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在煲湯中主要起到養(yǎng)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對肺腎陰虛火旺者適宜,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
天門冬知識介紹:
天門冬別名天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鈴、絲冬、趕條蛇、多仔婆,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主產(chǎn)于貴州、四川、廣西、浙江、云南等地,陜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亦產(chǎn)。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用時切片。天門冬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 5~18cm,直徑 0.5~2cm 。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天門冬在煲湯中主要起到養(yǎng)陰清熱,潤肺滋腎的功效,對肺腎陰虛火旺者適宜。
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腎經(jīng)。
天門冬食療作用:
1、養(yǎng)陰清熱。治療陰虛內(nèi)熱、津少口渴、肺燥干咳、痰稠難咯等病癥。
2、潤肺滋腎。治療肺腎陰虛、虛勞潮熱。
3、天門冬有升高血細胞、增強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舌噬功能和延長抗體存在時間的作用。
4、能使肌膚艷麗,保持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