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影響中國教育的力量
本刊2014年3月號做了以 “慕課來襲” 為題的封面報道,我們大膽地推測,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必然會在國內得到快速有效的推廣。僅僅一年,“慕課” 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覆蓋到從普及教育到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的各個學習階段中。
慕課,也就是MOOC,來自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的縮寫,譯為中文就是“大規(guī)模開放式網(wǎng)絡課程”。這個名稱幾乎也就是慕課的定義: “大規(guī)模” 意味著它的受眾規(guī)模龐大; “開放式” 則強調沒有入學的門檻,并且大部分是免費的; “網(wǎng)絡課程” 則決定了它與TED等演講式的公開課不同,慕課有完整的學習、作業(yè)和考試體系,絕不僅僅是“聽聽而已”。
從北京一所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到復旦大學的知名教授,在線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正在影響著中國教育。
——————————————————————————————
“如果僅僅憑現(xiàn)有的師資, 現(xiàn)有的學生基礎和家長資源, 還是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我們永遠不可能出彩, 學校永遠不可能發(fā)展?!泵鎸@樣一所基礎薄弱的學校, 北京71中校長郭延峰決心改變。 一是教學方法, 改傳統(tǒng)課堂為翻轉課堂;二是改教學手段, 引入在線教育手段。
——————————————————————————————
北京市71中:在慕課平臺上翻轉飛越
一個校長的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
北京市第71中學位于朝陽區(qū)南三環(huán)外一條比胡同寬不了多少的小街道上,街道兩旁是荒草叢生的廠房,舉目四望,滿眼都是等待拆遷的建筑,抬頭看,則是密如蛛網(wǎng)的電線,連接它們的則是如今在城市中已經(jīng)很難見到的那種舊式水泥電線桿。
三年前,12歲的男孩龔大超被父母從家鄉(xiāng)河南接到了北京,進入71中念初一, 在此之前, 他一直在老家念書, 從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過。上中學后,盡管他很努力,但他的成績一直處于班級中游。在班主任李菲菲老師的眼中,這個清秀瘦小的男孩似乎有些缺乏自信,他平時不愛講話,上課不愛發(fā)言,被老師點名起來回答問題時也總是磕磕巴巴不甚流暢。
在北京市71中, 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和龔大超一樣, 是外來務工者子女。學生們流動性大, 孩子們跟著父母四處奔波, 基礎差, 底子薄, 自學能力不足; 再加上一些教師教育觀念落后, 教學方式陳舊, 學校的教育質量與城市學校相比差距較大。面對這樣一所基礎薄弱的學校,校長郭延峰決心改變。
那幾年,郭延峰組織學校教師先后到杜郎口、洋思等課改實驗地區(qū)參觀學習,針對農(nóng)村中學學生學習和教師發(fā)展等問題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效果不是很明顯,郭延峰覺得學校還需要尋找更好的機遇和平臺。
2013年,郭延峰參加了華東師范大學全國校長培訓班,了解了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直覺告訴他,這也許是一條可行的路徑,隨后他便組織學校干部和教師進行了學習和研究,結合學校實際對翻轉課堂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我們認為其他方法都無法實現(xiàn)跨越發(fā)展,只有翻轉課堂。 ”最后, 他做出決定: 將“翻轉課堂”作為71中轉變教學方式,促進教師成長、促進學校發(fā)展的切入點。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學校長郭延峰
郭延峰同時認識到:翻轉課堂必須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 一定要有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因為學校優(yōu)質教師不多, 集體備課只能讓優(yōu)秀教師有限度地影響其他老師, 還是不能解決課堂上的根本問題。要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人才資源, 只有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就在這個時候郭延峰接觸到了超星集團的在線教育平臺:泛雅在線教育平臺。
對老師,泛雅是一個集建課、設置作業(yè)、大數(shù)據(jù)觀測學生學習狀態(tài)于一體的在線授課平臺。對學生,這是一個自由、 高效的在線學習平臺。經(jīng)過校級領導層對超星泛雅平臺的深入了解和骨干教師的反復試用,郭延峰得出一個結論: 傻瓜式的便捷和功能的強大毫不矛盾。
于是,基于在線教育的翻轉課堂在北京71中全面展開。短短一年后,這所學校成為全國踐行“翻轉課堂”的標桿式學校, 2014年10月27日, 一場名為“探索實踐翻轉,創(chuàng)新成就課堂”的翻轉課堂觀摩全國現(xiàn)場會在這里舉行。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萬恒博士、北京大學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汪瓊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馬寧博士等教育專家出席此次會議, 全國25個省市近70余所學校校長和老師300余人來此進行參觀學習。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翻轉革命
“翻轉課堂”是基于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一場教育革命。
早在20世紀20年代, 美國教育家卡爾頓·沃什伯恩就提出:在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中,老師要在固定的課時內完成對某個知識的講授和討論, 然后進入下一個話題, 這種方式忽略了一個事實, 每個學生對材料的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他堅信,只要教學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需要, 那么所有學生都能掌握知識, 任何學生都不會掉隊或成績不佳。為此,他提出了“溫內特卡計劃”,幫助學生按照個人節(jié)奏實現(xiàn)對知識的同等水平的掌握。但由于當時人們的觀念限制,資金及技術條件尚不成熟,“溫內特卡計劃”并沒有成功, 但是他的教育實驗中的教學技巧——“精熟教學法”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和研究中表現(xiàn)出顯著優(yōu)勢。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弊端有了更多更清晰的共識,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信息傳遞成本大幅降低, 依托在線教育,“翻轉課堂” 模式重現(xiàn)生機。
2004年,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在給自己的表妹納迪亞輔導數(shù)學時,為了講解更清楚, 他用涂鴉功能來講解數(shù)學概念, 為解決兩個人不同時在線的弊端。他便錄制成教學視頻,放在網(wǎng)上讓納迪亞自己去看。沒想到,納迪亞從此喜歡上了他的教學視頻, 納迪亞說,她更喜歡這位“自動版的表哥”,因為他可以隨意讓 “薩爾曼·可汗”暫停、重復和快進。通過這件事,薩爾曼發(fā)現(xiàn)了其中深遠的意義, 并開始大量錄制教學視頻。薩爾曼的這種教學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 真正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專門輔導,讓更多無法適應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孩子享受這一資源, 而他的網(wǎng)絡教學也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 最終促使他創(chuàng)辦了 “可汗學院” 。
薩爾曼在他的著作《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這本書中提到: “按照傳統(tǒng)的教育制度,用于學習的時間是個常量, 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個變量?!钡撬J同沃什伯恩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常量應該是學生對知識和概念的高水平理解, 而變量才是學生為理解問題所花費的時間。
這種使用在線視頻進行教學的方式, 正是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老師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灌輸固定的知識這種課堂模式的弊端, 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主動,方式更加靈活,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 讓所有的學生——不論學習速度或快或慢——都能完全掌握某一知識。
隨著大量的教育者參與新的教學方式,慕課的理念逐漸形成,而慕課的特點也可以歸結為幾個關鍵詞: 富媒體——便捷、形式豐富;知識點微化——精準、高效學習;清晰的學習流程管理——基于大數(shù)據(jù)背景。
翻轉課堂和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一結合,就如同產(chǎn)生了新的化學反應, 給當今的教學改革傳輸了巨大能量。
多年以后,北京市71中就是借助了這樣的模式并結合了本校的特點,踐行了慕課理念下的翻轉課堂: 教師創(chuàng)建短短的教學視頻, 學生在家中或者課外觀看老師的講解, 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yè)。這種模式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 還能更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這場全球性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革命浪潮中,中國也緊隨其后。2013年1月,超星集團推出了泛雅平臺,700多所高校200多萬學生在上面接受通識課教育并從聯(lián)網(wǎng)的教學管理部門拿到學分。
在超星慕課平臺上的翻轉飛越
對北京市71中這樣一所基礎設施薄弱的中學而言, 怎樣說服全校教師轉變思想觀念,接受新鮮事物?怎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獲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制作的微視頻放在什么樣的平臺上教學效果最好?這些都是郭延峰推動翻轉課堂改革過程中首當其沖的問題。
最開始的工作不太順利。
學習質量是否能夠保證?視頻怎么制作?工作量變大了,71中的老師們, 尤其是年長的老師對這件事充滿疑慮, 拋出一堆問題。
對于能否保證教學質量問題,其實郭延峰一開始心里也沒底。 “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有升學的壓力,我也害怕坐‘紅沙發(fā)’?!碧崞鹱畛醯那樾?,郭延峰笑道,但作為這一改革的倡導者,他絕不能露怯。為了給全校教師一顆定心丸,郭延峰硬著頭皮,在全校大會上撂了狠話: 校長是學校翻轉課堂第一責任人,如果老師因為實施翻轉課堂而出現(xiàn)質量問題,責任由校長來承擔,如果不實施翻轉課堂而出現(xiàn)質量問題,責任則由老師個人承擔。
統(tǒng)一認識以后,接下來就是怎么干了。郭延峰提出:學校教學干部和骨干教師要成為翻轉課堂實踐領頭人。他親自對教師進行翻轉課堂相關理論和微視頻制作方法的培訓。并將自己學習的理論文章編輯成了99頁學習資料,每天通過微信群上傳給老師們,敦促他們自主學習。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干部和老師們一起研討、備課、 錄制視頻。
之后的實踐證明,這些經(jīng)過集體備課錄制的教學視頻使得71中不多的優(yōu)質資源得到了全校的共享,發(fā)揮了巨大影響。
在專業(yè)隊伍組建上,校內,學校依托學校教研組、備課組、青年教師研究會等組建學習和研究團隊, 進行集體教研和集體備課, 共享翻轉課堂所需資源。校外,和朝陽區(qū)另外四所學校共同成立“五校聯(lián)盟”,集五所學校之力一起開發(fā)微視頻、撰寫指導單、進行課堂觀摩,形成了共學、共研、共實踐的研究共同體。2014年4月,71中加入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成為C20慕課聯(lián)盟成員。
在教師培訓方面,學校先后聘請了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后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李玉順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吳志鋐教授等知名專家到校開展“翻轉課堂”相關理論培訓;組織全體一線教師參加了北京大學汪瓊教授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線慕課學習,并全部獲得了課程結業(yè)證書。學校還先后派出27名老師到上海、青島、常州等較早實踐“翻轉課堂”的學校觀摩,學習教學策略。
另一個困難是學生和家長。進行翻轉課堂實踐,必須要有與之相配套的硬件設備,然而在這所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家庭電腦擁有率只有7成,還有24%的家庭滿足不了翻轉課堂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召開家長會, 郭校長帶領干部做了大量的宣傳和動員工作, “雖然最初有困難,但解決得還比較好?!敝?014年1月,學生家庭沒有電腦和網(wǎng)絡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視頻錄制好了,學生不能老拿U盤拷回家看, 郭延峰意識到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平臺。 當時考慮了好幾家公司,研究了很多類似的軟件,但是郭延峰發(fā)現(xiàn)它們都“只有一個軟件,就像一個空殼”。最后,學校注意到了超星泛雅平臺。郭延峰發(fā)現(xiàn),在這個網(wǎng)絡平臺上,教師做課件所用的工具非常直接、便捷,功能還很貼近教學各個方面的細節(jié),好像一個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設計的。而且這個平臺不僅是一個教學平臺,還自帶很多教學資源。
2014年初,超星集團培訓講師來到學校,開展超星慕課平臺使用技術培訓,71中慕課平臺正式上線啟用。 “超星集團讓我們試用泛雅平臺, 使我們邊緣樓臺先得月?!碧岬竭@一點,郭延峰非常感激, “超星平臺和其他公司產(chǎn)品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是它有龐大的圖書、學術視頻資源,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隨時調取,而其他的平臺是沒有這個資源的。”郭延峰解釋,“做個比喻,就像是我們想要尋找一個廚房, 而超星的這間廚房不僅功能齊全,還有一個巨大的冰柜提供豐富的食材。你只需要對材料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造。”
超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電子圖書提供商,老師和學生只需一個超星賬號,就能共享超星數(shù)字圖書館幾百萬冊圖書全文,以及13萬集版權學術視頻等資源,并且能夠對所有中文圖書內頁、報紙、期刊、論文中的學術圖片搜索和抓取。老師們備課、學習、查找資料、 制作視頻都非常方便。不僅如此,超星還專門為北京市71中組建了專業(yè)服務團隊,提供了大量的培訓和技術支持。學校有很多精品視頻就是在超星慕課制作團隊的幫助下完成的。
“我們遇到什么問題, 比如視頻傳不上去,給公司專門的人員說一聲,幾分鐘就能解決。”馬贏告訴記者。
馬贏, “80后” ,瘦高個,戴一幅黑框眼鏡,北京71中骨干教師,數(shù)學教研組組長。71中第一節(jié)翻轉課堂研究課和示范課都是由他完成的。他的課堂教學風格和他說話做事的風格一樣,既爽快利落,又認真嚴謹。
他為記者展示了一個自己制作的“圓周角探究” 的視頻, “最開始制作一個視頻要一個小時, 后來改進了方法, 半個小時就能弄好。 ” 談到很多老師擔心的工作時間延長的問題, 馬贏表示: “前期工作時間可能會長一點,但每個備課組共同制作視頻, 然后共享資源, 學生能學習的, 課堂就不用重復講了,從長遠來看, 老師工作量其實是下降了?!?/p>
馬贏老師的課堂,學生活躍度很高
馬贏喜歡使用超星慕課平臺,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個平臺提供了簡潔而實用的過程管理功能。老師上傳一個視頻,全班學生有多少人看了,每個學生是否看完,哪些問題學生重復觀看,中間插入的作業(yè)有多少學生是一次性答對了,有多少學生在討論區(qū)處于活躍狀態(tài),這些數(shù)據(jù)都可實現(xiàn)監(jiān)控,一目了然。這對老師掌握學生的自學程度、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偏好和把握課程的重點難點都有幫助。
就這樣,北京市71中完整實現(xiàn)了慕課理念下的“在線學習+流程管理+課堂互動” 的教學方式。
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 71中的翻轉課堂研究成果顯著:形成了有研究價值的學科微視頻400 余個, 形成了《七十一中學翻轉課堂校本化實踐研究》課題指南,提出了“一二三四七”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及實施翻轉課堂的六個策略,物化了一批與翻轉課堂相關的案例、 課例和論文。
最重要的是,翻轉課堂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了實質性的提升和飛躍。從兩次朝陽區(qū)級教學質量監(jiān)控數(shù)據(jù)看,71中實施翻轉課堂后沒有出現(xiàn)教學成績下滑,反而實現(xiàn)了備課組達標率、班級達標率、教師個人達標率四項指標的大幅度提升, 特別是教師達標率提升了近35%。2014年7月初, 一項針對71中翻轉課堂校本化實踐研究的調研顯示:學生學習興趣、合作能力、組織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等均得到明顯提升。74%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提升了學習興趣,61%學生認為提升了學習效率。88%老師認為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79%老師認為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生表達和質疑能力。
學生是翻轉課堂的最大受益者。
實行“翻轉課堂”后,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課堂上自我展示
小組互學提升了孩子合作交流的能力
以思考的頭腦進課堂
翻轉課堂為北京市71中帶來的變化令人刮目相看, 而這種變化帶來的感受, 只有經(jīng)歷過改變的人才能體會。
比如男孩龔大超和她的班主任李菲菲。
71中翻轉課堂改革,是從龔大超初二下學期開始的,不久之后,這個沉默寡言的男孩就引起了李菲菲的注意?!拔覀兂跞幸黄n文是《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為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們先在超星平臺上上傳了連環(huán)畫和影視劇片段, 我發(fā)現(xiàn)龔大超把《隆中對》等視頻重復看了四五遍?!?/p>
在接下來的《智取生辰綱》課本劇表演活動中,龔大超主動要求扮演其中一個“老都管”的角色,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自己查了很多資料,研讀了很多文本,并積極參與劇本的寫作,為自己設計臺詞。最后在年級上表演,他的表現(xiàn)果然很出彩。
后面還有驚喜。第三個任務是關于研究性論文的寫作。在閱讀和理解了《水滸傳》文本后,學生需要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然后完成一篇小論文。在超星技術人員的幫助下,李菲菲自己錄制了一段如何寫研究性小論文的視頻放在平臺上,讓學生根據(jù)這個視頻按要求寫作論文。通過思考和課堂討論,龔大超選擇了關于“楊志失竊生辰綱的失敗原因分析”這樣一個主題。他閱讀了大量資料,并結合自己的觀點,寫出了一篇質量非常高的小論文。并且,在上臺展示自己的文章時,他甚至拋開講稿侃侃而談, 從容自如。
龔大超的表現(xiàn)獲得了老師的肯定和同學的稱贊,慢慢地,他變得自信起來,他熱愛閱讀、喜歡話劇表演和朗誦,翻轉課堂正好為他提供了更多表現(xiàn)的機會。 “現(xiàn)在在語文課上,尤其是朗誦和發(fā)表見解的時候,他都會積極而自信地表達觀點?!爆F(xiàn)在,龔大超還成為了課堂討論小組的組長, 帶領組員共同學習。
李菲菲老師在“翻轉課堂”實踐中表現(xiàn)突出
對李菲菲老師本人來說,慕課平臺也為她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例如每到假期很讓語文老師頭疼的閱讀任務布置,學生回家后不愿意看,老師也難以監(jiān)督。而超星泛雅平臺能夠促進學生假期讀書。 “比如這學期寒假,學生按要求要閱讀《三國演義》、 《駱駝祥子》、 《紅巖》這三本書,我就按照書的內容,每十章出一道配套的作業(yè)題,放在平臺上,要求學生閱讀之后回答。這些題目都是簡單的文本信息概括或判斷,但是如果沒有閱讀是回答不出來的。所以,我在后臺能夠看到每個學生的閱讀進展?!?/p>
“實施翻轉課堂,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生從前以等待的頭腦進課堂,變成現(xiàn)在以思考的頭腦進課堂。課堂上老師的講授少了,學生的話語權多了,師生交流更加頻繁。 ”郭延峰校長做了這樣的總結。
但還是有一些問題。
“盡管絕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 ‘翻轉課堂’ 模式, 但在獨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學生不看視頻的現(xiàn)象。”為此,老師們也想了各種方法, 比如開放學校機房,讓學生在課間、午間、下午放學前把該自學的內容在學校完成;開展小組之間的評價和競爭;爭取家長的支持和監(jiān)督等?!艾F(xiàn)在也沒有百分之百解決這個問題”,郭延峰承認,“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
盡管如此,這樣一個農(nóng)村學校在短短一年內的變化,使我們充分看到了在線教育翻轉課堂的魅力, 師生相互交流和理解更加深入。正如一個叫小志的初三孩子所說:“我喜歡泛雅, 因為它上面有不厭其煩的老師, 還有就是因為它上面記錄我學習點點滴滴的過程。 ”
文章來源:《教育家》2015年3月刊
——————————————————————————
【《教育家》三月刊來啦】
封面故事:教育評價之變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問題、學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等, 都與評價體系的不科學、不合理有關。改變這一現(xiàn)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讓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逐漸淡化那種以片面的升學率、以成績?yōu)閷虻膬A向。
2010年被稱為“中國當代教育改革元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fā)布,提出“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進教育教學評價”。2013年6月,教育部又發(fā)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 并在全國建立了三十個“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qū)”。
近五年過去了,中國教育評價現(xiàn)狀如何?將往哪里改?改革在理論和技術實踐中遇到怎樣的難題? “改革試驗區(qū)”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教育家》和您一起,探尋中國的“教育評價之變”。
感謝閱讀,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