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小故事之七——蟬蛻 [ 快刀浪子 ] 于:2009-04-13 01:23:53 主題帖
之六:王不留行 [URL=]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126959[/URL]
前面介紹的幾個中藥,都是來源于植物。植物確實是中藥最主要的來源,歷代藥書都以“本草”命名,也是基于這個原因。
——————掉書袋的分割線——————————————————————————
順便介紹幾部比較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綱目:名氣最大的本草,很多人可能提起本草就和“本草綱目”畫了等號。明代李時珍撰寫的這一巨著,不光中國人知道,甚至早在17、18世紀就被翻譯成拉丁、意大利、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至于在亞洲各國,就更不必說了?,F在周杰倫的一首同名歌曲,更使很多年輕人記住了這個名字。
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的本草,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并稱為中醫(yī)四大經典。
新修本草: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布的本草,堪稱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由李績、蘇敬等人編撰,又名《唐本草》。
食療本草:唐代孟詵所撰,專門收錄可用于食療的藥物。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發(fā)現該書古抄本殘卷,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1930年后日本、中國學者先后收集佚文、進行校訂,輯復此書。
救荒本草:作者來頭極大,乃明太祖第五子,封為周王的朱橚。此書收錄的植物,皆可食用,并對一些有毒植物如何通過加工、去除毒性做了詳細介紹,其序云“或遇荒歲,按圖而求之,隨地皆有,無艱得者,茍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書也有助于民生大矣。”作為皇室貴胄,專心研究救荒,也是一個異數,不但可在亂世中安身立命,也為中藥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滇南本草:明代嵩明人蘭茂所著,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本草專著。成書比《本草綱目》還早140年,收錄西南地區(qū)藥物458種,許多現代常用的中藥,都是始載于此書,一些品種連《本草綱目》都未收載。
———————掉書袋到此結束————————————————————————
不過中藥里面,也有不少來源于動物、礦物,甚至人體自身。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常見的動物藥——蟬蛻。
蟬蛻,又名蟬衣,是蟬的幼蟲變成成蟲時所蛻下的殼。相信無論南方北方的小孩,都對知了很熟悉吧,不少人小時候也挖過“知了猴兒”吧(有的地方叫“知了狗兒”、“知了鬼兒”、“知了牛兒”),男孩子對于捉知了應該都不陌生吧。(我會粘、套、照幾種方法,不過喜歡捉,不喜歡吃^_^現在在城市長大的孩子,應該沒有這么好玩兒的東西了。)上學時學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發(fā)現魯迅先生小時候也尋蟬蛻玩兒,感覺很是親切。
想起來蟬衣這個藥,是因為前段時間一次有趣的經歷。出差到蘭州,正走在大街上,瞥見路邊的電線桿上貼了張黃紙,上面有幾行字,細看,原來是:
天皇皇
地皇皇
我家有個夜哭郎
行路君子念三遍
一覺睡到大天亮
據說家里有小孩啼哭不止的,可以多發(fā)一些這種“帖子”,到各處路口。這幾句詞,好像全國各地都差不多,起碼據我所知,山東那兒也是這么說的。本來覺得只是以前人們治療手段匱乏才用這招,沒想到在這個年頭,又見到這么有趣的東西,想來也是小孩哭的太兇,實在沒有辦法,才想出這么個轍吧。
就想起了以前聽一位先生說的方子,蟬衣研成細末,用燈芯草煎湯送服,治小兒夜啼。老實說,我自己也沒親身見到或聽到誰用這個方子的,所以實際效果如何不太了解,但因為覺得好玩兒,所以就記住了。據我觀察,誰家小孩如果哭得兇的話,除非孩子真是有了什么病,否則一般沒有給吃藥的,都是大人硬撐著,孩子一哭就喂吃的、抱著哄,確實是辛苦,一般撐過幾個月,也就好了。所謂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生兒育女真是辛苦啊。
說起蟬衣,很早就被作為藥用了,古代本草多有記載。這也不奇怪,想我們的先民,肯定經常有吃不飽飯的時候,如果能捉幾只知了或知了狗兒燒了吃,也是難得的美味,無意中發(fā)現蟬衣的治療作用,應該也不奇怪。我自己見過的數量最多的蟬衣,是在安國藥材市場,幾大麻袋裝在一起,蔚為壯觀。
蟬衣現在仍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藥,一般認為,蟬衣“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功效。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風疹、目赤翳障,以及小兒驚風抽搐等,常見的組方有蟬蛻散、五虎追風散等。
現代研究發(fā)現,蟬衣的主要成分是甲殼素、蛋白質等,具有抗驚厥、鎮(zhèn)靜等藥理作用,在成方制劑中多有使用。
正是:
小小知了殼
善治多少病
從古傳到今
處處留美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