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兵臨城下時,朝臣中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投奔吳國,一種是后撤南中,以圖恢復(fù),竟然沒有一人提堅守的。難怪此前東吳使臣來蜀后回江東匯報時講道:入蜀境以來,沒聽到一句正直的話。這時蜀漢的光祿大夫譙周站出來說話了,他認為撤到南中沒有準(zhǔn)備,投吳還不如投魏,吳早晚都得被魏滅,我們還得二次受辱,還不如一次性降魏的好。然而這個昏庸透頂?shù)膭⒍U不但沒有怪罪之意,卻膽怯地問“如果鄧艾不接受怎么辦?”只這一句話便看出蜀漢亡國也是必然。譙周卻信誓旦旦地保證受降,而且還保證一定不失為裂土為王,否則他去洛陽抗議。仿佛他是曹魏的主子。無非是要劉禪早投降,早降魏??墒窃诔奈涠嗍桥滤乐耍蚰切﹦偽涞膶浽绫稽S皓等人排斥出朝了。劉禪還是不想投降,想撤往南中??墒亲S周又威脅他道:去南中,那里必會反叛,說不準(zhǔn)還沒到南中,連命都保不住了。劉禪就這樣硬是被自己的部下勸降了,蜀漢也就滅亡了。只可惜那些在外的蜀漢將士還在苦苦浴血奮戰(zhàn)。前線蜀漢將士接到成都發(fā)來的受降命令無不失聲痛哭,以劍擊石。就是劉禪降后,姜維仍為蜀漢政權(quán)謀取復(fù)辟失敗而死于亂軍之中。南中都督霍戈素衣向成都號哭志哀三天,仍堅守南中不降。巴東太守羅憲志哀三天后仍然堅守白帝城,抗擊東吳趁火打劫派來的進攻部隊。連續(xù)多次打敗東吳將軍盛憲、都督步協(xié)、名將陸抗,以兩千人敵三萬眾,一直堅守了6個月,東吳也沒有得手而退軍。有這樣的將帥在外怎么能投降呢?亡國之君亡國之君,亡國在君而不在臣,在相而不在將。至少蜀漢是這樣。
那么還要說及為什么譙周那么積極地敦促劉禪投降呢?因為譙周是益州的地方政治勢力地主集團在朝中的代言人。蜀漢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集團都是中原人士,是以入侵者入蜀的,因而始終受到地方的反對。盡管劉備、諸葛亮在組建政權(quán)時充分考慮到了吸納地方政治勢力的加盟換得了穩(wěn)定,但同時也埋下了政治隱患,一旦時機成熟,便借助外部勢力,把蜀漢集團的中原勢力幾乎全部從蜀中驅(qū)趕了出去。由此亦可見地方政治勢力的可怕之處。由此亦可知東吳為什么會最后滅亡,而且吳亡后江東仍然穩(wěn)定不亂,一直到東晉也仍是小王朝的可靠后方。
益州的地方勢力、地主集團自以為得計,借事變之機幾乎把蜀漢舊臣盡數(shù)排擠出成都。但這些舊臣卻擁有自己的部隊并都帶走了,而蜀人卻沒有足夠的兵力來保衛(wèi)地方,正如一些史學(xué)家所言,武裝起來的蜀漢舊臣都走了,剩下的是沒有武裝起來的地方政治勢力,因而兩晉年間,他們根本沒有抵抗不斷變亂中陸續(xù)進入的武裝侵入勢力,仍遭受了二百余年變亂的荼毒,要比蜀漢時代悲慘的多,這也是咎由自取,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也是地頭蛇政治的一種結(jié)果。
是的,蜀漢早晚要亡國,但亡國的時候卻絕非是應(yīng)該亡國的時機。因為蜀漢尚有余力對抗吳魏,只是因了一介書生與地方政治勢力的出賣,因了一個昏庸君主的昏庸而提前壽終正寢,實在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