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被買通,權力做了“紅娘”
中國證監(jiān)會于12月9日集中公布了一批證券市場中的重大違法案件,其中包括一起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有組織操縱證券市場案,該案使用148個證券賬戶,動用資金超過20億元,涉及552只股票,非法獲利4.26億元。
通過對證監(jiān)會通報的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對這一起重大案件的處理,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需要給出答案,其中一個最為明顯的問題便是,在這起案件中,有來自10家證券公司和8家證券投資咨詢公司的30名分析師參與其中。市場操縱者制作了有關股票的薦股PPT,這些分析師完全按照PPT的內容錄制了相關的薦股節(jié)目,在9家電視臺的證券欄目時段播放,吸引投資者入市,而市場操縱者則在節(jié)目播出當日或者第二日,將預先買入的股票迅速賣出,獲取非法利益。這一行為被證監(jiān)會認定為“搶帽子”手法,與過去操縱莊家操縱單只股票的模式顯著不同,但更具欺騙性。而市場操縱者要完成“搶帽子”,需要經過多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多方人員的配合,其中證券分析師按其要求完成PPT的錄制,是一個關鍵的步驟。
很顯然,分析師之所以愿意成為“槍手”,是被市場操縱者買通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市場操縱者拋出足夠的誘餌,分析師就會心甘情愿地做他人的牽線木偶。但是,市場操縱者之所以會不惜重金買通分析師,看中的并不是他們真的有什么慧眼識股的本事,只是他們身上披著的分析師這件鍍金外衣,而這件外衣恰恰是證監(jiān)會給他們披上的。按照證監(jiān)會的規(guī)定,股市分析是一項需要得到認證資格的職業(yè),于是,證券分析師被抬高到了與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等同樣重要的位置,成為一個讓年輕白領趨之若鶩的行當。為了突出分析師這個行當?shù)闹匾裕C監(jiān)會還規(guī)定,只有具備了這個身份,才有資格在報紙、電視等公共媒體上從事股市分析,其他人等要想對股市行情說三道四,嚴格地說都是非法的。
但是,這種將市場分析納入公權管理的制度卻完全違反了市場分析的基本特點。股市的運行是由一系列綜合因素聚合在一起所作出的反映,但是,這些因素對市場的影響并不是像“1+1=2”的算術題那樣必然,而是充滿了各種或然性,這種特性也決定了股市分析,尤其是預測性分析的不可靠。市場分析作為一種主觀判斷,更多地具有個人色彩。但是,當市場分析納入到管理部門的管理范圍之后,市場分析的這個基本特點卻變味了,它的無所不在的或然性被賦予了一種必然性,從而造成了投資者對分析師的迷信,也給一些分析師以權謀私提供了有制度保障的空間。
當然,證監(jiān)會推出這項分析師認證制度,并不是放任分析師可以給市場操縱者當“槍手”,相反,證監(jiān)會給這些分析師制定了各種清規(guī)戒律,證監(jiān)會也處理過一些觸犯這種紀律的分析師,最起碼的就是取消他們的認證資格。但是,此次多達30名分析師被市場操縱者買通的事實,卻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項制度正在被市場操縱者所利用,分析師被買通,其實是權力做了“紅娘”。因此,這30名被買通的分析師固然應該被處理,更重要的是應該反思這項制度的存在價值?,F(xiàn)在,面對資本市場的亂象,輿論不斷呼吁加強監(jiān)管,但如果把加強監(jiān)管理解為加強權力對市場的干預,那么,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一方面很可能權力管不過來,另一方面會導致產生權力的寄生群體,加劇市場的混亂。
其實,這種由權力保駕護航的分析師認證制度在實踐中已經露出了尷尬,自這項制度實施以來,我們只看到個別分析師因直接觸犯了證監(jiān)會制定制度而受到處理,但從未看到有分析師因分析錯誤而受到處理,相反,他們總是以“風險自負”來為自己的錯誤開脫,但既然如此,在市場上地位尊崇的分析師的價值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監(jiān)管部門又有什么必要向他們施予特權呢?試問,資本市場上的律師、會計師、資產評估師可以用一句“風險自負”來為他們的錯誤開脫嗎?
市場分析是每一個參與市場的投資者都應該有的權利,監(jiān)管部門不應該將這種見仁見智的意見管理起來,在賦予一部分人以特權的同時剝奪更多人參與的權利,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不恰當?shù)匕胃吡耸袌龇治鲈谕顿Y者中的影響力,給操縱市場者制造尋租空間。只有讓分析師不再具有權力所賜予的鍍金外衣,也就是說讓他們失去被市場操縱者買通的利用價值,市場分析才能回歸到它應有的地位,而不再是讓投資者頂禮膜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