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關(guān)于粱米粥的某個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吧。
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須根粗大。稈粗裝,直立,高0.1-1m。葉鞘松裹莖稈,密具疣毛或無毛,先以近邊緣及葉片接處的背面為密,邊緣密具纖毛;葉舌為1圈纖毛;呀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45cm,寬5-33mm,先端尖,基部鈍圓,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圓錐花序呈圓柱狀或近紡錘狀,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間斷,長10-40cm,寬1-5cm,常因品種的不同而變異主軸密被柔毛,剛毛顯著長于或稍長于小穗,黃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橢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3mm,黃色,褐色或紫色;第1穎長為小穗的1/3-1/2,具3脈,第2穎稍短于或長為小穗的3/4,先端鈍,具5-9脈;第1外稃與小穗等長,具5-7脈,基內(nèi)稃薄紙質(zhì),披針形,長為其2/3,第2外稃等長于第1外稃,卵圓形或圓球形,質(zhì)堅硬,平滑或具細點狀皺紋,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穎分離脫落;鱗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狀;花柱基部分離?;?、果期夏、秋季。
現(xiàn)在十幾種小雜糧分裝在450克的小袋子里,然后再裝在一個大的精美的包裝箱里,價格在100多元,是不是真的物以稀為貴了,我無從考究,但就這個價格恐怕比今年的豬肉還貴了。
這是今年我的老妹妹送給我的,因為他知道我有個愛喝粥的習(xí)慣,說來這個習(xí)慣要倒退三十八年。
大約是70年,那年是我剛下鄉(xiāng)的第二年,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的運動正是熱火朝天,那年的冬天,村里正以最大的力量興修水利,現(xiàn)在想起來,當(dāng)時是近乎蠻干,不測量不勘探就動手修起了水庫,幾百號人在嚴(yán)寒的冬天,刨凍土拉人力車,修起了水壩。
高音喇叭唱著革命歌曲和樣板戲,廣播站隨時總結(jié)著好人好事,隨時向社員宣傳著。大家都不敢怠慢。
每天早晨哪位來的是第一,就在黑板上和廣播里隨時表揚,哪個來得晚隨時在現(xiàn)場批評,大家都害怕挨批,就一個比一個來得早,直到一天有個知青夜里12點就到工地了,算是創(chuàng)下了來的最早的典型。
我常常因為太累加上困,所以大都在五點多到,處于一個也不用檢查也得不到表揚的狀態(tài)。
每天早晨五點干活,中午十二點吃飯,算算上午就七個小時,不吃飯絕對是不行,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抓緊熬粥。當(dāng)時我所在的山區(qū)口糧大部分都是高梁和玉米。
我就采取喝高粱米粥和玉米粥交替,也許是一天的勞動讓人吃什麼什麼香。差不多一個冬天每天早晨都是這種飯,天天早晨兩大碗,可我就是沒吃膩,直到今日我還是很愛喝這幾樣粥。
肚子里裝的高粱米粥修出的那個水庫,第二年來水,一點也水都沒存上,因為周圍的山體全是暗的地下裂縫,水全漏掉了。
時間過了三十年,人們再也不用那樣的去勞動了,可吃的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人們想吃吃不到的大米和白面,反倒不在受寵了,這些雜糧到是顯出珍貴了。
幾天前,老妹妹送過來這些雜糧,我迫不及待打開,用高粱米加紅豆熬上一鍋粥,那粘粘的高粱米紅小豆粥,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讓我找回了當(dāng)年喝粥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