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華考工十大奇書之:《齊民要術(shù)》十(中)·【北魏】賈思勰 撰
·

《齊民要術(shù)》
【北魏】賈思勰 撰

【正文】

《齊民要術(shù)》·卷十(中)

50、菜茹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壽木之華;括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括姑,山名。赤木、玄木,其葉皆可食。”余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名曰'嘉樹’,其色若碧。”“余瞀,南方山名。有嘉美之菜,故曰'嘉’,食之而靈。若碧,青色。”

    《漢武內(nèi)傳》:“西王母曰:'上仙之藥,有碧?,槻??!?/span>

    韭(一):“西王母曰:'仙次藥,有八纮(二)赤韭?!?/span>

    蔥:“西王母曰:'上藥,玄都綺蔥。’”

    ■:《列仙傳》曰:“務(wù)光服蒲■根【一】。”

    蒜:《說文》曰(三):“菜之美者,云夢之蔒菜?!?/span>

    姜:《呂氏春秋》曰(四):“和之美者,蜀郡楊樸之姜?!薄皸顦悖孛??!?/span>

    葵:《管子》曰(五):“桓公……北伐山戎,出(六)冬葵……,布之天下?!薄读邢蓚鳌吩唬骸岸〈吻錇檫|東丁家作人。丁氏嘗使買葵,冬得生葵。問:'冬何得此葵?’云:'從日南買來?!?/span>

    《呂氏春秋》(七):“菜(八)之美者,具區(qū)(九)之菁”者也。

    鹿角【二】:《南越志》曰(十):“猴葵,色赤,生石上。南越謂之'鹿角’?!?/span>

    羅勒:《游名山志》曰(十一):“步廊山【三】有一樹,如椒,而氣是羅勒【四】,土人謂為'山羅勒’也?!?/span>

    葙【五】:《廣志》曰:“葙,根以為菹,香辛?!?/span>

    紫菜:“吳都海邊諸山,悉生紫菜。(十二)”又《吳都賦》云(十三):“綸組紫菜”也?!稜栄拧纷⒃疲ㄊ模骸熬],今有秩嗇夫【六】所帶糾(十五)青絲(十六)綸。組,綬也。海中草,生彩(十七)理有象之者,因以名焉?!?/span>

    芹:《呂氏春秋》曰(十八):“菜之美者,云夢之芹?!?/span>

    優(yōu)殿【七】:《南方草物狀》曰(十九):“合浦【八】有菜名'優(yōu)殿’,以豆醬汁茹食之,甚香美可食?!?/span>

    雍【九】:《廣州記》云(二十):“雍菜,生水中,可以為菹也?!?/span>

    冬風(fēng)【一0】:《廣州記》(二一)云:“冬風(fēng)菜,陸生,宜配肉作羹(二二)也?!?/span>

    ■【一一】:《字林》曰:“■菜,生水中?!?/span>

    蔊(二三)菜(二四)【一二】:“音■(二五),味辛。”

    ■(二六)【一三】:“胡對反?!秴问洗呵铩吩唬?菜之美者,有云夢之■(二七)?!?/span>

    荶(二八):“似蒜,生水中。”

    ■菜【一四】:“音謹(jǐn),似蒿也?!?/span>

    ■菜【一五】:“紫色,有藤?!?/span>

    ■菜【一六】:“葉似竹,生水旁。”

    ■菜(二九):“葉似竹,生水旁?!?/span>

    藄菜(三十):“似蕨?!?/span>

    ■菜【一七】:“似蕨,生水中?!?/span>

    蕨菜(三一):“虌也。《詩疏》曰:'秦國謂之蕨,齊魯謂之虌?!?/span>

    ■(三二)菜【一八】:“似蒜,生水邊?!?/span>

    ■菜【一九】:“徐鹽反。似'■荃(三三)菜’也。一曰:'染(三四)草?!?/span>

    蓶菜【二0】:“音唯。似烏韭而黃?!?/span>

    ■菜【二一】:“他合反。生水中,大葉?!?/span>

    ■(三五):“根似芋,可食。”又云:“'署預(yù)’別名?!?/span>

    荷(三六):《爾雅》云(三七):“荷,芙渠也?!鋵崳?。其根,藕?!?/span>

    (一) 自“韭”條以下至最末“荷”條原均僅標(biāo)目作大字,下面引文均作雙行小注,茲一律改為大字。

    (二) “纮”,《學(xué)津》本、漸西本如文;金抄作“■”,明抄作“■”,湖湘本、《津逮》本作“耾”,《太平御覽》卷九七六引作“阮”,均誤。

    (三) 《說文》只是:“蒜,葷菜,從艸■聲。”但《爾雅.釋草》“蒚,山蒜”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說文》:“葷菜也。一本云:'菜之美者,云夢之葷菜’”與《要術(shù)》同。段玉裁注《說文》即據(jù)以補入此二句?!笆M”即“葷”字,音熏。

    (四) 出《呂氏春秋.本味》篇?!昂汀?,指和味料。該篇說:”和之美者,陽■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薄啊觥蓖皹恪薄8哒T注:“陽■,地名,在蜀郡?!薄兑g(shù)》“蜀郡楊樸”連稱作正文,“蜀郡”應(yīng)系自注文竄入。關(guān)于“箘”,引于“筍【五二】”。

    (五) 見《管子.戒》篇,作:“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興戎叔,布之天下?!薄岸[”與《要術(shù)》作“冬葵”異?!短接[》卷九七九“葵”引《管子》亦作“冬葵”。

    (六) “出”,明抄、湖湘本等訛作“世”,據(jù)金抄等及《管子》改正。

    (七) 出《呂氏春秋.本味》篇。本條原列“葵”條下,但“菁”與“葵”不相干(菁是韭菜花或蕪菁,從來沒有把它當(dāng)作葵的),當(dāng)系另有“菁”條,而脫去小標(biāo)目后誤列在“葵”條下面,茲為提行分列。

    (八) “菜”,明抄訛作“葉”。

    (九) “具區(qū)”是太湖的古代名稱,明抄作“貝區(qū)”,誤,據(jù)他本及《本味》篇改正。

    (十) 《太平御覽》卷九八○“鹿角”項只引《南越志》此條,同《要術(shù)》,惟“葵”作“菜”。

    (十一)《游名山志》,謝靈運撰,書已佚。此條《太平御覽》等未引。

    (十二)此條未標(biāo)明出處,而《太平御覽》卷九八○“紫菜”引稱:“《吳郡緣海記》曰:'郡海邊諸山,悉生紫菜?!笨赡堋兑g(shù)》脫去《吳郡緣海記》的書名?!兑g(shù)》引書,如后文所引同出一書時,往往不再標(biāo)書名(本目引《漢武內(nèi)傳》及引《字林》亦如此),這條也可能出自《廣志》,故下文賈氏引《吳都賦》時特標(biāo)明“又”字,以示區(qū)別?!兑g(shù)》“都”似應(yīng)作“郡”。卷八《菹綠》篇、卷九《素食》篇及《作菹藏生菜法》篇有幾處提到用紫菜作作料,那都是《食經(jīng)》、《食次》文。

    (十三)《文選》左思《吳都賦》作“綸組紫絳”。據(jù)劉淵林注,”紫”指紫菜,“絳”指絳草(即茜草)。該《賦》不會“紫菜”連稱,《要術(shù)》誤。

    (十四)《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所稱”注云”,是郭璞注,文同《要術(shù)》(“焉”作“云”)。

    (十五)“糾”是絞織進去,明抄作“紏”,俗訛字;湖湘本、《津逮》本作“斜”,誤;據(jù)金抄等及《爾雅》郭注改正。

    (十六)“絲”,明抄訛作“彩”,據(jù)他本及《爾雅》注改正。

    (十七)“彩”,明抄、湖湘本、《津逮》本訛作“移”,據(jù)他本及《爾雅》注改正。

    (十八)出《呂氏春秋.本味》篇。

    (十九)金抄、明抄是《南方草物狀》,他本誤作《南方草木狀》?!短接[》卷九八○“優(yōu)殿”亦引作《南方草物狀》(只有此條),“豆醬汁”以下作:“茹食,芳好??墒澈??!碧脐惒仄鳌侗静菔斑z》引作《南方草木狀》,文字較簡,內(nèi)容相同,仍應(yīng)是《南方草物狀》。

    (二十)《太平御覽》卷九八○“雍菜”只引《廣州記》此條,作:“雍菜,生水,以為菹?!?/span>

    (二一)《太平御覽》卷九八○“冬風(fēng)”只引《南州記》一條,是:“冬風(fēng)菜,陸生,宜肥肉作羹。二者微味,人甚重之。”《御覽》用書總目無《南州記》,疑是《廣州記》之誤。

    (二二)“羹”,金抄、明抄作“美”,雖可讀成:“宜配肉作,美也”,惟他本及《御覽》引均作“羹”,而且“東風(fēng)〔九八〕”引《廣州記》亦作“宜肥肉作羹”,應(yīng)是“羹”字之誤。“配”《御覽》引及〔九八〕目均作“肥”,雖兩可通,仍應(yīng)是“肥”字?!岸L(fēng)菜”的“菜”,明抄訛作“萊”。

    (二三)“蔊”,明抄訛作“■”,據(jù)他本改正。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有“熯菹法”,“熯”即“蔊”字,那是《食次》文。

    (二四)自“蔊菜”條至“■”條,仍應(yīng)是引自《字林》文。本條《太平御覽》卷九八○“蔊”正引作《字林》,作:“蔊,辛菜也?!碧脐惒仄鳌侗静菔斑z》有“■菜”,引《字林》說:“■,辛菜,南人食之,去冷氣?!彼础蹲至帧反藯l,“■”是“焊”字之誤(參看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注釋【三六】)。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二“蕹菜”崔龜圖注引《字林》又誤作“桌”。

    (二五)“■”,各本同,是“罕”的本字,明抄殘爛作“■”?!队[》此注在標(biāo)題“蔊”字下,作“音罕”。

    (二六)《太平御覽》卷九八○“芹”引《字林》:“蘴(原注:”音豐”),美菜,生云夢?!薄疤t”、“豐”應(yīng)是“■”、“豈”之誤。

    《說文》“■”字下有“菜之美者,云夢之■”,沒有標(biāo)明出自《呂氏春秋》。今《呂氏春秋.本味》篇只有“云夢之芹”,沒有“云夢之■”。段玉裁推測《說文》這句是根據(jù)“伊尹書”來的,而徐鍇《說文系傳》認(rèn)為就是《呂氏春秋》“云夢之芹”的異寫字。

    (二七)“■”,明抄作“豈”;金抄不清楚,但有草頭;他本作”■”,是。

    (二八)《北戶錄》卷二“水韭”:“又荶,見《字林》:'似蒜,生水中。’”《太平御覽》卷九八○“荶”引《字林》同?!扒Z”音吟。《玉篇》:“艸,似蒜,生水中?!币矐?yīng)是轉(zhuǎn)錄《字林》的。

    (二九)“■菜”這條,明清刻本均脫漏,金抄、明抄有。“■”,金抄作“■”,明抄作“■”,此二字字書均未收。《玉篇》有“■”字,解釋同《要術(shù)》,茲暫作“■”。

    (三十)“藄菜”這條和“藄〔九一〕”重出?!八s”音其,金抄訛作“■”,據(jù)“藄〔九一〕”及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蕨”條改正《學(xué)津》本、漸西本已改正)。本條的“蕨”,金抄訛作“藤”。

    (三一)“蕨菜”這條和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蕨”條重出,但金抄無此條,可注意。引《詩疏》文與卷九“蕨”條引《詩義疏》文有異。這是《字林》所引,非《要術(shù)》引(和“■”引《呂氏春秋》同樣)。

    (三二)“■”,明清刻本訛作“葟”,據(jù)金抄、明抄改正?!啊觥币矊懽鳌啊觥?,如“捏”俗寫作“捏”?!队衿酚小啊觥弊郑骸安?,似蒜,生水旁”,即“■”字。

    (三三)“荃”,各本同,明抄作“筌”。

    (三四)“染”,金抄、明抄同,明清刻本作“深”,疑均非,而應(yīng)是“海”字,參看注釋【一九】。

    (三五)“■”這條實際也和“藷〔二七〕”重出。標(biāo)目金抄、明抄均只一“■”字,湖湘本作“■菜”,他本作“藷菜”。下文“署預(yù)”,金抄、明抄、湖湘本同,他本作“薯蕷”。這些都是同字異寫的字。

    (三六)卷六《養(yǎng)魚》篇有“種藕法”、“種蓮子法”,卷八《作魚鲝》篇并二處提到用荷葉。賈氏不會不知道“芙渠”是荷花的別名,也不應(yīng)把《爾雅》的荷當(dāng)作野生,這里“荷”條,實際也是重出。懷疑這些地方,很可能出于后人附益。

    (三七)見《爾雅.釋草》,無“也”字。此“也”字明抄脫漏。

    【一】 “蒲■”是天南星科的石菖蒲及其變種細(xì)葉菖蒲一類的植物,其葉細(xì)如韭薤,故名。《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六引《吳氏本草》:“菖蒲,一名堯韭”,正是指這一類。其根莖供菜用,莖的輪節(jié)極密。

    【二】 “鹿角菜”,《嘉佑本草》始著錄:“生海中?!泵骱螁踢h(yuǎn)《閩書》“赤菜”引《海物異名記》:“海生而紫蔓,其大者為'鹿角菜’,一名'猴葵’?!币杉醇t藻類杉海苔科的鹿角菜,全形略似鹿角,故名。除供食用外,可用作黏糊料。

    【三】 《太平寰宇記》記載浙江溫州有步廊山:“在州東北,見謝公《名山志》?!敝x公《名山志》即本條謝靈運《游名山志》。

    【四】 這里“羅勒”是,見卷三《種蘭香》篇。“山羅勒”,未詳。

    【五】 “葙”,音襄,《玉篇》解釋是“青葙子”。青葙子是莧科的青葙,種子供藥用。但和本條所說不像?!疤Z”,《集韻》:“同葙?!薄睹t(yī)別錄》有“蘘草”,只說“生淮南山谷”,無形態(tài)描述,但說“味甘苦”,亦非本條所指?!拜佟?、“蘘”既同字,本條所記,以根莖為菹,有辛香味,疑系蘘荷科植物。

    【六】 “有秩嗇夫”,地方基層小吏,掌管訟獄和收稅。始置于秦,歷西漢至南朝宋以后廢。

    【七】 “優(yōu)殿”,《本草拾遺》始著錄,稱:“味辛溫。去惡氣,溫中,消食。生安南,人種為茹。”下面就引《南方草物狀》(“物”作“木”)這段作說明。但未悉是何種植物。

    【八】 合浦,郡名,漢置;東漢治合浦,即今廣東省合浦縣;梁陳治徐聞,即今同省海康縣。

    【九】 “雍”,即旋花科的蕹菜,俗名空心菜。

    【一0】《開寶本草》最先著錄有“東風(fēng)菜”:“入羹臛煮食,甚美。生嶺南平澤。莖高三二尺,葉似杏葉而長,極厚軟,上有細(xì)毛。先春而生,故有'東風(fēng)’之號?!边@是菊科的東風(fēng)菜?!侗静菥V目》卷二七“東風(fēng)菜”,確指為就是“冬風(fēng)菜”。

    【一一】“■”,音斛?!队衿芬仓皇牵骸安耍姓??!薄短票静荨分浻小啊霾荨?,說“生水傍”。注云:“葉圓,似澤瀉而小,花青白,亦堪啖。所在有之?!眲e本注云:“江南人用蒸魚食之,甚美?!薄啊觥迸c“■”同音,未知是同一植物否?

    【一二】“蔊菜”,即十字花科的蔊菜,莖葉有辛味,可供食用。

    【一三】“■”,照《要術(shù)》音注,該讀“匯”音;又音豈。徐鍇認(rèn)為就是芹,段玉裁也這樣說。這是就《呂氏春秋》“云夢之芹”句推測的。《廣州植物志》等確指這個是水蕨科的水蕨。

    【一四】“■”,《說文》:“菜,類蒿?!迸c《要術(shù)》所說同?!队衿芬詾榧础笆V蒿”,見“蔞蒿〔八九〕”。段玉裁、朱駿聲以為即是“芹”字。

    【一五】“■菜”,即三白草科的蕺菜?!稄V雅.釋草》:“蒩,蕺也?!贝薇豆沤褡ⅰ罚骸扒G揚人謂蒩為蕺?!薄短票静荨纷ⅲ骸按宋锶~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P(guān)中謂之菹菜?!薄啊觥薄ⅰ吧a”、“菹”,這里是同字異寫。

    【一六】“■”,音螺,《玉篇》:“菜,生水中?!毕聴l“■”,音悅,《玉篇》解釋同《要術(shù)》;但《廣韻》解釋:“草名,似芹”,則是另一種?!?、■二種,《字林》解釋全同,但文獻上沒有找到更多的記載。

    【一七】“■”,音遏,《廣韻》解釋同《要術(shù)》?!队衿纷鳌啊觥?,解釋亦同?!吧小毕褶У闹参锖芏?,無從推測是什么植物。“藄菜”,參看“藄〔九一〕”。

    【一八】“■”,音捏,《廣韻》:“菜,似蒜,生水邊?!焙汀队衿吠瑯樱贾皇恰兑g(shù)》這幾個字的解釋。這和上面的“荶”,文獻上都沒有更詳細(xì)的記載。

    【一九】“■”,音潛,同“蕁”,亦讀尋音,李時珍認(rèn)為即是“蕁麻”(見《本草綱目》卷十七下)。蕁麻是,蕁麻科,莖和葉嫩時可食。

    凈去豬毛魚鱗,古稱“燅”,也寫作“燖”、“燂”。我國形聲字的聲旁,例多互用。因此“■”也寫作“■”、“藫”。《說文》:“蕁,或從爻”作“■”?!稜栄裴尣荨罚骸啊?,海■?!薄啊觥奔础霸濉弊帧!侗静萁?jīng)》:“海藻,……一名藫?!薄队衿罚骸八?,海藻也?!睋?jù)此,“■”的另一意義是海藻。本條“一曰”的異說,應(yīng)即指此。那就不可能是“染草”,顯系有誤。湖湘本等作“深草”,“深”、“?!毙嗡?,懷疑應(yīng)是“海草”。“■荃菜”,當(dāng)時俗名,未詳。

    【二0】“蓶菜”,《玉篇.廣韻》的解釋都是“似韭而黃”,少一“烏”字,與《要術(shù)》有不同。但未詳何物?!盀蹙隆笔寝Э频?。

    【二一】“■”,音忒。《玉篇》:“菜,生水中者?!薄毒然谋静荨氛f澤瀉俗名“水■菜。”

51、竹(一)

    《山海經(jīng)》曰(二):“嶓冢之山,……多桃枝、鉤端竹(三)?!?/span>

    “云山……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今始興郡出筀竹【一】,大者圍二尺,長四丈。交址有篥竹【二】,寔中,勁強,有毒,銳似刺,虎中之則死,亦此類?!?/span>

    “龜山……多扶竹。”“扶竹,笻竹【三】也。”

    《漢書》(四):“竹大者,一節(jié)受一斛,小者數(shù)斗,以為柙(五)音匣榼?!?/span>

    “邛都【四】高節(jié)竹,可為杖,所謂'邛竹’。(六)”

    《尚書》曰(七):“楊州,……厥貢……篠、簜【五】?!G州,……厥貢……箘、■【六】?!弊⒃疲骸昂S,竹箭(八);簜,大竹?!薄肮?、■,皆美竹,出云夢之澤?!?/span>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竹、紫脫【七】常生。”其注曰:“紫脫,北方物?!?/span>

    《南方草物狀》曰(九):“由梧竹【八】,吏民家種之,長三四丈,圍一尺八九寸,作屋柱。出交址。”

    《魏志》云(十):“倭國,竹有條、干【九】?!?/span>

    《神異經(jīng)》曰:“南山荒中有沛竹,長百丈,圍三丈五六尺,厚八九寸,可為大船。其子美,食之可以已瘡癘。”張茂先注曰:“子,筍也?!?/span>

    《外國圖》曰:“高陽氏有同產(chǎn)而為夫婦者,帝怒放之,于是相抱而死。有神鳥以不死竹覆之。七年,男女皆活。同頸異頭,共身四足。是為蒙雙民?!?/span>

    《廣州記》曰(十一):“石麻之竹,勁而利,削以為刀,切象皮如切芋?!?/span>

    《博物志》云:“洞庭之山,堯帝之二女常泣,以其涕揮竹,竹盡成斑?!薄跋码h(十二)縣【一0】有竹,皮不斑,即刮去皮,乃見【一一】?!?/span>

    《華陽國志》云:“有竹王者,興于豚水【一二】。有一女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足間,推之不去。聞有兒聲,持歸,破竹,得男。長養(yǎng),有武才,遂雄夷狄,氏竹為姓。所破竹,于野成林,今王祠竹林是也。”

    《風(fēng)土記》曰:“陽羨縣【一三】有袁君■(十三)壇邊,有數(shù)林(十四)大竹,并高二三丈。枝皆兩披,下掃壇上,常潔凈也?!?/span>

    盛弘之《荊州記》曰(十五):“臨賀謝休(十六)縣【一四】東山有大竹(十七)數(shù)十圍,長數(shù)丈(十八)。有小竹生旁,皆四五尺圍。下有盤石,徑四五丈,極高(十九),方正青滑,如彈棋局?!疽晃濉績芍袂梗鲯咂渖?,初無塵穢。未至數(shù)十里,聞風(fēng)吹此竹,如簫管之音。”

    《異物志》曰(二十):“有竹曰'■’【一六】,其大數(shù)圍,節(jié)間相去局促,中實滿堅強,以為柱榱?!?/span>

    《南方異物志》曰(二一):“棘竹【一七】,有刺,長七八丈,大如甕。”

    曹毗《湘中賦》曰(二二):“竹則筼筜【一八】、白、烏【一九】,實中、紺族【二0】。濱榮幽渚,繁宗隈曲;萋蒨陵丘,薆逮【二一】重谷?!?/span>

    王彪之《閩中賦》曰(二三):“竹則苞甜、赤苦(二四)【二二】,縹箭、斑弓【二三】。度世推節(jié),征合實中【二四】。筼筜【

    二五】函人,桃枝育蟲。緗箬、素筍,彤竿、綠筒【二六】。”“筼筜竹,節(jié)中有物,長數(shù)寸,正似世人形,俗說相傳云'竹人’,時有得者。育蟲,謂竹■【二七】,竹中皆有耳。因說桃枝,可得寄言。”

    《神仙傳》曰:“壺公欲與費長房【二八】俱去,長房畏家人覺。公乃書一青竹,戒曰:'卿可歸家稱病,以此竹置卿臥處,默然便來還?!咳缪浴<胰艘姶酥?,是房尸,哭泣行喪。”

    《南越志》云(二五):“羅浮山生竹,皆七八寸圍,節(jié)長一二丈,謂之'龍鐘竹’?!?/span>

    《孝經(jīng)河圖》曰(二六):“少室之山【二九】,有爨器竹,堪為釜甑?!?/span>

    “安思縣【三0】多苦竹,竹之丑【三一】有四:有青苦者,白苦者,紫苦者,黃苦者?!?/span>

    竺法真《登羅浮山疏》曰(二七):“又有筋竹,色如黃金【三二】?!?/span>

    《晉起居注》曰(二八):“惠帝二年(二九),巴西郡【三三】竹生紫色花,結(jié)實如麥,皮青,中米白,味甘?!?/span>

    《吳錄》曰(三十):“日南有篥(三一)竹【三四】,勁利,削為矛?!?/span>

    《臨海異物志》曰(三二):“狗竹【三五】,毛在節(jié)間。”

    《字林》曰(三三):“■(三四)【三六】,竹,頭有父文?!?/span>

    “■【三七】音模,竹,黑皮,竹浮有文(三五)?!?/span>

    “■音感,竹,有毛?!?/span>

    “■【三八】力印切,竹,實中?!?/span>

    (一) 本目內(nèi)文字,金抄頗多脫誤,并有錯葉。其為明顯錯脫者,不作校記;或有異文,標(biāo)出作參考。

    (二) 此條摘引自《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無“竹”字?!霸粕健睏l摘引自《中山經(jīng)》“中次十二經(jīng)”。小注是郭璞注,“始興郡”下有“桂陽縣”;“交址”上有“又”字,應(yīng)有;“似”作“以”,則”銳以刺虎”為句,《要術(shù)》似誤?!褒斏健睏l同出“中次十二經(jīng)”,即在云山條下面。郭璞注是:“邛竹也。高節(jié)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庇铸斏綏l下是“丙山”條,《山海經(jīng)》文是:“……丙山,多筀竹。”云山、龜山、丙山三條挨在一起,疑郭注“筀竹”云云,應(yīng)在丙山“筀竹”下,《山海經(jīng)》原書已有竄誤。

    (三) 《山海經(jīng)》無“竹”字。《尚書.顧命》:“敷重篾席?!笨装矅ⅲ骸绑抑χ??!敝浮疤抑Α睘橹?。《爾雅.釋草》:”桃枝,四寸有節(jié)?!惫弊ⅲ骸敖裉抑?,節(jié)間相去多四寸?!惫庇肿ⅰ渡胶=?jīng)》此處“鉤端”為“桃枝屬”。說明郭璞認(rèn)為鉤端、桃枝都是竹類。早于賈思勰的戴凱之《竹譜》引《山海經(jīng)》亦無“竹”字,因此戴凱之不同意郭璞以《山海經(jīng)》、《爾雅》的“桃枝”為竹的說法。他說:“桃枝(竹),皮赤,編之滑勁,可以為席,《顧命》篇所謂'篾席’者也。《爾雅.釋草》云,四寸一節(jié)為桃枝,郭注云,竹四寸一節(jié)為桃枝。余之所見,桃枝竹,節(jié)短者不兼寸,長者或逾尺,豫章遍有之,其驗不遠(yuǎn)也??帧稜栄拧匪d草屬(按因《爾雅》列在《釋草篇》),自別有桃枝,不必是竹。郭注加'竹’字(按今本郭注無“竹”字),取之謬也?!渡胶=?jīng)》云,其木有桃枝、劍端(按“劍”應(yīng)作“鉤”),又《廣志.層木》篇云,桃枝出朱提郡,曹爽所用者也,詳察其形,寧近于木也?!督?jīng)》、《雅》所說二族(按指《山海經(jīng)》所指是木類,《爾雅》所指是草類),決非作席者矣。”惟《山海經(jīng)》雖有稱桃枝、鉤端為木或草的(《中山經(jīng)》”中次八經(jīng)”:“驕山……其木……多桃枝、鉤端”,“龍山……其草多桃枝、鉤端”,“中次九經(jīng)”:“高梁之山,……其木多桃枝、鉤端”),但古人對于竹,或稱為木,或稱為草,原無一定,即在《山海經(jīng)》本身,也是這樣,例如《中山經(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求山……其木……多■”,“中次十二經(jīng)”:“暴山……其木多……竹箭、■、箘”,及多處稱“其草多竹”。因此這里的桃枝、鉤端,仍應(yīng)是竹類,《廣雅.釋草》:“■■,桃支也”,也直指二者為竹名。戴凱之所見,或系別一種竹而同名者。

    (四) 《漢書》無此語;下條“■竹”,才出于《漢書》注?!冻鯇W(xué)記》卷二八“竹”引《廣志》有和這條相同的內(nèi)容,是:“漢竹,大者一節(jié)受一斛,小者數(shù)升,為椑榼?!薄短接[》卷九六三“漢竹”引《廣志》:“永昌有漢竹,圍三尺余。”剛巧可以和《初學(xué)記》所引連綴成章?!兑g(shù)》此條應(yīng)出自《廣志》,應(yīng)作“漢竹,大者……”,“書”字因下條引《漢書》而衍。由于“漢竹”與“《漢書》”纏錯之后,《廣志》的書名被奪去,而《漢書》則竄列于上代替了《廣志》。又《御覽》卷九六二“竹”引此條竟同《要術(shù)》(連”柙音匣”都一樣)亦題作《漢書》,當(dāng)系根據(jù)《要術(shù)》轉(zhuǎn)錄,并非采自原書。

    (五) “柙”與“匣”通,《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廣志》作“椑”,應(yīng)是“椑”字之誤。按椑,音脾,《說文》:“圜榼也?!鳖亷煿抛ⅰ都本推贰皹}椑”:“榼,盛酒之器;……椑,圓榼也?!贝颂幨侵敢还?jié)圓竹筒的容量,并沒有說作成匣,字應(yīng)作“椑”?!耙粝弧笔呛笕藢㈠e就錯誤注的。

    (六) 此條不見《漢書》本文,而見于《漢書》注。《漢書.張騫傳》:“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鳖亷煿抛⒁辑懀骸摆?,山名,生此竹,高節(jié),可作杖。”《史記》卷一一六裴骃《集解》引瓚:“邛,山名。此竹節(jié)高實中,可作杖。”均無“所謂邛竹”句,可能《要術(shù)》所引,非出瓚注。

    (七) 此條摘引自《尚書.禹貢》篇?!皸睢弊鳌皳P”。此字古代或從木(如《爾雅.釋地》即作“楊州”),茲仍其舊。注是孔安國注?!昂S、簜”的注文在《禹貢》的上文“篠簜既敷”句下,文同?!肮劇ⅰ觥钡淖⑽氖牵骸肮?、■,美竹;楛,中矢干:三物皆出云夢之澤?!惫?、■是二種竹?!皸辈皇侵?,《要術(shù)》未引。

    (八) “竹箭”,明抄、湖湘本等作“竹箘”,金抄作“竹前”,漸西本改作“箭竹”。按《禹貢》孔安國注作“竹箭”,《爾雅.釋草》:“篠,箭”,茲據(jù)改。

    (九) 《太平御覽》卷九六三“由梧竹”引作《南方草木狀》,文全同《要術(shù)》(“寸”訛作“分”),實際仍是《南方草物狀》。偽讬嵇含的《南方草木物》無此條。

    (十) 《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其竹篠、簳、桃支”。

    (十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三“石麻竹”引作裴淵《廣州記》,是:“石麻竹,勁利,削為刀,切象皮如截竿?!蓖怼啊鲋瘛币苿⑩稁X表錄異》正文下有雙行小注:“《廣州記》云:'石麻之竹,勁而利,削為刀,割象皮如切竿。’”二“竿”字均系“芋”字之誤。但今本《嶺表錄異》(《叢書集成》排印《聚珍版叢書》本,據(jù)《永樂大典》輯集)卷中“■勞竹”條的下面就是“石林之竹”條,內(nèi)容與《御覽》小注所引全同(缺“竿”字),無《廣州記》的題稱,則此條又像是《嶺表錄異》本身的材料。又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有相同記載:“石林竹,似桂竹,勁而利,削為刀,割象皮如切芋。出九真、交趾?!薄奥椤保稁X表錄異》亦作“林”,很可注意。而金抄作“■”,誤。

    (十二)“雋”,各本同;明抄作“■”,誤,參看注釋【一0】。

    (十三)“冢”,原作“家”?!短接[》卷九六二引《風(fēng)土記》作“?!?,《要術(shù)》張步瀛校本轉(zhuǎn)錄黃廷鑒所校亦作“?!保瑧?yīng)是”?!弊种`,茲改正。

    (十四)“林”,《御覽》引作“枚”,應(yīng)是“枚”或“株”字之誤。

    (十五)《藝文類聚》卷八九引盛弘之《荊州記》開頭是:“臨賀冬山中有大竹數(shù)十圍,高亦數(shù)十丈”,下文無“尺”、“高”及“滑”字,脫“至”字,“聞”訛作“間”。《太平御覽》卷九六二引作《荊州記》,文同《要術(shù)》,但多脫誤。

    (十六)“謝休”,《御覽》引同,疑“謝沐”之誤?!稘h書.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晉書.地理志》(《百衲》本及《四部備要》本),均無“謝休”縣,概作“謝沐”。而《水經(jīng)注》卷三六“溫水”章“東北入于郁”下作“謝■”,楊守敬《水經(jīng)注疏》注釋亦襲正文作“謝■”,恐誤。

    (十七)“大竹”,應(yīng)是“竹大”倒錯。漸西本從吾點校據(jù)另本《類聚》改為“竹大”。

    (十八)“長數(shù)丈”,《類聚》引作“數(shù)十丈”,漸西本據(jù)以加“十”字。

    (十九)“極高”,各本及《御覽》引均同,但《類聚》引無“高”字,可能衍,漸西本即據(jù)以刪去。

    (二十)《太平御覽》卷九六三“■竹”引《異物志》除同《要術(shù)》(“柱榱”作“屋榱”)外,末后尚有“斷截便以為棟梁,不復(fù)加斤斧也”。“榱”音衰,是屋椽,吾點大概認(rèn)為和“柱”不相稱,改為“棟”,漸西本依著改。

    (二一)《太平御覽》卷九六三“棘竹”引作《南州異物志》,只有“棘竹,節(jié)有棘刺”六字。《初學(xué)記》卷二八另引有沈懷遠(yuǎn)《南越志》,是:“宋昌縣有棘竹,長十尋,大如甕,其間短者,輒六七丈也。為竹叢薄,葉下有鉤刺,或在條末,如芒針也?!薄赌显街尽愤@條《御覽》亦有引到,與《初學(xué)記》同(“在”作“有”)。宋昌縣,南朝宋置,在今越南。這是推知沈懷遠(yuǎn)時代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二二)《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作曹毗《湘表賦》,文同《要術(shù)》,惟“竹”上多“其”字,“紺”訛作“維”。

    (二三)《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王彪之《閩中賦》首句作“竹則苞赤箬”,有脫誤,無“度世推節(jié),征合實中”句,余同《要術(shù)》。但無注文?!兑g(shù)》注文“因說桃枝,可得寄言”,似乎是說因為正文說著桃枝,所以在這里插上幾句。如果這樣,這個注是后人加添的。

    (二四)“苦”,原作“若”,誤,茲改正,參看注釋【二二】。

    (二五)《太平御覽》卷九六二所引,誤題作《羅越志》,無“寸”字,“丈”作“尺”,“龍鐘竹”作“中龍”,恐誤,余同《要術(shù)》。

    (二六)《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作《河圖》,是:“少室之山,大竹堪為甑器?!睙o“苦竹”條?!短接[》卷九六二引作《孝經(jīng)河圖》,所引與《初學(xué)記》同(“甑器”作“釜甑”)。但下面有雙行小注:“此竹亦爨器也。安思縣多苦竹??嘀裼兴模河星嗫?,有白苦,有紫苦,有黃苦?!闭⑽挠泄詠y。

    (二七)《藝文類聚》卷八九引竺法真《羅山疏》(“竺”原訛作”笙”)作:“嶺南道無■(按是俗“筋”字)竹,惟此山有之。其大尺圍,細(xì)者色如黃金,堅貞疏節(jié)?!薄短接[》卷九六三“■竹”引竺法真《登羅山疏》同《類聚》(“嶺”訛作“岸”,“此山”作“羅山”)。

    (二八)《晉起居注》,已佚。此條《藝文類聚》等未引。惟《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有謝靈運《晉書》一條,年份不同,內(nèi)容相同而較略:“元康二年春二月,巴西界竹生花,紫色,結(jié)實如麥?!薄短接[》卷九六二亦引謝《書》此條,同《初學(xué)記》(無“春二月”,脫”生”字)。元康是晉惠帝年號,二年是公元二九二年,《要術(shù)》引逕稱“惠帝二年”,則是公元二九一年,比元康二年早一年?!稌x書.五行志》亦載此事,全文是:“惠帝元康二年春,巴西郡界竹生花,紫色,結(jié)實如麥,外皮青,中赤白,味甘?!薄俺唷弊忠烧`。

    (二九)“二年”,各本同,金抄作“一年”。

    (三十)《吳錄》這條,《太平御覽》等未引。

    (三一)“篥”,明抄誤作“■”;他本從竹,茲改正。并參看注釋【三四】。

    (三二)《臨海異物志》此條《太平御覽》等未引。《御覽》卷九六三“狗竹”僅引有《竹譜》一條是:“狗竹,節(jié)間有毛。出臨海。”《竹譜》是戴凱之《竹譜》。今戴氏《竹譜》稱:“狗竹有毛,出諸東裔。物類眾詭,干(按應(yīng)是“于”或“云”字)何不計?”自注:“狗竹,生臨海山中,節(jié)間有毛。見沈《志》。”“臨?!敝秆睾R粠?,不是地名?!吧颉吨尽贰庇猩颥摗杜R海異物志》與沈懷遠(yuǎn)《南越志》,這里是指前者。則《竹譜》所引,與《要術(shù)》正合,從知《要術(shù)》的《臨海異物志》,即是沈瑩《志》。

    (三三)連下三面三條,都是《字林》文?!短接[》等均未引。

    (三四)“■”,各本作“茸”,漸西本從吾點校改為“■”?!队衿酚小啊觥弊郑忉屖牵骸爸褚?,頭有文?!逼潛?jù)改。

    (三五)“竹浮有文”,雖可解釋為竹表面有紋浮起,仍疑“竹浮”二字是《字林》原有的“■”字被拆開了竄誤入此?!队衿贰啊觥毕抡恰啊觥弊郑忉屖恰爸衩??!稄V韻》解釋是“竹有文者”。元李衎《竹譜詳錄》卷五引張得之稱:“■竹,黑皮,有文。”均無“竹浮”二字。

    【一】 《文選》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桂、箭、射筒?!眲Y林注引《異物志》:“桂竹,生于始興小桂縣,大者圍二尺,長四五丈。”可知《異物志》的“桂竹”即此處“筀竹”(筀音桂),但不是云山“桂竹”(《山海經(jīng)》另有“丙山筀竹”條,疑郭璞是注丙山筀竹,非注云山桂竹,參看校記(二))。戴凱之《竹譜》:”桂竹,高四五丈,大者二尺,圍闊節(jié)大,葉狀如甘竹而皮赤,南康以南所饒也?!渡胶=?jīng)》云:'靈原桂竹,傷人則死?!枪鹬裼卸N,名同實異,其形未詳。”戴氏所記與《異物志》同,但也不是《山海經(jīng)》云山桂竹。始興桂竹(筀竹)是剛竹屬的竹。始興郡,三國吳置,故治在今廣東省曲江縣?!澳峡狄阅稀?,即今江西省南康縣以南,所指與始興郡地區(qū)相符。

    【二】 “篥竹”,參看注釋【三四】。

    【三】 “笻”,讀如窮音?!肮H竹”即“邛竹”,以其產(chǎn)于邛都,因加竹頭作“笻”。笻竹可作扶老杖,故又名“扶竹”、“扶老竹”。扶老杖既由笻竹作成,后人因亦逕稱拄杖為“笻”。戴凱之《竹譜》稱:“竹之堪杖,莫尚于笻”,“高節(jié)實中,狀若人刻,為杖之極?!钡龆家酝庖灿?,《竹譜》繼稱:“豈必蜀壤,亦產(chǎn)余邦,一曰'扶老’,名實縣同(意即名懸實同)?!?/span>

    【四】 邛都,在今四川省西昌縣。漢武帝由于張騫在大夏國(今阿富汗北部)見到由印度販運過去的我國邛竹杖和蜀布,得到啟示,開通了由四川通云南的越嶲道,就在邛都建置越嶲郡(見《史記》卷一一六及《漢書.張騫傳》)。又因為唐蒙在廣州吃到由牂牁江(今北盤江上游)運過來的四川■醬,開通了由川入黔的牂牁道。并于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發(fā)夜郎(今貴州省西部)之軍,下牂牁江,會師于廣州(見《漢書.南粵傳》)。左思《吳都賦》所稱:“邛杖傳節(jié)于大夏之邑,蒟醬流味于番禺之鄉(xiāng)?!奔粗复硕?。

    【五】 “篠”,音小,竹名,竹稈短小,即戴凱之《竹譜》所謂:“逾矢稱大,出尋為長?!币蚩蔀榧?,《爾雅.釋草》:“篠,箭”,逕名此竹為“箭”。據(jù)沈括所說,是先有“箭”這種竹,而后稱矢為箭,《夢溪筆談》卷二二:“'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駷橹?,箭為箭,蓋二物也。今采'箭’以為矢,而通謂矢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焙S或箭是我國特產(chǎn)箭竹屬的竹,古時以吳鉤越箭并稱。

    “簜”,音蕩,《尚書.禹貢》孔穎達(dá)疏引孫炎:“竹闊節(jié)者曰簜?!?/span>

    【六】 “箘”音窘;“■”,音路,也寫作“簬”?!稇?zhàn)國策.趙策》:“其堅則箘簬之逕,不能過也?!薄稄V雅.釋草》:“箘簬,……箭也?!薄冻o哀時命》作“■簬”,《呂氏春秋.直諫》篇作“宛路”,均同物異字。戴凱之《竹譜》:“箘、■二竹,亦皆中矢,……大較故是會稽箭類耳,皮特黑澀,以此為異?!闭f明箘、■是箭竹屬的兩種竹,孔安國注《尚書.禹貢》亦指明為二種,段玉裁說“箘簬”是一種竹,恐未必。

    【七】 “■”,音滿平聲。《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廣志》:“■竹,皮青,內(nèi)白如雪,■韌可為索?!彼紊潓帯豆S譜》:“■筍,皮青而肉皙白。”元李衎《竹譜詳錄》卷六:“蔓竹,生江、廣間。……紫脫,筍名也?!?/span>

    【八】 “由梧竹”,左思《吳都賦》作“柚梧”,戴凱之《竹譜》作“由衙”?!吨褡V》稱:“■與由衙,厥體俱洪,圍或累尺,■實、衙空。南越之居,梁柱是供?!薄吨褡V》又引《廣志》稱:“亦有生于永昌郡?!庇啦び薪裨颇鲜”I娇h等地。據(jù)元李衎《竹譜詳錄》卷四記載“由衙竹”每節(jié)生三枝,有刺,其小者可種作籬笆,故又名“笆竹”。

    【九】 “條、干”即“篠、簳”?!段倪x》張衡《南都(指南陽)賦》:“其竹……則篠、簳、箛、箠。”“簳”音干,是小竹。

    【一0】《水經(jīng)注》“沅水”:“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薄逗鬂h書.馬援傳》:“軍次下雋。”李賢注:“下雋,縣名,屬長沙國,故城今辰州沅陵縣?!奔唇窈鲜°淞昕h。

    【一一】此種竹有斑點或斑紋,移為斑竹,由于有如《博物志》所記的傳說,又稱“湘妃竹”。《廣群芳譜》引《臨漢隱居詩話》:“竹有黑點,謂之斑竹,非也。湘中斑竹方生時,每點上苔錢封之甚固。土人斫竹浸水中,用草穣洗去苔錢,則紫暈斕斑可愛,此真斑竹也。”

    【一二】古牂牁江(今北盤江上游),亦稱濛江,其發(fā)源處稱濛潭,亦稱“豚水”(也寫作“遯水”)。傳說竹王所建的國即“夜郎國”,見《后漢書》卷八六《西南夷傳》。

    【一三】《風(fēng)土記》作者晉周處是陽羨縣人,即今江蘇省宜興縣。

    【一四】臨賀,郡名,三國吳置,故治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縣,靠近湖南過上?!爸x休縣”,應(yīng)是“謝沐縣”,漢置,吳、晉因之,故治在今湖南省江永縣西南,屬臨賀郡。

    【一五】“彈棋”,古代的一種游戲?!逗鬂h書.梁冀傳》李賢注引《藝經(jīng)》:“彈棋,兩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dāng),更先彈也。其局以石為之。”“局”是棋盤。

    【一六】“■”,音雹。戴凱之《竹譜》:“■實厚肥,孔小,幾于實中,……大竹也。土人用為梁柱?!辈⒖醋⑨尅景恕俊?/span>

    【一七】“棘竹”,戴凱之《竹譜》:“棘竹,生交州諸郡。叢初(按應(yīng)是“生”),有數(shù)十莖。大者二尺圍。肉至厚,實中。夷人破以為弓。枝節(jié)皆有刺,彼人種以為城,卒不可攻。萬震《異物志》(按即《南州異物志》)所(謂)'種為藩落,阻過層墉’者也?;蜃浔栏觯笕缡?,縱橫相承如縿車。一名'笆竹’,見《三倉》。筍味落人須發(fā)?!奔淳砦濉斗N竹》篇引《竹譜》所稱“味淡,落人須發(fā)”的“棘竹筍”。《禮記.明堂位》所謂“越棘大弓”,歷來都是以“戟”釋“棘”,但也可能就是拿這種棘竹作大弓。

    《詩經(jīng).小雅.斯干》“如矢斯棘?!薄俄n詩》“棘”作“朸”。二字都是棱刺的意思,段玉裁并且說“朸”是正字,說明“棘”即“朸”字。就竹說,從木作“朸”,從竹則作“竻”。元李衎《竹譜詳錄卷四:“竻竹,一名■竹,一名答黎竹,一名攡竹,一名筥竹,出廣右兩江,安南尤多,即刺竹也。南方呼刺為竻。叢生,大者二尺圍,肉至厚,幾于實中,被人破以為弓材。枝葉喜下垂,自根至梢,每枝節(jié)間對生二刺,尖杪彎曲若鉤。人家環(huán)植以為垣墻,初植數(shù)莖作一叢,三五年后枝蔓自相糾纏,又多鉤刺,雖雞犬羔豚不能逕入?!睆V東《肇慶府志》:“竻竹,俗呼刺竹,有刺而堅,可作藩籬?!鼻迩缶稄V東新語》:“竻竹,一名澀勒;勒,刺也,廣東人以刺為勒,故又曰'勒竹’。長芒(刺毛)密距(棘刺),枝皆五出如雞足。其材可為桁桷。”據(jù)此,所謂“竻竹”、“勒竹”或“棘竹”,具有小枝短縮硬化而為刺及地下莖為合軸型的共同點,是■竹屬的竹,各書描狀不盡相同,似非一種。

    【一八】“筼筜”,音云當(dāng)。《文選》左思《吳都賦》劉淵林注引《異物志》:“筼筜生水邊,長數(shù)丈,圍一尺五六寸,一節(jié)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廬陵界有之。始興以南又多,小桂夷人,績以為布葛?!贝鲃P之《竹譜》亦稱:“桃枝、筼筜,多植水渚?!薄兑g(shù)》引稱“濱榮幽渚,繁宗隈曲”,亦指此竹宜植水邊。《竹譜》又稱:”筼筜最大,大者中甑”,則是中空內(nèi)徑寬大的大型竹。

    【一九】戴凱之《竹譜》:“赤白二竹,還取其色;白薄而曲,赤厚而直。沅灃所豐,余邦頗植?!痹钚b《竹譜詳錄》卷六有“白竹”、“烏竹”、“烏■竹”。古所謂“烏竹”,不等于現(xiàn)在的烏竹。

    【二0】“實中”,指實心的竹。“紺族”,指紺色的竹類,如《竹譜》有“殷腸竹”,殷色即是紺色。元李衎《竹譜詳錄》卷六有“紫竹”。所謂“紺族”,當(dāng)屬此類。

    本段“筼筜、白烏,實中、紺族”二句,筼筜是空心大竹,和“實中”相對;白、烏指顏色,和紺色相對。下面四句則分述宜于水生或陸生的生長特性。

    【二一】“萋蒨”,音妻倩;“薆逮”,音愛代,都是形容竹叢的蔭深密茂。

    【二二】“苞”,指冬筍。劉淵林注《文選》左思《吳都賦》“苞筍”:“冬筍也”。出合浦。其味美于春夏時筍也?!弊忠嘧鳌案潯保都崱罚骸爸衩?,出荔浦,其筍冬生?!崩笃侄S的最早記載,見于《東觀漢記.馬援傳》(見“筍〔五二〕”校記(四))。

    《要術(shù)》下文引《孝經(jīng)河圖》載苦竹有“紫苦者”,戴凱之《竹譜》亦稱:“苦竹,有白有紫?!薄兑g(shù)》原作“赤若”,顯系“赤苦”之誤。赤苦筍和甜冬筍相對,都講味道,是一組;下文“縹箭、斑弓”,縹是青白色,縹色的箭竹和斑紋的弓竹相對,是另一組,都講用途。

    【二三】《太平御覽》卷九六二“竹”引《云南記》:“云南有實心竹,文采班駮,……其土以為槍干。”這里“斑弓”,即是取斑竹為弓。

    【二四】“度世”、“征合”不是竹名?!岸仁劳乒?jié)”,意謂處世要推尚“氣節(jié)”,如竹之有節(jié)?!罢骱蠈嵵小?,“征合”是征戰(zhàn)合宜的意思,指作武器要用實心的竹。劉淵林注《吳都賦》引《異物志》:“箭竹,細(xì)小而勁實”;棘竹也是實中,宜于“破以為弓”(見注釋【一七】);篥竹“實中勁強”,用以為矛(見注釋【三四】);云南有實心斑竹,用以作槍干(見注釋【二三】);《初學(xué)記》卷二八引《廣志》:“利竹,……實中,堅韌”,也是武器竹。

    【二五】清郭柏蒼《閩產(chǎn)錄異》卷三記載有“筼筜竹”稱:“蒼按……順昌筼筜鋪,亦以此竹得名?!?/span>

    【二六】“緗”是淺黃色,也指黃而帶褐色?!绑琛保@里指筍籜,不是箬竹。“彤”是赤色?!熬|箬、素筍,彤竿、綠筒”,描寫筍和竹各種不同的顏色。

    【二七】“■”,音留。竹■,竹鼠屬,專吃竹和蘆葦?shù)鹊母?。這里是以竹■釋“育蟲”。但郭柏蒼《閩產(chǎn)錄異》卷五“■■”條下在引王彪之《閩中賦》后說:“又■竹,竹中生蟲,長則咬節(jié)而出。所云'育蟲’,乃指■竹、桃枝竹。”卷三記載“桃枝竹”則稱:“漳州、福寧、延平皆產(chǎn)之。筍皮有毛蟲聚焉,不宜食?!?/span>

    【二八】《水經(jīng)注》卷二一“汝水”章“又東南過平興縣南”下記載:“昔費長房為市吏,見王壺公懸壺郡市。”費長房,東漢汝南(今河南汝南縣)人,《后漢書》有傳。

    【二九】少室山,今河南省嵩山的西峰。其東峰名太室山,古因亦逕稱嵩山為太室山。

    【三0】安思縣,未詳,疑有誤。漢有安次縣,在今河北省安次縣;南朝宋有安始縣,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漢有安昌縣,在嵩山附近。

    【三一】《廣雅》卷三《釋詁》:“肖、似、丑,類也?!蓖惤凶觥俺蟆薄!冻鯇W(xué)記》卷二八引謝靈運《山居賦》:“其竹則……四苦齊味”,就是下文的四種苦竹。

    【三二】“筋竹色如黃金”,當(dāng)即金竹。李衎《竹譜詳錄》卷六:”金竹,生江浙間,一如淡竹,高不過一二丈,其枝竿黃凈如真金,故名。竺法真《羅浮山疏》曰:'羅浮山有竹,色如黃金?!?/span>

    【三三】巴西郡,東漢末劉璋置,晉仍之,故治在今四川省閬中縣。

    【三四】《文選》左思《吳都賦》:“篻、簩有叢”。劉淵林注引《異物志》:“篻竹,大如戟槿(即戟柄),實中勁強,交趾人銳以為矛,甚利?!贝鲃P之《竹譜》:“筋竹為矛,稱利海表,槿乃其干,刃即其杪。生于日南,別名為'篥’?!弊宰ⅲ骸敖钪?,長二丈許,圍數(shù)寸,至堅利。南土以為矛。”說明篻竹、簩竹都是地下莖合軸型作灌木狀叢生的竹,而篥竹又名“筋竹”,此“筋竹”與上文羅浮山“筋竹”同名異類。但《要術(shù)》引《吳錄》作“篥竹”,“篥”疑”篻”之訛,從音韻,從字義(篥由棘、竻孳生,篻由剽利得義),從各書所描狀,似均應(yīng)作“篻”。

    劉淵林注《吳都賦》的“簩”引《異物志》:“簩竹,有毒,夷人以為?。ü悾?,刺獸中之則必死?!薄兑g(shù)》引《山海經(jīng)》郭璞注有“篥竹”,篥、簩雙聲,疑郭注“篥竹”是“簩竹”的轉(zhuǎn)音異寫。

    【三五】元李衎《竹譜詳錄》卷五:“狗竹,出臨???,圍三寸,節(jié)間有毛。三月,筍可食?!?/span>

    【三六】“■”,音茸,李衎《竹譜詳錄》卷六:“■竹,在處敷粉,頭有父文。……父文,猶花文也?!?/span>

    【三七】李衎《竹譜詳錄》卷五:“■竹,生廣西、安南,邕州昆侖關(guān)中尤多。張得之《譜》云:'■竹,黑皮,有文。每節(jié)生三枝,枝葉秀媚,婆娑可愛,一如苦竹。大者可為柱,小者亦堪雜用。’”

    【三八】“■”,音吝,《爾雅.釋草》:“粼,堅中”,所指相同。

52、筍

    《呂氏春秋》曰(一):“和之美者,越■之箘?!备哒T注曰:“箘,竹筍也。”

    《吳錄》曰(二):“鄱陽【一】有筍竹,冬月生。”

    《筍譜》曰(三):“雞脛竹,筍肥美。”

    《東觀漢記》曰(四):“馬援至荔浦【二】,見冬筍名'苞’【三】。上言:'《禹貢》厥苞橘柚(五),疑謂是(六)也。其味美于春夏?!?/span>

    (一)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越■之箘”作“越駱之菌”?!肮劇保哒T注亦作“菌”,二字古通。高誘注:“越駱,國名?!钡鲃P之《竹譜》引《呂氏春秋》作“駱越”。駱越在今貴州省西南部一帶地方。

    (二) 《吳錄》此條,《太平御覽》等未引。

    (三) 最早的《筍譜》是宋僧贊寧寫的,較《要術(shù)》時代很晚。卷五《種竹》篇引《竹譜》有“雞頸竹,筍肥美”,和這條相同,這里《筍譜》疑《竹譜》之誤。戴凱之《竹譜》:“雞脛,篁竹之類,纖細(xì),大者不過如指。疏葉黃皮,彊脆無所堪施。筍美,青斑色綠。沿江(《太平御覽》卷九六三引作“江東”)山崗所饒也。”“脛”,宋吳仁杰《離騷草木疏》卷四“篁”引《竹譜》同,《要術(shù)》卷五《種竹》篇引《竹譜》作“頸”,《御覽》引同《要術(shù)》。

    (四) 見《東觀漢記》卷一二《馬援傳》,所記是:“援好事,至荔浦,見冬筍,名曰'苞筍’。上言:'《禹貢》厥包橘柚,疑謂是也。其味美于春夏筍?!薄短接[》卷九六三“筍”引《東觀漢記》同《要術(shù)》,惟“苞”均作“笣”,二字通用,上一“笣”字及“春夏”下均多“筍”字,則與《東觀漢記》相同。

    (五) 《尚書.禹貢》:“揚州,……厥包橘柚,錫貢?!?/span>

    (六) “謂是”,金抄、明抄作“是謂”,茲從他本及《東觀漢記》作“謂是”(《御覽》卷九六三引《東觀漢記》同)。

    【一】 鄱陽,郡名,三國吳置,郡治在今江西省波陽縣。

    【二】 荔浦,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荔浦縣。

    【三】 “苞”,指冬筍。

53、荼

    《爾雅》曰(一):“荼【一】,苦菜?!薄翱墒场!?/span>

    《詩義疏》曰(二):“山田苦菜甜,所謂'菫【二】、荼如飴(三)’?!?/span>

    (一) 《爾雅.釋草》:“荼,苦菜。”“可食”是郭璞注。

    (二) 《詩經(jīng).唐風(fēng).采苓》“采苦采苦”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是:“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所謂'菫、荼如飴’?!薄对娏x疏》文,《太平御覽》等未引。

    (三) “菫、荼如飴”,《詩經(jīng).大雅.綿》的一句。

    【一】 “荼”,苦菜,該是菊科苦苣菜屬和萵苣屬的植物,并參看卷三《種蘘荷芹■》篇注釋【一】。該篇有“■”和“白■”,但沒有苦菜?!兑g(shù)》列苦菜于本卷,或系由于“非人力所種”而附此,但卷六《養(yǎng)鵝鴨》篇提到用苦菜作飼料。

    【二】 這里的“菫”,就是《爾雅.釋草》的“嚙,苦菫”,也就是《說文》的“菫”?!扒灐⑤比顼崱边@句是記述周的祖先古公■父由豳遷移到周原,采食野生的苦菫、苦荼,覺有甘味,就在那里定居下來,進行開發(fā)。但《詩經(jīng)》孔穎達(dá)疏引《爾雅.釋草》的另一條”芨,菫草”即烏頭以釋“菫”,《爾雅》邢昺疏又承烏頭之說引回《詩經(jīng)》“菫、荼如飴”這句以釋《爾雅》的烏頭。烏頭是毒草,怎能當(dāng)作“如飴”的菜吃?孔疏邢疏均誤。

54、蒿

    《爾雅》曰(一):“蒿,菣【一】也?!薄稗?,皤蒿【二】也?!弊⒃疲骸敖袢撕羟噍锵?、中炙啖【三】者為菣?!薄稗溃纵??!?/span>

    《禮外篇》曰(二):“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四】,名曰'蒿宮’?!?/span>

    《神仙服食經(jīng)》曰:“'七禽方’,十一月采旁音彭(三)勃。旁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壽八百年?!?/span>

    (一) 《爾雅.釋草》作:“蘩,皤蒿。蒿,菣?!倍l連文?!兑g(shù)》大概為配合標(biāo)題倒過來。郭璞注“皤蒿”,逕在其下,只“白蒿”二字,《要術(shù)》因為拆開引郭注,不得不加“繁”字;注“菣”,同《要術(shù)》。

    (二) 引《禮外篇》語在《大戴禮記.明堂》篇(隋唐以后自《盛德》篇析出),文字同。戴德在整編《大戴禮記》時大概有《內(nèi)、外篇》之分,《明堂》列于《外篇》,故《要術(shù)》標(biāo)稱為禮外篇。

    (三) “彭”,金抄作“■”,誤;他本作“旁”,則與本字同,亦誤(漸西本則改本字為“蒡”);《太平御覽》卷九九七“青蒿”引正文作“彭勃”,“彭”正是“旁”的同音字,茲參照金抄改作”彭”。

    【一】 “菣”,讀如郡音,是菊科的青蒿,也叫“香蒿”?!稜栄拧沸蠒m疏引孫炎:“荊楚之間,謂蒿為菣?!辈⒖醋⑨尅救?。

    【二】 “皤”,音婆,“皤蒿”,即菊科的白蒿。

    【三】 古時以青蒿與白蒿為食物,記載頗多?!对娊?jīng).小雅.鹿鳴》:“食野之蒿?!睋?jù)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即是青蒿,并說:“荊豫之間汝南、汝陰,皆云菣也?!敝聊媳背瘯r,還作為菜吃,《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草蒿》陶弘景注:“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边@里郭璞所稱“中炙啖”的吃法,宋蘇頌《圖經(jīng)本草》記載有一種炙飲法:“干者炙作飲,香尤佳。”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青蒿,……人剔以為蔬?!笨梢娨恢钡剿未€在吃。

    至于吃白蒿,很早就用作祭品和腌作菹菜吃?!洞蟠鞫Y記.夏小正》:“繁,旁勃也?!箤嵰??!薄对娊?jīng).召南.采蘩》:“于以采蘩?!编嵭{:“以豆薦蘩菹?!薄稜栄拧贰稗?,皤蒿”邢昺疏引陸璣《疏》:“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一名游胡,北海人謂之旁勃?!敝撂七€在作菹菜吃,唐孟詵《食療本草》:“白蒿,……其葉生挼,醋腌之為菹,甚益人。”

    《要術(shù)》中關(guān)于蒿的利用,也有煮青蒿汁澆在菹菜中的(如《食經(jīng)》)。其他如用蒿葉揩拭豬肉,雜和在紅米中舂米,用青蒿罨女曲(《食次》)等,雖然不是直接吃蒿,至少也還不嫌蒿的特殊氣味。此外則用為盛器、調(diào)色劑等。列表如下:

    【四】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大蒿”:“容梧道中,久無霜雪處,蒿草不凋。年深滋長,大者可作屋柱,小亦中肩輿之杠。……古有蒿柱之說,豈其類乎?!?/span>


55、菖蒲(一)

    《春秋傳》曰(二):“僖公……三十年,……使周閱來聘,饗有昌歜(三)?!倍蓬A(yù)曰:“昌蒲菹【一】也?!?/span>

    《神仙傳》云:“王興者,陽城越(四)人也。漢武帝上嵩高,忽見仙人長二丈,耳出頭下垂肩。帝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疑人也。聞嵩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節(jié)【二】,可以長生,故來采之。’忽然不見。帝謂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乃采菖蒲服之。帝服之煩悶,乃止。興服不止,遂以長生?!?/span>

    (一) “菖蒲”標(biāo)題下明清刻本均注明“脫”。其實所脫不止本目,下面“薇〔五六〕”至“菫〔六二〕”七目均脫。這八目只有金抄、明抄完整不脫。

    (二) 見《左傳》僖公三十年,文作:“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薄兑g(shù)》是摘引。杜預(yù)注:“昌歜,昌蒲菹?!?/span>

    (三) “歜”,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在感反”,《廣韻》:”昌蒲菹,徂感切”,讀如斬音。又音觸,是另一意思。《左傳》孔穎達(dá)疏:“此昌歜之音,相傳為'在感反’,不知其字與彼(指音觸的另一意思)為同為異。遍檢書傳,昌蒲之草,無此別名,未知其所由來也。”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則稱:“顧氏《玉篇》有'■’字,'俎敢反,昌蒲菹也’。然則《傳》之昌■,正合此字,而唐人已誤為歜?!稄V韻》亦誤。”按顧炎武所舉此字,在《玉篇》“欠”部,而《玉篇》欠部,另有“歜”字,解釋是:“尺燭切,怒氣也?!眲t顧氏所稱,似亦確當(dāng)??墒恰兑g(shù)》亦作“歜”,未知亦為唐人之誤否?

    (四) “陽城越人”,費解,《藝文類聚》卷八一引無“越”字,疑《要術(shù)》衍“越”字。陽城,作為縣名,即今河南省登封縣;作為山名,該縣正有陽城山;“嵩高”即嵩山,亦在該縣。故“越”字應(yīng)是衍文。

    【一】 “昌蒲菹”,《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昌本”。鄭玄注:“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為菹?!币话惴Q菖蒲是指天南星科的白菖,根莖是比較肥大的,但味道不好,李時珍和香蒲相對,目為“臭蒲”?;蛘吖湃耸澄恫煌?,或用為食療,也許很早時有白菖菹的吃法。

    【二】 “石上菖蒲”是天南星科的石菖蒲及其變種細(xì)葉菖蒲一類的植物,其地下莖橫走,密具輪節(jié),細(xì)葉菖蒲的地下莖,節(jié)間只有二–三毫米長,有香氣。在藥用上本草類書均記載“一寸九節(jié)者良”。

56、薇

    《召南.詩》曰(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一】?!薄对娏x疏》云:“薇,山菜也,莖葉皆如小豆。藿【二】,可羹,亦可生食之。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也?!?/span>

    (一) 見《詩經(jīng).召南.草蟲》??追f達(dá)疏引陸璣《疏》與《詩義疏》稍異,文作:“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span>

    【一】 “薇”,這里是豆科大巢菜之類的植物,不是蕨類紫萁科的紫萁,別名也叫“薇”。

    【二】 “藿”,原指豆葉,由于薇的莖葉都像小豆,所以也稱其葉為“藿”。

57、萍

    《爾雅》曰(一):“蓱,蘋【一】也。其大者蘋【二】?!?/span>

    《呂氏春秋》曰(二):“菜之美者,昆侖之蘋?!?/span>

    (一) 《爾雅.釋草》作:“萍,蓱。其大者蘋?!睋?jù)阮元???,“萍”應(yīng)作“蘋”。

    (二)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

    【一】 “萍”,本字作“蓱”,或作“蘋”,古人所指,包括浮萍科的青萍和紫萍。

    【二】 “蘋”是蘋科,也叫四葉菜、田字草。

58、石■丈之切(一)

    《爾雅》曰(二):“藫,石衣?!惫痹唬骸八觥疽弧恳?,一名'石發(fā)’。江東食之?;蛟唬ㄈ?藫【二】葉似■而大,生水底,亦可食?!?/span>

    (一) 金抄作“大之切”,明抄作“文之切”,均誤。《說文》:“■,水衣,從艸治聲?!薄吨芏Y.天官》“醢人”有“■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沈云:'北人音……丈之反’?!闭f明“■”雖同“苔”,但北方有“丈之反”(音治)的讀法,故據(jù)以改正。

    (二) 見《爾雅.釋草》。郭注“■”作“苔”,余同。

    (三) “或曰”,《要術(shù)》原無此二字,《爾雅》郭注有,表明是另一說法,必須有,茲據(jù)補。

    【一】 “■”,音臺,即“苔”字;古又音治,音異義同?!八摗保籼?,與“■”雙聲,二字涵義亦同?!段倪x》郭璞《江賦》有”綠苔”,李善注引《風(fēng)土記》:'石發(fā),水苔也,青綠色,皆生于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陟厘”,《唐本草》注:“此物乃水中苔?!缎∑贩健吩疲?水中■苔也’;《范東陽方》云:'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者’。”“如毛”,即是“似發(fā)”,故《圖經(jīng)本草》稱:“石發(fā),即陟厘也?!壁炖蹇勺骷垼瑥埲A作《博物志》,晉武帝給他“側(cè)理紙”萬張,即“陟厘紙”,又名“苔紙”。陟厘二字的切音,正是“■”字(音治),徐言是“陟厘”,急呼就是“■”。因生于水中石上,故所稱“石衣”、“石發(fā)”、“石■”乃至“水■”,都是指苔類的某些種。李時珍認(rèn)為石衣、石發(fā)都是烏韭的異名(見《本草綱目》卷二一“烏韭”),恐是后人的說法。烏韭是蕨類,不是苔類,參看“菜茹〔五0〕”注釋【二0】。

    【二】 這個“或曰”的“藫”,是藫的別一解說,實際就是“■”字,音潛,不是水苔,而是指海藻?!稜栄牛尣荨罚骸啊?,海■”(參看“菜茹〔五0〕注釋【一九】)。海藻有紅藻、綠藻等類。郭璞注“■,?!觥睘椤昂A_”,即海蘿,藻體呈管狀,作不規(guī)則的分歧,赤褐色,屬紅藻類。但海蘿與薤無一相合,此處“葉似■而大”的“■”,則是另一種,非海蘿,當(dāng)是綠藻類的某些種。

59、胡荾

    《爾雅》云(一):“菤耳,苓耳?!薄稄V雅》云(二):“枲耳也,亦云胡枲?!惫痹唬骸昂]【一】也,江東呼為'常枲’?!?/span>

    《周南》曰(三):“采采卷耳?!泵疲骸败叨??!弊⒃疲骸昂]也?!薄对娏x疏》曰(四):“苓(五),似胡荽【二】,白花,細(xì)莖,蔓而生【三】??伞觯槿?,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珰,或云'耳珰草’。幽州人謂之'爵耳’?!?/span>

    《博物志》(七):“洛中有驅(qū)羊入蜀(八),胡葸子著羊毛,蜀人取種,因名'羊負(fù)來’?!?/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文同。

    (二) 《廣雅》云云,實際是郭璞注《爾雅》所引。郭璞注是這樣:“《廣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瓥|呼為'常枲’,或曰'苓耳’。形似'鼠耳’,叢生如盤。”或者《要術(shù)》將《廣雅》的引文歸還原出處,所以作這樣的分列,也可能有倒誤。又今本郭注沒有“胡荾也”的別名,這個別名,在《要術(shù)》以前書,也僅見于《要術(shù)》本目所引。

    《廣雅.釋草》的原文是:“苓耳、葹、常枲、胡枲,枲耳也?!薄耙嘣啤笔枪睘楸阌谛形募由先サ??!坝簟捕濉场币稄V雅》有幾個“一名”、“又名”,亦出《詩義疏》作者所加,其例相同。

    這里需要附帶說一下“形似'鼠耳’”的疑問。“鼠耳”,不是老鼠的耳朵,而是一種草的名稱?!稄V雅.釋草》:“無心,鼠耳也?!薄睹t(yī)別錄》首先著錄。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有“鼠曲草”,說“江西人呼為'鼠耳草’”。李時珍因指“鼠耳”即為鼠曲草(見《本草綱目》卷十五)。鼠曲草是菊科的,采其嫩莖葉可和糯米粉作■餌。但和■耳完全不像。而且郭璞稱“叢生如盤”,是專指■耳的果實說,和鼠曲草怎樣也掛不上鉤。因此我們懷疑郭注的“鼠耳”有錯字。《爾雅.釋蟲》“蟠,鼠負(fù)?!惫弊ⅲ骸爱Y器底蟲?!薄笆筘?fù)”即節(jié)足動物甲殼類的鼠婦,棲息于壁角甕底等陰濕地,體長三分余,橢圓形,兩頭尖,特別是軀體兩側(cè)的七對短足,很像■耳子的密刺。■耳、鼠負(fù)都是郭璞注的,拿鼠負(fù)來比喻■耳子,很可能,而且也像?!岸薄ⅰ柏?fù)”字形相近,而且《爾雅》及郭注上文一連有四個“耳”字,極易致誤,疑“鼠耳”是“鼠負(fù)”之誤。

    (三) 這是《詩經(jīng).周南.卷耳》的一句。毛《傳》作:“卷耳,苓耳也。”但《要術(shù)》“注云:'胡荾也’”,不見于鄭玄《箋》,也許是鄭《箋》的逸文。

    (四) 《太平御覽》卷九九八“胡枲”引《詩義疏》開頭是:“苓耳,葉青白,似胡荽”,“耳珰草”作“珰草”,余基本同《要術(shù)》?!对娊?jīng).卷耳》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略同《詩義疏》,是:“葉青白色,似胡荽,白花,細(xì)莖蔓生??芍鬄槿?,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婦人耳中珰,今或謂之'耳珰’。幽州人謂之'爵耳’。”《圖經(jīng)本草》引陸璣《疏》“耳珰”下有“草”字,應(yīng)該有;尤其可注意的,“幽州人”句的上面,尚有“鄭康成謂是白胡荽”句。如所引無誤,這句既是陸《疏》原有,說明胡■鄭玄有別名白胡荽的說法?!拜础?、“荾”同字,“白胡荽”即“白胡荾”,因此推測上文“胡荾也”的解釋可能是鄭玄原有。并參看注釋【二】。

    (五) “苓”下應(yīng)有“耳”字。

    (六) “■”是“煮”的古字,明抄作“鬻”,誤,據(jù)金抄改正。

    (七) 《博物志》此條,不見今本?!短接[》卷九九八、卷九○二及《藝文類聚》卷九四均有引到。

    (八) 《博物志》是說由洛陽傳入蜀中。但也有相反的說法,《圖經(jīng)本草》:“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實多刺,因羊過之,毛中粘綴,遂至中國,故名'羊負(fù)來’,俗呼為'道人頭’?!倍蘸刖白ⅰ侗静萁?jīng)》則稱:“一名羊負(fù)來,昔中國無此,言從外國逐羊毛中來?!薄暗廊祟^”即道士冠,也頗形像。

    【一】 “荾”,音綏,同“荽”,是“胡荾”即“胡荽”,卷八《作酢法》篇引《食經(jīng)》“外國苦酒法”有“胡荾子”,就是指這個傘形科的胡荽的種子。但本目的“胡荾”是指菊科的■耳,即蒼耳,還有“胡枲”、“胡葸”等的異名?!兑g(shù)》各卷常利用它,卷三《種蘘荷芹■》篇并種植它,這里列為專目,也未免重復(fù)。

    【二】 “似胡荽”,菊科的■耳和傘形科的胡荽不能相像。懷疑《詩義疏》所解釋的“苓耳”,可能指傘形科的天胡荽,多年生匍匐草本,莖細(xì)弱,開白花,懸果略呈心臟形,也正像耳珰,而春末開花,夏月結(jié)子,更和“四月中生子”相符。

    【三】 “蔓而生”,《圖經(jīng)本草》在引《詩義疏》文后提出疑問:“今之所有,皆類此,但不作蔓生耳?!边@是因為圖經(jīng)本草也把《詩義疏》所解釋的“苓耳”當(dāng)作■耳,所以存在著■耳不蔓生的矛盾。但這個恰好是它像天胡荽的反證。

60、承露

    《爾雅》曰(一):“蔠葵,蘩露。”注曰:“承露【一】也,大莖小葉,花紫黃色。實可食?!?/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文同。郭璞注無“實可食”句,余同。本草書上只說葉可食,子可作臙脂,沒有子可食的說法。

    【一】 “承露”,即落葵科的落葵,子實為漿果,暗紫色,可作臙脂,又名“臙脂菜”。卷五《種紅藍(lán)花梔子》篇“作紫粉法”正是用“落葵子”絞汁作香粉的?!睹t(yī)別錄》陶弘景注已經(jīng)說:“落葵”,……又名承露”,賈氏不會沒有見到,這里這條實際也是重出。

61、鳧茈【一】

    樊光曰(一):“澤草,可食也?!?/span>

    (一) 《爾雅.釋草》:“芍,鳧茈?!狈庠o《爾雅》作注,這句是從《爾雅》注里摘出來的。臧鏞堂輯集《爾雅漢注》,就將這句采作樊注。嚴(yán)格說來,應(yīng)同他處例冠以“《爾雅》曰:'芍,鳧茈’?!?/span>

    【一】 《爾雅》“芍,鳧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龍須’(按指龍須草)而細(xì),根如指頭,黑色,可食?!奔礊跤?,亦名荸薺。

62、菫【一】

    《爾雅》曰(一):“嚙,苦菫也?!弊⒃唬骸敖袂灴?,葉似柳,子如米,汋食之,滑?!?/span>

    《廣志》曰(二):“瀹(三)為羹。語曰:'夏荁【二】秋菫滑如粉。’”

    (一) 見《爾雅.釋草》,無“也”字。郭璞注同《要術(shù)》。

    (二) 太平御覽卷九八○“菫”引作:“廣語曰:'夏荁秋菫滑如粉?!北日铡兑g(shù)》,多有脫誤。從這一條的“語曰”,可以作為“東墻〔六〕”的“河西語曰”不是書名的佐證。

    (三) “瀹”,明抄誤作“淪”,據(jù)金抄改正。

    【一】 “菫”是菫菜科菫菜屬的植物。卷三《種蘘荷芹■》篇提到種“菫”。

    【二】 《禮記.內(nèi)則》:“菫、荁、枌、榆……以滑之?!编嵭ⅲ骸扒B,菫類也。冬用菫,夏用荁?!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荁,音丸,似菫而葉大也?!奔辞灢丝频摹2⒁姟扒B〔一0二〕”。

63、蕓

    《禮記》云(一):“仲冬之月,……蕓【一】始(二)生?!编嵭⒃疲骸跋悴??!?/span>

    《呂氏春秋》曰(三):“菜之美者,陽華之蕓【二】?!?/span>

    《倉頡解詁》曰(四):“蕓蒿【三】,葉似斜蒿,可食。春秋有白蒻【四】,可食之?!?/span>

    (一) 見《禮記.月令》。鄭玄注:“蕓,香草也?!?/span>

    (二) “始”,明抄、湖湘本誤作“茹”,據(jù)他本及《月令》改正。

    (三)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

    (四) 《藝文類聚》卷八一“蕓香”引《倉頡解詁》(書已佚)作:“蕓蒿,似邪蒿,香可食?!庇小跋恪弊?,比較合適?!短接[》卷九八二“蕓香”未引。陶弘景注《本草經(jīng)》“茈胡”引《博物志》有類似記載:“蕓蒿,葉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長四五寸,香美可食。長安及河內(nèi)并有之?!保ń癖尽恫┪镏尽凡惠d此條,《指?!份嬕荼尽恫┪镏尽芬辔摧嬋氪藯l。)

    【一】 “蕓”,據(jù)鄭玄注是“香草”,結(jié)合《說文》:“蕓,艸也,似目宿”,即是蕓香科的蕓香。古人常用以放在衣箱中或夾在書卷里防蛀蟲,或墊在床底下驅(qū)蟲。

    【二】 “陽華”,據(jù)《呂氏春秋.有始》篇:“澤有九藪:……秦有陽華”。高誘注:“在鳳翔;或曰,在華陰西?!痹诮耜兾魇∥己恿饔颉_@個“蕓”,既是好菜,應(yīng)是“蕓蒿”一類,參看注釋【三】【四】。

    【三】 《名醫(yī)別錄》:“茈胡(按即柴胡),……一名蕓蒿,辛香可食?!笔遣窈小笆|蒿”的別名。但《倉頡解詁》的“蕓蒿”,是否指柴胡,值得研究。《圖經(jīng)本草》指出柴胡的葉形有三種:一種”似竹葉稍緊”,一種“似麥門冬而短”,一種“似斜蒿”。前二種可能是傘形科的北柴胡和狹葉柴胡一類;第三種就是這里《倉頡解詁》和《博物志》所說“葉似斜蒿”的一種。可是斜蒿就是傘形科的邪蒿,葉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和柴胡葉迥異,卻和前胡,也是傘形科)葉同狀,懷疑這一種實際是指前胡?!秷D經(jīng)本草》的圖基本上是根據(jù)各地所送藥草描繪的,名稱也依著各地所稱。各地每有同名異種的藥草,所指實非一種?,F(xiàn)在各地以何種植物當(dāng)何種藥草,亦頗為復(fù)雜不一致??梢酝葡?,當(dāng)時有一種當(dāng)?shù)胤Q為“柴胡”的前胡送上來,所以《圖經(jīng)本草》才有一種“柴胡”的葉“似斜蒿”的說法,而這一種“柴胡”,其實是前胡。前胡葉既和邪蒿葉相像,因此《倉頡解詁》所稱“葉似斜蒿”的“蕓蒿”,很可能是前胡而不是柴胡(并參看注釋【四】)。

    【四】 柴胡、前胡都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白蒻”是宿根上長出的嫩芽。《圖經(jīng)本草》:前胡“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敝赋銮昂跎摹鞍咨m”香美可食,正好給《倉頡解詁》下了注腳,則《解詁》所指的“蕓蒿”是前胡,似乎更像。

64、莪蒿

    《詩》曰(一):“菁菁者莪。”“莪(二),蘿蒿也?!薄读x疏》云(三):“莪蒿【一】,生澤田漸洳【二】處,葉(四)似斜蒿,細(xì)科。二月中生。莖葉可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蔞蒿【三】?!?/span>

    (一) 《詩經(jīng).小雅.菁菁》的一句?!拜?,蘿蒿也”,是毛《傳》文。

    (二) 此“莪”字,各本無,據(jù)金抄補。

    (三) 《義疏》即《詩義疏》?!短接[》卷九九七“莪蒿”引《詩義疏》同《要術(shù)》,少“味”字?!对娊?jīng)》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是:“莪蒿也,一名蘿蒿也。生澤田漸洳之處,菜(按《爾雅.釋草》“莪,蘿”邢昺疏引作“葉”)似邪蒿而細(xì)科。生三月中。莖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蔞蒿?!?/span>

    (四) “葉”,明抄誤作“業(yè)”,他本誤作“叢”,據(jù)金抄改正。

    【一】 《爾雅.釋草》:“莪,蘿?!惫弊ⅲ骸敖褫镆玻嘣粡[蒿?!碧脐惒仄鳌侗静菔斑z》稱:“■蒿,……煮食之,似小薊。生高崗,宿根先于百草,一名莪蒿?!毕旅婕匆稜栄拧返摹拜}”及《詩經(jīng)》“菁菁者莪”與陸璣《疏》為說。另方面,《唐本草》有“角蒿”,《救荒本草》稱:“豬牙菜,《本草》名角蒿,一名莪蒿,一名蘿蒿,又名■蒿。……生田野中,苗高一二尺,莖葉如青蒿,葉似斜蒿葉而細(xì),又似蛇床子葉。梢間開花,紅赤色,鮮明可愛?;T結(jié)角子,似蔓菁角,長二寸許,微彎。中有子,黑色?!赡勖缜o葉炸熟,水浸去苦味,淘凈,油鹽調(diào)食?!崩顣r珍認(rèn)為莪蒿即是抱娘蒿(《本草綱目》卷十五“■蒿”)。吳其浚同意李說(《植物名實圖考》卷十四及《長編》卷八)。抱娘蒿即十花科的播娘蒿,一年生草本,和《詩義疏》,《本草拾遺》所記不盡相符。至于《救荒本草》所記“一名莪蒿”的“豬牙菜”,卻是紫葳科的角蒿。

    【二】 “漸洳”,浸潤多濕。

    【三】 “蔞蒿”,見“蔞蒿〔八九〕”注釋【一】。

65、葍

    《爾雅》云(一):“葍【一】,藑茅也。”郭璞曰:“葍,大葉白華,根如指,正白,可啖?!薄叭?,華有赤者為藑;藑、葍一種耳。亦如陵苕【二】,華黃、白異名?!?/span>

    《詩》曰(二):“言采其葍?!泵疲骸皭翰艘?。”《義疏》曰(三):“河?xùn)|、關(guān)內(nèi)(四)謂之'葍’,幽、兗謂之'燕葍’,一名'爵弁’,一名'藑’(五)。根正白,著熱灰中,溫啖之。饑荒可蒸以御饑。漢祭甘泉【三】或用之。其華(六)有兩種:一種莖葉細(xì)而香,一種莖赤有臭氣?!?/span>

    《風(fēng)土記》曰(七):“葍【四】,蔓生,被樹而升,紫黃色。子大如牛角,形如蟦【五】,二三同蒂(八),長七八寸,味甜如蜜。其大者名'枺(九)’?!?/span>

    《夏統(tǒng)別傳》注(十):“獲,葍【六】也,一名'甘獲’。正圓,赤,粗【七】似橘(十一)?!?/span>

    (一) 《爾雅.釋草》有“葍,■”和“葍,藑茅”兩條,《要術(shù)》沒有引前一條,而引郭璞的注是二條全引了,即“可啖”以前是”■”條的注,下面是“藑茅”條的注。可能因為郭注認(rèn)為■、藑同種,《要術(shù)》節(jié)去■條不引,但更可能是脫漏。

    (二) 《詩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的一句。毛《傳》:“葍,惡菜也?!?/span>

    (三) 《太平御覽》卷九九八“葍”引《詩義疏》首句作“河內(nèi)、關(guān)中謂■為葍”,“著”上有“可”字,“兩種”下面是:“葉細(xì)而花赤,有臭氣也”,有脫誤?!对娊?jīng).我行其野》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則是:“葍,一名■,幽州人謂之燕■。其根正白,可著熱灰中,溫啖之。饑荒之歲,可蒸以御饑?!?/span>

    (四) “關(guān)內(nèi)”即關(guān)中,唐以函谷關(guān)以西為“內(nèi)”,始稱“關(guān)內(nèi)”,《御覽》引作“關(guān)中”,應(yīng)作“關(guān)中”,漸西本據(jù)以改正。

    (五) “藑”,《學(xué)津》本、漸西本同,他本作“蔓”,誤;《御覽》引作“藑”,茲據(jù)以改正。

    (六) “華”,下文沒有交代兩種花,應(yīng)誤,或者下文有誤。明末毛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引陸璣《疏》“華”作“草”,并注明:“一本作:'花葉有兩種:一種葉細(xì)而花赤,一種葉大而花白復(fù)香’?!笨勺鲄⒖?。

    (七) 《太平御覽》卷九九八引《風(fēng)土記》無“形如蟦”及最末句,脫“子”字,“寸”誤“尺”,余同《要術(shù)》。

    (八) “蒂”,原作“葉”,《御覽》引作“蒂”,茲據(jù)以改正。

    (九) “枺”,明抄從木從末,金抄、湖湘本從手從未,《津逮》本從手從末。字書有“■”、“枺”,解釋都是“木名”,也有“■”、“抹”,都是手的動作;讀音,從未的都音妹,從末的都音末。《風(fēng)土記》這里是記音字,沒有其他引文可作???,茲暫從明抄作”枺”。

    (十) 夏統(tǒng),晉人,《晉書》有傳。《夏統(tǒng)別傳》已佚。此條《太平御覽》等未引。

    (十一)金抄、明抄作“橘”,他本空格或墨釘。

    【一】 “葍”,音福,“藑”,音瓊?!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有“旋花”,《唐本草》注:“此即生平澤旋葍也?!薄秷D經(jīng)本草》:“其根似■,故一名'■根’?!缱鲄猜?,葉似山芋而狹長,花白?!薄毒然谋静荨贩Q為“葍子根”,說:“幽薊間謂之'燕葍根’?!勇?,葉似山藥葉而狹??;開花狀似牽?;ǎ⒍潭鴪A,粉紅色;其根甚多,大者如小■■,長一二尺,色白,味甘,性溫。采根洗凈蒸食之,或曬干杵碎炊飯食亦好,或磨作面,作燒餅蒸食皆可?!眳瞧淇R虼_指《爾雅》的“葍,■”即是旋花,并說:“旋花,蘇恭以為即旋葍,其說極確。今北人仍呼為'燕葍’,河南呼為'葍?nèi)兠纭7侍镏邪赘L數(shù)尺,味甚甘?!涑嗷ㄕ咧笠燥曍i。湖北名為'飯?zhí)佟?,以兇年煮其根可代飯也”(《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十)。又說:“今南方蕹菜,花葉與此無小異,唯根短耳”(《植物名實圖考》卷二二)。其所指,即是旋花科的旋花是《爾雅》的兩種“葍”及《詩義疏》的兩種,都不出旋花屬的植物。

    【二】 “陵苕”,見“苕〔六八〕”注釋【一】。

    【三】 甘泉宮,漢武帝所建,見《史記.封禪書》,在甘泉山上。甘泉山在今陜西省淳化縣西北。

    【四】 《風(fēng)土記》的“葍”,果實有“七八寸”長,其甜如蜜,未詳是何種植物。

    【五】 “蟦”,音扉,《爾雅.釋蟲》:“蟦,蠐螬。”郭璞注:“在糞土中?!爆F(xiàn)在動物學(xué)上以蠐螬為金龜子的幼蟲。

    【六】 《夏統(tǒng)別傳》的“葍”,無法查證是什么植物。

    【七】 “粗”,不一定是粗大,也可以作大致解釋。

66、蘋

    《爾雅》云(一):“蘋,藾蕭【一】?!弊⒃唬骸疤D蒿也,初生亦可食。”

    《詩》曰(二):“食野之蘋?!薄对娛琛吩疲ㄈ骸疤D蕭,青白色,莖似蓍(四)【二】而輕脆。始生可食,又可蒸也。”

    (一) 見《爾雅.釋草》。郭璞注“藾蒿”上有“今”字,說明”藾蒿”連名,不是“藾,蒿也”。

    (二) 《詩經(jīng).小雅.鹿鳴》的一句。“蘋”,毛《傳》解釋:”蓱也”,即浮萍。鄭玄解釋是“藾蕭”,《詩義疏》是直接就鄭《箋》作解釋的。

    (三) 《詩疏》仍是《詩義疏》?!短接[》卷九九八“蘋”引《詩義疏》同《要術(shù)》,只“青”上多“葉”字,“生”下多“者”字,“又”作“亦”?!对娊?jīng).鹿鳴》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是:”葉青白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薄稜栄拧沸蠒m疏引陸璣《疏》同孔引。

    (四) “蓍”,金抄、明抄同;他本均作“箸”,與陸璣《疏》同。張步瀛校本黃廷鑒校亦作“蓍”。

    【一】 《爾雅.釋草》:“蕭,萩。”邢昺疏引陸璣《疏》:“今人所謂萩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葉,莖粗,科生,多者數(shù)十莖??勺鳡T。有香氣。”吳其浚認(rèn)為《爾雅》“藾蕭”的“蘋”同樣是牛尾蒿。他描述牛尾蒿:“初生時與蔞蒿同,唯一莖,旁生橫枝。秋時枝上發(fā)短葉,橫斜欹舞,如短尾隨風(fēng),故俗呼以狀名之。其莖直硬,與蔞蒿同為燭桿之用”(《植物名實圖考》卷一二)。萩是菊科的,和莖粗硬、多分枝的“牛尾蒿”不類。而《詩義疏》所描述的“藾蕭”,倒和牛尾蒿相似。作為經(jīng)傳集解的《爾雅》是長期積累的資料,多有同名異物和異名同物的?!疤O,藾蕭”和“蕭,萩”兩列,可能是兩種,而吳其浚認(rèn)為都是牛尾蒿,也不是沒有可能。這里的“蘋”,即使不是牛尾蒿,也是菊科屬的植物。

    【二】 蓍,音尸,是菊科的。

67、土瓜

    《爾雅》云(一):“菲,芴?!弊⒃唬骸凹赐凉稀疽弧恳??!?/span>

    《本草》云(二):“王瓜,……一名土瓜?!?/span>

    《衛(wèi)詩》曰(三):“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二】。”毛云:”菲,芴也”《義疏》云(四):“菲,似葍【三】,莖粗,葉厚而長,有毛。三月中,蒸為茹(五),滑美,亦可作羹?!稜栄拧分^之'蒠菜【四】’。郭璞注云(六):'菲草,生下濕地,似蕪菁,華紫赤色,可食?!窈幽现^之'宿菜’?!?/span>

    (一) 《爾雅.釋草》文及郭璞注并同《要術(shù)》。

    (二)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有此記載,其草部中品稱:“王瓜,……一名土瓜?!?/span>

    (三) 見《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对姟肪浼懊秱鳌肺牟⑼兑g(shù)》。

    (四) 《詩經(jīng).谷風(fēng)》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亦可作羹”以上同《要術(shù)》引《詩義疏》(只“蒸”下多“■”字,無“亦”字),以下是:“幽州人謂之芴,《爾雅》謂之蒠菜,今河內(nèi)人謂之宿菜。”無“郭璞注”的一段?!短接[》卷九九八“土瓜”題作《詩義疏》的,引文“亦可作羹”以上全同《要術(shù)》,以下則同陸璣《疏》,亦無郭璞注的一段。郭璞注的有無,在解釋上有很大的差別,參看校記(六)。

    (五) “茹”,金抄、明抄脫,他本有,孔引陸璣《疏》及《御覽》引《詩義疏》亦有,茲據(jù)補。

    (六) 《爾雅.釋草》有“菲,芴”和“菲,蒠菜”,都是解釋”菲”的。《詩義疏》稱:“菲,……《爾雅》謂之'蒠菜’”,是采取《爾雅》的“蒠菜”條以解釋《谷風(fēng)》的“菲”,和毛《傳》的以“芴”解釋“菲”不同。這里“郭璞注”云云雖是郭璞注《爾雅》”蒠菜”文,但“似蕪菁”云云和《詩義疏》的“似葍”云云不協(xié)調(diào),因二者所指不是同一種植物。《御覽》引沒有郭璞注(陸璣《疏》也沒有),表明《詩義疏》只采取《爾雅》的正文作說明,而不同意郭璞的說法?!兑g(shù)》插進郭璞注,反而引起矛盾。說者多認(rèn)為《詩義疏》就是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陸璣是三國吳人,豈能引用郭注?鄭玄《箋》釋《谷風(fēng)》的菲是“葍之類”,《詩義疏》的“似葍”云云,正是承鄭說作解釋,與“蘋”的從鄭說相同(參看“蘋〔六六〕”校記(二)),豈能又采取與己說抵觸的郭說?因此,我們懷疑這個郭璞注是后人添進去的。又陸璣《疏》有“幽州人謂之芴”,《詩義疏》獨無此句,亦可注意(參看注釋【三】)。

    【一】 植物以“土瓜”為名,往往隨俗而異,所指實非一種。郭璞所稱的“土瓜”,是當(dāng)時的俗名,無一字描述,未悉何指,不過我們可以從它的來源方面追究。

    《爾雅.釋草》有“果裸之實,栝樓”,郭璞注:“今齊人呼之為天瓜?!庇钟小般^,藈姑”,郭注:“■■也,一名王瓜?!边B同這里注“菲,芴”為“土瓜”,郭璞以天瓜、王瓜、土瓜三種分注《爾雅》的三條,好像三種瓜各是一種,其實還值得研究。“天瓜”即葫蘆科的栝樓,沒有問題?!巴豕稀?、“土瓜”是什么?當(dāng)從它的來源方面推求。郭璞注《爾雅》的三種瓜,除天瓜是實際得之齊人方言外,王瓜和土瓜,都是根據(jù)《廣雅》來的。

    《廣雅.釋草》:“土瓜,芴也”,“藈菇,■■,王瓜也。”“芴”音物,“藈”音圭,“■■”音鉤婁。郭璞注《爾雅》,和《廣雅》完全相同;而“芴”之為“土瓜”,“藈姑”之為“王瓜”,實始于《廣雅》,郭璞是逕承其說以注《爾雅》?!八w姑”即“■■”,“■■”就是“栝樓”的記音異寫字?!稄V雅》獨無“栝樓”條,在《廣雅》即以“■■”為“栝樓”。據(jù)此,所謂“栝樓”也就是“王瓜”。葫蘆科的王瓜,與栝樓是同屬的二種,很相像。相似的東西,異名也容易相混。古所稱“王瓜”,指栝樓。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xùn)》“王瓜”說:“栝樓也”,是其明證。直到《圖經(jīng)本草》還特別將栝樓的這個混名“王瓜”改寫作“黃瓜”,以免和王瓜相混。實際上現(xiàn)在中藥商品上也還有誤以王瓜為栝樓。據(jù)此,郭璞所稱“■■”的“王瓜”,實際還是栝樓?!稜栄拧肥欠e累多人解釋經(jīng)傳的書,不可能一名一物(實際上同物異名的也不少),“鉤,藈姑”,實際就是“果裸之實,栝樓”。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王瓜……一名土瓜?!毙蠒m解釋《爾雅.釋草》“蔩,菟瓜”的郭璞注“似土瓜”也說:“土瓜者,即王瓜也。”邢說也是根據(jù)本草書來的。據(jù)此,郭璞所稱“菲,芴”的”土瓜”,即《本草經(jīng)》所稱的王瓜。

    【二】 “下體”,指這種植物的地下可供吃食的部分。

    【三】 對《詩經(jīng)》“采葑采菲”的“菲”,《爾雅》本身就有“菲,芴”和“菲,蒠菜”兩種解釋。采取“菲,芴”作解釋的,以毛《傳》為代表,后來《廣雅》、郭璞都以“土瓜”釋“芴”?!胺啤钡牧硪唤忉屢脏嵭豆{》為代表,即所謂“葍之類”,鄭玄弟子孫炎注《爾雅》承鄭說:“葍類也”,《詩義疏》、陸璣《疏》也跟著說”似葍”。但鄭玄、孫炎都沒有和“蒠菜”連在一起,自《詩義疏》稱“《爾雅》謂之蒠菜”,乃與蒠菜等同;而陸璣又稱“幽州人謂之芴”,更合《爾雅》的兩條“菲”為一條,即合“芴”與“蒠菜”為一物。因此后來人就很自然的說:“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一物也”(見《廣雅疏證》引某氏注《爾雅》)。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叭儭笔切▽俚闹参?,根可食(見“葍〔六五〕”注釋【一】),但“似葍”不等于葍。從“似葍”的蔓本、葉形和根塊可食等方面推測,懷疑《詩義疏》所稱即是“蒠菜”的“菲”,也許是薯蕷科屬的植物。

    【四】 焦循《毛詩補疏》以為《爾雅》的“菲,芴”是蘿卜。蘿卜和“土瓜”及“似葍”的二說均有不合,卻和郭璞注“似蕪菁”云云的“菲,蒠菜”有些相像。同樣解釋《爾雅》的“蒠菜”,但郭說與《詩義疏》不符,郭說不會被《詩義疏》所引用,從這里也可以得到說明(參看校記(六))。

68、苕

    《爾雅》云(一):“苕,陵苕【一】。黃華,蔈;白華,茇。”孫炎云(二):“苕華色異名者。”

    《廣志》云(三):“苕草【二】,色青黃,紫華。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span>

    《陳詩》曰(四):“■(五)有旨苕?!薄对娏x疏》云(六):“苕饒也,幽州謂之'翹饒【三】’。蔓生,莖如■力刀切豆而細(xì),葉似蒺藜【四】而青。其莖葉綠色,可生啖,味如小豆藿?!?/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文同?!傲贶妗毕掠泄弊ⅲ骸耙幻陼r,《本草》云?!?/span>

    (二) 孫炎是郭璞以前的《爾雅》注者之一?!短接[》卷一千“苕”引孫炎注是:“苕,華色異,名亦不同?!焙徒癖竟弊⑼耆粯?。

    (三) 《太平御覽》卷一千引《廣志》“十二月”作“十一月”,“殷”作“盛”,余同《要術(shù)》。

    (四) 見《詩經(jīng).陳風(fēng).防有鵲巢》。

    (五) “■”,同“邛”,讀如窮音,這里是“丘”的意思,明抄作“卬”,訛(金抄殘缺不全),湖湘本等作“我”,未對原《詩》,誤。

    (六) 《太平御覽》卷一千引《詩義疏》“■”作“勞”,“莖葉”作“華細(xì)”,“可生啖”作“可食”,“藿”下多“葉也”二字,余同《要術(shù)》。卷九九六別出“若”項,引《毛詩疏》同卷一千所引,實際“若”是“苕”字之誤,應(yīng)并入卷一千“苕”項?!对娊?jīng).防有鵲巢》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首句作“苕,苕饒也”,說明“苕饒”連名,不是“苕,饒也”;“州”下有“人”字,“■”亦作“勞”,“啖”作“食”,無“味”字,余同《要術(shù)》引《詩義疏》。

    【一】 《詩經(jīng).小雅.苕之華》的“苕”,毛《傳》解釋是“陵苕也”。這個“苕”,和下文《廣志》和《詩義疏》所說的不是同一種植物。“陵苕”是什么?又有二種解釋,而這二種解釋很可能還是一種。

    《名醫(yī)別錄》:“紫葳,……一名陵苕,一名茇華?!碧蘸刖白ⅲ骸肮屏柘觥!薄短票静荨纷⒁舱f:“郭云一名陵時,又名凌霄。”“郭云”,指郭璞注《爾雅》。這樣,陵苕是紫葳科的紫葳,落葉藤本,又名凌霄花。

    另一解釋是鼠尾草。今本《爾雅》郭注:“一名陵時,《本草》云。”《苕之華》孔穎達(dá)疏引某氏說:“《本草》云:'陵蒔,一名陵苕’”,即是郭注所根據(jù)的《本草》。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苕,一名陵時,一名鼠尾?!笨资杓啊稜栄拧沸蠒m疏均引陸璣說的鼠尾草以釋“陵苕”。鼠尾草就是《爾雅.釋草》的“葝,鼠尾”,也就是唇形科的鼠尾草,可以染皂,也叫“烏草”。

    但今本《爾雅》郭注沒有如陶弘景、《唐本草》所說陵苕又名“凌霄”的說法,宋時所見的《爾雅》也沒有,《圖經(jīng)本草》首先作了辨誤:“……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又據(jù)陸璣及孔穎達(dá)《疏》《義》,亦云'苕,一名陵時’。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別名。郭又謂:'苕為陵時,《本草》云?!褡陷跓o陵時之名,而鼠尾草有之。乃知陶蘇(指陶弘景和《唐本草》的作者蘇恭)所引,是以陵時作陵霄耳(意謂誤以“陵時”為“凌霄”)。又陵霄非是草類,益可明其誤矣?!睋?jù)此,陵苕是紫葳的解釋,有誤,結(jié)果還是鼠尾草?!笆E”音標(biāo),“茇”音沛。

    【二】 “苕草”是豆科巢菜屬(亦稱蠶豆屬或野豌豆屬)的植物。該屬的大巢菜,葉軸末端具卷須,莖葉被有稀疏的黃色短柔毛,花深紫色或玫紅色,俗有“苕子”的名稱?,F(xiàn)在四川等省栽培作綠肥和飼料。又有一種同屬的,湖北稱為“草藤”,廣西稱為“肥田草”,甘肅亦稱“苕子”,多年生蔓性草本,有卷須,莖具短柔毛,葉被黃色短柔毛,花紫色。本種較前一種抗寒性強,陜甘等省亦有栽培。這二種都是很好的綠肥和飼料作物,和《廣志》所稱的“苕草”極相似。“十二月”《御覽》引作“十一月”。這是利用豆科植物作為綠肥的最早記載。

    【三】 “苕饒”、“翹饒”,即《爾雅.釋草》的“柱夫,搖車”(見“翹搖〔九三〕”),當(dāng)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可能仍是苕子。

    【四】 “藜”,同“藜”。蒺藜,蒺藜科。

69、薺

    《爾雅》曰(一):“菥蓂【一】,大薺也?!标鶠樯崛俗⒃唬骸八j有小,故言大薺?!惫弊⒃疲骸八扑j,葉細(xì),俗呼'老薺’?!?/span>

    (一) 見《爾雅.釋草》,無“也”字。犍為舍人此注,現(xiàn)在僅見于《要術(shù)》此處所引。郭璞注作:“薺,葉細(xì),俗呼之曰老薺?!睙o“似”字,《藝文類聚》卷八二、《太平御覽》卷九八○“薺”及《圖經(jīng)本草》“菥蓂子”引郭注均有“似”字,與《要術(shù)》同,今本《爾雅》脫。

    【一】 “菥蓂”(音惜覓),《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草部上品?!睹t(yī)別錄》稱:“一名大薺?!薄侗静菔斑z》則以為大薺是葶藶(十字花科),不是菥蓂。《圖經(jīng)本草》不同意《本草拾遺》說,仍主《別錄》說。李時珍以為:“薺與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種耳,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蓂。菥蓂有毛”(《本草綱目》卷二七)。吳其浚以為菥蓂是“花葉薺”,其所繪圖與薺(十字花科)相同,只是葉是羽狀深裂,即所謂“花葉”,并說:“此種科葉易肥大”,故名“大薺”(《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及卷十一)?!吨袊幱弥参飯D鑒》(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六○年六月版)定菥蓂為十字花科,即過去稱為“遏藍(lán)菜”的,而以“遏藍(lán)菜”、“大薺”等為其別名。

70、藻

    《詩》曰(一):“于以采藻?!弊⒃唬骸熬墼逡??!薄对娏x疏》曰(二):“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種【一】:其一種,葉如雞蘇【二】,莖大似箸(三),可長四五尺;一種莖大如釵股,葉如蓬,謂之'聚藻’。此二藻皆可食。煮熟,挼去腥氣,米(四)面糝蒸為茹,佳美。荊揚(五)人饑荒以當(dāng)谷食?!?/span>

    (一) 《詩經(jīng).召南.采蘋》的一句?!白ⅰ笔敲秱鳌肺?,作:“藻,聚藻也?!?/span>

    (二) 《爾雅.釋草》“莙,牛藻”,邢昺疏引陸璣《疏》略同《詩義疏》,除個別無關(guān)重要字差別外,“蓬”作“蓬蒿”,“聚藻”下尚有“扶風(fēng)人謂之'藻聚’,為發(fā)聲也”,“荊揚人”作“楊州人”?!秷D經(jīng)本草》引陸璣《疏》同邢引,但“楊州人”作“荊楊人”?!对娊?jīng).采蘋》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止于“謂之'聚藻’”,文同邢引?!短接[》卷九九九“馬藻”引陸璣《毛詩疏義》則作:“采藻,水草也,生于水底,葉似雞蘇,可食。荊楊人食以當(dāng)谷救饑,饑荒時蒸而食之?!?/span>

    (三) “箸”,金抄作“蓍”,明抄作“■”;他本及孔、邢引陸璣《疏》均作“箸”,《圖經(jīng)本草》引陸《疏》作“■”。茲作“箸”。

    (四) “米”,明抄訛作“來”,據(jù)他本及陸璣《疏》改正。

    (五) “揚”,除《學(xué)津》本外,他本均作“陽”,邢昺及《御覽》、《圖經(jīng)本草》引陸璣《疏》均作“楊”(今本《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作“揚”),作為揚州的地名,“揚”、“楊”古通用,茲作“揚”。

    【一】 “有二種”,藻類相似的很多,而且所指還很可能是單子葉植物的水生類植物(雖有藻名而實際不是藻類),僅據(jù)下文所記,無法推知是哪兩種“藻”。

    【二】 “雞蘇”,《名醫(yī)別錄》稱:“水蘇,……一名雞蘇。”即唇形科的水蘇卷三《荏蓼》篇有提到。

71、蔣

    《廣雅》云(一):“蔣【一】,菰(二)也。其米謂之'雕胡’?!?/span>

    《廣志》曰(三):“菰可食。以作席,溫于蒲。生南方?!?/span>

    《食經(jīng)》云:“藏菰法:好擇之,以蟹眼湯煮之,鹽薄灑,抑(四)著燥器中,密(五)涂稍用(六)。”

    (一) 《廣雅.釋草》作:“菰,蔣也。其米謂之胡。”脫“雕”字,《廣雅疏證》即據(jù)《要術(shù)》等引補“雕”字?!暗瘛薄ⅰ暗瘛弊滞?。《藝文類聚》卷八二“菰”引《廣雅》作“蔣,菰”,同《要術(shù)》;《太平御覽》卷九九九“菰”引作“菰,蔣”,同今本《廣雅》;二名同物,可以互釋。

    (二) “菰”,各本脫,據(jù)金抄補。由于脫“菰”字,漸西本只將《廣雅》的這條列在“蔣”的標(biāo)目下,卻將下文《廣志》和《食經(jīng)》二條抽出,另添立“菰”的新標(biāo)目,殊誤。

    (三) 《藝文類聚》卷八二引《廣志》少“食”字,成為:“菰可以為席”,以下同《要術(shù)》?!短接[》卷九九九引《廣志》全同《要術(shù)》(“作”作“為”)。

    (四) “抑”,金抄、明抄、湖湘本作“■”,是“抑”的俗偽字,他本作“拂”,誤。

    (五) 明抄作“密”,他本作“蜜”?!懊芡俊笔悄喾猓妒辰?jīng)》慣用語,在按實(“抑著”)之后,繼以泥封,“密涂”正合適,他本誤。

    (六) “稍用”,無論怎樣講,都費解,疑系“備用”之誤。

    【一】 “蔣”,即禾本科的菰,俗名茭筍、茭白。其果實叫“雕胡米”、“菰米”,古為“六谷”或“九谷”之一?!兑g(shù)》本文在卷八《作魚鲝》篇已提到用菰葉代替竹箬;其引錄資料則卷四《種棗》篇“作干棗法”用菰葉,卷九《飧飯》篇用菰米作飯,都是《食經(jīng)》文。

72、羊蹄

    《詩》云(一):“言采其蓫【一】?!泵疲骸皭翰艘病!薄对娏x疏》曰(二):“今羊蹄。似蘆菔(三),莖赤。煮為茹,滑而不美。多啖令人下痢。幽、揚(四)謂之'蓫’,一名'蓨’【二】,亦食之。”

    (一) 《詩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的一句。毛《傳》:“蓫,惡菜也?!编嵭豆{》:“蓫,?!鲆??!?/span>

    (二) 《太平御覽》卷九九五“羊蹄”引《詩義疏》只有“揚州謂羊蹄為遂”一句,“蓫”還錯成“遂”。《詩經(jīng).我行其野》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也只有“今人謂之羊蹄”六字,聲明“羊蹄”一本作“?!觥薄!秷D經(jīng)本草》引陸璣《疏》略似《詩義疏》,作:“蓫,今人謂之羊蹄,似蘆菔而莖赤??蓺鯙槿?,滑而美也。多啖令人下氣。幽州人謂之蓫。”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所載,開頭是:“蓫,?!觯瑩P州人謂之羊■”,接下去是“似蘆菔而莖赤”云云,同《圖經(jīng)本草》所引(“汋”作“瀹”)。牛■和羊蹄連在一起,可能是原文,更可能是后人輯校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時據(jù)孔穎達(dá)所說“一本作?!觥倍綍喜⒌摹?/span>

    (三) “似蘆菔”,可能指“莖赤”說。另外,《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景山……其上多……藷藇”。郭璞注:“根似羊蹄?!彼熕v是山藥一類的植物,羊蹄根肥大,郭璞用以比山藥根,則《詩義疏》用蘿卜根比羊蹄根,也未始不可。這樣,“似”上也可能有“根”字。吾點校加“根”字(未說明根據(jù)),漸西本即據(jù)以加入。

    (四) “揚”,除漸西本據(jù)陸璣《疏》“幽州人謂之蓫”改作“州”外,他本均作“陽”。揚州,古或作“楊州”,但沒有作“陽州”的,茲改作“揚”。但幽、揚二州方言同呼為“蓫”,又同呼為“蓨”,似有可疑,疑仍有誤或有割裂。

    【一】 “蓫”音觸,鄭玄解釋是“?!觥保对娏x疏》解釋是“羊蹄”,但都說明不夠,很難確指是什么植物?!稜栄牛尣荨罚骸八敚!觥保弊ⅲ骸敖窠瓥|呼草為?!稣撸叱哂嘣S,方莖,葉長而銳,有穗,穗間有華,華紫縹色?!薄秷D經(jīng)本草》:“羊蹄,……生下濕地,春生,苗高三四尺,葉狹長。……莖節(jié)間紫赤,花青白,成穗,子三棱?!薄妒癖静荨罚骸坝钟幸环N,莖葉俱細(xì),節(jié)間生子,若茺蔚子。”

    蓼科的羊蹄,和同屬的酸模,極相似,又和同屬的土大黃相似。訓(xùn)詁家所指,往往相似而混淆,實非一種。本草書比較有明確的分辨。上引資料,《圖經(jīng)本草》所說,即是羊蹄?!兑g(shù)》引《詩義疏》(陸璣《疏》同)所說極簡,像羊蹄,也像酸模?!妒癖静荨匪f的又一種,是葉腋間抽生花軸,則是土大黃?!芭!觥笔鞘裁??則有問題。郭璞所記,“有穗”接在“葉長而銳”下面,是葉腋間抽穗還是莖梢抽穗,就不夠明確。如果是前者,而又“方莖”,倒像唇形科的茺蔚。如果是后者,則“穗間有華,華紫縹色”,極像酸模(酸模莖梢抽穗,多數(shù)有梗小花輪生于花軸上,花有綠紫色的)。據(jù)此,盡管在名稱上《詩義疏》說“蓫”就是“羊蹄”,甚至陸璣說“?!觥币簿褪恰把蛱恪保俣殛憰模瑓⒖葱S洠ǘ?。

    【二】 “蓨”,音祧,又音條,也寫作“■”。《爾雅.釋草》有“蓧,蓨”和“苖,蓨”二條,郭注都說“未詳”(郭璞并不是不知道羊蹄,見校記(三))。《說文》:“蓨,苖也”,“苖,蓨也,從艸由聲?!薄捌m”,音觸,又音迪。蓨與蓧同物,同時又是苖,這是一組;《詩經(jīng)》的蓫,別本作“蓄”(據(j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則蓫、蓄同字,又是一組。這二組由《詩義疏》的羊蹄既是“蓫”也是“蓨”作總根源,于是串在一起,蓨、蓧、苖、蓫、蓄都是羊蹄,再加上《廣雅.釋草》“■,羊■也”(■即蹄字)的一個“■”字,羊蹄的單詞別名就有六個之多??墒恰秷D經(jīng)本草》抹去了它們之間的等號。

    《圖經(jīng)本草》:“羊蹄……。又有一種極相類而葉黃,味酢,名酸模,《爾雅》所謂'須,蕵蕪’,郭璞云:'蕵蕪似羊蹄,葉細(xì),味酢,可食,一名■’是也?!泵靼字该鳌吧姟笔撬崮#瑒t羊蹄的那些異名,都成問題。雖然今本郭注沒有“一名■”,仍極可重視。實際上,《圖經(jīng)本草》所說,確是酸模;《詩義疏》所寫,也像酸模。相似的植物,異名往往相混,各地俗名,也有相纏,古代常有,現(xiàn)在亦然,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也說羊蹄“俗名土大黃”。據(jù)此,訓(xùn)詁家稱為“蓨”的羊蹄,不能說沒有和酸模糾纏的可能?!笆樖彙?,見“蕵蕪〔八二〕”?!啊觥保姟啊觥簿啪拧场?。

73、菟葵

    《爾雅》曰(一):“莃,菟葵【一】也。”郭璞注云:“頗似葵而葉?。ǘ?,狀如藜【二】,有毛。汋啖之,滑?!?/span>

    (一) 見《爾雅.釋草》,無“也”字。郭璞注“葉小”倒作“小葉”,那這句讀成:“頗似葵而小,葉狀如藜”,意思有差別。《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九“菟葵”引郭璞注亦作“小葉”,但《太平御覽》卷九九四引同《要術(shù)》,《圖經(jīng)本草》亦稱:“似葵而葉小,狀若藜?!?/span>

    (二) “葉小”,金抄、明抄同,他本改同今本《爾雅》郭注作”小,葉”。

    【一】 “莃”音希;“菟”音兔?!拜丝?,有二種解釋?!秷D經(jīng)本草》:“菟葵,……亦名天葵?!逼渌锠?,與郭璞相同。吳其浚認(rèn)為是比“家葵瘦小”的“野葵”,武昌叫做“棋盤菜”(《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及《長編》卷三,列在蔬類)。就吳其浚所繪菟葵的圖看來,是錦葵科的植物。另一說,鄭樵通志和李時珍雖也說“菟葵”一名“天葵”,但所描狀的是毛茛科的紫背天葵。吳其浚認(rèn)為紫背天葵生于崖石?!安豢墒场保膏嵗钏f為非。但《唐本草》注:“菟葵,苗如石龍芮?!笔堒牵瑢倜⒖?,其所指菟葵,也是紫背天葵。至于《名醫(yī)別錄》說:“落葵,……一名天葵”(見卷三《種葵》篇注釋【二】),那是落葵科的落葵(見“承露〔六0〕”),與菟葵無關(guān)。

    【二】 藜,藜科,不是蒺藜。

74、鹿豆

    《爾雅》曰(一):“蔨,鹿捏【一】。其實,莥?!惫痹疲骸敖衤苟挂?,葉似大豆,根黃而香,蔓延生。”

    (一) 見《爾雅.釋草》。正文及郭璞注并同《要術(shù)》。

    【一】 “蔨”,音圈,《玉篇》:“鹿豆莖。”“莥”,音紐,《玉篇》:“鹿藿實?!薄澳蟆奔础稗健弊??!奥罐健保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已著錄,是豆科,別名“鹿豆”?!睹t(yī)別錄》:“葛根,……一名鹿藿。”《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陶弘景注:“葛根之苗,又一名鹿豆?!倍箍频母?,異名雖與鹿藿相同,但這里所指不是葛。

75、藤

    《爾雅》曰(一):“諸慮,山藟【一】?!惫痹疲骸敖窠瓥|呼藟為藤,似葛而粗大。”

    “■,虎藟【二】?!薄敖窕⒍挂病@p蔓林樹而生,莢有毛刺。江東呼為'■■’音涉(二)?!?/span>

    《詩義疏》曰(三):“藟,苣荒(四)【三】也,似燕薁【四】,連蔓生,葉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謂之'椎藟(五)’?!?/span>

    《山海經(jīng)》曰(六):“畢山,其上……多藟。”郭璞注曰:”今虎豆、貍豆之屬?!?/span>

    《南方草物狀》曰(七):“沈藤【五】,生子大如齊甌【六】。正月華色,仍連著實。十月、臘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址?!?/span>

    “毦藤(八)【七】,生山中,大小如蘋蒿【八】,蔓衍生。人采取,剝之以作毦;然不多。出合浦、興古?!?/span>

    “蕑子藤(九)【九】,生緣樹木。正月、二月華色,四月、五月熟。實如梨,赤如雄雞冠,核如魚鱗。取,生食之,淡泊無甘苦。出交址、合浦?!?/span>

    “野聚藤(十),緣樹木。二月華色,仍連著實。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甌。里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蒼梧【一0】?!?/span>

    “椒藤(十一),生金封山。烏滸【一一】人往往賣之。其色赤。--又云,以草染之。--出興古?!?/span>

    《異物志》曰(十二):“葭蒲【一二】,藤類,蔓延他樹,以自長養(yǎng)。子如蓮菆側(cè)九切(十三),著枝格間,一日作扶相連(十四)。實外有殼,里又無核。剝而食之,煮而曝之,甜美。食之不饑。”

    《交州記》曰(十五):“含水藤【一三】,破之得水。行者資以止渴?!?/span>

    《臨海異物志》曰(十六):“鐘藤,附樹作根,軟弱,須緣樹而作上下條。此藤纏裹樹,樹死,且有惡汁,尤令速朽也。藤咸(十七)成樹,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五圍。”

    《異物志》曰(十八):“■藤【一四】,圍數(shù)寸,重于竹,可為杖。篾【一五】以縛船,及以為席,勝竹也。”

    顧微《廣州記》曰(十九):“■,如栟櫚【一六】,葉疏;外皮青,多棘刺。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一七】;小者如筆管竹。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藤(二十)。

    “藤類有十許種:續(xù)斷草,藤也,一曰'諾藤’,一曰'水藤’。山行渴,則斷取汁飲之。治人體有損絕。沐則長發(fā)。去地一丈斷之,輒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刀陳嶺【一八】有膏藤(二一)【一九】,津汁軟滑,無物能比。

    “柔■藤(二二)【二0】,有子。子極酢,為菜滑,無物能比?!?/span>

    (一) 見《爾雅.釋木》。正文與郭注并同《要術(shù)》。下條“■,虎藟”亦見《釋木》,郭注無“也”字,“江東”上有“今”字。

    (二) 這句郭璞注是:“江東呼為■■音涉?!边@樣也可以在“■”斷句,“■音涉”是為正文“■”作的音注,《要術(shù)》湖湘本、《津逮》本即作此式?,F(xiàn)在的樣子是依照金抄、明抄的(金抄這二字從手)。據(jù)謝靈運《山居賦》(見注釋【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藤”引郭注,應(yīng)“■■”連文。

    (三) 《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引《詩義疏》首句作“藟,蔓也”,“白色”作“艾白色”“椎藟”作“權(quán)藟”,顯有脫誤。《詩經(jīng).周南.樛木》“葛藟累之”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是:“藟,一名巨瓜,似燕薁,亦延蔓生。葉艾白色。其子赤,亦可食,酢而不美?!薄妒?jīng)注疏》所載《經(jīng)典釋文》引《草本疏》基本同孔引,但“巨瓜”作“巨荒”(《四部叢刊》單行本《經(jīng)典釋文》作“巨眾”),”葉艾白色”作“葉似艾,白色”(《周易》“困卦”《經(jīng)典釋文》引《草木疏》也是這樣,但末了多“幽州人謂之蓷藟”句)。

    (四) “苣荒”,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金抄訛作“茞荒”,《學(xué)津》本作“苣眾”。漸西本作“苣瓜”。這二字各書所引,也多紛歧,除已見校記(三)外,《本草拾遺》引《草木疏》及今本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均作“巨眾”。據(jù)阮元???,“瓜”、“眾”均誤,應(yīng)作“荒”(《楚辭.九歌》王逸注亦作“荒”)。

    (五) “椎藟”,明抄誤作“稚藟”,據(jù)金抄、湖湘本等改正?!吨芤住贰袄ж浴薄督?jīng)典釋文》引《草木疏》作“蓷藟”,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作“蓷藟”,都是同字異寫。

    (六) 見《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但“畢山”,應(yīng)是“卑山”之誤。因為“中次十一經(jīng)”雖有“畢山”條,但沒有任何植物的記載,而“卑山”條是:“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郭璞注:“今虎豆、貍豆之屬。累,一名'縢’,音誄?!薄端囄念惥邸肪戆硕?、《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引《山海經(jīng)》正均作“卑山”。

    (七) 《藝文類聚》卷八二引《南方草物狀》“沈藤”作“浮沉藤”,“齊甌”作“兗甌”,字通,“交址”下有“九真”,余同《要術(shù)》?!短接[》卷九九五所引除仍作“沈藤”外,余同《類聚》(但“兗”作“齍”,“華色”作“華苞”)。

    (八) 自“毦藤”條至“椒藤”條均《南方草物狀》文,《要術(shù)》分條提行,《藝文類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五五所引均接寫不分條。

    本條《類聚》未引?!队[》引“毦藤”作“事毦至藤”,無“小”字及下一“生”字,余為無關(guān)重要的差異。

    (九) 《類聚》引《南方草物狀》“蕑子藤”作“含蘭子藤”,無“核如魚鱗”句,“淡泊無甘苦”作“味淡泊”,《御覽》所引,”蕑”誤作“簡”,無“色”字,余同《要術(shù)》(只個別字小差別)?!笆z”,明抄作“簡”,誤;金抄等作“■”,俗訛字;漸西本作”蕑”,是正字。

    (十) “野聚藤”條《類聚》引除“里”作“俚”外,全同《要術(shù)》?!队[》引“色”作“苞”,無“其”字,余同《要術(shù)》。

    (十一)“椒藤”,《御覽》引作“科藤”,“封”作“針”,“赤”作“正赤”,余同《要術(shù)》。《類聚》所引略異,作:“菽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賣之。其色正赤。出興古。”

    (十二)《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引作陳祁暢《異物志》,“葭蒲”作“葭蒱”,“子如蓮菆”作“實大小長短如蓮菆”,無“一日作扶相連”句,脫“里”字,“剝而”作“剝乃”,余同《要術(shù)》。《類聚》未引。

    (十三)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十四)“一日作扶相連”,無法解釋,應(yīng)有錯字。從“作扶相連”推測,懷疑“一日”是“兩兩”的殘訛。

    (十五)《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題作劉欣期《交州記》,文同《要術(shù)》?!额惥邸肺匆?。

    (十六)《藝文類聚》卷八二引《臨海異物志》“上下條“作“藤”,比較明確,“此藤”作“既”,“樹”,不重文,“十五”作“十”,此外除校記(十七)外,同《要術(shù)》。《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鐘”訛作“種”,“纏”上有“既”字,無“尤令速朽也”句,“十五”作“五十”,余除校記(十七)外,同《要術(shù)》。

    (十七)“咸”,各本同,《類聚》、《御覽》引作“盛”,比較合適,《漸西》本改作“盛”。

    (十八)《藝文類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藤”《類聚》作“■藤”,字書無“■”字,疑誤;《御覽》作“科藤”。《御覽》引題稱《異物志》,同《要術(shù)》;《類聚》引接在上條《臨海異物志》下面,標(biāo)稱“又曰”則仍是《臨海異物志》文。

    (十九)自“■”至“柔■藤”,均顧微《廣州記》文?!端囄念惥邸肪戆硕啊短接[》卷九九五所引,均至“永不死”止,以下二條未引?!额惥邸芬啊觥比宰鳌啊鎏佟保瑹o“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藤”句,其余基本相同,但有錯脫?!队[》引同《要術(shù)》,惟“■”作“科藤”,“則斷”之間多“止”字,而“白心”誤合為一“息”字。

    (二十)本條原與下條連寫不分段,此“藤”字與下條“藤類”的”藤”字,各本均只一個,僅金抄重文有兩“藤”字,茲從金抄。又《御覽》引亦作“■藤”。

    (二一)“膏藤”條《藝文類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均未引,但均另引有裴淵《廣州記》一條,是:“力陳嶺,民人居之(起首七字《類聚》只“土人”二字),伐船為業(yè)。隨樹所在(《御覽》訛作“居”),就以成槽。皆去水艱(《類聚》訛作“難”)遠(yuǎn),動有數(shù)里(《御覽》脫“里”字)。山生一草,名曰'膏藤’,津汁軟滑,無物能比。以此(二字《御覽》脫)導(dǎo)地,牽之如流,五六丈船,數(shù)人便運?!?/span>

    (二二)“柔■藤”,《類聚》、《御覽》亦未引。

    【一】 “藟”,音壘,和“藟”、“■”、“累”、“藟”是同一字,都由攀緣纏繞的一個意思衍生而來,《廣雅.釋草》:“藟,藤也”,實際意思就是“藤”。從知“山藟”猶言“山藤”,《爾雅》也許是泛指的大名。照郭璞解釋,所謂“今江東呼藟為藤,似葛而粗大”,對照他解釋《山海經(jīng)》的“累”說:“今虎豆、貍豆之屬。累,一名縢”(見校記(六)),“縢”即“藤”字,則應(yīng)是“虎豆”、“貍豆”一類的東西。不過“似葛而粗大”,如果是指根,也可能是葛之類的植物。郝懿行《爾雅義疏》則認(rèn)為是蘡薁(見“薁〔二八〕”注釋【一】)。

    【二】 “虎藟”,陳藏器《本草拾遺》、《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都認(rèn)為是黎豆。黎豆是豆科,別名“貍豆”,也叫“虎豆”。陳藏器以為名稱的由來是由于“子作貍首文”。吳其浚說:“有白、紅、黑、花各種,花者褐色黑斑,殆即陳氏所云貍首文也”(《植物名實圖考》卷一)。郝懿行《爾雅義疏》則以為是紫藤,同樣說:“其夾中子色斑然如貍首文?!弊咸偈嵌箍?,豆科植物的種子有斑紋如貍首樣的是頗不少的。

    “■■”,音獵涉,郝懿行《爾雅義疏》引謝靈運《山居賦》“獵涉、蘡薁”的謝氏自注:“獵涉字出爾雅”,則爾雅郭注的“■■”,在謝靈運所見有逕作“獵涉”的。說明“■■”應(yīng)連文,是“虎豆”的江東別名。

    【三】 “苣荒”是《詩義疏》就《詩經(jīng)》的“葛藟”作解釋的。據(jù)所描述,可能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蓬■和薅田藨一類的植物?!侗静菔斑z》、《圖經(jīng)本草》和《本草綱目》都說是“千歲藟”,則是另一種。

    【四】 “燕薁”即蘡薁,見“薁〔二八〕”注釋【一】。

    【五】 “沈藤”,《藝文類聚》引作“浮沉藤”。李調(diào)元《南越筆記》卷十四記載嶺南的各種藤,其中有:“有浮沉藤、蘭子藤,子皆如梨,色赤如雞冠。生食,甜酢。”??频臒o花果,李時珍說廣中稱為“優(yōu)曇缽”(《本草綱目》卷三一),結(jié)合“齊甌”和“子皆如梨”,所謂“沈藤”應(yīng)是無花果屬的一種?!吧蛱佟笔敲撊ヒ粋€“浮”字,應(yīng)如《類聚》所引作“浮沉藤”,但“浮”字實際也是錯的,應(yīng)是“蘤”字的訛傳之誤。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有“曼游藤”,記載說:“出犍為牙門山谷?!夯?,色紫。葉如柳。張司空云:'蜀人謂之沉蘤藤。’”“蘤”即“葩”字,意思是“花”,古音與”浮”近,俗乃訛轉(zhuǎn)作“浮”。所謂“沉蘤”,意即“隱花”,《類聚》、《南越筆記》倒作“蘤沉”(“浮沉”),也是一樣。無花果屬植物的特征是隱頭狀花序,花軸頂端肥厚,里面深凹成一空腔,多數(shù)小花就著生在空腔里面,外面看不見花。蜀人稱為“沉蘤”,其觀察比“無花”要正確得多,而無花果屬的植物,正有不少種是攀緣性木本的。據(jù)此,《南方草物狀》所稱的“沈藤”,實際應(yīng)是“沈蘤藤”,是Ficus屬的一種。

    【六】 “齊”即“兗”字(《周禮.天官》“醢人”、“醯人”,均以“齊”當(dāng)“兗”字用),“齊甌”即盛兗的小甌。

    【七】 “毦”,音餌,《說文》:“羽毛飾也?!边@里是利用種子的細(xì)絨毛作飾物。種子有長絨毛的植物,在夾竹桃科、蘿藦科……有不少種。這里只能從產(chǎn)地和大小方面來推測,也許是夾竹桃科羊角拗一類的植物。羊角拗,產(chǎn)于兩廣一帶山坡或叢林中,藤本(或灌木),高約一米余。蓇葖果,木質(zhì),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種子線形而扁,一端有長尾,密生白色絲狀長毛。

    【八】 “蘋蒿”,應(yīng)該就是“蘋”(見“蘋〔六六〕”注釋【一】)。

    【九】 “蕑子藤”,《藝文類聚》引作“含蘭子藤”,《南越筆記》所記是“蘭子藤”,并稱實“如梨,色赤如雞冠”(見注釋【五】),所指正是一物?!笆z”,音艱,同“葌”。《詩經(jīng).鄭風(fēng).溱洧》“方秉蕑兮”、《陳風(fēng).澤陂》“有蒲與蕑”毛傳及《廣雅.釋草》并云:“蕑,蘭也”,正說明“蕑子藤”就是“蘭子藤”(古所稱蘭,指菊科的蘭草、澤蘭,而蘭科的蘭花,古稱蕙、燕草)。據(jù)此推測,這當(dāng)是一種具有芳香性的攀緣植物。

    【一0】蒼梧,郡名,漢置,郡治即今廣西省蒼梧縣?!耙熬厶佟保丛?。

    【一一】《后漢書》卷八六李賢注引萬震《南州異物志》:“烏滸,地名也,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span>

    【一二】“葭蒲”,未詳是何種植物?!拜纭币艏巍!扒垺币羿u?!鄙徢垺?,指蓮的花托,即蓮蓬。

    【一三】“含水藤”,這類的記載頗多。即就本條所記,《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一二引《海藥》轉(zhuǎn)引《交州記》就比較詳晰,是:“生嶺南及諸海山谷。狀若葛,葉似枸杞。多在路,行人乏水處,便吃此藤,故以為名?!薄侗静菔斑z》著錄有“含水藤中水”的藥,稱:”山行無水處,斷之得水,可飲,清美?!鷰X南。葉似狗蹄?!绷碛小按箴偎保骸疤偃琊瑪嘀?。生安南?!短档赜洝吩唬?朱崖、儋耳無水處,種用此藤,取汁用之?!绷硗?,《南越筆記》卷十四也記載有兩種藤:“有涼口藤,狀若葛,葉如枸杞。去地丈余,絕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斷取,飲之甚美。沐發(fā)令長。一名'斷續(xù)藤’。常飛越數(shù)樹以相繞?!边@“涼口藤”,似即《交州記》的“含水藤”,也就是下文引顧微《廣州記》的“續(xù)斷草”。又一種是:“買麻藤,其莖多水??收邤喽嬛瑵M腹已,余水尚淋漓半日。可解蛇毒,干之亦然。性柔,易治以制履,堅韌如麻,故名,言買藤得麻也?!渥?,味微苦,可食,因名'買子’也?!边@種藤雖然同樣含有多量的水,和“含水藤”是另一種。但均未悉是何種植物。狝猴桃科的木天蓼,也有“含水藤”的別名,那是另一回事。

    【一四】“■”,音科,“■藤”,大概就是■櫚科的省藤。下條的“■”,所指相同。

    【一五】“篾”,這里指“藤皮”。

    【一六】“栟櫚”,即■櫚。

    【一七】“五六寸竹”,周圍五六寸粗的竹。

    【一八】刀陳嶺,未詳。

    【一九】“膏藤”,未詳。《植物名實圖考》卷二二“蔓草類”記載有“羊桃”說:“今江西建昌造紙?zhí)幏N之,取其涎滑以揭紙?!幸云渲な粩啵庵菰熠?,以其浸水,以土捶之,干則堅如石?!曰饻刂畡t解?!?/span>

    【二0】“柔■藤”,似非省藤,未詳。

76、藜

    《詩》云(一):“北山有萊?!薄读x疏》云(二):“萊,藜【一】也,莖葉皆似'菉,王芻【二】’。今兗州人蒸以為茹,謂之'萊蒸’。譙、沛【三】人謂雞蘇【四】為萊,故《三倉》云:'萊【五】、茱萸’,此二草異而名同?!?/span>

    (一) 《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的一句。

    (二) 《太平御覽》卷九九八“藜”引《詩義疏》同《要術(shù)》,但多脫誤?!对娊?jīng).南山有臺》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則有異,是:”萊,草名,其葉可食。今兗州人烝以為茹,謂之萊烝?!睙o以下各句。

    【一】 “藜”同“藜”,即藜科的藜。老硬的莖,可以作杖,稱為“黎杖”。這里的“萊”,和《爾雅.釋草》的“厘,蔓華”,均指藜。

    【二】 “菉,王芻”,《爾雅.釋草》文。郭璞注:“菉蓐也。今呼鴟腳莎?!薄短票静荨纷ⅲ骸八|草,……俗名'菉蓐草’,《爾雅》云所謂王芻者也。”《重修政和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并從其說。那末“王芻”是禾本科的藎草。但禾本科植物不可能和藜相像?;蛘咚覆皇撬|草,而是郭璞所謂“鴟腳莎”。假定鴟腳莎是莎草科植物,也不和藜相像。據(jù)此,《詩義疏》所指的“王芻”當(dāng)是另一種植物?!墩f文》:“藎,艸也”,“菉,王芻也”,二者分釋,“藎”不等于“王芻”。

    【三】 “譙、沛”是相鄰的二郡,在今安徽省東北角。譙郡,后漢置,故治即今安徽省亳縣。沛郡,漢置,后漢為沛國,故治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北。

    【四】 “雞蘇”即水蘇,見“藻〔七0〕”注釋【二】。

    【五】 “萊”,似乎和“茱萸”聯(lián)系不上。蕓香科的花椒和食茱萸等的果實,《爾雅.釋木》及《說文》都有“莍”的名稱,則“萊”似應(yīng)作“莍”。清孫星衍輯佚本《倉頡篇》就直接改作“莍、茱萸”。

    但從另一方面考察,《詩義疏》既引以解釋“萊”,這一“萊”字就不應(yīng)是錯字?!秱}頡篇》孫星衍《序》稱:“《倉頡》始作,其例與《急就》同,……或三字、四字,……以便幼學(xué)循誦?!眲t每句各字之間,原無以下字解釋上字的關(guān)系,所謂“萊、茱萸”只是將同樣有辛香氣味的“萊”(即水蘇)和“茱萸”連類地排列在一起而已,它不是《三倉訓(xùn)故》字典式的書,本來就不是“萊,茱萸也”式的。據(jù)此,這個“萊”就和譙沛的方言相合,它就不是錯字了。《詩義疏》只是說“萊”有藜和雞蘇的二種說法,所以說“此二草異而名同”,孫星衍改為“莍,茱萸”是理解為字典式的解釋,與《三倉》體例不合,也和自己作的《序》抵觸?!度齻}》是我國最早的三篇識字訓(xùn)蒙的書,《倉頡篇》是其一。

 77、■

    《廣志》云(一):“■子【一】,生可食?!?/span>

    (一) 《集韻》“六術(shù)”引《廣志》是:“■子,生可食。一曰馬芹?!?/span>

    【一】 “■子”,未悉是何種植物。卷八有二處提到(《作醬等法》篇和《八和齏》篇),參看《作醬等法》篇注釋【六】。

78、薕

    《廣志》云(一):“三薕【一】,似翦羽【二】,長三四寸;皮肥(二)細(xì),緗色【三】。以蜜藏之,味甜酸,可以為酒啖【四】。出交州。正月中熟。”

    《異物志》曰(三):“薕實雖名'三薕’,或有五六,長短四五寸,薕頭之間正巖。以正月中熟,正黃,多汁。其味少酢,藏之益美。”

    《廣州記》曰:“三薕快酢,新說蜜為糝,乃美?!?/span>

    (一) 《廣志》條及下文《廣州記》條,類書未引。

    (二) “肥”,疑應(yīng)作“肌”。

    (三) 《太平御覽》卷九七四“三廉”僅引有陳祁暢《異物志》一條,與《要術(shù)》引《異物志》有異:“三廉大實,實不但三(小注:“雖名三廉,或有四、五、六枝”)。食之多汁,味酸且甘。藏之尤好,與眾果相參?!薄爸Α睉?yīng)是“棱”字之誤。

    【一】 “廉”是棱角,由于這種植物的果實有棱,故加草頭作“薕”。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記載,“五斂子”名稱的由來說:“上有五棱,如刻出,南人呼'棱’為'斂’,故以為名?!薄兑g(shù)》下文引《異物志》稱:“雖名三薕,或有五六。”可能即是五斂子,即酢醬草科的楊桃,也寫作“陽桃”、“羊桃”、“洋桃”?!稜栄牛尣荨返摹叭O楚,銚芅”,也叫“羊桃”;狝猴桃科的狝猴桃,也叫“陽桃”;異名相同,均非此所指。

    【二】 “翦”,集韻:“箭或作翦”,是“翦羽”即“箭羽”,這里指楊桃果子上的棱有些像箭干上箭羽的形狀。漸西本據(jù)吾點校改作“箭”,不必。

    【三】 “緗色”,黃而帶青色。

    【四】 “酒啖”,作為下酒的食物。

79、蘧蔬

    《爾雅》曰(一):“出隧,蘧蔬【一】?!惫弊⒃疲骸稗臼?,似土菌(二)【二】,生'菰草’。今江東啖之,甜滑。音氍■?。ㄈ??!?/span>

    (一) 見《爾雅.釋草》。郭璞注“啖”作“啖”,字同。

    (二) “菌”,金抄、明抄作“箘”,二字古通,茲從他本及《爾雅》郭注作“菌”。

    (三) “氍■”,音渠蔬,是郭璞給“蘧蔬”作的音注,原文也在這個地位,和注文是一樣大的字?!啊觥?,金抄脫,明抄訛作“■”,據(jù)《爾雅》郭注改正《津逮》本、《學(xué)津》本、漸西本這個音注都移在標(biāo)目下,《津逮》本、漸西本“■”訛作“■”)。

    【一】 “蘧蔬”,本草書等一致認(rèn)為是菰,即茭白的嫩薹?!秷D經(jīng)本草》描述極詳:“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生水中,葉如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春亦生筍,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其歲久者,中心生白臺,如小兒臂,謂之'菰手’,今人作'菰首’,非是?!稜栄拧匪^'蘧蔬’,注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謂此也。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也。其臺中有墨者,謂之'茭郁’?!阆聺商帲圆葑疃?。其根相結(jié)而生,久則并土浮于水上,彼人謂之'菰葑’?!燎锝Y(jié)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惫湃水?dāng)然不可能知道茭白是被食用黑穗菌侵入嫩薹后畸形發(fā)育而成的菌癭,但給后期長成了孢子塊而使茭白內(nèi)部變黑的現(xiàn)象特別名之為“茭郁”倒是很有意思的。

    【二】 “土菌”,指蕈類,肥白的蕈柄和菰的畸形菌癭相像。茭白“如小兒臂”,故又名“菰手”。

80、芺(一)

    《爾雅》曰(二):“鉤,芺【一】?!惫痹疲骸按笕缒粗?,中空,莖頭有臺,似薊【二】。初生可食?!?/span>

    (一) “芺”,明抄、湖湘本等訛作“芙”,據(jù)金抄、漸西本及《爾雅》改正。引《爾雅》的“芺”字,金抄亦訛作“芙”,漸西本不訛。

    (二) 見《爾雅.釋草》。正文與郭注并同《要術(shù)》。

    【一】 “芺”,音襖,是菊科的苦芺。

    【二】 “薊”,菊科的大薊和小薊。《爾雅.釋草》:“芺、薊,其實荂?!惫弊ⅲ骸捌b與薊,莖頭皆有蓊臺,名荂,即其實?!笔钦f芺和薊是同類相似的二種,“荂”是這二種的果實的共名。但《說文》:“芺,薊也?!眲t指二者為一,與郭說異,但應(yīng)以郭說為是。

81、茿

    《爾雅》曰(一):“筑,萹蓄【一】?!惫痹疲骸八菩∞迹径砍嗲o節(jié),好生道旁??墒场S謿⑾x【三】?!?/span>

    (一) 見《爾雅.釋草》,“茿”作“竹”,同音借用,但易與竹混淆,不如用“茿”?!睹姟芬嘧鳌爸瘛保ā对娊?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綠、竹猗猗”),韓、魯《詩》均作“■”?!墩f文》則作“■”,解釋是“萹■”。“茿”是“■”的省文。郭璞注同《要術(shù)》。

    【一】 萹蓄是蓼科?!叭q”音篇。

    【二】 小藜是藜科。

    【三】 “萹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已著錄,稱:“殺三蟲?!碧蘸刖白ⅲ骸爸笾c小兒飲,療蛔蟲有驗?!爆F(xiàn)在也用為驅(qū)除蛔蟲藥。

82、蕵(一)蕪

    《爾雅》曰(二):“須,蕵蕪【一】。”郭璞注云:“蕵蕪,似羊蹄,葉細(xì),味酢,可食。”

    (一) 本目內(nèi)三“蕵”字,各本均作“薞”,茲從《爾雅》作“蕵”。

    (二) 《爾雅.釋草》文,與郭注并同《要術(shù)》。

    【一】 “蕵”,音孫?!笆樖彙?,《圖經(jīng)本草》認(rèn)為是酸模(參看“羊蹄〔七二〕”注釋【二】),李時珍亦認(rèn)為“蕵蕪乃酸模之音轉(zhuǎn)”(不但是音轉(zhuǎn),而且“蕵蕪”是“須”的切音),即蓼科的酸模。邢昺注《爾雅》認(rèn)為葑、蕪菁、蔓菁、蕘、芥和須、蕵蕪是一樣?xùn)|西,非是。

83、隱荵

    《爾雅》云(一):“蒡,隱荵【一】?!惫痹疲骸八铺K,有毛,今江東呼為隱荵。藏以為菹,亦可瀹食?!?/span>

    (一) 《爾雅.釋草》文,與郭璞注并同《要術(shù)》。

    【一】 陶弘景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桔?!闭f:“葉名隱忍,二三月生,可煮食之?!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即據(jù)陶說認(rèn)為隱荵就是桔梗(桔梗科)。但桔梗全株光滑無毛,恐非。

    《名醫(yī)別錄》:“桔梗,……一名薺苨?!崩顣r珍說:”薺苨,苗似桔梗,根似沙參,故奸商往往以沙參、薺苨通亂人參?!鸷椤吨夂蠓健吩疲?隱忍草,苗似桔梗,人皆食之,……’據(jù)此,則隱忍非桔梗,乃薺苨苗也。薺苨苗甘可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為可證”(《本草綱目》卷一二上“薺苨”)。薺苨,同屬于桔梗科,又名“甜桔梗”?!拜颉币襞?。“荵”音忍。“苨”音迷。

84、守氣(一)

    《爾雅》曰(二):“皇,守田【一】。”郭璞注曰:“似燕麥。子如雕胡米,可食。生廢田中。一名'守氣’?!?/span>

    (一) “守氣”這一目除金抄、明抄外,他本均脫(只有標(biāo)題,下面注明“脫”)。吾點據(jù)《爾雅》“皇,守田”及郭注增補,是,可是漸西本沒有敢補入。

    (二) 《爾雅.釋草》文,與郭注并同《要術(shù)》。

    【一】 唐陳藏器《本草拾遺》:“■米”,……久食不饑,去熱益人,可為飯。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麥而小,四月熟?!稜栄拧吩疲骸?守田’,'似燕麥,可食,一名守氣’也?!薄侗静菥V目》卷二三“■草”、《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二“■米”,并同意陳說。“■”音罔?!霾菔呛瘫究啤L炷闲强频陌胂?,別名“守田”,那是另一回事。

85、地榆

    《神仙服食經(jīng)》云:“地榆【一】,一名'玉札’。北方難得,故尹公度【二】曰:'寧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珠?!鋵嵑谌玺?,北方呼'豉’為'札’,當(dāng)言'玉豉’。與五茄【三】煮,服之可神仙。是以西域真人曰:'何以支長久?食石畜金鹽【四】;何以得長壽?食石用玉豉?!瞬蒽F而不濡,太陽氣盛也,鑠玉爛石【五】。炙其根作飲,如茗氣。其汁釀酒,治風(fēng)痹(一),補腦?!?/span>

    《廣志》(二)曰:“地榆可生食?!?/span>

    (一) “痹”,各本均作“痹”,俗訛字,痹癥字應(yīng)從畀,茲改正。

    (二) 《太平御覽》卷一千“地榆”引《廣志》同《要術(shù)》。上條未引。

    【一】 地榆即薔薇科。陶弘景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地榆”說:“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嗳脶劸?。道方燒作灰,能爛石也。乏茗時用菜作飲亦好?!币院蟊静輹蜎]有道方爛“石”等的說法?,F(xiàn)在主要用為收斂止血藥。地榆夏末秋初開花,花小形多數(shù),密集成頂生的長橢圓形短穗狀花序,暗紫色,形色像桑椹。《圖經(jīng)本草》說:“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比比作“如豉”更像些。至于產(chǎn)地,《名醫(yī)別錄》明說:“生桐柏及冤句山谷?!蓖┌厣皆诮窈幽贤┌乜h,冤句縣在今山東菏澤縣,所謂“北方難得”,完全是“服食家”故弄虛玄的謊言?,F(xiàn)在華北、華南均有出產(chǎn)。

    【二】 尹公度,即傳說與老子一道西出函谷關(guān)去的尹喜,今傳關(guān)尹子的書,就是偽讬他寫的。

    【三】 “五茄”,即五加科的五加。其根皮即五加皮。

    【四】 “金鹽”是五加的別名,見《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一二引《煮石經(jīng)》。

    【五】 這里的“玉”、“石”,是指“五石散”一類的“服食法”的“石藥”。魏晉南北朝間盛行服食金石類藥以求“長生”,往往熱毒發(fā)狂,稱為“石發(fā)”,甚者至死。地榆有涼血作用,五加去風(fēng)濕,舒筋骨,并有強壯作用。配合這二種藥以消鑠石藥的熱毒,故有“鑠玉”或“爛石”、“煮石”之說。

86、人莧【一】

    《爾雅》曰(一):“蕢(二),赤莧。”郭璞云:“今人莧赤莖者?!?/span>

    (一) 見《爾雅.釋草》。郭璞注“今人莧”作“今之莧”。據(jù)阮元??薄爸笔恰叭恕弊种`?!兑g(shù)》標(biāo)題題作“人莧”,也說明郭注原作“人”。

    (二) “蕢”,金抄、明抄有,同《爾雅》,他本均脫;吾點亦未校補,漸西本也跟著脫漏。

    【一】 “人莧”,即莧菜。一說是野莧?!笆墶币糌?。

87、莓(一)

    《爾雅》曰(二):“葥(三),山莓【一】。”郭璞云:“今之木莓也,實似藨(四)莓【二】而大,可食(五)?!?/span>

    (一) “莓”,與“莓〔一0一〕”標(biāo)題相同,《學(xué)津》本、漸西本改這個標(biāo)題為“葥”,黃麓森校本改為“山莓”?!兑g(shù)》常采用郭注為標(biāo)題,也許原來是“木莓”,脫去“木”字。

    (二) 見《爾雅.釋草》。郭注作“亦可食”,余同。

    (三) “葥”,金抄、明抄作“箭”,茲從他本及《爾雅》作“葥”。

    (四) “似”,金抄、明抄有,同郭注,他本脫(吾點校補“似”,漸西本沒有依著補)?!八憽?,金抄訛作“簾”,明抄訛作“薕”,據(jù)他本及郭注改正。

    (五) “可食”,金抄、明抄同;他本作“亦可食”,同郭注,是后人據(jù)今本郭注補的。

    【一】 “山莓”,據(jù)李時珍就實物驗證,就是薔薇科的懸鉤子,落葉小灌木。參看“莓〔一0一〕”注釋【一】?!叭摗币艏??!拜币裘?,又音梅。

    【二】 “藨”音鏢,“藨莓”,見“藨〔九0〕”注釋【一】。

88、鹿蔥【一】

    《風(fēng)土記》(一)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蓮。懷■人帶佩,必生男?!?/span>

    陳思王《宜男花頌》云(二):“世人有女求男,取此草食之,尤良?!?/span>

    嵇含《宜男花賦序》云(三):“宜男花者,荊楚之俗,號曰'鹿蔥’??梢运]宗廟。稱名則義過'馬舄’【二】焉?!?/span>

    (一) 《太平御覽》卷九九四、《藝文類聚》卷八一(均“鹿蔥”條)均引到《風(fēng)土記》此條,文句略同?!队[》卷九九六“萱”再引《風(fēng)土記》多“又名萱草”句。

    (二) 引陳思王(即曹植)《宣男花頌》云云,應(yīng)是《頌》的序文?!恫茏咏肪砥咻d有《宜男花頌》及《藝文類聚》卷八一所引,都是四言韻文,無此二句。

    (三) 《太平御覽》卷九九四引嵇含《宜男花賦序》較詳,但缺”馬舄”句,全文是:“宜男花者,世有之久矣。多植幽皋曲隰之側(cè),或華林、玄圃,非衡門蓬宇所宜序也。荊楚之土,號曰'鹿蔥’。根苗可以薦于俎。世人多女欲求男者,取此草服之,尤良也?!蹦┒渑c曹植文相同,可能嵇含因襲曹植。

    【一】 《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十一:“萱草……一名鹿蔥;花名宜男。”百合科的萱草,有“鹿蔥”、“宜男”、“忘憂”諸異名,俗名金針菜,和同屬的黃花菜,亦名金針菜者是二種。

    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一有一條與《宜男花賦序》自相矛盾的記載:“水蔥,花葉皆如鹿蔥?;ㄉ屑t、黃、紫三種。出始興。婦人懷妊,佩其花生男者,即此花,非鹿蔥也?!辈坏运[當(dāng)宜男花,并且指明鹿蔥不是宜男花,與其《宜男花賦序》自相排斥。這就充分說明《南方草木狀》不是嵇含的書?!兑g(shù)》引及其《序》,但無一字引及其書,也足以說明這一問題。

    【二】 “馬舄”,即車前科的車前。《詩經(jīng).周南.芣衛(wèi)》:“采采芣衛(wèi)?!泵秱鳌罚骸捌]衛(wèi),馬舄;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薄睹t(yī)別錄》:“車前子……強陰益精,令人有子?!钡诿Q上沒有像萱草那樣直接名為“宜男”,故云“宜男”義過“馬舄”。但《名醫(yī)別錄》用為強壯藥,《本草衍義》的作者寇宗奭幾乎上當(dāng),已明斥為荒謬?,F(xiàn)在也主要用為利尿藥。舄音昔。芣衛(wèi)音浮以。

89、蔞蒿

    《爾雅》曰(一):“購,蔏蔞?!惫弊⒃唬骸笆K蔞,蔞蒿【一】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術(shù)》。

    【一】 “蔞蒿”,是菊科?!笆K”音商。

90、藨

    《爾雅》曰:“藨【一】,麃。(一)”郭璞注曰:“藨即莓也,江東呼'藨莓’。子似覆葐【二】而大,赤,酢甜可啖?!?/span>

    (一) 金抄、明抄開頭就是“郭璞注曰”云云,無“《爾雅》曰:'藨,麃’”句,他本都有(湖湘本開始補入,惟除漸西本外,“麃”均訛作“藨”)。“郭璞注曰”云云既是郭璞注《爾雅》“藨,麃”的,應(yīng)有《爾雅》本文,茲補入。郭璞注開頭是:“麃即莓也,今江東呼為'藨莓’”,以下同《要術(shù)》。

    【一】 “藨”或“藨莓”,據(jù)李時珍考證就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薅田藨。參看“莓〔一0一〕”注釋【一】?!八憽币翮S?!胞仭币羝薄?/span>

    【二】 “覆葐”,見“覆葐〔九二〕”。

91、藄

    《爾雅》曰(一):“藄,月爾。”郭璞注云:“即紫藄【一】也,似蕨,可食?!?/span>

    《詩疏》曰(二):“藄菜【二】也。葉狹,長二尺,食之微苦,即今英(三)菜也?!对姟吩唬?彼汾沮洳,言采其芵(四)?!币槐咀鳌澳薄?/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術(shù)》。

    (二) 《詩義疏》,《要術(shù)》間或只稱“《詩疏》”、“《義疏》”或“《疏》”。這里“《詩疏》曰”原作“《詩》曰”,誤,應(yīng)是“《詩疏》曰”脫“疏”字,茲補入。

    (三) “英”,除金抄外,各本同。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字。但金抄不清楚,改模糊了。照下文“言采其芵”,似應(yīng)作“芵”。并參看校記(四)。

    (四) “芵”,各本作“英”?!对娊?jīng).魏風(fēng).汾沮洳》作“莫”。按《汾沮洳》中這一段的原文是:“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薄澳迸c“洳”、“度”、”路”為韻,不可能《毛詩》的別本或者“三家《詩》”會作“英”的?!对娏x疏》從《毛詩》鄭說,作“芵”也不可能。這只能是《要術(shù)》不同本子的誤字,而“一本作莫”的那個本子是正確的。由于院刻的底本原作“芵”,院刻校書的態(tài)度是不改原樣,所以將別本的異字注明。這個情況和卷八《作醬等法》篇的“銼■”相同。

    【一】 “紫藄”,即紫萁科的紫萁。郭璞辨別《爾雅.釋草》的”蕨,■”不是紫藄,而是蕨,指出《廣雅.釋草》“茈藄,蕨也”的錯誤(參看卷九《作菹藏生菜法》篇“蕨”條)。郭璞辨別二者為二物是對的。不過就《廣雅》說,有時也以同類相屬的植物列舉在一起,而以大名作總稱的。紫藄也是蕨類,說成“茈藄,蕨也”,也未始不可。“茈”即“紫”字。“藄”音其。

    【二】 “藄菜”是《詩義疏》就《詩經(jīng)》“言采其莫”的“莫”作解說,也就是說,莫就是藄菜。但《汾沮洳》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解釋“莫”是:“莫,莖大如箸,赤節(jié);節(jié)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干絳’,河汾之間謂之'莫’?!眲t是指蓼科的酸模。說明《詩義疏》不是陸璣《疏》。

92、覆葐

    《爾雅》曰(一):“茥,蒛葐?!惫痹疲骸案踩啞疽弧恳?,實似莓【二】而小,亦可食?!?/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正文及郭注并同《要術(shù)》。

    【一】 “覆葐”即薔薇科的覆盆子,與懸鉤子同屬。參看“莓〔一0一〕”注釋【一】。“茥”音圭?!吧U”音缺?!叭啞币襞琛?/span>

    【二】 “莓”,據(jù)郭璞注“藨即莓也”,是指薅田藨(見“藨〔九0〕”及注釋【一】)。

93、翹搖【一】

    《爾雅》曰(一):“柱夫,搖車?!惫弊⒃唬骸奥?xì)葉,紫華??墒?。俗呼'翹搖車’?!?/span>

    (一) 見《爾雅.釋草》,文同?!短接[》(清鮑崇城校宋刊本)卷九九八引《爾雅》亦同,但《御覽》別本誤作“枉矢,搖草”。郭注“俗呼”作“今俗呼曰”,余同。

    【一】 “翹搖”,當(dāng)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像豆科的苕子。見“苕〔六八〕”注釋【三】。

94、烏蓲音丘

    《爾雅》曰(一):“菼,薍【一】也?!惫痹疲骸八迫敹?,實中。江東呼為'烏蓲’?!?/span>

    《詩》曰(二):“葭、菼揭揭。”毛云:“葭,蘆;菼,薍。”《義疏》云(三):“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即刈,謂之'萑(四)’。三月中生。初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銳而細(xì),有黃黑勃【二】,著之污人手。把取正白,啖之甜脆。一名'蓫薚’。揚州謂之'馬尾’。故《爾雅》云:'蓫薚,馬尾【三】也?!闹葜^之'旨蘋’?!?/span>

    (一) 見《爾雅.釋草》,無“也”字。郭注同《要術(shù)》。

    (二)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的一句。

    (三) 《詩經(jīng).碩人》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和《詩義疏》不同,是:“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則謂之雈。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銳而細(xì)。揚州人謂之馬尾?!薄稜栄拧沸蠒m疏引陸璣《疏》同孔引?!端囄念惥邸肪戆硕拜丁币鳌对娏x疏》,只是:“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謂之雚也。”《太平御覽》卷一千“蘆荻”引作《毛詩義疏》,也只是:“薍,或謂之荻;至堅成,則謂之雚?!彼鶡o“刈”字。

    (四) “萑”,本字作“■”,簡寫作“萑”;金抄、明抄作“雚”,俗訛字;湖湘本、《津逮》本作“藿”,誤;茲從《學(xué)津》本、漸西本及陸璣《疏》作“萑”。

    【一】 “菼”音毯,“薍”音換,和下文的“萑”,音完,都是指禾本科的荻。分開來說,古時在秀前叫“菼”或“薍”,也叫“蒹”(音兼)或“薕”(音廉);秀成后叫“萑”。同科相似的蘆,在秀前叫“葭”(音嘉)或“蘆”,秀成后叫“葦”。荻和蘆的共名:花,都叫“苕”(《爾雅》、《說文》又作“芀”);嫩芽都叫“■”(音權(quán))。

    【二】 “勃”是粉末,這里指荻的初生筍籜上的茸毛。

    【三】 《爾雅.釋草》:“蓫薚,馬尾?!惫弊ⅲ骸啊稄V雅》曰:'馬尾,蔏陸。’《本草》云:'別名薚。’今《關(guān)西》亦呼為薚,江東呼為當(dāng)陸?!彼甘巧剃懣频纳剃?,和蘆荻是另一回事。而《詩義疏》認(rèn)為“蓫薚”(音讬湯)和“馬尾”都是荻的異名,如果不是引稱或傳抄有誤,顯與郭說不同。

95、■(一)

    《爾雅》曰(二):“槚,苦荼(三)【一】?!惫痹唬ㄋ模骸皹湫∷茥d子【二】。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span>

    《荊州地記》曰(五):“浮陵【三】荼最好。”

    《博物志》曰(六):“飲真荼,令人少眠?!?/span>

    (一) 標(biāo)題金抄、明抄作“■”?!啊觥?,原音荼,后來音茶,就成為“茶”字?!拜薄保卸x,一是苦菜,一即指茶,為了使后一義不和前一義混淆,乃加木旁作“■”。明清刻本逕標(biāo)作“茶”,非(茶的名稱,始于唐)。

    (二) “《爾雅》曰”,金抄、明抄題作“郭璞曰”,這是《爾雅.釋木》文,他本作“《爾雅》曰”,是,茲改正。

    (三) 在本目內(nèi)五“荼”字,金抄、明抄均作“荼”,他本遷就各該本的標(biāo)題均作“茶”,非。

    (四) “郭璞曰”,金抄、明抄原在《爾雅》的正文上面,因此連正文直貫注文,都作為郭璞的話。這是明顯的竄亂,茲予移后放在這里。郭璞注文,全同《要術(shù)》。

    (五) 《荊州地記》條金抄、明抄都在這個地位,他本均與《博物志》互倒。此條《太平御覽》未引。

    (六) 《博物志》卷二有和《要術(shù)》所引相同的記載,惟“荼”作“茶”,是后來人改的?!短接[》卷八六七“茗”引《博物志》“令人少眠”作“令少眠睡”。

    【一】 “槚,苦荼”,就是現(xiàn)在的茶。唐陸羽茶經(jīng):“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并說:“從草當(dāng)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槚音賈。荈音喘。蔎音設(shè)。

    【二】 梔子,是茜草科。

    【三】 “浮陵”,無此地名,應(yīng)是音同形似的“涪陵”之誤?!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丹砂,……生符陵?!碧蘸刖白ⅲ骸胺辏歉⒅??!眲t“涪”,俗寫作“浮”,也有可能。三國蜀置涪陵郡,郡治在今四川省彭水縣,晉移治今涪陵縣境,其他與湖北、湖南接壤。古荊州原包括今兩湖及四川、廣西邊隅等地,“竹〔五一〕”引《荊州記》即及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賀縣。

96、荊葵【一】

    《爾雅》曰(一):“荍,蚍衃?!惫痹唬骸八瓶?,紫色?!?/span>

    《詩義疏》曰(二):“一名'芘芣’。華紫綠色,可食,似蕪菁(三),微苦?!蛾愒姟吩唬?視爾如荍?!?/span>

    (一) 《爾雅.釋草》文。郭璞注作:“今荊葵也。似葵,紫色。謝氏云:'小草,多華,少葉,葉又翹起。’”《要術(shù)》引一開頭就是“似葵,紫色”,沒有指明是什么植物,而下條引《詩義疏》也沒有提到“荊葵”,也和標(biāo)題不相應(yīng),實際是脫“今荊葵也”句,應(yīng)照補。

    (二) 《太平御覽》卷九九四“荊葵”引《詩義疏》只是“荍,一名楚葵”五字?!俺笔撬郏摇队[》標(biāo)目也題作“荊葵”,應(yīng)是“荊葵”之誤。《詩經(jīng).陳風(fēng).東門之枌》“視爾如荍”孔穎達(dá)疏引陸璣《疏》是:“芘芣,一名荊葵。似蕪菁,華紫綠色,可食,微苦。”《爾雅》邢昺疏引陸璣《疏》同孔引?!短接[》卷九七九“葵”引陸璣《毛詩義疏》作:“荍,一名比不,一名楚葵,似蕪菁英,華紫綠色,可食,微苦也?!薄俺比允恰扒G葵”之誤(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及清丁晏校陸《疏》本引《御覽》此條均作“荊葵”,孔、邢引陸《疏》亦作“荊葵”)。

    (三) “似蕪菁”,金抄、明抄作“華似蕪菁”,“華”字和上文重復(fù),據(jù)他本及陸璣《疏》刪去。

    【一】 “荊葵”,即錦葵科的錦葵?!扒J”音翹,“蚍衃”同“芘芣”,音琵浮,都是錦葵的異名(蕎麥也寫作“荍麥”,和錦葵無關(guān))。

97、竊衣

    《爾雅》曰(一):“蘮蒘,竊衣【一】。”孫炎云:“似芹,江河間食之。實如麥,兩兩相合,有毛,著人衣。其華著人衣,故曰'竊衣’?!?/span>

    (一) 《爾雅.釋草》文?!短接[》卷九九八“竊衣”引孫炎注是:“江淮間食之。其花著人衣,故曰竊衣?!毕陆庸弊ⅲ牵骸八魄?,可食。實大如麥,兩相合,有毛著人衣?!苯癖竟ⅰ皩崱弊鳌白印?,“兩”作“兩兩”,余同《御覽》?!兑g(shù)》所引孫炎注,“……著人衣”重復(fù),疑與郭注有混淆。

    【一】 竊衣是傘形科?!疤n蒘”音計如。

98、東風(fēng)

    《廣州記》云(一):“東風(fēng)【一】,華葉似'落娠婦【二】’,莖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香氣似馬蘭【三】?!?/span>

    (一) 《太平御覽》無“東風(fēng)”目。卷九八○“冬風(fēng)”引有《南州記》一條,實際就是《廣州記》的“東風(fēng)”,參看“菜茹〔五0〕”該條校記?!兑g(shù)》本條和“菜茹〔五0〕”引《廣州記》的“冬風(fēng)”重復(fù)?!稄V州記》有裴淵撰和顧微撰二種?!兑g(shù)》“東風(fēng)”、”冬風(fēng)”分列于二處,也許出自該二種《廣州記》,而賈氏認(rèn)為不同,否則是因后人偽增而重沓。

    【一】 “東風(fēng)”,即菊科的東風(fēng)菜,參看“菜茹〔五0〕”。

    【二】 《名醫(yī)別錄》“升麻”陶弘景注:“建平間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婦’根,不必爾,其形自相似,氣色非也。落新婦亦解毒?!薄侗静菔斑z》:“按今人多呼小升麻為落新婦,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泵箍频纳?,確實和虎耳草科的落新婦相像。大概這里的“落娠婦”就是指落新婦。

    【三】 馬蘭,與東風(fēng)菜同屬,俗名“馬蘭頭”(此草不香,而得蘭名,古來很多人懷疑,浙東有名之為“馬■頭”者,其草好生路旁濕地,“馬蘭”也許是“馬■”之訛)?!侗静菥V目》卷十四“馬蘭”:“葉有刻齒,狀似澤蘭,但不香爾?!薄吨参锩麑崍D考》卷二五引野菜贊:“馬蘭不馨,名列香草。”馬蘭的確不香,香的是鳶尾科的馬藺,即蠡實。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除金抄、明抄作“馬蘭”外,他本均作“馬藺”,似是而實非。《廣韻》“東”字下解釋“東風(fēng)菜”引《廣州記》作:“陸地生。莖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蘭”,亦作“蘭”,但脫一“馬”字,就完全不對頭了。

99、■【一】丑六反

    《字林》云:“草似冬藍(lán)【二】。蒸食之,酢?!?/span>

    【一】 “■”,究竟是指酸模,或指羊蹄,很難確定,參看“羊蹄〔七二〕”注釋【二】?!啊觥保粲|,和“蓫”、“蓄”是同一個字;但《說文》:“■,艸也,從艸里聲,讀若厘。”從里的“■”字會讀作觸音,可疑,疑實際應(yīng)作“苖”,否則是習(xí)俗借用的訛字?!墩f文》段注和鈕樹玉《說文解字校錄》也都認(rèn)為是音錯了的。音錯了就不是“蓫”字,所指也就不是羊蹄了。

    【二】 《爾雅.釋草》:“葴,馬藍(lán)。”郭璞注:“今大葉冬藍(lán)也?!薄岸{(lán)”,即爵床科的馬藍(lán)?!叭湣保翎?。


【《齊民要術(shù)》·卷十(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爾雅注疏》卷八(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
毛詩類釋 卷十四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品·草部·白蒿
上經(jīng)(上品) 草 ----白蒿
卷九百四十八 ◎蟲豸部五
草萬行書(魏《郭璞游僲詩五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