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jiān)制: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對于自古就有同姓不婚的中國人而言,姓氏這個東西不僅歷史悠久,還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早在上古時期,中國就出現(xiàn)了姓氏。從“黃帝為姬”到“漢高祖曰姓劉”再到宋朝的《百家姓》,姓與氏逐漸融合,一直延續(xù)到如今。姓氏不僅別婚姻,明等級,也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演進的軌跡。
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且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日本,跟中國人一樣,日本人也有姓氏。據(jù)大概統(tǒng)計,日本有差不多14萬個姓氏。但是雖然有這么多的姓氏,日本的天皇卻沒有姓,只有名。比如明治天皇,德仁天皇等。那么為什么連平民百姓都有名又有姓,日本天皇卻沒有呢?
最初的“氏”
最早的時候,也就是在日本還沒有進入階級社會的時候,和中國一樣,日本領土上都是依據(jù)血緣或者地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氏族部落。這個時候還沒有“姓”這個說法。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以及各個部落之間的爭奪,大和國出現(xiàn)了。
公元四世紀末,大和國為了方便統(tǒng)治轄區(qū)內(nèi)的各個小國,便引出了姓氏制度。雖然叫姓氏制度,其實只是在說“氏”,姓氏就相當于是“氏”,類似于咱們今天說的姓。而這些“氏”是如何取出來的呢?
大概有兩種方式。一是來自于在朝廷中擔任的官職,比如“忌部氏”。這個有點類似于咱們中國的“司馬”、“司徒”等。第二種則是來源于該國的居住地管轄地,比如出云地區(qū)的“出云氏”。這在中國也是有的,就相當于以封地為氏,比如受封于韓,便以“韓”為姓。
“姓”與“苗字”
古時的日本后來也有姓,只不過,這個“姓”,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姓。
在大和朝廷統(tǒng)治時期,國王,也就是天皇,根據(jù)各個氏族的與其的血緣親疏還有它們的權力大小,為其賜予封號,標明等級。而這個封號就被成為“姓”,比如“君”、“直”等。這個和中國古代的爵位差不多,公侯伯子男,什么鎮(zhèn)國公,永安侯之類的。
所以這個“姓”只是封號,是爵位,不是今天人們理解的“你姓什么”的姓。
除了“氏”與“姓”,還有一個叫做“苗字”的東西。各個氏族漸漸繁衍生息,便生出了許多非嫡出或者非本家的旁支。這些旁支的姓就叫做“苗字”。為什么旁支的姓還要另外取,不能和本家一樣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這里的“姓”還是爵位,不是今天這個姓。
作為爵位的姓,它雖然是世襲的,但是世襲它的始終只有本家這一脈,其余旁支又不能世襲這個。由于本家和旁支的地位身份不一樣,自然要賜予其不一樣的“姓”,也就是爵位。這個有點類似周朝的封分制,諸侯的兒子,嫡長子以后還是諸侯,其余的兒子就只能是卿大夫了。所以只不過是叫法不一樣而已。
直到公元七世紀左右,來自唐朝的戶籍制度等傳入了日本,就有了后來的大化革新,世襲的封號被廢除,“姓”也就失去了其獨特的意義。漸漸地,“姓”和“氏”慢慢融合,“苗字”也逐漸增多。等到公元十二世紀,一部分“姓”與“氏”融合的姓氏流傳下來,而“苗字”也成了今天所說的姓。
不管是“姓”還是“氏”,亦或者“苗字”,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才可以擁有的,平民百姓只不過有個名。而百姓又姓則是在十九世紀,朝廷為了方便登基戶口和征稅,強制要求百姓取姓。
為什么天皇只有名
這時候疑惑就來了,為什么日本天皇沒有姓呢?在古代日本,天皇的地位權勢不是最高的嗎,難道不應該有象征地位的姓嗎?到了近代,連百姓都有了姓,天皇為什么還是沒有姓呢?
先說古時候。古時候這個“姓”它就是天皇和朝廷賜給氏族的爵位。以中國為例,咱們沒聽說過哪個皇帝登基了以后還給自己封爵位的吧?所以古時候的天皇是沒有“姓”的。而近代呢,要求百姓取姓是為了方便征稅,天皇本人又不需要征稅,所以用不著取個姓。
日本早期的“氏”、“姓”,到后來的“苗字”,都是封建等級制度下應運而生的產(chǎn)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它們也漸漸褪去了界限分明的等級色彩,演化為如今普通的姓氏。
(期待您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袁史”)
參考資料:日本人姓名的由來,李爽,科學導報,2014(2),297-298.
淺談日本人的姓名,馬力晗,知識經(jīng)濟,2010(23),152.
百科詞條“日本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