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71年,丹麥海盜占領倫敦,英格蘭已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
就在殘暴的“無骨者”伊瓦爾窮兇極惡到極點時,一個偉大的國王挽救了英格蘭,他就是被后人永遠敬仰和懷念的偉大的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849~899年,是英格蘭西南部撒克遜人的韋塞克斯王朝的國王871~899年在位,正是他在英格蘭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領導了英國人反抗海盜入侵的運動。他以自己的斗志鼓舞著整個英國,并最終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有關阿爾弗雷德國王,我們了解得并不太多。根據歷史記載,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聰明、最有智慧而又多才多藝的國王。在他統(tǒng)治期間建立了英國強大的艦隊,他有著“英國海軍之父”的美譽。在英格蘭歷史上,他的偉績一直被后人所崇敬,還有好多人因出自對他的崇拜而恭恭敬敬地手抄他的一些著作。
阿爾弗雷德少年時代起就立下大志,決心要把維京人趕出英格蘭領土。從19歲起,他便參軍入伍,隨其兄艾特爾雷德一世前去援助麥西亞的伯格雷德作戰(zhàn),參加了抗擊在東英格蘭登陸的丹麥大軍的戰(zhàn)斗。871年丹麥人入侵韋塞克斯,他和他的兄長并肩作戰(zhàn),以最大的勇氣與丹麥海盜生死格斗。后來艾特爾雷德去世,阿爾弗雷德繼承了王位。
阿爾弗雷德自從公元871年執(zhí)政以后,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得放在如何抵抗丹麥維京人的入侵戰(zhàn)爭上。但是,作為一位偉大的國王,阿爾弗雷德的雄才大略之處,就在于他并不將治理一個國家的成功與否僅僅歸因于士兵的勇猛,而是實行一種十分開明、柔性的政策,比如如何與周邊的國家友好相處,如何與來犯的丹麥維京海盜展開交涉和談判,在這些方面,阿爾弗雷德處處表現出靈活巧妙的外交手腕。
在阿爾弗雷德統(tǒng)治期間,雖然丹麥維京人在868年、871年、876年、885年、886年期間對英格蘭實施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入侵,但是英格蘭人在他的領導下,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zhàn)斗,終于趕走了大部分領土上的丹麥人。
難能可貴的是,阿爾弗雷德不僅是一位勤于政務的君主,而且還是一位英明聰慧的智者。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閑暇之余還有許多的小發(fā)明。英國著名的牛角燈和計時蠟燭就是他發(fā)明的。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紀多數人都處于愚昧無知的時代,他痛感于自己統(tǒng)治下的牧師們的無知和人民的蒙昧,于是像查理曼大帝一樣開辦了宮廷學校,并且從國外召集了很多有名望的教師。他在位期間,最為重視的是文化教育。他編纂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力提倡科學,對醫(yī)學和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們,他給了很多的獎勵,使英格蘭的學術研究在當時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公元878至公元885年間,他曾將麥西亞、威爾士乃至歐洲大陸的許多著名學者邀至宮中,他的宮廷里總是高朋滿座。我們都知道《自然區(qū)分論》的作者是約翰·司各脫。公元843年,約翰·司各脫曾應法王查理的邀請前往法蘭西,并被任命為宮廷學校的校長。查理死后,約翰·司各脫被阿爾弗雷德大帝聘到英格蘭,做了瑪姆茲伯利修道院和阿塞勒尼修道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