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于人才輩出的大唐王朝,既是李賀的幸運,也是他的悲哀。因為,李賀所在的時代已經(jīng)是中唐。在他之前,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狂賀知章。那么多稱謂,都被人領去了,再想靠著寫詩來出人投地、青史留名,談何容易?
李賀心中不禁有些郁悶,不過很快他就想通了。雖然說自古華山一條路,但是沒人規(guī)定一定要走著上去,若能飛上去,何嘗不是一條捷徑?人間的事寫完了,那咱就寫點鬼怪們的事。就連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也都喜歡看玄幻故事嗎?
于是,唐朝有名的魔幻詩人——詩鬼李賀,橫空出世。
(李賀塑像,位于洛陽宜陽)
李賀與大唐皇族同姓——沒錯,他也確實是李氏唐王朝的親戚,雖然這親戚實在有些遠。他是唐高祖李淵叔父李亮的后代,而且還不是嫡系后裔。
不過,李賀顯然對他的皇族身份很驕傲,曾不止一次地自稱“唐諸王孫李長吉”。這雖然頗有些自我炒作的意味,但就跟劉備常自稱“劉皇叔”一樣,也是基于事實。
可是,李賀遠沒有當年劉皇叔那樣的雄心壯志。少年時代的他,喜歡一個人騎匹小毛驢出去郊游。但他的郊游并不是為了勞逸結合,他去的地方,都是一些窮山峻嶺,而且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因為李賀相信,神鬼都是出沒于這樣的地方的。自己常來走動,可以獲取寫作素材并激發(fā)靈感。
就這樣,埋頭苦寫了幾年后,十五歲那年,李賀已然成了家鄉(xiāng)昌谷縣的小名人。鄉(xiāng)親們一提到他的名字,都會翹著大拇指夸:“這孩子啊,可厲害得緊呢。”
可李賀志向并不限于家鄉(xiāng),他的目標是,要做,就做聞名天下的大腕。于是,他下了決心,來到洛陽。
盡管有著大唐皇室血統(tǒng),盡管他在家鄉(xiāng)已然聞名遐邇,但要在人才濟濟的國際大都市洛陽闖出一片天地,對于李賀而言,仍是一件困難的事。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沒有門路,二是專業(yè)冷門。
這一點,李賀也是清楚的。所以,他找到了韓愈,并且遞上了自己的一篇新作。
(李賀像,范曾繪)
當時的韓愈,官拜中書舍人(相當于今天的中央辦公廳秘書),他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是名副其實的文壇宗主。
其實,像李賀這種青年人帶著毛遂自薦的作品來求訪,韓愈早就見怪不怪了。然而,當看到李賀這首《雁門太守行》時,韓愈突然眼前一亮。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多么奇詭獨特!又多么渾然天成的一首詩!韓愈手捧絹帛,反反復復地吟誦著每一個字,不由得撫掌大嘆道:人才人才!真是百年難遇的人才!
幾天以后,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文壇宗主見到了文學仙葩,兩人相談甚歡。幾輪切磋之后,韓愈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不卑不亢、見解獨到的后生。
韓愈頗有感嘆,放眼大唐王朝,多的是會寫詩的人,但是,缺的就是李賀這樣創(chuàng)新型人才。他恨不能立刻把李賀安排到自己身邊,親自培養(yǎng)。
但頃刻間,韓愈就把這個沖動的想法壓抑下去了。若真這樣做,毀壞了自己的名聲事小,讓別人在李賀背后指點,卻是事大。況且,韓愈堅信,憑借李賀的才華,自可以通過正規(guī)的渠道走入官場,這樣,也是對這個有為青年的正確鼓勵方式。
于是,韓愈拍著李賀的肩膀,鼓勵他好好回家復習,爭取在科舉中一舉奪魁。受寵若驚的李賀連連點頭。
(韓愈與李賀圖)
要想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固然靠實力,可人脈也很重要。得到文壇宗主如此推崇,李賀很快就在洛陽有了無數(shù)粉絲,且遍布各個年齡段。
年長者喜歡李賀詩作里的仙人仙境,他們渴望著,有一日自己也能得道成仙;年輕人喜歡李賀詩作里的鬼神與人的凄美愛情,他們想象著,自己也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
人們太喜歡這些超現(xiàn)實的幻象了,以至于幾乎忘記,創(chuàng)造這些神幻故事的作者,只是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梢姡敃r世人眼中的李賀,是多么前途無量。
放榜的那天,粉絲們一窩蜂地跑過去,從頭開始找尋他們偶像李賀的名字。可是幾十雙眼睛,找了幾遍都沒找到。過了好久,他們才痛苦地確信,李賀真的沒考上進士。
不過令大家欣慰的是,落榜并不是李賀運氣不好,更不是他文采不夠,而是他的父親過世,他必須回家鄉(xiāng)守孝三年。
在講究禮法的唐代,這本是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對急于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的李賀來說,還是略有些遺憾和失落。
求賢若渴的韓愈,懂得李賀的心思。故而,在李賀回鄉(xiāng)不久,韓愈就給他去了一封信,鼓勵他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三年后卷土重來。
三年。對于年輕的李賀來說,并不算太長,他等得起??墒?,命運卻在十字路口再一次跟李賀開了一個大玩笑。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天才身邊雖總有追慕者,可也不乏嫉賢妒能之輩。
在三年之中,不喜歡李賀、或者說嫉恨李賀的人,為他羅織了一個罪名,一個聽起來十分好笑、卻讓他有口難辯的罪名——他們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和“進士”諧音。如果李賀中了進士,就是對父親的極大不孝。
不孝。那可是“十惡”之一。太嚴重了!
李賀很委屈,粉絲們也替他叫屈。而韓愈尤其憤怒,一口氣寫下了一篇名為《諱辯》的文章來為李賀鳴不平。其中有兩句寫得尤為擲地有聲: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意思是,父親叫晉肅,兒子不能考進士。那么父親叫仁,兒子還要不要做人了?這是多么激昂的語氣和犀利的辯詞。然而,還是沒能挽救李賀。
(韓愈像)
永遠失去了考進士資格的李賀,收拾著自己千瘡百孔的心緒,再一次回到家鄉(xiāng)。不過弱冠之齡,李賀的頭上就已生了些許白發(fā),是冤屈、是遺憾。
雖然樸實的鄉(xiāng)人,并沒有因此而看不起他,但李賀的心,重創(chuàng)難平。更難的是,他還要強顏歡笑,安慰那個比他還要受傷的老母親。
山南何其悲,鬼雨灑空草。
長沙夜半秋,風前幾人老。
那一夜,烏云遮日,北風肅肅。李賀仰天而嘆,情不自禁地念出了這幾句詩。
他不知道,前路在哪里。有的時候,他甚至覺得,有些人比鬼魅還要可怖。因為,他沒有見過鬼魅,而人心的可怖,他卻有著切膚之痛。
這一次,李賀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日子,徜徉山水,恣意揮毫,雖然心境卻全然不似當年了。
可李賀畢竟是李賀。他可以憑借著魔幻詩歌贏得“詩鬼”的美名,也可以棄文從武,在軍隊中建功立業(yè)。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李賀做了昭義軍節(jié)度使郗士美手下的幕僚參與平叛。
可平靜的日子只過了三年,平叛無果的郗士美告老還鄉(xiāng)。于是,二十六歲的李賀又失業(yè)了。不久以后,他就因心情抑郁而病重不起。第二年,這位天縱奇才便早早地離世了。
(李商隱像)
李賀鐵桿粉絲之一的晚唐詩人李商隱,記錄下偶像臨死前的場景——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有一個駕著赤龍的紅衣仙人,手拿笏板,說天帝最近新建了一座白玉樓,邀請李賀去那里當差。
這一番場景雖是李商隱的想象,但他對李賀懷才不遇的同情、痛惜之心,可見一斑。
堂堂一個魔幻詩人,世人本以為,他的人生該如同他的詩作一樣,浪漫奇崛、恣肆灑脫??烧l能想到,他短暫光輝的生涯,竟充滿了不魔幻,波折跌宕、令人嘆息。
但歷史就是這樣,此事古難全。也正是因李賀個人際遇的坎坷,更顯其文學成就之珍貴。
本文系凱風清韻原創(chuàng)稿件
◆◆◆◆◆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