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省會蘭州。對于甘肅省這個地名,是取甘州與肅州二地的首字而成。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甘肅省一方面因元代設(shè)甘肅省,簡稱甘,另一方面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shè)立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截至2019年末,甘肅省下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17個市轄區(qū)、5個縣級市、57個縣、7個自治縣。其中,就臨夏縣來說,人口超40萬,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轄縣。臨夏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臨夏州西南部,東與臨夏市、東鄉(xiāng)縣、和政縣接壤,南以甘南州合作市、夏河縣為界,西與青海省循化縣毗連,西北與積石山縣相連,北面與永靖縣隔河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在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姜維曾在此作戰(zhàn),并且取得了洮西之戰(zhàn)的勝利。
一
首先,臨夏縣隸屬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貌為青藏、黃土高原參半,多山溝,兼有塬、川。地勢東北低、西南高,海拔1735—4636米之間,平均海拔為2287.6米。臨夏縣氣候?qū)贉貛О霛駶櫤透吆疂駶檯^(qū)的過渡地帶,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具有大陸性、季風(fēng)性的山地氣候特點,氣候因素隨地形高度變化十分明顯。春季溫和,秋季涼爽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日照時數(shù)為2323.5小時,日照率52%。全年太陽總輻射131.3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5.9℃,年平均無霜期為148天,年均降水量630.6毫米,年均蒸發(fā)量為541.9毫米。就臨夏縣的歷史來說,早在五千多年前縣境內(nèi)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甘肅省臨夏縣一帶屬隴西郡枹罕縣。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枹罕縣改屬金城郡。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枹罕縣又歸隴西郡管轄。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臨夏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當然,對于蜀漢來說,則在該地區(qū)進行了洮西之戰(zhàn)。洮西之戰(zhàn),是三國時期,魏、蜀兩國于洮西的交戰(zhàn)。公元255年(魏正元二年)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其弟司馬昭執(zhí)掌大權(quán)。蜀漢衛(wèi)將軍姜維得知后,率領(lǐng)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shù)萬人討伐魏國。姜維在洮西(今甘肅省臨夏縣一帶)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jīng),斬殺魏軍數(shù)萬余人。隋煬帝楊廣大業(yè)三年(607年),枹罕縣屬枹罕郡,廢鳳林縣,其地并入枹罕縣。
三
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619年),設(shè)立河州,領(lǐng)枹罕、大夏2縣。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627年),天下分為10道,河州屬隴右道。天寶十四年(755年)發(fā)生“安史之亂”,吐蕃攻取隴右。唐代宗李豫廣德元年(763年)河州為吐蕃占領(lǐng)。南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元年(1131年)金國奪取河州地區(qū),設(shè)州置縣,仍屬熙河路。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建立,在陜西行省下置河州路,領(lǐng)定羌、寧河、安鄉(xiāng)3縣(今縣境為安鄉(xiāng)縣屬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河州衛(wèi),屬西安都衛(wèi)。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陜西行中書省。洪武十年(1377年)分河州衛(wèi)為左衛(wèi)、右衛(wèi)。洪武十二年(1379年)七月改左衛(wèi)為洮州。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九年(1473年)復(fù)置河州,屬陜西省臨洮府。
四
最后,清朝建立后,河州屬甘肅省臨洮府。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三年(1738年),臨洮府歸入蘭州府,河州改隸蘭州府,州下無屬縣,今臨夏縣地直轄于蘭州府。到了1913年,河州改名為導(dǎo)河縣,屬蘭山道,縣治在今臨夏市郊城關(guān)鎮(zhèn)。1928年,導(dǎo)河縣更名臨夏縣,臨夏縣之名自此始。1973年12月,撤銷臨夏市建制,并入臨夏縣,縣治遷至城關(guān)鎮(zhèn)(今臨夏市內(nèi))。1983年8月31日,恢復(fù)臨夏市建制,縣市分設(shè),縣治再遷至韓集。如今,臨夏縣隸屬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截至2019年底,臨夏縣的縣境東西寬53.1公里,南北長59.85公里,總面積1212.4平方公里,總?cè)丝诩s為42.42萬人。那么,問題來了,對于臨夏縣,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