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是中國陶瓷中的一支奇葩。它的歷史并不長,但其起源和發(fā)展,卻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關,也與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及茶飲方式的演變緊密相連。
紫砂陶器,是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燒制而成的無釉細陶器,稱作"紫砂器",又稱"紫砂"。其顏色多呈紫褐、朱砂紅和葵黃等色。它的出現(xiàn),晚于陶、瓷,屬澄泥系。
紫砂原料色澤多變。本身顏色有多種,經過燒制,呈現(xiàn)的色彩會有幾十種之多,如海棠紅、棗紅、朱砂紫、葵黃、墨綠、白砂、梨皮、淡墨、沉香、水碧、冷金、閃色、葡萄紫、榴皮、豆青、紫銅、清藍、瑯玗翠、鐵灰鉛等等。所以,紫砂器僅憑自身的天然色澤,就很高雅質樸,光鮮色美。
紫砂泥的分子排列特殊,呈鱗片狀結構,與一般陶瓷泥的顆粒狀結構不同,它的冷熱急變性好,熱傳導變性低,撫摸不燙手,注入沸水及火上煎燒,都不易炸裂,因而優(yōu)于一般的瓷器,非常適合燒制茶具。它的可塑性也好,指數高達十七左右,燒成后不易變形,能夠創(chuàng)作出精美絕倫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兼?zhèn)涞淖仙捌骶邅怼?/p>
宜興因其獨有的紫砂泥料及其優(yōu)良的性能,為其紫砂陶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物質條件。故明清以來,不少人盛贊宜興"世間茶具稱為首","人間珠玉安足取,應羨溪頭一丸土"。宜興的陶瓷業(yè),上溯新石器時代,已歷幾千年,為紫砂陶器的發(fā)展準備了優(yōu)厚的條件。宜興的紫砂陶器創(chuàng)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層社會的文人墨客盛行飲茶之風,宜興紫砂才開始盛行。明代人泡飲講究"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此時,紫砂器的造型藝術臻于成熟,各種款式層出不窮。明萬歷后,到清代乾隆時,宜興的紫砂業(yè)迅速發(fā)展至全盛期,并向縱深方向發(fā)展。除大量生產紫砂壺外,紫砂花盆及各種陳設品、文房四寶等,形式紛呈,應有盡有。清代后期,紫砂名家高手與文人合作,把中國傳統(tǒng)的雕塑、詩詞、繪畫、金石、篆刻等技藝與紫砂泥的特質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妙絕倫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