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都,秦淮河邊。煙云迷蒙,月光澹然。水搖槳聲遠,波動燈影寒。此時,詩人杜牧泛舟一葉,夜泊秦淮,幽思如縷,難于入眠?;蛟S他正沉浸在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國勢日衰的情境中。而臨近河岸的酒家,卻依然燈紅酒綠,香風襲擾,柔情婉約,歌吟不絕。隔著氤氳水波,透過朦朧夜色,那笙歌艷曲不時隨風從岸邊悠然飄至。好一個“弦歌對清樽”,商女猶歡顏的景象呵。于是,慨然于心的詩人吟出名垂后世的《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平實易懂,不須贅言。商女即歌女,亦是賣唱女。最含深沉意與弦外音的是后兩句。面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難國勢,“不知亡國恨”的商女還在唱著六朝陳后主的亡國之音《玉樹后庭花》,真是可悲可嘆呵。是譏諷?是感慨?抑或憤懣?可謂滿腹憂國意,盡在此言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商女“猶唱后庭花”,的確也有點說不過去。然而筆者以為,此處詩人并非特指商女?!懊褚允碁樘臁保蓱z商女迫于生計,以歌為藝,為“食”而唱,似無可指責處。君王昏庸,宦官弄權,藩鎮(zhèn)起事,國將不國,何關乎商女?飽含辛酸血淚的商女又怎知天下事?同樣,商女弦歌,也絕非自娛自唱,心中怨,人生苦,說與誰聽?觥籌交錯間,歌舞猶翩躚。這其中自然不乏達官貴人、紈绔子弟的身影。腰纏萬貫膽亦壯,一擲千金不眨眼。通宵達旦,飲酒作樂,且歌且歡。正是:國之命運奈我何?“直把杭州作汴州”!置身于此,歌之,蹈之,他們是不會有樂極生悲之感的。詩人當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聞其聲,睹其景,思難抑。雖然此處并非“二十四橋明月夜”,但“玉人”弦歌在秦淮,一樣裊起詩人的詩思幾縷。只是這詩思還蘊涵著一種悲憤。詩人以寫實的手法,描述了當時的秦淮之景,奢靡之夜,并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兩句詩,諷刺晚唐那些權貴國難當頭,依然醉生夢死的腐敗與頹廢之人生。這里的“江”當指“秦淮河”。誦之,品之,我們從中還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萎靡氛圍。
但是,亂世亦有豪杰在,“世人皆醉我獨醒”。曾經風流倜儻的杜牧,經過“十年一覺揚州夢”,不再“楚腰纖細掌中輕”了。
于是,“夜泊秦淮”,到了“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耳聞目睹秦淮香艷,詩人杜牧并沒有因此而風情萬種,興致勃然,下船奔岸,直上酒家,也去亮嗓一吼,狂舞一番,瀟灑走一回,先享受一下人生再說;而是倚舷沉思,擲筆低吟。一首《泊秦淮》,千秋有余音。這里無疑閃耀著詩人的良心、歷史責任與正義感的光輝。
“夜泊秦淮”,詩人杜牧留下這首詩,也留下一段真實的歷史。曾幾何時,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奠定“開元盛世”之基業(yè)。勵精圖治勤奮勉,氣象萬千看鼎盛。然而,縱使大唐帝國,亦擺脫不了“由盛及衰”的歷史周期律。中唐之亂,晚唐之衰,以史為鑒,不勝唏噓。這里固然有亂臣賊子的反叛,但究其內因,與當權者的驕奢、為官者的墮落是分不開的。
“夜泊秦淮”,詩人杜牧留下這首詩,也留下一首衰世時的危言詩。這無疑也是一種警示,對后世有著靈魂警示的作用;同時又是一種文化傳承,給后人一種深刻的啟示。是的,躬逢盛世,這是人生幸事,但絕不能因之而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生于衰世,這是人之不幸,但絕不能因之而自甘墮落,沉浮塵世。盛世時,風華正茂,蒼茫大地任馳騁;衰世中,怒發(fā)沖冠,不為紅顏而為國?!笆⑹牢Q浴保斄钊司?;“衰世危言”,更使后人哀之。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無論秦漢魏晉,遑論唐宋明清,都印證了杜牧這一真知灼見。(高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