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習得性無助——為什么你總是“喪”得不行?

為什么我們總是“喪”得不行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習得性無助。

來源/蝌蚪五線譜

一轉眼,2017年已經漸近尾聲。最后這幾天,本來應該是辭舊迎新的時候。但是,稍微留意一下,你就會發(fā)現,不管是微博上、還是朋友圈里,負面情緒層出不窮。

實際上,“喪”文化的流行,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無助、焦慮,乃至絕望,似乎總能輕易包圍我們。甚至,有商家推出了以“喪”為主題的產品。

一折就撓的狗


20世紀50年代,是行為主義的全盛時期。心理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試圖找出外界刺激和動物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在趨利避害這件事上,動物和人是一樣的——無比堅定,百折不撓。

然而,就在心理學家們的自信心日益膨脹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不夠和諧的小插曲。

讀者朋友們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用一根細細的鐵鏈,把小象拴??;等小象長大以后,即使它的力氣已經足以掙斷鐵鏈,它也不會這么做。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發(fā)現于此類似。

  放棄掙扎的小象(圖片來源:foreverjobless.com)

在1967年的一次實驗中,賽利格曼給一些狗施加了無法逃避的電擊,然后把它們轉移到一個可以逃避電擊的環(huán)境中。倘若以往的行為主義理論是正確的,即,動物會根據外界刺激,調整自己的行為,那么,換到可以逃避電擊的環(huán)境中以后,狗狗們應該迅速學會新的行為策略才對。結果卻出人意料:這些狗“一折就撓”,壓根放棄了逃脫的念頭。

科學家的三板斧


如果說,實驗動物是科學家們攀登高峰時的助手,那么,在發(fā)現問題以后,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就是科學家們披荊斬棘的巨斧了。

在注意到這些狗的異常之后,賽利格曼猜測,狗的無助感和電擊的不可控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為了驗證這一點,他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實驗。

這個實驗由三組狗組成:第一組,狗處在可以逃避電擊的環(huán)境中,比如說,亮燈以后,在籠子一邊施加電擊、另一邊不施加電擊,狗只要從籠子一邊跳到另一邊,就能脫離電擊;第二組的狗和第一組的狗一一配對,只要第一組的某只狗受到了電擊,就給第二組的相應狗施加同樣的電擊,反過來,倘若第一組的某只狗逃脫了電擊,第二組的配對對象,也可以避免電擊;第三組是控制組,不會受到電擊。

  實驗用的箱子,一邊有電擊,一邊沒有(圖片來源:everythingweknowsofar.com)

在電擊數次以后,賽利格曼把所有的狗都轉移到了可以逃脫電擊的環(huán)境中。結果顯示,第一組狗可以充分利用已經學會的逃避策略,在亮燈以后,迅速跳轉到箱子另一邊;第三組狗,也在數次之后,注意到了亮燈和電擊的關系,學會了逃避電擊;而第二組,則完全放棄了逃跑……

  實驗結果,左,平均反應時間,右,失敗的比例(圖片來源: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M]. 白學軍等, 譯.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04.)

 屢戰(zhàn)屢敗的人


接下來的問題是,人類身上有沒有這種現象呢?

答案是,有。

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這種現象,不僅動物會有,而且會出現在人類身上。習得性無助,就這樣被提出、被證實。

之后的故事,可以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尋找習得性無助的生理基礎,一條是解釋習得性無助背后的心理機制。

任何心理行為,背后都有生理結構支撐。不過,要想在諸多生理因素中,找到最關鍵的那一種,卻并不容易。目前我們知道的是,很多神經遞質都參與了習得性無助過程,比如γ-氨基丁酸(GABA)。

  γ-氨基丁酸三維模型(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γ-氨基丁酸大腦內主要的抑制性物質。打個比方的話,它就像是商場里的空調。當人體處于焦躁、抑郁等不良體驗中時,γ-氨基丁酸的活性就會增加,抑制相應神經元,使大腦冷靜下來。學者們發(fā)現,經歷過習得性無助的實驗動物,大腦內的γ-氨基丁酸顯著降低。也就是說,習得性無助的動物,可能會陷入非常惡劣的情緒之中。

心理機制


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心理機制。

人類和動物有著天壤之別,作為地球上適應能力最好的物種,真正不可控的因素并不多,即使有,也未必影響到你我。所以,人類的習得性無助,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可以從控制點學說、歸因理論等角度進行解釋。

為了方便描述,我們還是打個比方。

張三在一種考試中考砸了,很自然的,他會試著進行分析,“我為什么會考得這么差”。

首先,這事兒怪我,還是怪別人?是“我”最近不夠努力,還是出題人故意刁難?如果是后者,那么,沒什么好擔心的,所有人的分數都會很難看。

其次,倘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是穩(wěn)定原因引起的,還是偶然因素導致的?如果在考試前恰好感冒了,可能感冒影響到了發(fā)揮;也可能,和感冒無關。

最后,要是和感冒無關,就只能是能力問題了。是“我”缺乏數學天分,還是“我”對學習不在行?

  歸因的類型(原圖出處:ABRAMSON L Y etc. 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1): 49.)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利的原因歸結于“缺乏學習能力”,有多傷自尊。愚蠢是一個內在因素,而且影響深遠,一時半會很難出現明顯改善,此外,它會影響到全局,蠢人不光學不好數學,往往語文成績也不怎么樣。由此,一個不可控事件誕生了,張三以后便可能會調整自己的預期,“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沒用”,對學習“放棄治療”……

由此,我們就得到了習得性無助的模型:在經歷負性事件的以后,當事人會進行歸因;假如歸因為全局性、穩(wěn)定性、內在性因素,便很容易產生失控感,預期沒有什么行為可以改變結果;進而,引起悲傷、焦慮等典型癥狀。

  

  習得性抑郁的模式圖(圖片來源: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史蒂文·邁爾,馬丁·塞利格曼. 習得性無助[M]. 戴俊毅, 譯.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狗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
一個“虐待”狗的著名實驗,深深道出了如何“管理人性”
每個人都應該懂的“習得性無助”
五分鐘心理學 | “我就算努力也不會有任何改變,算了吧”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互聯網產品中的“習得性無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