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琴鶴堂易學
謹以此文送給許佑彰弟
《論語丶陽貨篇》記載了這樣一則對問:
孔子的弟子宰我問孔子道:“父母死了,服喪三年,一年就足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已經(jīng)吃完,新谷已經(jīng)登場,取火用的燧木已經(jīng)輪換了一遍,服喪一年就可以了。師父,我說的對嗎?”
孔子說:“父母喪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錦緞,對你來說心安嗎?”
宰我答道:“心安。”
孔子說:“你心安,就那樣做吧!君子服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感到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適安寧,所以不那樣做?,F(xiàn)在你心安,就那樣去做吧!”
宰我出去后,孔子憤恨地對其他弟子道:“宰我,真是不仁??!孩子生下來三年后,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我難道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之愛嗎?”
在此提到了“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的觀點。
《史記·禮書》記載:“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p>
所謂禮樂,禮,源自祭奠天神特定的行為準則,是文明核心內(nèi)涵。包括典章制度、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觀念等層面。樂,源自上古人們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周王朝則進一步建立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周公“制禮作樂”,創(chuàng)制了文明規(guī)范,用以統(tǒng)治需要。
周王朝統(tǒng)治階級可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階層,每一個階層在禮樂制度上都有規(guī)定。
如《論語·八佾篇》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佾,是奏樂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會地位的樂舞等級、規(guī)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禮規(guī)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卻用八佾。所以,孔子對于這種破壞周禮等級的僭越行為極為不滿。
這就是“禮崩樂壞”這個成語的由來。
禮崩樂壞,代表人間的價值觀瓦解,再無善惡標準,天下由此大亂。
那么,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起點事件又是什么呢?
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封異母弟王子友于鄭地(今陜西渭南市華縣東),
王子友于是以鄭為氏,易名鄭友,是為鄭桓公,由此鄭國建立。
周宣王去世后,周宣王的兒子、鄭桓公的侄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周幽王任命叔父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土地和戶籍。鄭桓公在司徒任上,對周民和協(xié)安撫,贏得周民的歡心。
周幽王無道,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并重用奸臣,寵幸妃子褒姒,甚至廢黜王后申后、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為王后和太子,太子姬宜臼逃奔申國,找他姥爺申侯去了。因此百姓怨憤,諸侯們亦有叛離之心。
鄭桓公見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國家終將再起禍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請求向東遷移百姓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得到周幽王同意,因此鄭桓公便有了立鄭國的基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周幽王廢黜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后、外孫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為王后和太子之事,大為惱怒,于是聯(lián)合鄫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犬戎攻陷首都鎬京,殺死周幽王,并殺害身為司徒的鄭桓公。
此時,太子姬宜臼身在姥爺申侯家,天下無君。鄭國不可一日無主,在沒有天子冊封的前提下,鄭國人共同擁立鄭桓公的兒子鄭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
鄭武公乘天下打亂,趁機吞并東西,遷都于鄶,謂之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以滎陽為京城,設關于制邑。
與此同時,太子姬宜臼在姥爺申侯的帶領下,與魯、許等諸侯國共同擁立下繼位,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怕重蹈他父親的覆轍,為避犬戎之難,于是遷都到鄭國所轄的洛邑,史稱東周。
鄭都滎陽,與首都洛邑鄰近,由此鄭武公獨秉周政。
周平王姥爺申侯,為了籠絡鄭武公之心,又將另外一個女兒嫁給了鄭武公。
申侯的女兒,姓姜,老公謚號為武,按照春秋時期叫法,她就叫“武姜”。
鄭武公與武姜,生了一個兒子,因為難產(chǎn),故取名“寤生”,是為鄭莊公。
說到這里,有必要站在鄭莊公的立場,簡單捋一捋:
1、周宣王與鄭桓公同輩,周幽王與鄭武公同輩,周平王與鄭莊公同輩。周平王叫申侯為姥爺,鄭莊公也叫申侯為姥爺。周平王與鄭莊公是同族堂兄弟,也是姨家表兄弟;
2、鄭莊公的爺爺鄭桓公,是鄭莊公的姥爺申侯殺的;現(xiàn)在堂表兄弟周平王與姥爺申侯關系密切;鄭莊公的姥爺申侯、堂表兄弟周平王,都與鄭國有仇。周平王的天子位,來路不正;
3、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不是周天子冊封的;
4、首都洛邑在鄭國范圍內(nèi)。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時,已經(jīng)獨秉周政,鄭莊公更是承襲了卿士之爵。
鄭莊公比起他的父親鄭武公,更是飛揚跋扈,身居卿士之爵,卻多年不上朝。
現(xiàn)在鄭國隱然已成為春秋第一大國,引起了周平王的猜忌。
為了牽制鄭國,周平王利用鄭莊公久不上朝的機會,欲提拔重用虢國君主忌父,以分鄭莊公輔政之權。
虢公忌父哪敢趟這個渾水?再三辭謝,退歸本國。
鄭莊公聞之大笑,于是決心去會會這個同族堂兄弟、姨家表兄弟周平王。表示以退為進,愿意主動交出卿士之爵,退就藩封,以守臣節(jié)。
周平王哪敢得罪手握軍權的鄭莊公?于是主動與鄭莊公交換人質(zhì),換取雙方信任。隨后太子狐被送入鄭國,鄭莊公則留下洛邑繼續(xù)輔佐朝政。史稱“周鄭交質(zhì)”。
天子主動與諸侯交互人質(zhì),君臣之分,至此盡廢。
大家記住,這就是禮崩樂壞的起點。
不久,周平王郁郁而終。太子狐因悲痛過度,竟剛從鄭國返回就跟隨父親去世了。
太子狐的侄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這位小主子剛剛繼位,就立馬削弱了鄭莊公朝中的權力。
鄭莊公豈是好惹之輩?為了給小周桓王一點兒顏色看看,鄭莊公于是派人周都洛邑附近,以歲兇乏食為由,一夜之間將郊外的早稻收割一空,途中又將溫邑境內(nèi)的大麥、小麥滿載而歸。
周桓王大怒,欲興兵問罪,輔政大臣周公黑肩列舉鄭國歷代先王功勛,并表示鄭莊公可能未必知道割禾之事,日后必定會來謝罪修好。
不料,鄭莊公非但沒有來謝罪,反而率軍連續(xù)攻滅了戴、許等國,還假借王命,召集齊、魯?shù)葒フ剂怂螄鴥商幊且亍?/p>
周桓王一怒之下,提拔虢國君主林父取代了鄭莊公的輔政大臣地位,取消了其在朝中的一切待遇。
鄭莊公心生怨念,更是連續(xù)五年不再朝貢。
忍無可忍的周桓王于是率領陳、蔡、虢、衛(wèi)四國討伐鄭莊公,兩軍交戰(zhàn)于繻葛(今河南許昌長葛東北),周軍大敗而歸。
在此期間,周桓王的臂膀被鄭國大將祝聃射中一箭。祝聃請求前去追趕,被鄭莊公制止,當晚派人去周營去慰問負傷的周桓王。
繻葛一戰(zhàn),射散天威。天子討伐諸侯,反被諸侯射傷,這使周天子的威風一落千丈,且從此周王室也再也沒有能力對諸侯進行征討了。
繻葛之戰(zhàn)的一箭,不僅射傷了周天子,更射散了威嚴,射散了人心,從此禮崩樂壞,同時拉開了春秋諸侯爭霸的歷史序幕。
直到趙魏韓三家分晉,三家士大夫僭越瓜分主子,卻被周天子認可封為國君。并非三家破壞禮教,而是周天子本人破壞禮教。至此完全禮崩樂壞,禮教蕩然無存。
禮崩樂壞,代表人間的價值觀瓦解,再無善惡標準,天下由此大亂。
另附《史記丶卷四十二丶鄭世家第十二》原文評注: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庶弟:《集解》云:“《年表》云母弟?!薄?/span>。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鄭:周天子領地內(nèi)邑,在今陜西華縣東。】。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便:有利,得到好處。】。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友才被封到鄭地。封了三十三年,百姓都喜愛他。
幽王以為司徒【司徒:西周官名.掌管土地、人民、教化。為六卿之一?!?/span>。和集周民【和集:同“和輯”;和協(xié)安撫?!?/span>,周民皆說【說:通“悅”?!?/span>,河洛之間【河洛之間:指黃河之南、洛水之北一帶地區(qū)。】,人便思之【便:通“遍”,普遍。】。
幽王任命他為司徒。他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百姓都十分高興,黃河、洛水流域的人們都思念他。
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治多邪:治理不善?!?/span>,諸侯或畔之【畔:通“叛”?!?/span>。于是桓公問太史伯曰:
在他做司徒一年的時候,因為幽王寵愛褒姒,朝遷政事廢棄不顧,問題積重難返,有些諸侯背叛了”太史伯對曰:“獨洛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公曰:“何以?”
“王室災難深重,我怎么才能死里逃生呢?”太史伯回答說:“只有洛水東、黃河南可以安居?!被腹珕枺骸盀槭裁矗俊?/span>
對曰:“地近虢、鄶【虢:周文王弟虢叔的封地,在今河南滎陽東北。鄶(kuai):西周侯國,地在今河南鄭州南?!?/span>,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誠:如果真的?!?/span>,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用事:當權?!?/span>,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
太史伯回答說:“那一帶鄰近虢國、鄶國、虢國、鄶國的國君既貪婪又喜好占小便宜,百姓不順從他們。現(xiàn)在,您是司徒,百姓都熱愛您,您如真的請求住在那一帶,虢國、鄶國國君看到您正當權,會很容易地分給您土地。您如真的住在那一帶,虢國、鄶國的百姓都是您的百姓了。”
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祝融:顓頊孫,名重黎。高辛:上古帝嚳之號?;鹫汗殴倜氄萍漓牒陀^察火星,行火政。】,其功大矣,而于周未有興者,楚后也【楚其后:楚國先祖為高辛氏之后?!?/span>。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
桓公:“我想到南邊的長江流域住,怎么樣?”太史回答說:“過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勞甚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也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后代。周王室衰弱,楚國一定興盛。楚國如果興盛,對鄭國絕對沒有好處?!?/span>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周衰二句:周王朝衰微后,哪些諸侯國將興起呢?】?”
桓公說;“我想住在西方,怎么樣?”太史伯回答說:“那里的百姓既貪婪又好利,難以久居。”桓公說:“周王室衰弱,哪國將興盛呢?”
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舜的臣子?!稌?/span>·舜典》:“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薄?/span>,伯夷佐堯典禮【典禮:制度和禮儀?!?/span>。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又稱伯益,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span>,伯翳佐舜懷柔百物【懷柔:舊指統(tǒng)治者用政治手段籠絡人心,使之歸服。】。
太史伯回答說:“齊、秦、晉、楚吧?齊國,姓姜,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輔助堯掌管儀制度。秦國,姓嬴,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輔助舜使很多部落順服。
及楚之先,皆嘗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今山西翼城西南?!?/span>,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并,亦必興矣。”桓公曰:“善。”
至于楚國祖先,也都曾為天下人建立了功業(yè)。周武王戰(zhàn)勝紂王后,成王把唐封給叔虞,那里山川險阻,憑這些有德的后代與衰弱的周室并存,晉國也一定能興盛了。”桓公說:“好吧。”
于是卒言王【卒:通“猝”。急速,突然。】,東徙民洛東,而虢、鄶果獻十邑【十邑:《集解》引虞翻曰:“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衣、歷、莘也?!奔唇窈幽祥_封以南,洛陽以東地區(qū)?!?/span>,竟國之【據(jù)《國語》等載,桓公死幽王之難,其子武公與平王東徙,卒定下邑之地以為國,河南新鄭是也。然則桓公始謀,非身得也。武公始國,非桓公也。武滅虢、鄶、非王徙之而獻邑也。十邑中八邑各為其國,非虢、鄶之地,無由獻之也?!?/span>。
于是急速向幽王請示,把他的百姓遷移到洛水東部,虢、鄶國國君果然向他貢獻出十座城邑,他終于建立了鄭國。
二歲,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下【犬戎:古戎族的一支,殷、周時居住在我國西部。周幽王十一年,申侯引犬戎入宗周攻殺幽王?!?/span>,并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
二年(前771),犬戎在驪山下殺死了幽王,也殺死了桓公。鄭人擁立桓公的兒子掘突,這是武公。
【段意】:寫鄭桓公初封之時,審時度勢,憑借王室司徒地位,擴充封地,興建鄭國。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申:古國名,姜姓。地在今河南南陽?!?/span>,曰武姜。生太子寤生【寤生:逆生。寤通“忤”。武姜生太子腳先出母體,難產(chǎn),故名之曰寤生?!?/span>,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
武公于十年(前761),娶了申侯的女兒做夫人,叫武姜。武姜生下太子寤生,生時是難產(chǎn),等到生下后,夫人不喜歡寤生。
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請公【請:請求?!?/span>,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為莊公。
后來武姜又生下小兒子叔段,生段時是順產(chǎn),夫人十分喜愛叔段。二十七年(前744),武公生病了,夫人向武公請求,想立段為太子,武公未答應。當年,武公逝世了,寤生即位,這是莊公。
莊公元年,封弟段于京【京:春秋鄭邑,在今河南滎陽東南?!?/span>,號太叔。祭仲曰【祭(zhai)仲:鄭大夫,名足,字仲,食邑在祭,以祭為氏。】:“京大于國【國:國都?!?/span>,非所以封庶也。”莊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奪也【奪:裁奪?!?/span>。”段至京,繕治甲兵【繕:修補?!?/span>,與其母武姜謀襲鄭。
莊公于元年(前743),把他的弟弟叔段封到京城,號稱太叔。祭(zhài,債)仲說:“京城大于國都,不可以封給弟弟?!鼻f公說:“武姜想這樣,我不敢反對?!笔宥蔚搅司?,整頓軍備,與他的母親武姜陰謀襲擊鄭都。
二十二年,段果襲鄭,武姜為內(nèi)應。莊公發(fā)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古國名,地在今河南鄢陵西北。】。鄢潰,段出奔共【共(gong):古國名,在今河南輝縣?!?/span>。
二十二年(前722),叔段果然襲擊了鄭都,武姜做內(nèi)應。莊公派軍攻打叔段,段逃跑公又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們都背叛了叔段,叔段面對無奈逃跑到鄢。鄢邑的百姓潰逃了。叔段不得已逃亡到共國。
于是莊公遷母武姜于城穎【城潁:春秋鄭邑,在今河南襄城東北?!?/span>,誓言曰:“不至黃泉【黃泉:指人死后伏葬的地穴。下句“穿地至黃泉”的黃泉則是指地下的泉水?!?/span>,毋相見也。”居歲余,已悔思母。穎谷之考叔有獻于公【潁谷之考叔:潁谷,鄭邊邑,在今河南登封西南??际澹嗣?,時為潁谷封人(管理疆界的官)?!?/span>,公賜食。
于是莊公把他的母親武姜遷徙到城潁,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與她見面?!边^了一年多,莊公又后悔自己說過的話,很想念母親。潁谷的考叔向莊公獻禮,莊公賜給她食物。
考叔曰:“臣在母,請君食賜臣母?!鼻f公曰:“我甚思母,惡負盟【惡(wu)負盟:不愿違背誓言?!?/span>,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黃泉,則相見矣?!庇谑撬鞆闹?,見母。
考叔說:“我有老母,請您把食物賜給我的母親吧?!鼻f公說:“我很思念我的母親,但又厭惡違背誓言,怎么辦呢?”考叔說:“控條地道到有泉水處,你們母子就可見面了。”于是莊公依照他的辦法,終于見到母親。
【段意】:寫莊公即位,其母姜氏與弟叔段欲武力篡位,莊公內(nèi)緊外松,俟時機成熟即一舉擊敗叔段,囚禁其母,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如您喜愛本文,請轉(zhuǎn)發(fā)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