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有七種傳統(tǒng)戲劇。這就是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流傳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馬隘壯戲;流行于田林、凌云、樂業(yè)、百色等桂西一帶的田林壯戲;流行在隆林的隆林壯戲;流行在文山 富寧縣的富寧壯戲和廣南壯戲;流行在武鳴、河池、宜山、來賓、貴縣等地的師公戲。壯戲題材多反 映本民族生活內容,如《布伯》、《儂智高》、《張四姐下凡》、《寶葫蘆》、《紅銅鼓》、《金花 和銀花》、《莫一大王》、《百鳥衣》等,也有移植漢族文藝題材的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香 蓮》、《白蛇傳》、《長板坡》、《水滸英雄傳》等。
壯戲的道白是壯語方言土語,曲調有慢板的平板調、嘆調,中板的喜調、采花調、高調,快板的高腔、快喜調、快采花,散板的寒哭調、詩調、掃板等。這些壯人熟悉的語言,唱腔,以及臉譜、服 飾、曲牌等培養(yǎng)了壯戲的一大批戲迷。由于有戲迷,人們便自動組織半職業(yè)性壯劇團、壯劇班。文山 富寧縣幾乎村村都有,最多時達150多個班社,其節(jié)日加起來達1000多個。富寧1949年前就設有專門培 養(yǎng)演員的男戲班和女戲班,類似現(xiàn)在的戲劇學校。
壯人酷愛壯戲的風俗,早期和迷信有密切的關系。人們認為請人唱戲,可以求得人壽年豐。馬隘壯戲的唱腔來自巫調,舞蹈也與巫舞有關。師公戲不用說本是宗教活動的一部分,其舞蹈本身是樂神 動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才慢慢從宗教中蛻化出來,變成一種藝術形式。群眾之所以迷于戲,除了戲 的內容吸引人,樂神消災是一個重要原因。到1949年后就完全變?yōu)橐环N民族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