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曹氏豫章梅林派松公世系的考辨疑問
湖北陽新 曹裕義
根據(jù)曹氏譜牒記載,我曹氏豫章梅林派因明萬歷丙辰年(1616)纂修《曹氏宗譜》,以初分不祧之大宗,唐末“五老榜”之一的進(jìn)士、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詩人曹松公為一世祖,“唐末兵災(zāi)阻羈”[1],松公“籍居豫章梅林”[2](抑或為梅嶺),故名曹氏豫章梅林派。
譜牒顯示曹氏豫章梅林派世系自松公以下,16世世居豫章梅林(梅嶺),至17世(松公16世孫)瑚公“遷武寧升仁鄉(xiāng)箭幹源之雙溪”[3],歷12世,又因“金人侵?jǐn)_,宋室南渡”[4],至29世(松公28世孫)尚乾公、30世(松公29世孫)汝惟公,及尚乾公胞弟尚坤公,同遷江西瑞昌洪陽上鄉(xiāng)之雙溪(今江西省瑞昌市洪一鄉(xiāng)雙港村);尚邱公、尚隴公或其后嗣或遷武寧東林,或遷通山鳳洞,各為分派之祖,瓜瓞綿延。明萬歷丙辰年(1616)《曹氏宗譜》序撰寫者,后任福建福州府知縣、文林郎曹相國先賢在序言中寫道:“其次序更覺祥明。所謂交獻(xiàn)足徵,百世可知,豈虛語哉?敢辨存于后,以俟合族共遵?!?a title="" name="_ednref5">[5]此后歷修《曹氏宗譜》作序者均信曹氏世系昭穆清楚,論齒清晰。果真如此?近年來,我曹氏后嗣年輕一代按人類普遍衍生規(guī)律,平均每30年一代人驗證,對松公以下前16世世系提出了質(zhì)疑。
公元901年曹松公七十左右中進(jìn)士,為“五老榜”,因此有學(xué)者推測他的出生年約公元830年,至其最早有生庚流年記載的第34世孫君錫公出生于宋咸淳二年丙寅(公元1266年),期間只有436年,平均計算436÷(34-1)=13.21,也就是說從松公開始到君錫公,平均每13年為一代人。顯然,這是怎么可能?!
若自17世瑚公至34世君錫公這18代人按平均每代人30年算需要(18-1)×30=510年,逆推就是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時代;若按平均25歲一代人計算也要(18-1)×25=425年,逆推就是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時期;即使按平均20歲一代人計算也要(18-1)×20=340年,逆推就是公元926年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時期;若依松公出生年約公元830年來算,至君錫公出生的公元1266年間的436年,按平均30年一代算就是:436÷30=14.5,當(dāng)然,也不可能每代人都是30歲生子,也按平均25年算一下就是:436÷25=17.4,即使按平均20年一代再來說一次:436÷20=21.8。綜合說來,從松公到君錫公之間最多也就在22~25代,最少也有15代人,不可能有35代人。
其實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名為“蔣如上艸下黽(注:“艸黽”為上下結(jié)構(gòu),但字庫中沒有此字)”者撰有《有疑思》,也針對曹氏豫章梅林派曹松公以下老世系提出了質(zhì)疑,他寫道:“昔圣言三十年為一世,此之是也。吾考曹氏一世松公登唐光化進(jìn)士,其后子孫接士疊出,豪駿叢生,只載有名字,并無生卒年月流。至三十四世君錫公始有生于宋咸淳丙寅,以后皆有可據(jù)推之年數(shù)。而松公該出于后漢時,何在于唐末光化間,十余代何有三十余代之稱也?吾只遵舊式,不敢妄改。爰綴數(shù)言,祈望后之賢能者,細(xì)心考究審核錯誤之處,務(wù)必改正,至禱幸甚。蔣如艸黽便筆”尤囑“祈望后之賢能者細(xì)心考究審核錯誤之處務(wù)必改正至禱幸甚?!?a title="" name="_ednref6">[6]如圖:
以上不得不令人產(chǎn)生疑問,敬請方家指正!
注釋:
[1]自明萬歷丙辰年(1616)曹守志(靜軒公),根據(jù)自黃石道士洑肖氏家藏發(fā)現(xiàn)的早已佚失的曹氏宗譜而首次續(xù)修至今的歷次《曹氏宗譜》所載。
[2]同上,曹氏豫章梅林派歷次續(xù)修《曹氏宗譜》。
[3]同上,曹氏豫章梅林派歷次續(xù)修《曹氏宗譜》。
[4]多篇《曹氏宗譜》序均有記載。
[5]曹相國撰寫于明萬歷丙辰年(1616)《曹氏宗譜》序節(jié)錄。
[6] 蔣先生的“有疑思”圖片我在很久以前在網(wǎng)上見過,現(xiàn)記不起在何處所見,所幸浙江衢州曹棋紅宗親留有此文圖片,遂傳于我。蔣先生何許人,網(wǎng)上搜不出,其名字最后一個“艸黽”字也不知其音,打不出這個字來。依其名及書寫文字功底,當(dāng)為杰出人物,其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