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jiān)制: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每每提到司馬懿這個人,我想大家的定義都是“奸詐小人”,是劉備、諸葛亮、孫權(quán)等“英雄好漢”眼中的“大反派”。
而《三國演義》后半段,對于這位反派遺言的撰寫,更是讓人驚嘆,這大反派是死了也不讓人省心,各種精算。在小說的第一百零八回,臨近死亡的司馬懿,對自己子孫這樣說道:“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什么意思呢?表面是說,我可沒有篡位的心思,你們在我死后也要好好輔佐皇帝啊。但其實背后是要告訴他的兒子,不要因為你老子現(xiàn)在掌握了實權(quán),你們就對曹氏家族掉以輕心了。
那么為什么已經(jīng)獨攬大權(quán)的司馬懿對曹氏家族任然這么忌憚,甚至死前還要如此隱晦地提醒他的后代呢?
說起來,在三國演義里,曹操一直忌憚著司馬懿,覺得他不是甘于屈居于人下的人。曹操還做了一個夢,夢見三匹馬在一個槽里吃食。三馬,司馬,槽又同曹。多疑的曹操覺得這說不定是上天給他的暗示,叫他小心司馬懿一家。他也確實這么干了,并且還帶上他兒子一起不信任司馬懿。
司馬懿這人呢也聰明,他懂得裝傻和收斂野心,顯示自己的謙卑。與此同時呢,他也不過分藏拙,在曹氏家族需要他的時候就為他們效力。這就是明擺著告訴曹操,你放心,我不是那種要奪你天下的人,而且你看,我還是很有用的。
同時咱們從空城計這一出戲里,也是可以看出來司馬懿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三國演義》里寫兵力不足的諸葛亮想出了用空城計來對抗司馬懿的十萬大軍。司馬懿一看諸葛亮在城樓上悠閑地彈琴,就絕得有詐,立馬就退兵走人了。這兩相對比,諸葛亮簡直是機智過人,充分掌握了敵人的心理啊。司馬懿嘛,就差勁極了,說一句膽小如鼠也不為過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么簡單嗎?
司馬懿那么聰明的一個人,會看不穿諸葛亮怎么想的嗎?就算看不穿,他領(lǐng)著大軍,還怕這小小一個城攻不下來嗎?
司馬懿其實是考慮到他如果現(xiàn)在把諸葛亮俘虜了,蜀國豈不是就沒人可以與他對抗了,那拿下巴蜀就是遲早的事了。這之后,曹氏家族外患減輕,那可能就要著重整治朝廷內(nèi)政了。他沒有用處,又手握大權(quán),肯定首當其沖。
出于這一番考量,司馬懿終是轉(zhuǎn)身離去。為了保命,寧可“養(yǎng)虎為患”,這樣的司馬懿,你肯定會說太老奸巨猾了。
其實真實歷史的司馬懿并不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是個老奸巨猾的亂臣賊子,不過,他確實挺能忍的。
司馬懿出生于名門望族,他雖然知道漢獻帝擔不起這個江山,但是也是實打?qū)嵉乜床簧喜懿龠@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故而,在曹操多次請他做官的時候,他寧愿說自己有病,也不愿意為他效力。
但是架不住曹操愛才啊。在曹操的“威逼利誘”下,他也只有被迫出山了。但也是因為他太有才了,曹操就有點忌憚他。他也明白,現(xiàn)在是在人家手底下做事,還是要收斂些的。
同時由于他提出了許多有利于曹魏政權(quán)發(fā)展和鞏固的良策。漸漸得,曹操開始信任他。
但是,這樣的安穩(wěn)總歸是不持久的。
在魏明帝曹叡死后,年幼的曹芳繼位??紤]到曹芳年紀小,曹叡就安排了他的親戚曹爽和司馬懿一起輔佐曹芳。誰想到這個曹爽一直看司馬懿不順眼,老是和司馬懿作對。司馬懿為了國家的安定,也沒有和曹爽硬碰硬,相反,他還主動修復與曹爽的關(guān)系。奈何,曹爽這個人就是看他不順眼,漸漸地把他架空了。
司馬懿本來想,他都忍曹家人這么多年了,再忍忍也不是不行。可誰知道,這個曹爽壓根不是個治國的料子,他任用的人也沒什么大才。他肆意斂財,窮兵黷武。眼看著好好的江山就要不行了,司馬懿也只好發(fā)動政變,處死曹爽了。
所以啊,歷史上的司馬懿可不是什么奸臣,更不是老奸巨猾之徒。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還是不要把它當作史書來評價歷史人物。你看《三國演義》里的張飛,是個兇神惡煞的武夫。但歷史上的張飛可是個翩翩貴公子呢。咱們得了解了歷史的真相以后再下定論才好。(關(guān)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袁史”,一起暢游文化海洋)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司馬懿是真正的權(quán)謀家 ——倪大紅
權(quán)謀大師—司馬懿 ——江西國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