(jié)令,自食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間者固非淺鮮也。朋來亦樂,雁過留聲,以供夫后來君子?!敝苁蠘O為推崇是書,在《一歲貨聲》文末云:“此書因系傳抄本,故頗多錯誤,下半注解亦似稍略,且時代變遷慮其間更不少異同,倘得有熟悉北京社會今昔情形如于君閑人者為之訂補,刊印行世,不特存錄一方風(fēng)物可以作志乘之一部分,抑亦間接有益于藝文,當(dāng)不在劉同人之《景物略》下也?!币痪湃拍暌辉滤衷凇蹲洗避幵姟芬晃闹蟹Q:“昔日讀閑園鞠農(nóng)之《一歲貨聲》,鐵獅道人之《燕京歲時記》,心正喜之,其愛景光識名物之意有相同者,今在紫幢軒亦得見一斑,此數(shù)人者可謂不俗者矣?!苯o予不菲評價。 

    無獨有偶,之前劉半農(nóng)亦曾談及《燕市貨聲》,云“《舊京貨聲》一冊,閑園鞠農(nóng)不知何許人。此齊如山抄藏本,眉識出如山手。二十一年春借錄存之。半農(nóng)。”又云:“及門常維鉤惠云,閑園鞠農(nóng)蔡繩格,字省吾,號無悶山人,又號養(yǎng) 石叟,待曉廬,鑲黃旗漢軍人,清二等侍衛(wèi),現(xiàn)年七十五以外,住柏林寺西太保街路南。二十一年十二月四日半農(nóng)?!备凳|子在《由乳酪談到杏酪》(《朔風(fēng)》第三期,193812)一文亦言及《一歲貨聲》,稱:“很久想把閑園鞠農(nóng)作的《一歲貨聲》,標(biāo)點補注一下?!鼻易苑Q已完成《除夕》部分,并憑之考證酪與杏仁茶這兩種北京食品源流。蔡繩格先生生于一八五六年,歿于一九三三年,著述燕京風(fēng)俗甚富,除《燕市貨聲》外,還著有《燕市商標(biāo)錄》、《北京禮俗小志》、《北京歲時記》、《燕城花木志》、《燕城勝跡志》等多種,可惜其生平無從知道得更其詳細(xì),其著現(xiàn)今尚未重新整理校訂再版。張次溪編《京津風(fēng)土叢書》,一九三八年九月由北平雙肇樓校印出版,共收《燕京訪古錄》《燕市負(fù)販瑣記》等民國時期風(fēng)俗筆記著述十七種,其中即闌入《燕市貨聲》,似為其正式付印面世。
   《燕市貨聲》乃中國民俗學(xué)開先河之作,撰于一九零六年,抄本殊多,書亦名《一歲貨聲》《舊京貨聲》,大概為傳抄者易之。中國民俗學(xué)研究迄于民國蔚為大觀,類似之作,現(xiàn)代就有好幾種,譬如齊如山撰《北京貨聲》,其一九三三年在《故都市樂圖考》序中說,“沿街肩擔(dān)貿(mào)易之小販,尤足表現(xiàn)之。其叫賣之聲,俗名為吆喝,所發(fā)腔調(diào),等于歌唱,有板有眼,有快有慢,宛轉(zhuǎn)悠揚,悅耳動聽,且有時有白有唱,與戲曲無異,誠非他處所可比擬。……余曾將北平小販,何時售何物,由元旦起,至除夕止,依時歸納,輯成一書,名曰北京貨聲?!贝送?,一九三六年薩莫爾·維克多·康斯坦英文所著《京都叫賣圖》出版(陶立譯、陶尚義繪圖,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4年新版),按季節(jié)分春夏秋冬四部分,記錄54種叫賣聲,文筆曉暢幽默,考證翔實,隨附有部分珍貴歷史圖片,詳實考察研究北京昔日商業(yè)和市井習(xí)俗,甚為稀見。而今人有王文寶所著《吆喝與招幌》(2002年5月,同心出版社),書中《吆喝與響器》一章,依據(jù)叫賣內(nèi)容,將之分為吃食、菜蔬、糖果、服飾、用品、服務(wù)、娛樂、收換八大類,梳理更其規(guī)整,書末即附錄閑園鞠農(nóng)《一歲貨聲》。另,翁偶虹亦曾撰《貨聲》一文(《北京話舊(增訂本)》,20124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凡此諸種皆與《燕市貨聲》一脈相承聲氣相通。

    就所見,國內(nèi)袁一丹先生通過采用前人收集敘述貨聲之資料,結(jié)合時事,嘗撰論文《聲音的風(fēng)景——北平籠城前后 》(刊《北京社會科學(xué)》2012年第6),再現(xiàn)抗戰(zhàn)初期北平淪陷前民俗風(fēng)氣,她在文首說到:“聲音轉(zhuǎn)瞬即逝,是唯有在現(xiàn)場才能“看見”的風(fēng)景。從聲音的角度介入1937年北平淪陷前后的社會狀況,關(guān)注的是戰(zhàn)爭如何侵入北平人的日常生活,改變生活的節(jié)奏,為整個城市'調(diào)音’?!比淖x來真是別開眼界,悲涼滿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傳統(tǒng)的市聲
鄉(xiāng)村貨郎,消失的一種職業(yè)
時代記憶 | 街頭聽市聲
瞎 樣 兒
街頭又傳來貨郎聲
撥浪鼓、豆腐梆子、銅鑼……鄉(xiāng)村里那遠(yuǎn)去的叫賣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