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從周作人那里得來的。周作人也是從別人那里“借”的。他“從友人處借來閑步庵所藏一冊抄本,名曰《一歲貨聲》”。這本書“記錄一年中北京市上叫賣的各種詞句與聲音”,覺得“其文亦頗有意思”,所以他就寫了一篇題為“一歲貨聲”的文章介紹這些叫賣的詞句與聲音。
我喜歡這篇文章,更喜歡這個題目,因為它勾起我對故鄉(xiāng)的回憶。
我的故鄉(xiāng)一年當(dāng)中也是經(jīng)??梢钥吹截浝勺叽宕锏纳碛?,聽到他們叫賣的聲音的,只是他們的叫賣聲沒有舊京城里叫賣聲那么婉轉(zhuǎn)、悠揚,加了好多語助詞的。他們叫賣什么貨品就直接叫出它的名稱,比如賣桃子,就叫“賣桃子哎――”,最多只加了一個“哎”字,而不會像北京賣桃人那樣叫:“櫻桃嘴的桃嘔嗷噎啊……”仿佛唱歌似的,因此,故鄉(xiāng)的叫賣聲的確要減卻許多韻味。
因此,我對故鄉(xiāng)貨郎的回憶主要不是他們的聲音,而是貨品和這些貨郎本人。
我已不能像那本專門的著作那樣按月令說出故鄉(xiāng)人兜售物品的情況,只能按季節(jié)大致寫下我的所見所聞。
一場又一場春雨過后,整個田野都蘇醒過來,池塘河堰里也迅速漲滿了水。特別是到了桃花綻蕾的時候,更是“舍南舍北皆春水”。有了水,對于有經(jīng)營頭腦的人來說,也就有了商機,那就是到各村里販?zhǔn)埕~苗?!耙荒曛嬙谟诖骸保稽c不錯,春天里在水中放入魚苗,到了年末,就可收獲到一尾尾肥腴壯實、鱗光閃閃的大魚了。故而販魚苗端的是掐準(zhǔn)了時機的好生意。
販魚苗的人是挑著兩只水桶到各個村上的。這個桶也有些特別,就是肚粗圓而口收縮,上面蓋著一層層薄薄的紗布――蓋魚苗的桶蓋自然是不能用木板,如用木板豈不是要把魚苗悶死么?
販魚苗人喊的不是“賣魚苗”,而是“魚花哩――魚花哩――”我看過他們木桶里的魚苗,一尾尾像銀針,也有的像泡開來的細(xì)長細(xì)長的好茶葉,帶一點嫩黃,成千上萬尾在水中快活地嬉戲,確實有點像盛放的嫩黃花蕊。
一聽到叫賣魚花的聲音,村里人就會走出來搭訕問價。而村里主事的便跟販魚人商議,說好價錢,販魚苗的人就會挑著木桶(有時不止一個)到池塘邊,用水瓢把魚苗舀進(jìn)塘里,一年三節(jié),特別是過年時家家戶戶的臘魚就有指望了。
在春天里,我們還經(jīng)常看到賣雞雛、鴨雛的;一般他們挑的都是大大的簸箕,一路小心翼翼卻又像跳舞似的走來,簸箕往往是好幾只重疊在一起的。買魚花是集體的事,而買雞雛鴨雛的都是各家各人。大多是些大娘大嫂,一聽說有賣小雞小鴨的來了,就會圍攏上來,看著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嘴里發(fā)出嘖嘖的贊嘆。于是,一番討價還價――一般她們都是要討價還價的,每人都會用圍裙兜著三五只、十幾只雞雛、鴨雛回去。于是,家鄉(xiāng)戶戶的庭院里便會看到一只只毛茸茸的可愛的小動物在那里跑著、滾動著,唧唧喈喈、快樂地鳴叫著。
如此一來,春天在鄉(xiāng)村里不僅僅是桃紅柳綠般浪漫的憧憬,而是播過了種子,可以等待收獲實實在在的希望了。有時,苗圃里的人也會乘此時節(jié)扛著一捆捆樹苗來賣,買下樹苗的人把樹苗栽在山坡上、田邊宅畔,更是把希望延伸到更長的歲月之中了。
如果說春天人們販運的是希望,那么夏天,人們偏重的可以說是即時的日用品,比如鐮刀、小鏟與草帽之類的小件農(nóng)具,這些小件農(nóng)具都是供人們預(yù)備進(jìn)行夏收的。而名副其實的貨郎――我們那里是叫做賣零貨的,更是頻繁地在村里出現(xiàn),把他手里的撥浪鼓搖得格外的響亮的,說到“貨聲”――這些撥浪鼓才是“貨真價實”的貨聲哩!
賣零貨的貨郎其實是不分季節(jié)的,只是春末與夏秋兩季來得格外勤些,或許這些季節(jié)天氣更好,更適合在戶外走動吧。他們挑的擔(dān)子一律是兩只篾籮,而在篾籮上卻放著有時是一只,有時是兩只帶玻璃的匣子。匣子里是一個個隔開的小紙盒子,整齊地排著,里面放滿了針頭線腦、紐扣、頂針乃至電池、剪子、小刀等日用物品。每當(dāng)撥浪鼓一響,村子里的大人小孩便會聞聲而動,來到貨郎擔(dān)前挑選物品。用幾枚硬幣,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人臉上都洋溢出歡喜的笑容。有的小孩子還可以得到幾塊糖果,有的小女孩能扯上一段夢寐以求的紅頭繩,就更是歡天喜地,活蹦亂跳地拿著這些物品跑走。
我在小時候也是常期待貨郎擔(dān)子來到村里。如果手里攢有雞毛、鴨毛、雞肫皮、牙膏皮,更是日日盼望貨郎來,好去換回一節(jié)電池,一把刀子,仿佛是白得來的似的,別提有多么高興了。
但是,其間很有幾年村子里聽不到那貨郎的撥浪鼓聲,原因是有人把它當(dāng)做“資本主義的尾巴”給割掉了。因此,鄉(xiāng)親們總覺得生活中缺了一些什么,何況是真的不方便買到零用品。而且聽說,有幾個出名的貨郎因此挨了批斗,境遇很不好,人們都為之嘆息許久。直到幾年后,那歡快的響亮的撥浪鼓聲又在村道上響起來,人們的眉頭才松開來,露出了歡喜的神色。沒想到,從小小的撥浪鼓聲中也可以聽到人世滄桑哩!
到了秋天,村子里更多的是響起收貨品的聲音,“收雞蛋,鴨蛋哩――”“收玉米、谷子哎!”“收雞毛、鴨毛、豬骨頭哩!”甚至還有收玻璃、頭發(fā)的。這說明,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而我們享用后剩下來的仍是他人所希冀的。這種收貨品的聲音當(dāng)然也是“一歲貨聲”中不可缺的一種。
秋天外面人來村兜售的,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海帶、麻花魚等海產(chǎn)品。海帶人所共知,不用說了;這麻花魚就是海里出來的小帶魚,長長的,風(fēng)干的,卷成一綹綹的,像麻花似的,因而得名。每次賣麻花魚的來,買的人并不多,原因是村里人舍不得花這個錢;而我的母親多少總要買點,好給我下飯。麻花魚用辣椒“紅燜”,還是很可口的,但也不能多吃,多吃有點木木的,像豆腐渣,就沒什么味道了。
秋天里還有一樣叫賣不可不記,就是賣種子的,尤其是好的菜種,一旦有人來,打點家中自留地和菜園子的主婦自是要買的。各樣種子分別用一個個小玻璃瓶子儲備好,以便來年用。
冬天是農(nóng)閑時節(jié),外鄉(xiāng)人來村里做生意主要是些零食:菱角啦、甘蔗啦、花生啦、荸薺啦(我們那里把荸薺叫做土粒子)。這些東西當(dāng)?shù)仉m然生產(chǎn),但究竟不多;而農(nóng)閑時,村里人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有了這些零食,更好打發(fā)時光。而到了有一些難得的文娛活動如村子里唱戲什么的,戲臺底下更多的是這些小商販。就那么一捧花生、菱角,一兩根甘蔗,卻都是令人們尤其是孩子們開心的愛物哩!
總之,一歲貨聲,都是為村人們所喜聞樂見的。來此販賣貨物的,大都是陌生的外鄉(xiāng)人,他們帶來了外鄉(xiāng)的出品,卻讓本地人的生活――在當(dāng)年那是多么貧瘠的生活――添了多少色彩,增加了多少歡喜呀!他們的叫賣聲不如大都市里的動聽,都很質(zhì)樸,卻是不可缺少的。這樣說起來,無論城鄉(xiāng),還真的是都要感謝那一歲貨聲吶!
關(guān)于《一歲貨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