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西湖之美,蘇州有石湖之勝”。石湖的美勝在旖旎清秀的山水田園風光,勝在星羅棋布的歷史遺跡,更勝在深厚雋永的文化意蘊,石湖的半湖碧玉,點點青山,橫亙于蘇州西南一隅,雖說少了一分蘇州古典園林的精致細雅,卻更多了一分吳地山水的曠達幽遠。正如吳中名士周瘦鵑在其《石湖》開篇中所言:“杭州的西湖,名揚世界,而蘇州的石湖,實在也不在西湖之下?!?/p>
欣賞石湖的美,不妨從清晨映照楞伽塔的第一縷陽光開始,這縷陽光洞穿春秋歷史,點耀吳地淵蔽,在上方山的古木苔蘚上留下光斑點點,那是歷史的榮耀華章,在石湖的水面泛起漣漪片片,那是天地的淵源芳澤。登山遠眺,湖光凝碧,遠山如黛,山水疏朗,石湖佳山秀水一覽無余,盡顯江南田園風光。習慣了蘇州城內的粉墻黛瓦,庭院深深,流連于亭臺軒榭間,總是細細玩味著古典園林的那份精致,來到上方山麓,石湖之畔,卻不由得讓你驚訝,在蘇州古城的西南角不遠處,竟然還有這么一處山水絕佳之地。
石湖的美,美在其山勢岡巒起伏,支隴旁出。石湖之西是橫山山系,山的形狀如一頭巨蜥,頭西南尾東北,四足向左右兩側伸展,看山勢皆若橫亙,故稱之曰“橫山”。山系主體七子山,因山脊的七個大土墩而得名,主峰位于自南向北數之第二墩,海拔294.5米,是橫山主峰。西南側堯峰山是巨蜥之頭,七子山為背,上方山、郊臺山(寶積山)、茶磨嶼綿延向東北是尾。左側有陸墓山、吳山嶺、褒忠?guī)X,右側有民山、花園山、鳳凰山、和合山、福壽山等,如巨蜥之足。還有梅灣、澄灣、上金灣、錢家塢、九龍塢等山塢,群峰半抱,溪谷橫陳。景區(qū)內林木覆蓋率達95%以上,植物種類繁多,達89科,300多種,植被茂密、林木蔥蘢,山水掩映,頗具林泉丘壑之秀。
石湖的美,美在其山水相映,近臨城郭。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雋永,明代畫家文徵明《泛舟石湖》詩云:“石湖煙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鳥自啼。芳草自生茶磨嶼,畫橋東注越來溪?!笔剿?,風光明媚,塔影畫橋,漁舟點點,明莫震《石湖志》將它與杭州西湖作比較:“幽林清樹,綠陰團團,而村居野店,佛祠神宇,高下隱見。至其橋路逶迤,阡陌鱗次,洲渚遠近,與夫山輿水舫之往來,農歌漁唱之響答,禽鳥魚鱉之翔泳,皆在嵐光紫翠中,變態(tài)不一,殆與畫圖無異,故號吳中勝景?!薄捌淞汲矫谰?,好事者泛樓舡攜酒肴以為游樂,無間遠近。說者以為與杭之西湖相類,然西湖止水,游者必舍舟于十里外,而又買舟以游,不若石湖之四通八達,無適而不舟也。每歲清明、上巳、重陽三節(jié),則游者傾城而出,云集蟻聚,不下萬人,舟輿之相接,食貨之相競,鼓吹之相聞,歡聲動地以樂太平,此則西湖之所無也?!彪y怪明代袁宏道游上方山后,在《上方》中將它與虎丘山相比,認為“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上方如披褐道士,豐神特秀”。
石湖的美,美在其吟賞風雅,名士匯集。如此的山水之美,自然少不了帝王將相、名人雅士的傾慕,留下古塔、寺廟、書院、山莊、庭園等諸多歷代遺存。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游石湖,在其《乘舟歸蘇州行宮即景雜詠八首》第三首中寫道:“行春橋下春水明,行春橋上萬民迎。我欲治民如治水,淆之則濁澄之清?!惫僦羺⒅碌姆冻纱笸砟暝⒕邮谠匠菢驏|建“石湖舊隱”別墅,他對石湖鐘愛有加,號“石湖居士”,他的詩集也命名為《石湖居士集》、《石湖詞》,范成大歸隱石湖,親事農桑之業(yè),并將日常的農耕生活記錄下來,共六十首,名為《四時田園雜興》,現(xiàn)范公祠內留有《四時田園雜興》詩碑七塊,閑時蒔花種草,尤愛種梅伺菊,著有《范村梅譜》與《石湖菊譜》。王寵、唐寅、文徵明等蘇州書畫名家也常在石湖草堂聚會,石湖成為了吳門畫派雅集的重要場所;清末舉人、著名書法家余覺和其妻蘇繡藝術大師沈壽于民國二十三年留居石湖,在漁莊內“半日讀書,半日研繡”,余覺能以照片、油畫臨摹入繡,使沈壽最終創(chuàng)出“仿真繡”。光緒三十年(1904)由余策劃、沈刺繡的《八仙上壽圖》進獻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祝嘏,獲慈禧懿旨嘉獎,親書“?!?、“壽”兩字賜余、沈。
石湖的美,美在雖為人為,恍若天成。相傳春秋時,范蠡帶了西施就是從這里泛舟入太湖。石湖東面有越來溪,溪上有座越城橋,是當年越王勾踐率兵攻吳從太湖挖通水道,屯兵此地而得名。就在越城橋的右首,有座九環(huán)洞橋,叫行春橋。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每當農歷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澄的月光透過行春橋九個環(huán)洞,直照北面的水面。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行春橋八月十八觀串月已成為蘇州人的傳統(tǒng)民俗,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蘇州市民車水馬龍、成群結隊擁至行春橋畔,欣賞石湖串月之美景。然考其來源,還與上方山五通神有關,因為傳說五通太姆生日為八月十七,在此前六、七天本鄉(xiāng)與外地信徒前來參加借債、償債、許愿、還愿以及其他信仰活動。山頂塔院不能容納龐大的人群,信徒們只能在山坡上焚香燃燭,祈福求財,趨吉避兇。如此盛況,徹夜不絕。夜色降臨,遍山香火燭光又與天空月華交相輝映,形成一幅獨特的景象。明盧熊《蘇州府志》:“十八日昏時,登楞伽山遙望湖亭,士女為看串月之游?!鼻孱櫟摗肚寮武洝份d:“八月十八日,游石湖,昏時看行春橋下串月。舊俗多泊舟望湖亭,今亭廢,而畫舫皆不輕往?;蚪栌^串月之名,偶有一、二往游者,金烏未墜,便已辭棹石湖,爭泊白堤,徵歌賭酒矣?!辈淘啤秴菤Q》載:“行春橋畔畫橈停,十里秋光紅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湖亭。”沈朝初《憶江南》詞:“蘇州好,串月看長橋。橋畔重重湖面闊,月光片片桂輪高,此夜愛吹簫?!敝苁甍N于1953年前往觀“串月”,作七絕贊道:“一水溶溶似玉壺,行春橋畔萬船趨,二分明月?lián)P州好,今夜還須讓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