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乃民間節(jié)日在廣場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于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于遠近觀賞,而且流動方便無異于活動舞臺,因此深受群眾喜愛。
春秋時代已有,漢魏六朝百紅中稱為“蹺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嗩吶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北京稱為“高蹺會”。黃河流域則稱“扎高腳”,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不但扮演的人身著戲裝,濃妝艷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裝扮戲曲折子,如《管甫送》、《鬧天宮》、《八仙過?!?、《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蹺的角色,因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異,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腳高達4尺,小沙彌2.5尺,魚兵蝦將因要翻滾起撲打,所以木腳只高1.5尺。
起源
關于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據(jù)歷史學家的考證,堯舜時代以鶴為圖騰的丹朱氏族,他們在祭禮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見孫作云《說丹朱》);考古學家認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蹺起舞形象的字。(方起東《甲骨文中商代舞蹈》)兩者可互相印證。
古文獻《山海經(jīng)》中有關于“長股國”的記述,根據(jù)古人的注釋,可知“長股國”與踩蹺有關。從“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這一注釋中,我們不難想象出腳上綁扎著長木蹺,手持長木制成的原始捕魚工具在淺海中捕魚的形象。而更令人感興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廣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漁民,仍有踩著長木蹺在淺海撒網(wǎng)捕魚的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