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名稱:Beethoven、Enescu - Violin
Sonatas
演奏家:David Abel(小提琴)、Julie
Steinberg(鋼琴)
專輯風格:古典音樂、室內(nèi)樂
發(fā)行時間:1988
發(fā)行公司:Wilson Audio
唱片版本:美國版
唱片編號:WCD-8315
資源格式:WAV+CUE
專輯介紹:
這張專輯是由小提琴家David Abel與鋼琴家Julie
Steinberg合作,演奏貝多芬、安奈斯庫的《小提琴奏鳴曲》。
美國音響設計家Dave
Wilson灌錄的室內(nèi)樂之中,張張都有超水準的表現(xiàn),唯獨是被稱為“黃碟”的這一張最多人認識,據(jù)估計,原因與樂曲有關(guān),專輯中兩首奏鳴曲皆很動聽。至于錄音方面,世界知名小提琴收藏家冼祖銘說,這是他一生人聽過最真實的小提琴鋼琴合奏。
劉漢盛評價:這個Wilson就是專作天價喇叭的Dave
Wilson,他自己也制作一些低成本的唱片,而且有相當?shù)某煽?,他家唱片,大部分都附有錄音時麥克風的擺位及樂器位置,可以作為定位參考。這張唱片的琴聲傳真,與Sheffield
Lab那張施特勞斯奏鳴曲類似。
這張專輯入選《The Absolute
Sound》(TAS)榜單,是著名的古典音樂天碟。
===========================================
貝多芬《G大調(diào)第十小提琴奏鳴曲》作品96,作于1812年,是貝多芬最后一首小提琴奏鳴曲。這部作品的誕生恰逢貝多芬的生活發(fā)生巨大變化之時。外部的社會變化是拿破侖入侵并占領了維也納。更重要的一點是,此時的他正在忍受著身體與內(nèi)心的掙扎。他的聽力變得愈來愈差,這讓他往昔覺得快活的音樂、環(huán)境以至于各種人際關(guān)系頓時一去不復返了。疾病、戰(zhàn)爭、金錢、愛情,這四者巧合般的蒞臨,為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鳴曲》的誕生作下了鋪墊。
第一樂章是適中的快板。Op.96的開端浸潤在一種浪漫主義的精神里,整首樂曲的基調(diào)也由小提琴與鋼琴之間安詳?shù)膶Υ鸬於讼聛?。開場的旋律與貝多芬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中的主題有著相似之處。先是由小提琴奏出一段如歌的詠嘆,然后鋼琴聲部跟進,最后兩者合奏出第一主題。
第二主題是由一組三連音構(gòu)成的,節(jié)奏聽起來一板一眼,但是依然保持著開頭的詩意。第三主題有著勢如破竹的氣魄,是第一樂章中最具男性氣概的亮點所在,與此同時,由第二主題衍生而來的三連音一直伴隨著第三主題的推進。在樂章的結(jié)束部分,大刀闊斧的推進有了一次短暫的停息。在它的第二次反復之后,一段基于樂章第一主題的、詳盡的尾聲浮現(xiàn)了出來,把第一樂章作了有力的收尾。
第二樂章是富于表情的柔版。根據(jù)貝多芬本人回憶,這個柔版樂章在構(gòu)思上是“三段體的歌曲結(jié)構(gòu)”,它是從由兩個樂句組成的第一主題開始奏響的,在反復部里,鋼琴和小提琴的位置有趣地作了一次交換。巴赫、貝多芬的研究專家艾普斯坦(Hans
Eppstein)稱之為“交談原則”(dialogisches
Prinzip)。三段體的第二段是從第21小節(jié)開始的,一直延伸到那段由小提琴奏出的、過渡到再現(xiàn)部的華彩段落。尾聲部分就是第三段了,樂章試圖在一個降E大調(diào)的和弦上收尾,最后卻用一個降E-G-升C的和弦(是作為第三樂章降B的從屬導六和弦)陪伴著一個D和弦讓樂章過渡到下面的諧謔曲了。
第三樂章諧謔曲就開始于上面提到的降E和弦與D和弦的配合。這其實是一個貝多芬常用的過渡手法,相似的例子如貝多芬在1811年創(chuàng)作的《B大調(diào)鋼琴三重奏》Op.97中的第三、第四樂章間的過渡。在這個特別短的樂章中,最顯眼的一點就是采用了弱拍起奏的方式,中間的一拍被著重強調(diào)了出來,這就讓人不由地聯(lián)想起貝多芬在音樂中常常采用的、詩意盎然的奧地利民謠旋律。
第四樂章其實是一段G大調(diào)的變奏曲。核心旋律從18世紀德國作曲家斯坦福斯與赫勒的歌唱劇《好笑的鞋匠或魔鬼走了之二》中的歌曲脫胎而出,淳樸間揉藏著一層淡淡的幽默。從清純的原始主題開始,音樂經(jīng)由升F大調(diào),向B大調(diào)轉(zhuǎn)變,第二變奏跳躍感十足,第四變奏的雙音墨韻淋漓,第五變奏里半音化風格強烈的伴奏聲部變得非常惹眼,小提琴則用了不少十六與三十二分音符勾勒出了一段生生的華彩,鋼琴琶音則在下面音域一路低回,透出如水晶般純粹的沉思。樂章在“小清新”的氛圍里作了收尾,這樣的處理在貝多芬早期所寫的終曲樂章里相當常見,晚期卻已大不相同了。
總體來看,《第十小提琴奏鳴曲》的情緒濾卻了所有受難般的悲苦,折射出一種純凈的歡欣鼓舞。放在貝多芬那個時期出產(chǎn)的音樂中,這的確是一種少見的氣質(zhì)。用當時一位作家的話來說:“這首奏鳴曲絲毫沒有緊迫的戲劇性,反而用抒情且溫柔的一瞥征服了內(nèi)心深處所有的痛苦經(jīng)驗。這就是寧靜的力量。”
這就是貝多芬的最后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從純技巧角度看,它完全稱不上高深玄妙,但是小提琴和鋼琴之間的對話卻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私密感,而從風格上講,它是貝多芬所有作品,特別是中晚期作品中的一個“溫柔的另類”,故而特別值得我們珍視。將《第十小提琴奏鳴曲》稱為一部謎一樣的小提琴奏鳴曲并不為過。盡管沒有特別的華彩段落,它也應該是一個小提琴家和鋼琴家展現(xiàn)最高合作技藝的平臺。
專輯曲目:
01. Beethoven Sonata in G major
Op.96 - I. Allegro moderato [0:10:47.28]
02. - II. Adagio
expressivo [0:07:12.62]
03. - III. Scherzo
allegro [0:02:05.00]
04. - IV. Poco
allegretto [0:08:55.50]
05. Enescu Sonata No.3 in
Romanian Folkstyle Op.25 - I. Moderato
malinconico [0:08:13.73]
06. - II. Andante sostenuto e
misterioso [0:07:52.52]
07. - III. Allegro con brio, ma
non troppo mosso [0:07:38.73]
本專輯版權(quán)屬唱片公司所有,只可用於個人試聽交流使用,感謝原抓辛苦整理分享!
禁用於任何商業(yè)用途或公開傳播的場合,請在試聽後24小時內(nèi)刪除,
本人不承擔與之相關(guān)的一切法律責任.
如您喜歡此專輯的內(nèi)容,請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