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現(xiàn)代作家尼藏,說“ 薩特堪稱一位法蘭西的卡夫卡[1]?!边@話很有道理。因為薩特與被譽為“ 現(xiàn)代小說之父”的卡夫卡的小說都脫離了十九世紀歐洲文學小說的傳統(tǒng), 而繼承、恢復、發(fā)展了十八世紀歐洲哲理小說的傳統(tǒng)。用小說的文藝形式來宣傳自己的哲學觀點, 是這兩位著名作家, 也可以說兩位存在主義代表人物的共同特點。
《厭惡》是薩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在法國以至在西方世界都很有影響。薩特自己也最滿意這部作品?!秴拹骸芬粫洺Ec塞利納一的《黑夜盡頭的旅行》、馬爾羅的《人的命運》、加謬一的《局外人》等法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品相提并論。由此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正如法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加繆所說“ ……這是人們可以對他寄予無限期望的作家的第一部小說。他那種使自己保持在有意識的思想的極端的如此自然的靈活性, 那種如此痛苦的清晰筆調, 顯示了作家無限的天賦才能。這一切足以使人們喜愛《厭惡》這本書, 把它看做是一種非凡的強烈精神的第一聲召喚, 我們渴望著將來讀到這種思想的作品和教誨?!?br>
一
薩特是1931年開始構思《厭惡》一書的, 1936年初完成草稿, 原名為《憂郁》。1938年正式以《厭惡》之名問世。
《厭惡》一書約十五、六萬字, 是以第一人稱日記體寫成的小說。全書由兩頁沒有日期的日記和1932年1月19日一2月25日的日記組成。這本書扉頁中有《獻給加斯道爾》的題頭。加斯道爾是薩特與朋友們在青年時代對西蒙娜· 德波瓦爾的稱呼。題頭下面引錄了塞利納《教堂》中的兩句詩。
《厭惡》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 它講的是名叫昂多納· 洛根丁的“ 我”在長期旅行之后來到小城市維爾定居。他要在布維爾研究十八世紀冒險家羅爾邦侯爵。他獨自一人經常出入市立圖書館, 在那里認識了自修生。自修生是用按字母順序讀書的方法進行自學的。晚上, 洛根丁到“ 鐵路工人餐廳”去消磨時光, 有時和飯店老板娘廝棍。每當這時, 孤獨的洛根丁就想起過去的情人安妮, 他們倆已分離四年了。他漸漸對過去淡漠了, 感到每天都越來越深入到一個陌生而又奇怪的現(xiàn)實中去。他感到自己本人的生活不再有意義, 只是想投身到對羅爾侯爵的研究中去, 以慰心靈上的寂寞。
但是, 洛根丁有一天突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感情上的變化, 那就是“ 厭惡” , 洛根丁以及他周圍的一切都被這種感情控制住了。在開春的第一天, 他明白了原來“ 厭惡”就是被顯露出來的存在—看起米并不是美好的存在。這時, 洛根丁還存有一線希望他希望安妮能改變他的心情。安妮給他寫了信, 并很快與他貝, 了面。但安妮已變成一個笨重肥胖、心灰意懶的女人了。他們兩人都完全變了, 他們之間再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最后又分手了。洛根丁又處于無處求援的孤獨之中。周圍的人是那樣陌生, 他們很高興, 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洛根丁感到再去研究羅爾邦已是毫無意義的事情了, 他決定離開布維爾去巴黎。
《厭惡》的故事情節(jié)十分平凡簡單, 但薩特正是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 花費了十幾萬字,十分細致、生動地描述了洛根丁復雜的心理活動及豐富的感情變化, 完整地敘述了洛根丁對世界、對自我、對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的形成過程, 因而具體地體現(xiàn)了正在形成過程中的薩特存在主義的基本觀點。
二
大家知道, 薩特存在主義的體系是有一個形成過程的, 前后也是有所發(fā)展變化的。一般說來, 他的哲學思想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在這個時期, 薩特主要以胡塞爾的方法論研究現(xiàn)象、自我等主觀意識現(xiàn)象, 這時薩特的哲學思想處于形成時期。1943年《存在與虛無》的發(fā)表則標志著這個時期的基本結束。
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至五十年代下半期。這一時期薩特主要受法國共產黨的影響。他幻想把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調和起來。
3.六十年代以來, 薩特的哲學向多元化發(fā)展。他與馬克思主義決裂后, 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參加各式各樣的社會與政治活動上。
《厭惡》一書是在薩特哲學思想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問世的。也就是說, 是在薩特哲學思想正在形成時期完成的。1929年, 薩特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1931年在阿弗勒爾任哲學教授?!秴拹骸芬粫臉嬎家彩窃谶@一年開始的。1933一1934年間, 薩特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學習, 這一段的學習對他哲學思想的形成有決定的意義。從這時起, 薩特接受了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 并以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作為他的方法論。事實上, 胡塞爾對薩特的影響遠在海德格爾之上。早在海德格爾《什么是形而上學》法譯本出版前兩年, 胡氏現(xiàn)象學早已使包括薩特在內的一些法國反理性主義知識分子為之傾倒。1936年, 薩特在《自我的超越性》一書中曾經談到胡氏現(xiàn)象學給他思想帶來的巨大震動,“……多少世紀以來, 人們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感到如此現(xiàn)實的氣氛?!彼_特的親密伴侶西蒙娜, 德波瓦爾對此曾有過極其生動的描述“ ……他指阿隆對薩特談到了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我們一起在蒙特巴納斯煤氣燈咖啡館度過了一個晚上……阿隆指著他的杯子說‘你看, 我的小伙伴, 如果你是現(xiàn)象學者, 你就能談論這酒杯, 而這就是哲學’這時, 薩特激動得臉都發(fā)白了, 或者說是幾乎全白了這正是薩特多年來所希望的談論他所接觸到的那些東西, 而這就是哲學……” 從這一段描寫中,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時期, 薩特受胡塞爾現(xiàn)象學影響而急于要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狀況。事實上, 早在年, 薩特開始著手《厭惡》的創(chuàng)作時, 就在給德波瓦爾的信中談到了他的早期詩作《樹》, 他說“ 我去看一棵樹,為此, 只須推開福熙大街美麗的停車場的柵門、并選擇一個對象與一張椅子。然后就注視它。我觀察這棵樹。它很美, 我毫無顧忌地把下面兩件事載入我的自傳中去在布爾奇斯[2], 我懂得了什么是教堂在阿弗勒爾, 我懂得了什么是一棵樹……二十分鐘以后, 在我用盡所有可以用作比喻的詞來把這棵樹變?yōu)槠渌臇|西之后, 我自得地離開了?!?[3]這里, 薩特實際已經提出了關于意識對物體的關系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探討, 在《厭惡》中又更加深入更加明確?!秴拹骸芬粫恼氖沁@樣開始的“ 最好是逐日記敘事件。記日記就是為了日后對此一目了然。不要放過事物的細微差異和小事情即使這些差異和小事情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特別應該把這些事件歸納分類。應當說出我是怎樣看待這張桌子、街道、人們、我的煙袋的, 因為正是這一點發(fā)生了變化……” [4]因此可以說, 《樹》一詩的主題與寫作動機就是《厭惡》一書的主題與動機。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薩特表現(xiàn)出強烈要求反映研究世界上最日常的面貌、那怕是最令人反感的面貌的欲望。他反對以往一切把人性當作實體來看待的傳統(tǒng)的對人生的研究方法, 而渴望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哲學, 洛秒哲學的唯一目的就是研究人的現(xiàn)實存在, 研究現(xiàn)實具體的人的具體存在本身。這個目的也就是薩特寫《厭惡》的動機。
這里還應提到的是薩特在《厭惡》一書發(fā)表前后的思想狀況。在自傳體著作《詞語》中, 薩特非常坦率地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他在寫這本書時只有三十多歲。當時他看待人生的方法完全是虛無主義的。他那時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人們無法知道它的來蹤去向, 因此無法掌握自己的一生。戰(zhàn)前法國社會中的種種矛盾, 以及歐洲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惡果使薩特感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 他迫切希望尋求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出路。但是, 處在小資產階級地位的薩特常常碰壁, 因此他急迫地要對人生、人、自我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尋求答案。這種情緒代表了處在仿徨苦悶、悲觀中的法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急于解決現(xiàn)實間題的希望。
這里還應提到的是薩特在《厭惡》一書發(fā)表前后的思想狀況。在自傳體著作《詞語》中, 薩特非常坦率地談到這個問題。他說他在寫這本書時只有三十多歲。當時他看待人生的方法完全是虛無主義的。他那時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人們無法知道它的來蹤去向, 因此無法掌握自己的一生。戰(zhàn)前法國社會中的種種矛盾, 以及歐洲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惡果使薩特感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 他迫切希望尋求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出路。但是, 處在小資產階級地位的薩特常常碰壁, 因此他急迫地要對人生、人、自我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尋求答案。這種情緒代表了處在仿徨苦悶、悲觀中的法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急于解決現(xiàn)實間題的希望。
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看出, 薩特與《厭惡》一書的出發(fā)點, 正是他哲學思想形成時期的出發(fā)點, 恰恰是這些出發(fā)點, 決定了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虛無性、浪漫性、幻想性。而這些在《厭惡》中都有極其生動的具體表現(xiàn)。
三
薩特的《厭惡》一書描寫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人不是斯湯達筆下于連式的“ 自負偉大”的英雄。薩特所要描繪的是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 我” 。在書中, 這個“ 我”苦苦思索著人生的意義, 他在日記中自我譴責并自我發(fā)現(xiàn)。他的整個日記可以說就是對”我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
薩特在書中不是抽象地給“ 我”下定義, 而是從研究具體事物的具體存在的動機出發(fā), 把“ 我”置于具體實在的環(huán)境中。“ 我” , 即洛根丁就是在各種具體的環(huán)境中替薩特思想探討。從日記中可以看出洛根了開始并沒有對“ 我”有什么明確的認識。但在布維爾小城, 他觀察周圍的人和物, 思索著周圍發(fā)生的一切, 最后他明白了, 他越思考的多, 就會越清晰地意識到“ 我”的存在。他越來越感到“ 我”就是外在與內在相遇的場所。因此他說“ 被解放出來, 被釋放出來的存在重返于我, 故我存在?!?[5]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笛卡爾對薩特的深刻影響。薩特在后來曾經說過“ 我們的出發(fā)點, 實際上是個人的主觀性這是就其嚴格的哲學意義說的?!?[6]“ 在出發(fā)點上, 除了‘我思, 故我在, 這個真理以外, 不會有別的東西而這個真理是意識的絕對真理……” [7] 而在《厭惡》一書中, 薩特說過“ 當我二十歲時, 我處于酒醉狀態(tài), 我解釋說我是屬于笛卡爾類型的人?!?[8] 在書中, 他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 詳細地論述了他從主觀性出發(fā)的關于思維與存在的觀點。經過了多次思考以后, 洛根丁說“ ……我存在, 是我維持我的存在……是我繼續(xù)思維, 展開思維的。我存在。我想我存在……我多希望能中止自己的思維我去嘗試, 我成功了我頭腦中好象充滿煙霧然后, 又重新開始‘煙霧……不思維……我不要思維……我想我不要思維?!?我不應該想我不要思維。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思維……” [9]這段議論明確地表明了薩特只要有我的存在, 思維就不會停止的觀點, 同時他還認為我的存在與思維是不可分的。關于這點薩特還有更清楚的論述“ 我的思維就是我這就是為什么我不能中止我的思維的原因。我是通過我思維而存在的。” [10] 在這里,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笛卡爾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薩特在這個間題上與笛卡爾的不同之處。薩特不同意笛卡爾的二元論。他反對把自在的哈在與自為的存在即客觀存在與主觀思維分成兩個區(qū)域,他認為二者是不可分解地聯(lián)系著的, 自在只是從使它獲得意義的自為那里才能,得到存在。
另外, 在《厭惡》一書中, 還有大量關于洛根丁對外界事物感受的描寫。這些描寫十分細膩, 生動。大至街道、城市、人群, 小至扣子、領帶, 人臉上的汗毛、洛根丁都詳細地記下了自己對它們的感受并發(fā)出自己的議論。這些感受一般都是消極、悲觀的, 我們下面還要談到這個問題。這些議論說明, 被笛卡爾否定的感覺與情感的作用, 在薩特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他說:“……如果我存在, 那是因為我懼怕存在。是我, 是我把我從憧憬著的虛無中拉出來, 仇恨, 對存在的反感, 都同樣是使我存在的方式?!?薩特認為, 我的存在也可以說是通過“自我”的身體對外界的感覺而存在的。他還認為, 正因為有擔優(yōu)、懼怕、厭惡等等感情,才可感覺到外界事物, 這個過程本身也就是“自我存在”的一種方式。[11]
由此, 我們可以說, 《厭惡》所要說明的“我”, 實際上就是“ 我的存在”,而“我的存在”在薩特看來, 也就是“我”的主觀性, 即“我”的主觀意識。
四
薩特從他的“ 我的存在” 的思想出發(fā), 提出了他的存在主義理論中的一個獨特概念——《厭惡》也可譯為惡心。這個詞形象地表達了薩特對人生的看法, 也表達了他的苦悶和優(yōu)傷。薩特所說的“ 厭惡” , 就是被顯露出來的存在, 也就是“ 自我”意識到外界世界的表現(xiàn)。他認為一個人若沒有這種厭惡感, 那他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反之, 只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那就會產生“ 厭惡”感。
我們從“ 厭惡” 一書中的主人公洛根丁的日記中, 可以比較具體地理解“ 厭惡” 一詞的含意。
洛根丁在經過六年旅行之后, 來到布維爾小城從事研究工作。,他希望能安靜地寫作, 擺脫人生的煩惱??墒? 有一天, 他突然感到混身不適, 只要他看見周圍的東西, 周圍的人,只要他與別人接觸, 聽到別人說話, 就會十分難受。無論在家里, 在圖書館里, 還是在大街上、在咖啡館里, 這種感情總是煩擾著他。他試圖用回憶, 用寫作, 或去找老板娘廝餛沫擺脫這種感情, 但結果是無濟于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薩特通過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 借洛根丁之口說明這種感情實際上就是“ 厭惡” 。在咖啡館里, 當女招待向洛根丁問話時, 洛根丁感到“ ‘厭惡’ 抓住了我……我甚至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我看到五顏六色在我周圍游弋。就是這樣從此, ‘厭惡, 就沒有離開我, 它控制了我。”[12]倉在他看見老板娘的表兄阿道夫, 觀察他映在咖啡色墻上的蘭襯衣時, 他說“這襯衣也使人厭惡?;蛘哒f這就是厭惡?!?[13] 接著他又解釋道“ 厭惡并不在我身上在那邊墻上, 吊帶上, 在周圍的任何地方我都感覺到它?!盵14] 可見, 薩特認為“ 厭惡”之感是人視、聽、觸覺器官與外界事物相遇的必然結果。在薩特看來, “ 厭惡”這種感覺就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應, 換句話說, 也就是被外在遭遇抓住的內在遭遇。說到底, 厭惡就是一種覺悟的表現(xiàn), 它給人帶來并揭示存在著的世界。
薩特認為, 所以會產生“ 厭惡” , 那是因為“ 我” 以外的世界是丑惡的、荒謬的、不可捉摸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薩特在書中用來描寫外界人和物的詞是十分粗俗的。比如, 在談到自修生的手時說“ ? ?他把象白肥蟲似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在談到自修生的眼睛時說“它是透明的, 軟軟的、混濁的, 周圍是紅色, 活象是魚鱗。”又如, 在月日的日記中, 還有這樣一段描寫“ 太陽在紙桌布上投下一圈光影。在光影中, 有一只蒼蠅在取暖, 它遲鈍地爬行著, 前面的腳互相抓搔?!鳖愃七@樣的描寫在書中經常出現(xiàn)。薩特這樣描寫周圍事物是為著渲染客觀世界的丑惡, 是為了說明, 如此丑惡、令人反感的客觀世界, 如此辛酸、苦難、不可控制的人生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中來只能產生“ 厭惡” 。因為, 在薩特看來, “ 厭惡” 的感覺是人生的組成部分, 誰也無法避免和擺脫它, 甚至可以說, “ 厭惡”就是人生本身。年,在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中, 薩特曾抽象概括了“ 厭惡” 的哲學意義“ ……在沒有任何一種痛苦、愉快與確切的煩惱是通過意識而存在時, ‘自為之物’不斷投射在一種純粹的、即不加修飾的偶然性一邊。意識總是‘擁有’ 一個體軀。一般感覺的感情總和便純粹是對無色彩的偶然性的一種不定位的捕獲, 也純粹是對客觀存在的自我感知。這通過我之’自為之物’對不離我身的, 我經努力欲擺脫而又不能的乏味感情—這也是我的感情—的長久理解就是在別處我們在’厭惡’名下所描寫的那些東西。一種呆滯的不可克服的厭惡連續(xù)不斷地向我的意識揭示我的身體有時, 我們?yōu)閺闹薪饷摱芯可眢w的愉快與痛苦, 但是, 每當痛苦或愉快通過意識而存在時, 它們就表現(xiàn)出自己的虛偽性和偶然性, 而它們是在‘厭惡’這個基礎上顯露出來的。我們遠不應該把‘厭惡’這個詞理解成為從生理作嘔引出的隱喻, 正相反, 是在‘厭惡’的基礎上, 產生了一切具體的與經驗的、引起我們嘔吐的厭惡比如腐肉, 生血, 垃圾等引起的厭惡?!盵15]
這一段論述比較明確地說明了“ 厭惡”的意義, 這段話說明人的厭惡的產生是以人的肉體存在為條件的, 如果只有意識, 人不會產生“ 厭惡” 。另一方面, “ 我”若要認識世界, 就必須同時認識我的身體本身, 因為人同外界的聯(lián)系是通過人的感覺?!?厭惡”是人通過感覺對于世界的最基本的、最起碼的認識?!?厭惡”形成的過程, 也就是主觀接觸客觀世界而對客觀世界形成意識的過程, 客觀世界只有被主觀所意識才包含有意義—即“ 厭惡”的意義。在這個問題上, 薩特極力強調的是人的存在的主觀意識性, 因而他說主觀意識的“ 厭惡” 是生理“厭惡” 的基礎。由此可見, 薩特所指的存在并不是客觀存在, 而是人的主觀性存在, 思維的存在, 即先有人的主觀意識, 先有主觀意識與外界事物發(fā)生的關系, 才可能談到事物的本質。我們在這里可以明顯地看到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主觀唯心主義的。
《厭惡》一書是圍繞著“ 厭惡”這個概念展開的。洛根丁在近三百頁的日記中用自己的一段經歷為薩特說明了“ 厭惡” 的感受乃是人的存在處于清醒階段對人生與自然的認識。洛根丁逐漸認識到這一點。當洛根丁被“ 厭惡”纏繞, 感到這種感覺無處不在時, 他很煩惱, 他開始還有幻想, 他與自修生接觸, 去圖書館整理羅爾邦的資料, 他盼望安妮, 迫不及待地與安妮相會, 他企圖從這里尋求慰籍, 超脫于“ 厭惡”之外。但是在一次次幻想都破滅之后, 他終于最后清醒了那是在與安妮見面后, 他發(fā)現(xiàn)連安妮也變了, 也變得使他厭惡。過去的一切一去不復返了, 再也抓不住了。昔日的情分絕不能再現(xiàn), 他們兩人也沒有可能重新一起生活了,唯一的生路就是分道揚鏢了。這時他說“ 我猛地蘇醒了?!盵16]這是他最后的蘇醒。他認識到他無法擺脫“ 厭惡” 。即使有時偶然能感到一點輕松和偷快, 暫時解脫出來, 那也不過是短暫的一刻, 那是“ 厭惡讓我稍事休息一下。但我知道, 它還要來的因為厭惡才是我的常態(tài)?!盵17]這就是洛根丁最后得出的結論。
五
雖然洛根丁時時感到“ 厭惡” 的威脅, 并認識到無法擺脫它, 我們在書中還是能處處看到, 他在時時努力掙扎, 企圖戰(zhàn)勝“ 厭惡” 。這種企圖, 越到日記的最后就表現(xiàn)得越強烈, 我們還可以深深感到自始至終, 洛根丁都是在痛苦的努力之中生活, 他始終沒有放棄與“ 厭惡”斗爭雖然, 厭惡頑固地跟著他。
洛根丁是不甘心受“ 厭惡” 擺布的, 他是痛苦的, 在最后的幻想破滅后即與安妮分離后, 說“ 我并不僅僅是因為離開她而感到難受只是一想到又要回到孤獨之中, 我就極度畏懼……”[18] 在這種失望中, 他又說道“ 我是自由的、我再沒有任何理由活著, 所有我嘗試過的理由都失去了, 我不能再想象什么別的。我還年輕, 我還有足夠的勇氣重新開始。但是, 應該重新開始什么呢在我最恐懼, 厭惡最深的時候, 我是多么期待安妮能解救我啊。但只是在今天, 我才真正清醒了。我的過去已死亡。羅爾邦死了, 安妮的到來只是奪走了我的希望。我獨自一人站在這花園環(huán)繞著的白色大街上。我是孤獨的, 自由的。然而, 這種自由和死亡有點相象?!盵19]
在日記的最后部分, 洛根丁表達了他在失望中的極其復雜的感情。一方面他對厭惡有了認識, 也就是說對人生, 對世界有了認識, 他清醒了。另一方面, 他又害怕孤獨, 欲擺脫孤獨和厭惡。因此, 他面前的路是艱難的。但是, 洛根丁并沒有絕望, 他希望自己能從零開始。在離開布維爾之前, 他在咖啡館的飄逸歌聲中, 思考著自己的未來, 他希望, 這次離開是他新生活的開始, 他說“ 也許有一天, 當我想到這一天, 這一陰暗時刻? ?我會感到心跳得更快, 我會說‘從這一天、這一時刻起, 一切都又開始了?!盵20] 因此在日記最后, 失望的洛根丁并沒有絕望。事實上我們在書的后部, 能隱約地感到洛根丁的希望所在。而且, 讀者也已經接觸到了為從厭惡中解脫出來的有關自由的概念。
洛根丁最后終于明白了任何外界具體的東西, 任何別人都是無法給他任何幫助的(在薩特的另一本書中, 主人公說“ 他人是我的地獄?!盵21]) , 再說, 外界世界雖是使人厭惡, 但它是
不能毀滅的, 人又因為有個討厭的肉體, 所以在現(xiàn)實中就總是“ 厭惡” , 總是感到痛苦不安的。在《厭惡》一書中, 洛根丁并沒有十分明確的指出解脫的道路, 但是他已悟到了一個道理現(xiàn)實無法改變, 要擺脫現(xiàn)實, 只有靠脫離現(xiàn)實的意識?!秴拹骸芬粫慕Y尾很有此含意“夜幕降臨。在波蘭達尼亞旅館的二層樓上, 有兩扇窗里的燈發(fā)出光亮。新車站工地傳來濃重的濕木材的味兒明天, 雨將在布維爾降臨?!边@書的結尾一段要讀者明白, 布維爾沒有變, 而洛根丁則要離開這里, 他要開始新的生活。這也暗示讀者客觀世界是老樣子, 而人必須脫離它才能有所解脫。這個思想經過薩特的總結概括, 發(fā)展而成了具有哲學意義的概念。在《存在與虛無》等哲學著作中, 薩特使這個概念理論化。薩特認為, 存在自己是不能超越存在的,只有虛無才能超越存在, 人的意識能在想象中超越一切實際存在, 人憑借特有的天賦想象力可以自外于事物, 自我外化, 自我超越, 或自我隱退, 自我掩蓋, 這樣就可以使自己從周圍夕現(xiàn)實的困擾中擺脫開來, 達到“ 自由”的目的。蒙臺涅曾有一句名言“ 每個人的處境佳否, 全視他自己的思想, 快樂的, 是那自己覺得快樂的人,而不是那別人認為他快樂的人, 只有信念能使快樂真實?!彼_特與蒙臺涅在企圖用自己的心境去改變客觀世界的這一唯心主義觀點上是一致的。
六
《厭惡》一書在1938年出版時, 并沒有引起什么特別強烈的反響。而在十八年后的1956年再版時, 卻獲得了巨大成功, 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五十年代是存在主義在法國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薩特存在主義反映了小資產階級對生活不抱希望, 然而又充滿個人幻想的心理, 這迎合了戰(zhàn)后法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悲觀、仿徨的情緒。而殘酷的現(xiàn)實使人們希望和平能帶來安寧與幸福的善良愿望徹底破滅, 使得這情緒更加發(fā)展。因此, 存在主義就在這種社會情緒中迅速發(fā)展起來了。而使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形象化的文藝作品《厭惡》, 則隨著存在主義在法國的興起, 隨著薩特聲譽的不斷提高, 成為一本有很大影響的暢銷書。這是《厭惡》在五十年代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應該指出的是, 《厭惡》一書整個來講筆調是低沉的, 充滿憂郁、悲觀的情緒。但不能否認, 書中還有另一面, 那就是樂觀主義的一面。尤其是書的后一部分, 薩特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擺脫丑惡現(xiàn)實, 不顧一切尋求生路的欲望, 使讀者感到不管外界如何, 薩特還是要奮斗的,不甘心命運的擺布, 不甘心為“ 厭惡”征服的。薩特哲學體系和世界觀從根本上講是主觀主義的, 但盡管如此, 他在清醒看到使人厭惡的資本主義世界后, 仍然不屈服, 仍然強調主觀能動性, 不能不說是一種含有痛苦的樂觀主義, 并非沒有可取之處。在動蕩而又令人厭惡的資產階級社會中, 薩特始終保持了反叛精神。他不論在什么環(huán)境里, 都不放棄奮斗, 都為自己認為是美好的理想, 為自己信仰的真理不屈不撓的奮斗, 一生如此, 始終不渝。這種精神與他在他自己的著作中宣揚的精神是一致的, 這一點也足以使他逝世月后, 受到法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哀悼和同情, 也是他的作品得到全世界廣泛重視的原因之一。
【注釋】
[1]卡夫卡(1883一1924), 奧地利著名作家。
[2]布爾奇斯, 西班牙城市名。城中有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3]<,/,SPAN>·德波瓦爾《時代力量》(La force de l’age),第111頁。
[4][5][8][9][10][12][13][14][16][17][18][19][20]《厭惡》,達伽馬出版社,1938年版第9頁、141頁、84頁、142-143頁、149頁、33頁、34頁、219頁、220頁、215頁、213-220頁、249頁。
[6][7]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第26頁、44頁。
[11]《厭惡》第143頁。這里, 薩特所說的虛無就是指超脫存在的自由.
[15] 《存在與虛無》第404頁.
[21]《禁閉》第167頁。
[22]薩特在這里說的虛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