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裏,建業(yè)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艇齋詩話》:
唐人詩用“遲”字皆得意。……韋蘇州《細雨》詩:“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亦佳句。
《韋孟全集》:
起甚佳,馀復稱是。
《瀛奎律髓》:
三四絕妙,天下誦之。
《四溟詩話》:
梁簡文曰:“濕花枝覺重,宿鳥羽飛遲。”蘇州曰:“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雖有所祖,然青愈于藍矣。
《唐詩箋要》:
通首無一語松放“暮雨”,此又以細切見精神者,韋蘇州之不可方物如此。
《唐詩觀瀾集》:
沖淡夷猶,讀之令人神往。
《網師園唐詩箋》:
雙起點題(首二句下)。
《瀛奎律髄匯評》:
查慎行:三四與老杜“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各盡其妙。紀昀:凈細。
送榆次林明府
無嗟千里遠,亦是宰王畿。策馬雨中去,逢人關外稀。
邑傳榆石在,路遶晉山微。別思方蕭索,新秋一葉飛。
《韋孟全集》:
劉云:此等亦味外味(“逢人”句下)。無一句不合。“路繞晉山微”句尤極清潤,作者可仰。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章法句律,清雅勻稱而一局。
《唐風定》:
不求工而自工,真為至淺至難。
《唐律消夏錄》:
隨手頓折而下,是高、岑佳處,較之平平寫去者有間矣。
《唐詩成法》:
“亦是”句一折;“逢人”句一折;先寫邑,后寫路,又一折。“方”字結上六句,八“一葉”,頓折而下,情景兼寫,高、岑之法也。
《歷代詩法》:
淡處多味,興會偶然,最不易得。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爲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疎鬢已斑。何因北①歸去,淮上對②秋山。
按:① 一作不 ② 一作有
《四溟詩話》:
此篇多用虛字,辭達有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人如浮云易散,一別十年,又若流水去無還期,二語道盡別離情緒。他如“舊國應無業(yè),他鄉(xiāng)到是歸”,其悲慨之思可想。
《瀛奎律髓匯評》:
查慎行:五六淺語,卻氣格高。紀昀:清圓可誦。無名氏(甲):大抵平淡詩非有深情者不能為,若一直平淡,竟如槁木死灰,曾何足?。看颂K州三首,極有深情,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難”也。
《唐詩近體》:
情景婉至(“浮云”二句下)。結意佳。
《唐詩三百首》:
評:一氣旋折,八句如一句。
《唐宋詩舉要》:
似王、孟。
送別覃孝廉
思親自當去,不第未蹉跎。家住青山下,門前芳草①多。
秭歸通遠徼,巫峽注驚波。州舉年年事,還期復幾何。
按:① 一作流水
《唐詩品匯》:
卻自渾渾(“秭歸”句下)。
《唐詩摘鈔》:
三、四筆致甚佳。
《唐詩善鳴集》:
起法相應,章法緊嚴。
《唐風定》:
初不經思,正非苦思可得。
《唐詩別裁》:
說得心平氣和。送不第人,自應如是。
《唐詩箋要》:
眼前物,意中事,只爭說得親切蘊藉耳。頷聯宛然六朝樂府中佳句。
送汾城王主簿
少年初帶印,汾上又經過。芳草歸時徧,情人故郡多。
《韋孟全集》:
劉云:閑情婉約可愛(“芳草”句下)。妙(“禁鐘”二句下)。極濃麗而不脂粉,情理入微。
《唐詩摘鈔》:
凡寫得意,則字句之間躍躍欲飛;寫失意,便字句之間覺慘慘不樂。此唐人神境也。
《唐詩別裁》:
意主簿必向往汾城,故有三、四語,雨中聽鐘,其聲自細,粗心人未必知之
淮上遇洛陽李主簿
結茅臨古渡,臥見長淮流。窗裏人將老,門前樹已秋。
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遊。
《韋孟全集》:
劉云:深情語,不堪再讀。
《近體秋陽》:
第八句養(yǎng)氣以出“遇李”題,作法老清,高貴矜重。
《唐律消夏錄》:
時遷運往,寓綢繆于{}字者,杜少陵則云“衣裳判白露,門巷落丹楓”,韋蘇州則云“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香山則云“樹初黃葉候,人欲白頭時。”其觸物關心,初無小異,而吐辭成句,且各極其致。
遊開元精舍
夏衣始輕體,遊步愛僧居。果園新雨後,香臺照日初。
綠陰生晝靜①,孤花表春餘。符竹方爲累,形跡一來疎。
按:① 一作寂
《韋孟全集》:
落花無言,人澹如菊。
《唐詩歸》:
鐘云:最深最細,細極則幽。
《唐詩成法》:
首句游理游情,中四皆從首句生出。三、四可游之時,五、六寫游,承前四無痕,寫景不泛,得清靜之味。結率。
《唐詩別裁》:
“綠陰”二語,寫初夏景入神,“表”字尤見作意。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①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廻圓。
按:① 一作忽忽
《?溪詩話》:
節(jié)蘇州《贈李儋》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郡中燕集》云:“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祖,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
《韋孟全集》:
簡淡之懷,百世猶為興慨。
《瀛奎律髓》:
朱文公盛稱此詩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風土。此獨謂“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賢矣。
《唐音癸簽》:
韋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仁者之言也。劉辰翁謂其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正味此兩語得之。若高常侍“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亦似厭作官者,但語微帶傲,未必真有退心如左司之一向淡耳。
《此木軒論詩匯編》:
“邑有流亡”句,高在閑放在第六句,只與上下文一般隨口說,不是特地說,如云我之用心如此如此也。此不是為作詩者說法,乃是看詩之法,聞其樂而知其德也。
《唐律偶評》:
此句中暗藏“望”字(“今日花開”句下)。
《唐體膚詮》:
中四句自述近況,寄懷意唯于起結作呼應。然次句擊動三、四,七句暗承五、六,又未嘗不關照也。
《唐七律雋》:
此等詩只家常話、爛熟調耳,然少時讀之,白首而不厭者,何也?與老杜《寄旻上人》之作,可稱伯仲。
《瀛奎律髓匯評》:
馮舒:圓熟卻輕蒨。紀昀:上四句竟是閨情語,殊為疵累。五、六亦是淡語,然出香山輩手便俗淺,此于意境辨之。七律雖非蘇州所長,然氣韻不俗,胸次本高故也。許印芳:曉嵐譏前半為閨情語,雖是刻核太過,然亦可見詩人措詞各有體裁,下筆時檢點偶疏,便有不倫不類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觀者亦不覺其謬,病在詩外故也。
《唐宋詩舉要》:
吳曰:情景交融(“世事茫茫”二句下)。藹然仁者之言(“邑有流亡”句下)。曰:本言今日思寄,卻追述前此,益見情真,亦是補法。三句承“一年”,放空一句,四句兜回自己,五六接寫自己懷抱,末始入今日寄意。
宿永陽寄璨律師
遙知郡齋夜,凍雪封松竹。時有山僧來,懸燈獨自宿。
《韋孟全集》:
劉云:蘇州用意常在此等,故精煉特勝,觸處自然。
《詩境淺說續(xù)編》:
懷友之作,遣詞命意,須因人而施。韋蘇州尚有《秋夜寄丘員外》詩……與此作皆意境清絕。一則在客中卻寄方外璨師,一則寄山居友人,故皆寫寒夜蕭寥之景。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韋孟全集》:
幽情淡景,觸處成詩,蘇州用意閑妙若此。
《唐詩廣選》:
蔣仲舒曰:淺而遠,自是蘇州本色。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以我揣彼,無限情致。
《詩繹》:
中唐五言絕,蘇州最古。寄邱員外作,悠然有盛唐風格。三四思邱之思己,應念我未眠,妙在含蓄不盡。
《增訂唐詩摘鈔》:
妙在第三句宛是幽人,故末句脫口而出。
《網師園唐詩箋》:
悠然神往。
《唐詩選勝直解》:
孤懷寂寞,誰與唱酬,忽憶良朋,正當秋夜,散步庭除之際,吟詩寄遠,因念幽居,想亦未眠,以吟詠為樂,書去恍如覿面也。情致委曲,句調雅淡。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淡而遠,是蘇州本色。第三句將寫景一襯,落句便有情味。
《峴傭說詩》:
韋公“懷君屬秋夜”一首,清幽不改摩詰,皆五絕之正法眼藏也。
聽江笛送陸侍御
遠聽江上笛,臨觴一送君。還愁獨宿夜,更向郡齋聞。
《唐詩廣選》:
蔣春甫曰:就中生意。
《唐風懷》:
震青曰:無中生有,設想關情,悠然獨至。
《詩式》:
首句從聽江笛起;次句以送陸侍御承;三句放開一筆,“獨宿夜”則已是別后矣,就“送”字轉到別后;四句足第三句之意。通體不脫“笛”字,首句“聽”字,四句“聞”字固切“笛”字、即次句“臨觴”一字、“送”字,亦謂聽笛聲而臨觴送王侍御也,三句“還愁”一字、“夜”字,亦謂聽笛聲于侍御別去后,愁在獨宿之夜也。
懷瑯琊深標二釋子
白雲埋大壑,陰崖滴夜泉。應居西石室,月照山蒼然。
《唐絕詩鈔注略》:
司空圖論詩云:右丞、蘇州,趣味澄夐。按此兩詩(指此詩與《秋夜寄邱員外》)二“應”字,澹遠有神。
《詩境淺說續(xù)編》:
空山夜月,景已清幽,“云埋”、“泉滴”二句,尤為雋永。
閶門懷古
獨鳥下高樹,遙知吳苑園。淒涼千古事,日暮倚閶門。
《詩藪》:
中唐五言絕,蘇州最古,可繼王、孟?!都那饐T外》、《閶門》、《聞雁》等作皆悠然。
詠聲
萬物自生①聽,太空恆寂寥。還從②靜中起,卻向靜中消。
按:① 一作此 ② 一作應
《韻語陽秋》:
韋應物詩平平處甚多,至于五字句,則超然出于畦徑之外。如《游溪》詩:“野水煙鶴唳,楚天云雨空。”《南齋》詩:“春水不生煙,荒崗筠翳石。”《詠聲》詩:“萬物自生聽,太空常寂寥。”如此等句,豈下于“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哉!故白樂天云:“韋蘇州五言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東坡亦云:“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
《韋孟全集》:
劉云:其資近道,語此漸超。
《批點唐音》:
勝《詠夜》之作遠甚。
《劍溪說詩又編》:
此乃靜坐功深,領得無始氣象,又在希夷、康節(jié)前也。較陶靖節(ji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更入玄通。
同褒子秋齋獨宿
山月皎如燭,風霜時動竹。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韋孟全集》:
清孤淡寂,蘇州自寫照語。
聞鴈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鴈來。
《韋孟全集》:
劉云:更不須語言。
《唐詩正聲》:
轉摺清峭。
《批點唐詩正聲》:
省此不復言,極苦。歸思無著時,更值夜雨聞雁,誰能送此懷抱?
《唐詩廣選》:
蔣仲舒曰:更不說愁,愁自不可言。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說破“歸思”,以“雁”作結,便有無限含蓄。
《唐詩別裁》:
“歸思”后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
《唐詩箋注》:
高齋雨夜,歸思方長,忽聞鴻雁之來,益念故園之切。閑閑說來,絕無斧鑿痕也。末句為歸思添毫。
《詩法易簡錄》:
前二句先說歸思,后二句點到聞雁便住,不說如何思歸,而思歸之情彌深。
《摘星詩說》:
“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兩詩俱清絕,奇在音調悉同。
《詩境淺說續(xù)編》:
此詩秋宵聞雁,有歸去之思。凡客館秋聲,最易感人懷抱。
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韋孟全集》:
劉云:高視城邑,真復如此。開合野興甚濃,正是絕意。即復增兩聯,情味不過如此也。
《批點唐詩正聲》:
絕處二句,正是聞見蕭瑟時寄王卿本意。劉評謂“野興正濃”,盡不識景象語。
《升庵詩話》:
絕句四句皆對,杜工部“兩個黃鸝”一首是也,然不相連屬,即是律中四句也。唐絕萬首,唯韋蘇州“踏閣攀林恨不同”及劉長卿“寥寥孤鶯啼杏園”兩首絕妙,蓋字句雖對而意則一貫也。
《唐詩直解》:
登樓愁思,宛然下淚。
《唐詩解》:
此詩先敘情,后布景,是絕中后對法。
《唐詩摘鈔》:
章法倒敘,以三、四為一、二……山長水遠,悠悠我思,亦與俱無窮耳。
《網師園唐詩箋》:
凄涼欲絕(末二句下)。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先敘情,后布景,而情正在景中,愈難為懷。
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韋孟全集》:
此等絕句豈王昌齡輩辦?于鱗論詩淺略如此。
《批點唐詩正聲》:
寄興閑遠,絕句尤有風。
《此木軒論詩匯編》:
比右丞似高一格。
《唐詩箋注》:
此詩情味不減“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也。王詩粘,韋詩脫,各極其致。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對床夜語》:
唐人絕句,有意相襲者,有句相襲者。……韋應物《訪人》云:“怪來詩思清入骨,門對寒流雪滿山。”王涯《宮詞》云:“共怪滿衣珠翠冷,黃花瓦上有新霜。”……此皆意相襲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擬想妙,真形容。
《帶經堂詩話》:
或問余古人雪詩,何句最佳。余曰:莫逾羊孚贊云:“資清以化,乘氣以霏;值象能鮮,即潔成輝。”陶淵明詩云:“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摩詰云:“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韋蘇州云:“怪來詩思清入骨,門對寒流雪滿山。”此為上乘。
《唐賢清雅集》:
其清入骨,而謂蘇州自品其詩可也。
《詩式》:
首句做休沐日,二句做不遇,所謂起承二句,平直敘起也。三句上二字有訪王侍御不遇之神,下五字起四句,所謂第三句宛轉變化也。四句言寒流、言雪,俱應上“清”字,而門對于寒流,雪滿于山,則是不遇王侍御,但一臨其門,而寫出一種景象,所謂第四句如順流之舟也。蘇州詩閑淡簡遠,人比之陶潛,讀此益信然。[品]清奇。
《詩境淺說續(xù)編》:
此詩首句自述,次句言不遇空還,意已說盡。后二句寫景而不言情,但言其友所居之地,曰“寒流”,曰“雪滿”,皆加倍寫法,宜清味之沁人詩骨矣。
滁州西澗
獨憐幽②草澗邊生①,上有黃鸝深樹③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按:① 一作行 ② 一作芳 ③ 一作處
《唐詩品匯》:
歐陽子云:滁州城西乃是豐山,無西澗,獨城北有一澗水極淺不勝舟,又江潮不到。豈詩人務在佳句而實無此景耶?謝疊山云:“幽草”、“黃鸝”,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帶雨晚來急”,乃季世危難多,如日之已晚,不復光明也。末句謂寬閑寂莫之濱,必有賢人如孤舟之橫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詩人感時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劉云:此語自好,但韋公體出,數字神情又別,故貴知言,不然不免為野人語矣。好詩必是拾得,此絕先得后半,起更難似,故知作者用心。
《批點唐詩正聲》:
沉密中寓意閑雅,如獨坐看山,澹然忘歸,詩之絕佳者。謝公曲意取譬、何必乃爾!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郭云:冷處著眼,妙。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一段天趣,分明寫出畫意。
《帶經堂詩話》:
西澗在滁州城西……昔人或謂西澗潮所不至,指為今六合縣之芳草澗,謂此澗亦以韋公詩而名,滁人爭之。余謂詩人但論興象,豈必以潮之至與不至為據?真癡人前不得說夢耳!
《唐詩別裁》:
起二句與下半無關。下半即景好句,元人謂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輩難與言詩。
《唐絕詩鈔注略》:
《詩人玉屑》以“春潮”二句為入畫句法。
《唐詩箋注》:
閑淡心胸,方能領略此野趣。所難尤在此種筆墨,分明是一幅畫圖。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寫景清切,悠然意遠,絕唱也。
《唐詩評注讀本》:
先以“澗邊幽草”、“深樹黃鸝”引起,寫西澗之景,歷歷如繪。
聲明:即日初次開通樂府讀者交流群,感興趣的親們掃碼進入
聲明:即日初次開通樂府讀者交流群,感興趣的親們掃碼進入聲明:即日初次開通樂府讀者交流群,感興趣的親們掃碼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