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涵洞思維?如何走出思維誤區(qū)?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后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的幾天,鯊魚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然而這一切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游到對面去,更無法嘗試那美麗的滋味。它試了每個角落、每個角度,每次都是竭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得傷痕累累、渾身破裂出血。持續(xù)了許久,后來,鯊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色彩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在鯊魚的眼中,它們只是墻上會動的壁畫。實驗到了最后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yīng),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qū)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于當(dāng)那些鯽魚逃回對面去,它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么也不愿再游過去。
在鯊魚的眼中,那塊無形的強化玻璃已經(jīng)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或者說成了“頭破血流”的代名詞。即使撤除了玻璃,它也不敢再去觸及那種在心靈深處早已根深蒂固的傷痛。很多時候,就是這種叫做習(xí)慣思維的東西影響了人們的思緒,束縛了人們的進取。
有一個教授做了個腦筋急轉(zhuǎn)彎問題的答案統(tǒng)計,題目很簡單,說是小明的父母生了三個孩子,老大叫大毛,老二叫二毛,那么老三叫什么?要求在一秒鐘之內(nèi)答題。許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三毛!”結(jié)果,在一百個被抽答者中,只有九個人回答“小明”,正確率只有百分之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這類事,一輛滿載貨物的卡車要通過一座限高的涵洞,卡車的高度只比涵洞高幾厘米。通常有著豐富駕駛經(jīng)驗的司機不是選擇繞道而行就是選擇先下貨,通過涵洞再重新上貨。而站在一旁的路人看到鼓鼓的車胎,忍不住對汗流浹背的駕駛員說,你把輪胎氣放掉一些不就可以通過了嗎?果然問題就這樣得到了解決。在卡車司機的眼中,他所考慮的只是車上的貨物與前方的道路,而忽視了輪胎的高低。
人的頭腦中,總有一種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既成的習(xí)慣定勢。許多在我們看來本身就是一成不變,甚至千真萬確的事情,其實往往就是最大的錯誤。天是藍的,水是綠的,這些認知在人們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殊不知,諸如此類的描述,卻只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所締造的一個個美麗的錯覺與假象。很多人沒有想到,倘若是陰雨天、黑夜或者水質(zhì)受到了污染呢?所以,更多的時候,需要不斷審視和懷疑自己。標新立異與墨守陳規(guī)只有一步之遙。在高山危巔上行走,進一步,也許海闊天空,也許粉身碎骨;退一步,也許峰回路轉(zhuǎn),也許裹足不前。人生之路非進則退,用另一種思維去用心解讀,沼澤可變坦途,視線穿過浩瀚的沙漠,前方就是綠洲。
錯誤的思維正如樹上的毒瘤、心靈中叢生的野草。跳出習(xí)慣的羈絆,你就發(fā)現(xiàn)和讀懂了自我。走出了思維的誤區(qū),你就邁向了成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